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子儿艺术 重出“江湖”的背后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we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看题
  词语解释(30分)
  安逸 巴适 冒皮皮 假巴意思 丁丁猫儿
  填空题(30分)
  肩头焖蒸笼——( )解放碑的钟——( )细娃儿穿西装——( )猫抓糍粑——( )驼子淋雨——( )
  翻译题(40分)
  你个砍脑壳的背时猴儿,莫去耍懒隔宝,小心脱不到爪爪哟。
  及格了么?请往下看……
  9月21日,重庆电视台影视频道推出一档重庆言子儿与故事类自制剧全新融合的探索栏目剧《言子江湖》。这档节目由重庆言子儿大师吴文主持,通过吴文的形象,传达江湖故事的人情法理冲突;通过一种民间故事传奇的讲述和穿插方式,用直白通俗的重庆方言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片头的“听重庆言子儿,看百味江湖故事”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们对重庆言子儿以及言子儿这种语言艺术的回忆。
  老建筑里找言子儿
  “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六蛋糕,骑白马,坐轿轿,走进城门砍一刀。”
  这首重庆言子儿的童谣一定能唤起很多老重庆人的童年情结吧。城门这样的老建筑带给了我们很多童年的欢乐。小时候,我们曾经穿梭在这些城门内外玩耍,或者夏天爬上城门乘凉……城门融入了我们过去的生活,所以我们才会在言子儿里将城门唱进来。如果要问重庆老城区的城门有多少? “开九门,闭八门,九八一十七道门”的言子儿一说就能数清楚。如果要说清楚这些门干什么的,也有言子儿可以摆出来:“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洪崖门,广船开,杀鸡敬神;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极准;人和门(或作‘望龙门’),火炮响,总爷出巡;定远门,较场口,舞刀弄棍;西水门,溜跑马,快如腾云;东水门,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一串言子儿出来,又亲切又顺口,老建筑在重庆言子儿里鲜活地存在着,哪怕那道城门早已消匿在历史的天空。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重庆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重庆人。于是,在我们言子儿中随处可见老地方、老建筑的踪迹。哦对了,我们重庆人不叫“地方”,叫“凼凼”。
  重庆人对自己生长的这个“凼凼”充满感情,就算是划拳也不忘了把它们编进拳语里:“一号桥上路,两路口闹鬼,三洞桥会哥,市(四)中区好耍,五里店买马,牛(六)角沱跳水,七星岗涨水,八一路选美,九宫庙烧香,石板坡闭嘴”。吆喝着这些地名,重庆人的豪爽性格跃然而出。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这些“凼凼”很多都消失了。例如“上清寺闹鬼”所提到的上清寺,据老重庆考据,在现在嘉陵江老桥头处就曾经神秘存在过,正因为神秘,所以言子儿里才会赋予它“闹鬼”的涵义。而“石板坡闭嘴”里的石板坡,以后会变成绿地,长长的青石板路再也见不到了。至于闹市区解放碑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还是要数解放碑,“解放碑的钟——不摆了”几乎成为每个重庆人的口头禅。如今的解放碑早就没有了高耸入云的气势,周围层层叠叠的现代高楼映衬得它又矮又旧……
  重庆言子里还有一类和建筑相关的词汇,因为这些老物件已经消失了,所以这类言子儿更让人感觉惆怅。像“先人板板”这样的言子儿,别说90后、00后,就是有些80后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别说见过了。其实“先人板板”是原先重庆人每家每户都会供养的祖先牌位。“先人板板”这句口头禅,常常是长辈数落小辈的开场白。而“省油的灯”则是以前所用的油灯,敞口的费油,把油灯做成紧口的就可以省油了。一般我们的口头禅是“你不是个省油的灯”,说的是这个人真不好对付。多有意思!
  言子儿的前世今生
  重庆言子儿,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方言、俚语、俏皮话、口头禅。充满生活气息的重庆言子儿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而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这种重庆本地方言乡土味特别浓厚,语言幽默,因此重庆人爱说、爱用。说言子儿有个特定的词语叫展言子儿。展言子儿又叫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比如说吧,“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就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但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
  重庆言子儿说的人一般只说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而后半句才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这就要看听的人是不是能心领神会了。这样类似于“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体现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默契,不仅让语言交流幽默风趣,也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吴文说,其实重庆言子儿和言子儿艺术并不是一回事。言子儿艺术,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言子儿展开,细说一个又一个故事的曲艺表演形式。这种曲艺表演形式类似于传统的评书表演,一直是市民们市井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重庆的老茶馆常常能看到、听到说书人精彩的表演。
  据吴文回忆,这种评书表演形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渐渐式微,由改革开放后最红火时,重庆本土曾达到3000多个演员的盛况,逐渐流失到2000年时不到10人还在坚持说讲评书。传统评书表演艺术到了需要另寻出路的关键时刻。
  此时,四川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李伯清的“散打评书”突然一炮而红。这种将传统评书艺术包装上新的说讲形式,故事内容紧跟时代背景的新式评书一下子得到了川渝及周边省市地区的观众们的喜爱。
  重庆的吴文也在酝酿改变。1997年春节前夕,经华夏音像出版公司推出《重庆言子儿》的音像磁带,让“重庆言子儿”及言子儿艺术的声音响遍重庆的大街小巷。《重庆言子儿》、《山城言子儿》的磁带甚至被重庆人带到了全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重庆言子儿这种语言形式、重庆言子儿这种曲艺表演形式,得到了世人的正式认可。重庆言子儿变得不再只属于重庆,而成为大众们特别是网络上经常使用的语言,像“雄起”这样的词汇甚至被收入了汉语大辞典。   吴文介绍,从词性来看,重庆言子儿多为形容词和动词,比如洗白(输完了)、扑爬(摔倒)这样的属于动词,经试(耐用)、巾巾吊吊(衣服破烂)属于形容词。
  其实言子儿中也有一些名词被广泛使用。比如耙耳朵(妻管严)、偷油婆(蟑螂)、粑粑(饼)。在歇后语中名词、特别是重庆的地名被经常用到。什么“较场坝的生意——扯谎的多”、“较场坝的土地——管得宽”、“冠生园的麻饼——点子多”、“好吃街的板栗——现炒现卖”等等。
  “输齐唐家沱”、“雾上山,地不干,雾下坡,太阳多”则是属于谚语。
  重庆言子儿的运用,不仅让表述清晰明了,也生动了我们的语言。说重庆城漂亮,那来段言子儿:“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脚踏两江水,认理不认人。”讲重庆地形,也来段言子儿:“上半城、下半城,上上下下走死人,爬坡坡,梭坎坎,重庆地无三尺平。”怎样?是不是又简洁又有趣儿?
  经过了几年重庆言子儿的热潮,随着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曾经用磁带传播的重庆言子儿艺术又开始逐渐沉寂。
  《言子江湖》重树言子地位
  重庆电视台影视频道此次推出的《言子儿江湖》,灵魂定位为重庆的言子儿大师吴文,他的江湖地位有着充分的地域热播效应,围绕他的江湖气质,和言子儿本身在重庆源远流长的影响力。
  《言子江湖》的出场就奠定了一个紧贴地面,紧贴影视频道主流的节目所具有的长远传播的气场。有了这个气场,节目的底气和地气就相对契合,不是空中造楼的空想。
  有了先天的紧贴地气的元素和气质,节目组围绕在“江湖气”上大做文章,将鲜活麻辣作为吴文言子儿和故事选材的核心考虑,将节目元素的故事、包装、服装、剪辑、节奏、音乐、语言、台本、片头等充分侧重于营造一种江湖气质,将各元素作为“江湖气”的有效插件,以语言演绎的言子儿化表达作为节目的有效载体,适当地将外景故事和评论穿插运用。
  节目既不围绕外景故事为中心机械地把吴文变成一个串场的传统说书人,也不围绕吴文言子儿为绝对中心,变成纯粹的插科打诨的散打,无主题,游移漂浮,无所侧重。
  言子儿大师吴文的功能在于构建一个节目的灵魂,“以言子儿为表达”、“以江湖为气质”、“以重庆为特色”,“以影视为舞台”。
  节目开播后,一开始就收到300多条短信,言子儿江湖qq群成员上百人。这不仅充分印证了影视频道前期论证的正确,也证明了重庆言子儿在重庆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这样说,《言子江湖》的出台,是重庆言子儿及言子儿艺术重新确定江湖地位的最好方式。
  答案揭晓
  词语解释
  安逸(舒服) 巴适(妥帖) 冒皮皮(吹牛) 假巴意思(假惺惺) 丁丁猫儿(蜻蜓)
  填空题
  肩头焖蒸笼——恼火;解放碑的钟——不摆了;细娃儿穿西装——大套;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驼子淋雨——背时(湿)
  翻译题
  你这孩子,不要偷懒,小心逃不了干系。
其他文献
这也许是一片你从没涉足过的土地,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都有一种你意想不到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你,让你沉醉,让你痴迷,让你流连忘返。  这也许是一片你曾经涉足过的土地,当你再来这里,你依然会感受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曾经给予过你的那些热情和友善,牢牢牵引着你,让你迷恋,让你共鸣,让你如沐春风。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黔东南,这就是我们淳朴的黔东南,这就是我们好客的黔东南。
期刊
在得克萨斯州霍特威尔斯(Hot Wells)市有一个小女孩,每次遇到新的、棘手的任务时,她的妈妈总是用“你能做到,玫琳凯。你一定能做到”这些话鼓励她。后来这个小女孩长大之后,凭着自己的经验、设想和五千美元的积蓄,在她的儿子的帮助下创立了一家致力于让女性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公司,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玫琳凯”。  从1963年至今,“你能做到”都像一句警言一样在激励着更多未来的女性。譬如我们这期
期刊
经济环境的改变带来了设计消费市场形态和特点的转变,设计界精英人士对自身身份定位、设计方法以及区域性设计的重新审视和策略调整,已影响着整个设计生态链的变化。对于以促进设计交流与合作的机构组织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平台整合能力和更周全的服务体系搭建。去年,设计界及产业链相关人士纷纷把眼光投向了广州国际设计周。作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年度设计商务盛事,广州国际设计周
期刊
坐落于黄浦江边的后滩公园,为这片原为严重污染的工业棕地注入了全新的景观活力。设计团队将公园设计成了一个集生态雨洪调控、工业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业于一身的人工湿地,这种恢复性的设计理念旨在以一种富有美感的处理手法解决河水的污染问题,整治这块荒芜之地。该如何解决景观和水生态问题在此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既是上海2010年世博期间绿地,也是世博后上
期刊
名词解释:双面绣又叫两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双面绣主要体现在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苏绣、粤绣、蜀绣)的作品中。  技法介绍:双面绣最难的是保证两面的花纹一样,并且不露线头,因此,其技法有非常特殊的一面。绣时需要将线尾剪齐,从上刺下,再在离针二三丝处起针,将线抽剩少许线尾,下针时将线尾压住,连线几次短针,将线尾
期刊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高新区镇湖镇(现改为街道)的刺绣研究所刺绣最为有名。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不仅宫廷贵胄喜欢苏绣,全国的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2006年5月2
期刊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晋代,蜀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在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诸葛亮用蜀绣换战马物资  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
期刊
谈及黔东南银饰精品,很多人都会提到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发展产业大会的专用银奖杯,因为其无论从创意到工艺,都堪称一绝。  这个银奖杯的名字叫“图腾柱”,他的创造者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自台江县施洞镇塘龙寨的著名银匠吴水根。“其实这个奖杯的创意是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提出的,我只是按照他的意思来执行!”接受我们采访时,吴水根如是说。  据吴水根介绍,作为贵州省最重要旅游活动的贵州
期刊
艺术,其实就是一本历史书。它记载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到王朝兴替、沧海桑田,小到悲欢离合、花前月下,都洗不掉艺术的烙印。  正如中国的刺绣。从尧舜时代便出现的刺绣艺术,直到今天,历经数千年的斗转星移,依然保持着自己昂扬的生命力。从民间,到贵胄,到宫廷,再到民间,这一个几千年的轮回,从来都没有消磨过刺绣艺术的光华,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磨难与荣耀。绵延的战争和迁徙,带给刺绣
期刊
刺绣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绵延几千年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不但发展出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也发展出了其他品种的艺术珍品。而人类对白银的偏爱,也让我们在白银工艺的研究和使用上达到了一个高山仰止的境界。  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凯里和黔东南,无论是苗族还是侗族,银饰和刺绣都是他们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几千年的民族传承和文化沉淀,给了他们无比灵巧的手指和天马行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