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关联,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的教学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完善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考核机制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72-03
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非常激烈,对其学习与生活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健康的人格,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于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关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积极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关联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伴随着周围环境、教育方式以及自身角色的变化,容易因情感困惑、人际关系、择业压力等而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有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产生严重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使大学生心理发生扭曲。实践证明,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面对困境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健康生活态度的培养,让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为“00后”,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大学生成长的内心需求和性格特征,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參与式的体验活动,因而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平等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继而纾解学生心中的压力,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渗透,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面对生活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找宣泄突破口,纾解内心压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心理健康教育按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障碍,让其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从教学内容方面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政治理论素养、行为规范等简单结合起来,没有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在教育理念方面注重政治性理论知识的传输,注重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以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灌输,缺少与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关心的话题相结合,相对忽略学生的具体生活实践,难以科学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教师大多是照搬知识,课程教学趣味性不强,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在授课方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差。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娱乐活动不断增多,有些学生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态浮躁等不良情况。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心理抗压能力比较差,比较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力度培训心理教师师资力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软硬件设备,但仍有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对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校园群体,如贫困生、残疾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入学前就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等,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尚且停留在初级讲授阶段,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升,心理咨询难以发挥其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心理危机干预,忽略日常心理健康保健等工作的展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不到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合力不够、效果不强,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不相符合,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心理纾解,导致有些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冲突,在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保健等方面存在困惑。现实冲突与心理困惑等相互交叉,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规律,按照学生的行为动机、社会关系等解决教学生活中的问题与冲突。与此同时,思政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并没有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趣味性不强,在经典案例的讲授方面没有实现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方面来讲,并没有满足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需求,忽略了对大学生理想信仰等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充分。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尚且停留在表面,虽然活动形式多元化,但是并没有关注学生内心存在的问题以及心态方面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工作尚停留在应试教学方面,没有及时跟踪统计学生知识合力的效果,且师资力量不够强,工作创新度不够,直接影响整体实效性的提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教育的重要引领,其要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整体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积极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阶段性目标的衔接,保证教育融合的实效性,积极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管理机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政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实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科学渗透,让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中。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融合的思想交流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疏导。要想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就要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科学价值观的重要引领。如果缺少科学的价值观引领,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相违背。鉴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意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密切了解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升其抗压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面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但是可以相互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体验与感知,通过尊重其主观能动性,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覆盖范围,通过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消费者保护权益”等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扮演消费者与销售商家,通过法律实现完整的维权过程。情景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政教学趣味性的提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習积极性,让其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文关怀的渗透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性。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开放性等聚集了许多受众,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其自由发表个人观点,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数据参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整理大数据信息数据,可以拓展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容量,让其对大学生群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优越性,积极创新传统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应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方法,通过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信息化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生活应用得越来越普遍,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创造了有利环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其形成广泛联系。高校要积极创建多种教育功能的主题网站,便于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可以通过教育信息的发布,便于后续教学策略的调整。
(四)完善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考核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是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证教育深度融合工作的可持续开展。首先,提升专业教师的素养,借助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招聘精通心理学与思政教学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建构心理保健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合作机制,通过专业化培训活动的开展,强化教学之间的交流,提升教育融合实效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的渗透,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尊重其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其心理个性化发展。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学生的互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教师要积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明白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考核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实效性,要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结合心理学与思政工作的教学情况,不断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通过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代俭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2).
[2]邓嘉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19(12).
[3]李忠强.基于创新思政教育的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9(33).
[4]刘杰,李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元素的融入研究[J].成才之路,2019(34).
[5]张春.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融合[J].文存阅刊,2019(24).
[6]李奇虎,俞雅莲.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9(6).
[7]季海菊.建构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J].学海,2019(6).
[8]王立静.从思政教育视角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评《网络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9).
[9]肖青,彭望君,蒋婷,等.大学生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课程对女大学生 性知识、恋爱观及性行为影响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1).
[10]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
【作者简介】黎 藜(1984—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72-03
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非常激烈,对其学习与生活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健康的人格,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于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关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积极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关联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伴随着周围环境、教育方式以及自身角色的变化,容易因情感困惑、人际关系、择业压力等而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有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产生严重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使大学生心理发生扭曲。实践证明,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面对困境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健康生活态度的培养,让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为“00后”,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大学生成长的内心需求和性格特征,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參与式的体验活动,因而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平等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继而纾解学生心中的压力,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渗透,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面对生活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找宣泄突破口,纾解内心压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心理健康教育按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障碍,让其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从教学内容方面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政治理论素养、行为规范等简单结合起来,没有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在教育理念方面注重政治性理论知识的传输,注重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以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灌输,缺少与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关心的话题相结合,相对忽略学生的具体生活实践,难以科学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教师大多是照搬知识,课程教学趣味性不强,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在授课方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差。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娱乐活动不断增多,有些学生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态浮躁等不良情况。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心理抗压能力比较差,比较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力度培训心理教师师资力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软硬件设备,但仍有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对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校园群体,如贫困生、残疾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入学前就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等,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尚且停留在初级讲授阶段,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升,心理咨询难以发挥其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心理危机干预,忽略日常心理健康保健等工作的展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不到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合力不够、效果不强,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不相符合,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心理纾解,导致有些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冲突,在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保健等方面存在困惑。现实冲突与心理困惑等相互交叉,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规律,按照学生的行为动机、社会关系等解决教学生活中的问题与冲突。与此同时,思政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并没有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趣味性不强,在经典案例的讲授方面没有实现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方面来讲,并没有满足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需求,忽略了对大学生理想信仰等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充分。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尚且停留在表面,虽然活动形式多元化,但是并没有关注学生内心存在的问题以及心态方面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工作尚停留在应试教学方面,没有及时跟踪统计学生知识合力的效果,且师资力量不够强,工作创新度不够,直接影响整体实效性的提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教育的重要引领,其要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整体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积极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阶段性目标的衔接,保证教育融合的实效性,积极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管理机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政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实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科学渗透,让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中。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融合的思想交流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疏导。要想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就要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科学价值观的重要引领。如果缺少科学的价值观引领,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相违背。鉴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意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密切了解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升其抗压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面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但是可以相互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体验与感知,通过尊重其主观能动性,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覆盖范围,通过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消费者保护权益”等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扮演消费者与销售商家,通过法律实现完整的维权过程。情景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政教学趣味性的提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習积极性,让其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文关怀的渗透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性。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开放性等聚集了许多受众,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其自由发表个人观点,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数据参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整理大数据信息数据,可以拓展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容量,让其对大学生群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优越性,积极创新传统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应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方法,通过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信息化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生活应用得越来越普遍,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创造了有利环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其形成广泛联系。高校要积极创建多种教育功能的主题网站,便于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可以通过教育信息的发布,便于后续教学策略的调整。
(四)完善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考核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是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证教育深度融合工作的可持续开展。首先,提升专业教师的素养,借助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招聘精通心理学与思政教学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建构心理保健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合作机制,通过专业化培训活动的开展,强化教学之间的交流,提升教育融合实效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的渗透,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尊重其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其心理个性化发展。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学生的互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教师要积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明白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考核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实效性,要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结合心理学与思政工作的教学情况,不断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通过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代俭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2).
[2]邓嘉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19(12).
[3]李忠强.基于创新思政教育的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9(33).
[4]刘杰,李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元素的融入研究[J].成才之路,2019(34).
[5]张春.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融合[J].文存阅刊,2019(24).
[6]李奇虎,俞雅莲.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9(6).
[7]季海菊.建构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J].学海,2019(6).
[8]王立静.从思政教育视角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评《网络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9).
[9]肖青,彭望君,蒋婷,等.大学生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课程对女大学生 性知识、恋爱观及性行为影响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1).
[10]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
【作者简介】黎 藜(1984—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