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7年11月,西藏噶厦地方当局派出了由夏格巴率领的商务代表团出访印度、美、英等国家,以争取美英支持,谋求西藏分裂。南京国民政府对西藏商务代表团的行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过与美英艰苦曲折的外交斗争,最终遏制了西藏地方政权的分裂企图,向美英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新力量、新因素。
[关键词]国民政府,商务代表团,美国,英国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26-03
1947年前后,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上,英帝国开始从南亚次大陆撤出,印度获得独立并试图接替英国插手西藏事务。在中国国内,由于国民党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政府疲于奔命,时局动荡,无暇他顾。这种状况使得西藏地方政权中的一小撮分裂分子认为有机可乘,他们企图争取外国支持,谋求民族分裂。在这一背景下,1947年6月,西藏地方当局呈请蒙藏委员会称,拟向英、美两国派遣西藏贸易访问代表团,以促进对外贸易,推动西藏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对外则称“西藏印英美中贸易访问团”。1947年11月,西藏噶厦地方当局正式派出了由夏格巴率领的商务代表团,分别前往美国、英国、印度等国进行访问。
一、西藏“商务代表团”出访初期的活动与国民政府的应对举措
1947年11月,夏格巴一行到达印度,随即展开了与印度总理的秘密会谈。由于尼赫鲁政府向西藏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双方会谈无果而终。当与印度的谈判陷入僵局后,夏格巴一行转而分别拜访了美英两国的驻印度大使馆。
西藏商务代表团的这次出访行动,牵动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整个神经,为防止该代表团出现不利于国家主权之举,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先后通知美英使馆不得在无中国政府同意下给予该团以入境签证。
为了进一步蒙蔽国民政府,夏格巴一行遂到南京面陈国民政府,以示诚意和显示此次出行的目的。在南京逗留期间,代表团首先拜谒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呈递了摄政达扎致许世英和全体噶伦致外交部长王世杰的信,两信内容完全相同:他们请求中央政府发给代表团成员出国护照,并请准结美金外汇200万美元,以便前往美英考察。蒋介石希望代表团参加即将开幕的“国大”,并批示在没有参加国大以前,不要给其护照与外汇。白崇禧向外长王世杰建议说,“该团抵京后,万勿使其出国活动,建立国际关系”,如“势需准其出国,亦应由政府派员率领,俾资控制”。3月5日,许世英专门召集外交部、经济部、财政部、国防部、教育部、蒙藏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有关官员开会,商讨对策,最后达成共识:“西藏商务代表团此次考察的目的拟在以考察商务为名,借以观察国际环境,以为藏政府之决策,中央对彼等应多加联络。”“关于该代表团出国事,第一步宜设法劝阻,不去最好。第二步如一定要去,可由经济部暗中发动组织一民间性质之商务考察团,与西藏商务代表合而为一,并多方予以协助及优惠。第三步考察则可由外部派员随同该团前往,负责照料并由经济部派员前往随同,协助指导。维钧应以蒙藏委员会名义派遣之。”
但夏格巴、常庆和班达昌等先后向中央政府面陈:“此次拟赴美国考察,纯系计划改善西藏经济,增进公共福利为主旨,绝无政治使命。西藏政府给予彼等之训令明白限定考察各地商品价格及贸易情形,不许谈及政治。”他们甚至当面对许世英声明“绝无政治商谈之使命”。许世英的态度有所松动,称其经过“多方侦察,觉前此顾虑其企图作政治活动迄今未发现有何迹象”。“从外交大势观察,美英两国与吾邦交亲睦,绝不能扶植西藏而伤我团结。即印度政府亦曾明了西藏为中华民国领土之一部分”。为此,许世英请求政府转知外交部批准予发给西藏商务代表团代表夏格巴等四人出国护照,并请准其用印度卢比和国币结购外汇50万美金。根据夏格巴记载,许世英等人在宴请代表团时说:“你们去英美等国枉费钱财,徒劳无益。最好从印度回西藏去。如非去不可,请用中国护照。你们无论到哪个国家,都有我们的大使,会帮助你们。”即使如此,代表团并未领取中国护照,而是企图使用由西藏地方当局颁发的所谓西藏“护照”来获取英美的签证,其政治目的不言自明。在夏格巴数次走访英美使馆后,5月14日,英驻华大使史蒂文森不仅接见了代表团,还在他们的西藏“护照”上了签发英国签证。而美国虽未在南京给其签证,但答应代表团到达香港后,很快能获取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在西藏“护照”上的美国签证。
商务代表团狡猾地绕开国民政府,得到了英国签证和美国的许可,取得初步的胜利,开始持其“护照”周游列国。代表团认为如果到达了美英等国,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多年的夙愿将会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由于对代表团的估计不足和对某些国家外交本质认识不清,使西藏商务代表团在夹缝里逃了出去,给其后的外交造成很大的被动。
二、中国与美英之间围绕西藏“商务代表团”展开的外交斗争
西藏商务代表团抵达美国的消息,让南京国民政府震惊不已。他们意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随即制定补救之法,就美英签证事件向两国提出交涉、抗议和斗争。
国民政府于7月11日电令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查明签证是否经由美国务院核准。7月12日,中国外交次长叶公超向美驻华使馆递交照会,指出:“西藏为中华民国领土内之一自治地方,其对外关系仅由中国中央政府负责处理。因此,美国政府及其驻外领事馆应只承认中国政府外交部所发给西藏人民之护照为视为签证之有效旅行证件,而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仅凭西藏当局所发之旅行证件加上签证,似与惯例不符,并可引起外界对于美国政府一向尊重中国主权政策之怀疑。”“中国外交部希望国务院的解释将满意到足够避免一次正式的抗议。”
15日,顾维钧又向国务卿马歇尔递交一份中国政府对夏格巴赴美态度的备忘录,重申了12日的照会内容。备忘录明确指出:“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根据中华民国宪法,西藏无权同外国政府进行外交谈判,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要受中国中央政府的指导和批准。”“以夏格巴为首的西藏商务代表团成员所持的旅行证件,不能代替中国政府为出国旅行签发的必要的护照。”“夏格巴先生和该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无权和美国政府发生直接关系。”顾维钧非常担心美国的做法是否意味其西藏政策的变化,最后他强调说:“我理解该行为不是有意在美国传统政策上做什么文章。”
虽然国务卿马歇尔答应尊重中国政府关于西藏的看法和愿望,但仍辩解说:驻港总领事给代表团的签证不是附在旅行证件上,而是写在另一张普通纸上。对此,顾维钧据理力争,指出夏格巴旅行护照上的照片清楚表明,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不是在另外一张空白纸而就是在旅行证件上签证。不能代替中国护照,希望国务院拿出关于处理签证问题的意见。然而,美国却又诡称:该表格适用于 其护照为美国不承认的国家所发或者签证申请者不能提出有效护照等情况。顾维钧异常吃惊和愤慨,针锋相对地指出,西藏属于中国之一部分,而非美国所不承认的国家。此时,美方态度有所缓和,向中方解释:此举纯属驻香港总领事馆对发给签证的误解,不能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所变化,请中方不必过于认真等。
由于中方在签证问题上的强烈交涉和抗争,使美国认识到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但美国并未甘心,决定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进一步试探中国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决心:又着手安排杜鲁门总统接见商务代表团。
对国民政府而言,美国总统杜鲁门接见代表团是对中国西藏政策底线的严重挑衅,因此,中国政府表现出强硬的外交态度,来对抗美国政府的这一决策。中国驻美使馆先提出由中方官员参与此次会谈的要求,接着,顾维钧又提出:“该约见只能由中国大使代为提出。”7月26日,南京外交部照会美国使馆,再次要求杜鲁门拒绝接见代表团,并提出以后任何美国官方与代表团的交往均应通过中国使馆做出安排。虽然美国一再声称不改变对华传统政策,但斯普罗斯拒绝了中国政府的要求,反而威胁中国让步。然而,中国丝毫没有让步,中国公使谭绍华对其说:美国的行动可能会被英国视为先例。西藏代表团本来已被劝导答应返藏,是美国在香港的机构改变了这一切。如果代表团得到接见,将必然损害中国对美国的友好感情,如此向美国传达了这样一信号:不要因此事影响到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当然,美国非常明智,不会为了敏感的西藏而丢失整个中国,丢失其远东的利益,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面对中国的强烈做法,美国也只好按照中国的方案行事。最终美国总统未能接见代表团。后来,美国高官对代表团进行秘密会见,但毕竟未敢公开化。这表明美国纵使想通过代表团早日染指西藏,但还不得不顾忌国民政府的原则立场。
关于代表团英国签证的问题,中国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一是英国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处于战略收缩状态;二是英国在签证问题上玩弄骗局,并以官方身份接待代表团;三是在西藏问题上中国历届政府有一贯的政策。虽然英国在西藏获得了很多利益,但在主权问题上始终未能使其阴谋得逞。当代表团由美国到达英国时,中国同其展开了坚决斗争,英国外交部也只好承认驻南京大使馆在西藏“护照”上签证是一个“技术性错误”,并通知驻华大使进行更改。后来,代表团却得到英国的许多惠顾,如英国以官方身份接待代表团、得到英国国王和首相的接见等,都使代表团欣喜若狂,他们认为在美国没有得到的东西,可能将在英国得到。但英国仍然未敢公开得罪中国,公开声明不支持西藏分裂之主张,承认西藏不是一个完全分裂的政治实体,不与代表团讨论政治问题,同首相的会见是非官方性质的,并且英国拒绝给西藏英镑贷款。英国的这一做法对代表团无疑是当头一棒。至此,代表团的一切希望皆化为泡影,十分沮丧和不满,但又无可奈何。而对于英国来说,这种充满矛盾的做法,既表明大英帝国的昔日辉煌不再,又表明对昔日辉煌的留恋。
代表团带着失落的心情回到印度后,随即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展开了秘密会谈,从印度得到许多实惠,但同时印度也满口答应中国政府向印度提出的要求。
三、国民政府针对西藏“商务代表团”出访所表现出的外交特点
从西藏商务代表团出访的整个过程来看,美英印的西藏政策展示得淋漓尽致:美国欲说还休的西藏政策,使代表团的美国之行郁郁寡欢;英国的“鸡肋”式的西藏政策使代表团的英国之行沮丧懊恼;印度为了继承英国衣钵,在给其蜜枣的同时,更是向西藏挥舞了大棒,这使代表团恐惧和失望。那么,国民政府表现了什么外交特点?最终使国民政府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阻止了代表团出访的真正目的,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的完整。
在整个斗争的过程中,其特点:一是国民政府先软后硬的西藏策略。说软是因为国民政府对西藏派代表团出访目的和对国外势力的西藏政策估计不足;说硬是因为对美国和英国的外交斗争并没有被美英的淫威所吓住,与其展开坚决的斗争。二是国民政府沿用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国民政府的外交官以世界性的眼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外交注入了活力。国民政府以远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制约了美国;以美国的力量制约了英国,因为英国当时急需美国的援助;以广大新独立的国家对印度的信任,制约了印度明目张胆地分裂西藏的活动;用印美英关于西藏的不同政策,制约了西藏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总之,国民政府洞悉当时的国际背景,力所能及地做出了有利于民族利益的事情。三是中国外交的逐渐成熟,具有了现代外交的影子。当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一展中国外交之声音后,外国再也不能小视中国了。在顾维钧等外交官的不断外交实践中,谈判技巧不断提高,再加上用现代思想武装自己,能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所以,尽管有时候中国政府显得不够坚强,但他们却敢于同帝国主义进行激烈的斗争,竭尽全力地为中国谋取利益。正是国民政府具备了这些外交特点,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胜利有二:一是识破“商务代表团”出访的真正目的,成功阻止了西藏谋取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二是对美英印外交的胜利,使帝国主义国家重新认识中国。国民政府运用有效的手段缩小了“商务代表团”的国际活动空间,注定其图谋分裂祖国的活动是不能得逞的。
作者简介 付晓丽(1972-),女,河南信阳人,现为郑州大学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关键词]国民政府,商务代表团,美国,英国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26-03
1947年前后,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上,英帝国开始从南亚次大陆撤出,印度获得独立并试图接替英国插手西藏事务。在中国国内,由于国民党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政府疲于奔命,时局动荡,无暇他顾。这种状况使得西藏地方政权中的一小撮分裂分子认为有机可乘,他们企图争取外国支持,谋求民族分裂。在这一背景下,1947年6月,西藏地方当局呈请蒙藏委员会称,拟向英、美两国派遣西藏贸易访问代表团,以促进对外贸易,推动西藏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对外则称“西藏印英美中贸易访问团”。1947年11月,西藏噶厦地方当局正式派出了由夏格巴率领的商务代表团,分别前往美国、英国、印度等国进行访问。
一、西藏“商务代表团”出访初期的活动与国民政府的应对举措
1947年11月,夏格巴一行到达印度,随即展开了与印度总理的秘密会谈。由于尼赫鲁政府向西藏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双方会谈无果而终。当与印度的谈判陷入僵局后,夏格巴一行转而分别拜访了美英两国的驻印度大使馆。
西藏商务代表团的这次出访行动,牵动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整个神经,为防止该代表团出现不利于国家主权之举,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先后通知美英使馆不得在无中国政府同意下给予该团以入境签证。
为了进一步蒙蔽国民政府,夏格巴一行遂到南京面陈国民政府,以示诚意和显示此次出行的目的。在南京逗留期间,代表团首先拜谒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呈递了摄政达扎致许世英和全体噶伦致外交部长王世杰的信,两信内容完全相同:他们请求中央政府发给代表团成员出国护照,并请准结美金外汇200万美元,以便前往美英考察。蒋介石希望代表团参加即将开幕的“国大”,并批示在没有参加国大以前,不要给其护照与外汇。白崇禧向外长王世杰建议说,“该团抵京后,万勿使其出国活动,建立国际关系”,如“势需准其出国,亦应由政府派员率领,俾资控制”。3月5日,许世英专门召集外交部、经济部、财政部、国防部、教育部、蒙藏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有关官员开会,商讨对策,最后达成共识:“西藏商务代表团此次考察的目的拟在以考察商务为名,借以观察国际环境,以为藏政府之决策,中央对彼等应多加联络。”“关于该代表团出国事,第一步宜设法劝阻,不去最好。第二步如一定要去,可由经济部暗中发动组织一民间性质之商务考察团,与西藏商务代表合而为一,并多方予以协助及优惠。第三步考察则可由外部派员随同该团前往,负责照料并由经济部派员前往随同,协助指导。维钧应以蒙藏委员会名义派遣之。”
但夏格巴、常庆和班达昌等先后向中央政府面陈:“此次拟赴美国考察,纯系计划改善西藏经济,增进公共福利为主旨,绝无政治使命。西藏政府给予彼等之训令明白限定考察各地商品价格及贸易情形,不许谈及政治。”他们甚至当面对许世英声明“绝无政治商谈之使命”。许世英的态度有所松动,称其经过“多方侦察,觉前此顾虑其企图作政治活动迄今未发现有何迹象”。“从外交大势观察,美英两国与吾邦交亲睦,绝不能扶植西藏而伤我团结。即印度政府亦曾明了西藏为中华民国领土之一部分”。为此,许世英请求政府转知外交部批准予发给西藏商务代表团代表夏格巴等四人出国护照,并请准其用印度卢比和国币结购外汇50万美金。根据夏格巴记载,许世英等人在宴请代表团时说:“你们去英美等国枉费钱财,徒劳无益。最好从印度回西藏去。如非去不可,请用中国护照。你们无论到哪个国家,都有我们的大使,会帮助你们。”即使如此,代表团并未领取中国护照,而是企图使用由西藏地方当局颁发的所谓西藏“护照”来获取英美的签证,其政治目的不言自明。在夏格巴数次走访英美使馆后,5月14日,英驻华大使史蒂文森不仅接见了代表团,还在他们的西藏“护照”上了签发英国签证。而美国虽未在南京给其签证,但答应代表团到达香港后,很快能获取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在西藏“护照”上的美国签证。
商务代表团狡猾地绕开国民政府,得到了英国签证和美国的许可,取得初步的胜利,开始持其“护照”周游列国。代表团认为如果到达了美英等国,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多年的夙愿将会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由于对代表团的估计不足和对某些国家外交本质认识不清,使西藏商务代表团在夹缝里逃了出去,给其后的外交造成很大的被动。
二、中国与美英之间围绕西藏“商务代表团”展开的外交斗争
西藏商务代表团抵达美国的消息,让南京国民政府震惊不已。他们意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随即制定补救之法,就美英签证事件向两国提出交涉、抗议和斗争。
国民政府于7月11日电令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查明签证是否经由美国务院核准。7月12日,中国外交次长叶公超向美驻华使馆递交照会,指出:“西藏为中华民国领土内之一自治地方,其对外关系仅由中国中央政府负责处理。因此,美国政府及其驻外领事馆应只承认中国政府外交部所发给西藏人民之护照为视为签证之有效旅行证件,而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仅凭西藏当局所发之旅行证件加上签证,似与惯例不符,并可引起外界对于美国政府一向尊重中国主权政策之怀疑。”“中国外交部希望国务院的解释将满意到足够避免一次正式的抗议。”
15日,顾维钧又向国务卿马歇尔递交一份中国政府对夏格巴赴美态度的备忘录,重申了12日的照会内容。备忘录明确指出:“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根据中华民国宪法,西藏无权同外国政府进行外交谈判,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要受中国中央政府的指导和批准。”“以夏格巴为首的西藏商务代表团成员所持的旅行证件,不能代替中国政府为出国旅行签发的必要的护照。”“夏格巴先生和该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无权和美国政府发生直接关系。”顾维钧非常担心美国的做法是否意味其西藏政策的变化,最后他强调说:“我理解该行为不是有意在美国传统政策上做什么文章。”
虽然国务卿马歇尔答应尊重中国政府关于西藏的看法和愿望,但仍辩解说:驻港总领事给代表团的签证不是附在旅行证件上,而是写在另一张普通纸上。对此,顾维钧据理力争,指出夏格巴旅行护照上的照片清楚表明,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不是在另外一张空白纸而就是在旅行证件上签证。不能代替中国护照,希望国务院拿出关于处理签证问题的意见。然而,美国却又诡称:该表格适用于 其护照为美国不承认的国家所发或者签证申请者不能提出有效护照等情况。顾维钧异常吃惊和愤慨,针锋相对地指出,西藏属于中国之一部分,而非美国所不承认的国家。此时,美方态度有所缓和,向中方解释:此举纯属驻香港总领事馆对发给签证的误解,不能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所变化,请中方不必过于认真等。
由于中方在签证问题上的强烈交涉和抗争,使美国认识到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但美国并未甘心,决定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进一步试探中国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决心:又着手安排杜鲁门总统接见商务代表团。
对国民政府而言,美国总统杜鲁门接见代表团是对中国西藏政策底线的严重挑衅,因此,中国政府表现出强硬的外交态度,来对抗美国政府的这一决策。中国驻美使馆先提出由中方官员参与此次会谈的要求,接着,顾维钧又提出:“该约见只能由中国大使代为提出。”7月26日,南京外交部照会美国使馆,再次要求杜鲁门拒绝接见代表团,并提出以后任何美国官方与代表团的交往均应通过中国使馆做出安排。虽然美国一再声称不改变对华传统政策,但斯普罗斯拒绝了中国政府的要求,反而威胁中国让步。然而,中国丝毫没有让步,中国公使谭绍华对其说:美国的行动可能会被英国视为先例。西藏代表团本来已被劝导答应返藏,是美国在香港的机构改变了这一切。如果代表团得到接见,将必然损害中国对美国的友好感情,如此向美国传达了这样一信号:不要因此事影响到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当然,美国非常明智,不会为了敏感的西藏而丢失整个中国,丢失其远东的利益,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面对中国的强烈做法,美国也只好按照中国的方案行事。最终美国总统未能接见代表团。后来,美国高官对代表团进行秘密会见,但毕竟未敢公开化。这表明美国纵使想通过代表团早日染指西藏,但还不得不顾忌国民政府的原则立场。
关于代表团英国签证的问题,中国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一是英国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处于战略收缩状态;二是英国在签证问题上玩弄骗局,并以官方身份接待代表团;三是在西藏问题上中国历届政府有一贯的政策。虽然英国在西藏获得了很多利益,但在主权问题上始终未能使其阴谋得逞。当代表团由美国到达英国时,中国同其展开了坚决斗争,英国外交部也只好承认驻南京大使馆在西藏“护照”上签证是一个“技术性错误”,并通知驻华大使进行更改。后来,代表团却得到英国的许多惠顾,如英国以官方身份接待代表团、得到英国国王和首相的接见等,都使代表团欣喜若狂,他们认为在美国没有得到的东西,可能将在英国得到。但英国仍然未敢公开得罪中国,公开声明不支持西藏分裂之主张,承认西藏不是一个完全分裂的政治实体,不与代表团讨论政治问题,同首相的会见是非官方性质的,并且英国拒绝给西藏英镑贷款。英国的这一做法对代表团无疑是当头一棒。至此,代表团的一切希望皆化为泡影,十分沮丧和不满,但又无可奈何。而对于英国来说,这种充满矛盾的做法,既表明大英帝国的昔日辉煌不再,又表明对昔日辉煌的留恋。
代表团带着失落的心情回到印度后,随即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展开了秘密会谈,从印度得到许多实惠,但同时印度也满口答应中国政府向印度提出的要求。
三、国民政府针对西藏“商务代表团”出访所表现出的外交特点
从西藏商务代表团出访的整个过程来看,美英印的西藏政策展示得淋漓尽致:美国欲说还休的西藏政策,使代表团的美国之行郁郁寡欢;英国的“鸡肋”式的西藏政策使代表团的英国之行沮丧懊恼;印度为了继承英国衣钵,在给其蜜枣的同时,更是向西藏挥舞了大棒,这使代表团恐惧和失望。那么,国民政府表现了什么外交特点?最终使国民政府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阻止了代表团出访的真正目的,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的完整。
在整个斗争的过程中,其特点:一是国民政府先软后硬的西藏策略。说软是因为国民政府对西藏派代表团出访目的和对国外势力的西藏政策估计不足;说硬是因为对美国和英国的外交斗争并没有被美英的淫威所吓住,与其展开坚决的斗争。二是国民政府沿用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国民政府的外交官以世界性的眼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外交注入了活力。国民政府以远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制约了美国;以美国的力量制约了英国,因为英国当时急需美国的援助;以广大新独立的国家对印度的信任,制约了印度明目张胆地分裂西藏的活动;用印美英关于西藏的不同政策,制约了西藏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总之,国民政府洞悉当时的国际背景,力所能及地做出了有利于民族利益的事情。三是中国外交的逐渐成熟,具有了现代外交的影子。当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一展中国外交之声音后,外国再也不能小视中国了。在顾维钧等外交官的不断外交实践中,谈判技巧不断提高,再加上用现代思想武装自己,能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所以,尽管有时候中国政府显得不够坚强,但他们却敢于同帝国主义进行激烈的斗争,竭尽全力地为中国谋取利益。正是国民政府具备了这些外交特点,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胜利有二:一是识破“商务代表团”出访的真正目的,成功阻止了西藏谋取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二是对美英印外交的胜利,使帝国主义国家重新认识中国。国民政府运用有效的手段缩小了“商务代表团”的国际活动空间,注定其图谋分裂祖国的活动是不能得逞的。
作者简介 付晓丽(1972-),女,河南信阳人,现为郑州大学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倪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