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是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集会上的演讲词。在上本课之前,语文备课组针对我的初次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偏重老师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生成,过于偏重延伸拓展而忽视了立足文本。备课组会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做了相应调整,上了一节公开课。
上课铃响了,我点头示意,一位同学步履稳健地走上讲台开始了她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梦想》……”小演讲者声音清脆,仪态大方,赢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小演讲者回到座位后,我作了这节课的开场白:“同学们,她讲得好不好?”学生:“好”。“个人的梦想尚且能如此地振奋人心,那如果一个人是为国家民族种族而拥有的梦想,那这个梦想又该是怎样的伟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导入很短,因为我只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表演(演讲者),自己去感受(听众),绝不喧宾夺主。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历史上美国黑人的生活情况,多媒体展示了几幅黑人悲惨生活的照片后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下一个环节我便假设:“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是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
这个环节稍难,但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总算最后达到了预设。
最后是语言,“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演讲词,语言十分优美,尤其在我的梦想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排比句的好处是: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气势充沛,读起来感到朗朗上口。文中连用了六组‘我梦想有一天……’同学们齐声朗读,感受澎湃的语气,飞扬的激情。”
“那下面我们能否用‘我梦想有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一组排比句。”学生思考后回答。
让我意外又感动的是,全班所有的同学都有话要说,纷纷举手示意,群情踊跃。我随机抽了几位同学回答,发现同学们的梦想都很远大,涉及到人生国家世界甚至地球。我想这可能也是同学们被课文感动的结果吧。
结束: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虽然实现了,但他为实现梦想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的梦想也不可能在空谈中实现,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梦想进军,努力实现梦想!
学生鼓掌。
课后,我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因为这节课我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关键性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思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给了他们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极大地发挥。然而,正当我感觉良好时,一位听课同仁的一句话给我泼了一瓢冷水:“一开始就让一位同学演讲,像是提前安排好的,感觉怎么有点别扭呢?”
本来这一环节是我最得意之处,因为我总觉得本文是篇演讲词,如何体现演讲词的特点,在一开场就把听众带进演讲的氛围呢?我觉得以演讲导入最好。可这位同仁慧眼如炬一下就看出了问题所在。课后我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应该要符合以下三方面标准:
一、摸准学情,尊重既有知识基础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在上演讲词之前,我们应了解学生以前有没有接触过这类文章,基础在哪里。而我班的学生,除了少数几个以前参加过“国旗下的讲话”之外,其他同学都从未接触过演讲。必修二的“表达交流”部分,虽然有“演讲”一节,但由于课时紧的缘故,教学时教师也只是蜻蜓点水,学生既没有写过演讲词,更没有做过演讲。这种情况下,一上课就安排学生演讲,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没有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
其实这一点我在备课时也想到了,一上课就安排一位同学上台演讲,是有些操之过急,但为了突出学生的表现,突出一节课的“龙头”,一开始就给听课老师来一点“惊喜”,我大胆地作了尝试。一般来讲上公开课时,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求新求异,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如何分分秒秒抓住听课老师的眼球,但是一切的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才高。
二、优化设计,重视课堂操作技巧
把演讲放在一开篇,以学生的演讲导入,其实很难操作,在上课时我就感觉到了。首先,我不知道学生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就不能提前组织导入语,导入需要临场发挥,难度大。其次,演讲的效果难以保证,全班同学包括那位上台演讲的同学因为都没有学习演讲,对演讲的要求、特点、注意事项一窍不通,只是凭想象去演讲。演讲的语气、表情、体态语都不到位,演讲不成功。另外因为没有经过课文伟大梦想的感染和熏陶,演讲内容难以与课文相关,不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试想,如果演讲不安排在开篇而是在结尾,在同学们认真学习完了本文,充分了解了演讲词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效果定会大不一样。在学会的基础上练习,不仅是对本文内容一个很好的总结,同时还是知识的迁移活用,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张奠宙先生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要讲究认识效率。”
三、复归自然,规避课堂教学“硬伤”
一般来说,公开课的课堂总是比平时的课堂紧张有序,教师说什么话,学生怎么回答,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不允许有一点点意外,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场精心的表演。这样的课学生不自然,老师也不自然,见多识广的评委老师一看便知。其实公开课最忌讳的就是刻意表演了,我们需要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课堂,我们需要的是“浮华落尽见真纯”的真实课堂。而把演讲放在一开篇,在没有整体串讲课文,总结归纳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就让人觉得突兀,不自然,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刻意为之的一个环节,总让人觉得课堂流程不顺畅。这样的求新求异不仅不让人觉得新颖别致,反而让人觉得矫揉造作不真实。
公开课后,我试着调整了教学设计,课时增加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分析课文结构,赏析文章语言。主要方法有诵读鉴赏法、分析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着重学生“读”“听”能力的训练。结束时布置一到两名语言功底好的同学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第二节课时演讲。第二课时中着重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开场要求准备好的同学上台演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就演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讲解。再延伸拓展到现实中来,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举办地如火如荼,同学们能不能以短演讲的形式给中外的运动健儿们一些鼓励呢?要求思考两分钟,做一个三到五句话的即兴演讲。这样安排是照顾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练笔的机会。
上课铃响了,我点头示意,一位同学步履稳健地走上讲台开始了她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梦想》……”小演讲者声音清脆,仪态大方,赢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小演讲者回到座位后,我作了这节课的开场白:“同学们,她讲得好不好?”学生:“好”。“个人的梦想尚且能如此地振奋人心,那如果一个人是为国家民族种族而拥有的梦想,那这个梦想又该是怎样的伟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导入很短,因为我只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表演(演讲者),自己去感受(听众),绝不喧宾夺主。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历史上美国黑人的生活情况,多媒体展示了几幅黑人悲惨生活的照片后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下一个环节我便假设:“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是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
这个环节稍难,但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总算最后达到了预设。
最后是语言,“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演讲词,语言十分优美,尤其在我的梦想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排比句的好处是: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气势充沛,读起来感到朗朗上口。文中连用了六组‘我梦想有一天……’同学们齐声朗读,感受澎湃的语气,飞扬的激情。”
“那下面我们能否用‘我梦想有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一组排比句。”学生思考后回答。
让我意外又感动的是,全班所有的同学都有话要说,纷纷举手示意,群情踊跃。我随机抽了几位同学回答,发现同学们的梦想都很远大,涉及到人生国家世界甚至地球。我想这可能也是同学们被课文感动的结果吧。
结束: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虽然实现了,但他为实现梦想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的梦想也不可能在空谈中实现,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梦想进军,努力实现梦想!
学生鼓掌。
课后,我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因为这节课我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关键性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思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给了他们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极大地发挥。然而,正当我感觉良好时,一位听课同仁的一句话给我泼了一瓢冷水:“一开始就让一位同学演讲,像是提前安排好的,感觉怎么有点别扭呢?”
本来这一环节是我最得意之处,因为我总觉得本文是篇演讲词,如何体现演讲词的特点,在一开场就把听众带进演讲的氛围呢?我觉得以演讲导入最好。可这位同仁慧眼如炬一下就看出了问题所在。课后我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应该要符合以下三方面标准:
一、摸准学情,尊重既有知识基础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在上演讲词之前,我们应了解学生以前有没有接触过这类文章,基础在哪里。而我班的学生,除了少数几个以前参加过“国旗下的讲话”之外,其他同学都从未接触过演讲。必修二的“表达交流”部分,虽然有“演讲”一节,但由于课时紧的缘故,教学时教师也只是蜻蜓点水,学生既没有写过演讲词,更没有做过演讲。这种情况下,一上课就安排学生演讲,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没有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
其实这一点我在备课时也想到了,一上课就安排一位同学上台演讲,是有些操之过急,但为了突出学生的表现,突出一节课的“龙头”,一开始就给听课老师来一点“惊喜”,我大胆地作了尝试。一般来讲上公开课时,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求新求异,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如何分分秒秒抓住听课老师的眼球,但是一切的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才高。
二、优化设计,重视课堂操作技巧
把演讲放在一开篇,以学生的演讲导入,其实很难操作,在上课时我就感觉到了。首先,我不知道学生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就不能提前组织导入语,导入需要临场发挥,难度大。其次,演讲的效果难以保证,全班同学包括那位上台演讲的同学因为都没有学习演讲,对演讲的要求、特点、注意事项一窍不通,只是凭想象去演讲。演讲的语气、表情、体态语都不到位,演讲不成功。另外因为没有经过课文伟大梦想的感染和熏陶,演讲内容难以与课文相关,不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试想,如果演讲不安排在开篇而是在结尾,在同学们认真学习完了本文,充分了解了演讲词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效果定会大不一样。在学会的基础上练习,不仅是对本文内容一个很好的总结,同时还是知识的迁移活用,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张奠宙先生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要讲究认识效率。”
三、复归自然,规避课堂教学“硬伤”
一般来说,公开课的课堂总是比平时的课堂紧张有序,教师说什么话,学生怎么回答,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不允许有一点点意外,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场精心的表演。这样的课学生不自然,老师也不自然,见多识广的评委老师一看便知。其实公开课最忌讳的就是刻意表演了,我们需要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课堂,我们需要的是“浮华落尽见真纯”的真实课堂。而把演讲放在一开篇,在没有整体串讲课文,总结归纳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就让人觉得突兀,不自然,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刻意为之的一个环节,总让人觉得课堂流程不顺畅。这样的求新求异不仅不让人觉得新颖别致,反而让人觉得矫揉造作不真实。
公开课后,我试着调整了教学设计,课时增加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分析课文结构,赏析文章语言。主要方法有诵读鉴赏法、分析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着重学生“读”“听”能力的训练。结束时布置一到两名语言功底好的同学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第二节课时演讲。第二课时中着重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开场要求准备好的同学上台演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就演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讲解。再延伸拓展到现实中来,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举办地如火如荼,同学们能不能以短演讲的形式给中外的运动健儿们一些鼓励呢?要求思考两分钟,做一个三到五句话的即兴演讲。这样安排是照顾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练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