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国大业》作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华诞的献礼片,应该表现出中国现代诗中的最为宏伟的史诗,但可惜的是该片并末达到其所预期的目的:一、史诗拍成幻灯片,二、明星阵容消解历史沉重感,三、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建国大业》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红色电影,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献礼片固然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从它发展成形之日起身上就带着抹不掉的娱乐烙印。
  【关键词】《建国大业》 主旋律 史诗 明星簇拥 商业化
  
  一部要展现国共谈判直至新中国成立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的电影,一部云集了几乎华语电影界精英的电影,一部要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影片——这是《建国大业》的主创的人员为影片做得定位。也正是这三个卖点使全国观众趋之若骛,创造了4.5亿的票房神话。影片公映之后,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一些知名的大腕,包括著名的电影导演,影评家和学者们纷纷写文或在电视上称赞这部影片。有的甚至说“这是建国以来的一部最为伟大,宏大的电影史诗!”还有的说:“这种集主旋律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电影作品是华语电影发展的未来与楷模。”根据笔者所阅读的影评来看。真正持批评态度的文章不多。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在文学艺术批评上,要主张百家争鸣的态度,笔者在国庆期间,曾经到电影院二次观看这部影片,然后又买了正版的DVD,反复观看该片,但是,我感到很失望,《建国大业》这部鸿篇巨制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呢,且待细细分析。
  
  一、史诗拍成幻灯片
  
  《建国大业》重点展现的是建国前三年的历史,这是中国风云变幻最快的一段时间:这三年里中共打胜了三大战役,渡过长江解放了全中国,又历尽艰辛克服重重阻力召开政协和人大,最终完成了建国大业。虽然寥寥数语就能概括三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但谁都知道这寥寥数语到底有多么沉重。且不说两党之争伤亡了多少中国同胞,单说那些如闻一多先生般的民主人士为了祖国和平大业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就足以令观众动容。毫无疑问,这段历史是当代中国历史中的最为宏伟、光彩的一个阶段。倒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艺术家,如果认真、严肃和努力都会从这伟大的历史阶段中,寻找出一支半叶,而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但是,在《建国大业》里,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多少志士仁人的努力和牺牲都转化成一种流水式的记录。从重庆谈判到政治协商会议,戏份几乎就是平均分给国、共、民主三党派。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讲,就像放幻灯片似的拼命赶场,放完一个历史场景就转到下一个,根本看不出起承转合来。没有宏大的斗争场面,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寥寥几个镜头带过;没有中共领导人的运筹帷幄,我们只看到抽不完的烟和散不完的步,从头到尾平淡像古井水,到哪里去谈什么“波澜壮阔”?就算总体上没有出彩,以历史事件为界的每个桥段也都显得很平庸,少有让观众感动的情节,使得这部“史诗大片”与集中讲述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段历史的《开国大典》比起来,显得空洞了很多。例如《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上街吃面没带钱,还有毛泽东的几个湖南老乡闯进中南海打秋风、要给新中国起年号这样丰富人物个性的情节,在《建国大业》中是根本找不到的。影片看完以后让人想不起来主要人物都干过了什么,好像除了打仗就是在开会。一部缺乏丰富细节的电影是很容易流于表面化的,而且人物过多又要保证每个人物都有戏,剧情上难免显得过于浅薄。
  另外。就是导演主次不明。有几场戏要拿出来当典型。例如,一个上海滩的黑社会老大杜月笙竟然比开国元勋任弼时戏份多、镜头足。以前的影片中任弼时总会拿一个大烟斗作为身份识别的符号,但在《建国大业》里他不仅一直缩在毛主席身后,连烟斗的都免了,简直成了摆设。树林里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密谋篡位时用那么多镜头拍也没多大必要,倒是重庆谈判,毛、蒋二人从台阶上走下来握握手就算和谈成功了。
  还有,就是表现手法的单一。乌云里弄束阳光就代表光明未来,从两个记者缝隙里拍蒋经国就代表他上海之行左右为难。还有不可少的毛、周二人吃饭的镜头,让观众觉得一吃饭准是一场战争又打赢了。影片中,最大的重复就是行军、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开国大典这几个片段,都是用实拍处理成了黑白加做旧来表现,尽管有的镜头调度不错但是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根据标准的中国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中的定义:史诗是1.叙述古代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实践的叙事长诗,例如荷马史诗;2.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叙事作品。若是按照这个定义来观看《建国大业》,我们很难得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性作品的。
  我们从整部影片可以看出,导演们(因为不是一位导演)在讲述这段伟大的历史时有意避重就轻,而且不得其法。比如他拍出了战斗中漫天横飞的胳膊大腿、拍出了大人物们蓬头垢面在枪林弹雨中逃亡、拍出了他们(司令和将军们)一边开会一边骂娘的话,那么这就叫史诗电影吗?!
  
  二、明星阵容消解历史沉重感
  
  而最具话题性的是这部影片的超强性的明星阵容,172位明星加盟,构建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豪华的明星阵容,这里不但有国内著名的帅哥,靓姐,影视红星,还有主持人,说相声的,打把势卖艺的,乃至不知是干什么的巨星。但正是这些星星们,成了影片最大的局限。虽说豪华阵容可以吸引大众的目光,但是这些耀眼的星光也会有意无意掩盖电影本身的内容,使观众在注重明星的同时,从而忽略的电影所要传达的那种思想,
  《建国大业》的主体是展现国共谈判直至新中国成立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可是全明星阵容的娱乐气息将这厚重的历史感给消解了。对于电影阵容的过度宣传使观众从进入放映厅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数明星”,电影也没有让观众失望,刚开始的重庆谈判就众星云集,国际巨星李连杰的闪亮登场顺势拉开了“星斗大阵”的序幕。然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近172位一线艺人悉数登场充分满足了观众对于这种影象奇观的窥视欲望。电影结束的时候观众大都会因为在长达135分钟的光影中找到了多少位明星而兴奋不已。有谁会去真正关注“建国大业”呢?这种近乎买椟还珠的现象值得反思。全明星阵容和红色历史题材结合之后自然地为电影注入了一股娱乐气质,严肃的历史被一张张大众所熟悉的亮丽面孔所消解,即使他们穿上了朴实的军装也难以阻止观众对于他们经典银幕形象的不自觉回顾。就如同成龙大哥再文绉绉的造型观众见了他首先还是会想到充满喜剧感的功夫小子一样。本想提醒人民勿忘历史、继承先烈英魂的电影却被演员本体喧宾夺主了。
  不得不承认一点,是如此星光灿烂的阵容捧红了这部主旋律电影,毕竟所谓的那种明星效应为影片打响了知名度《建国大业》的本来意图是想借一张张我们所熟知的明星面孔,冠上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再配以一段 生动的历史,记得在当初学习电影导演时,谢飞导演曾经讲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即要根据各位明星的具体条件和表演特色,来为演员们分配合理的角色。来表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进而把他们所饰演的人物通过电影介绍给大家,把他们参与电影中建国之路上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及社会效果通通表现出来,让我们更能形象的接近历史。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一旁人名的注释很多,但明星们像走马灯一般一个接一个惊鸿一现。势必就造成观众记忆上的混乱与张冠李戴。因为,现在人大多关注的是明星,而不是电影。而且,这些星们,并不是星光灿烂,而是表现出无能、无知和无味,比如由大明星兼制片人陈红所扮演的记者,在张澜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面前,照理讲应该是敬重而恭敬,但陈红完全没有后辈记者所应该有的谦虚和恭敬的态度,她傲慢的提问口气,特别是向后仰靠在椅子上发问的动作一不知是哪位大导演所设计的,完全是一个目中无人的“阔太太”——一位她所习惯扮演的“阴冷”型太太。而不是一位有教养的女记者。有人说:“不要说是张澜先生了,就是我遇到这位太太——记者,我也不会北上了。还有,梁家辉所扮演的那位在全国政协女代表们照相时突然跑进来的人物,实在是多余和讨厌,其表演太下贱了,连三流都轮不上。电影院里面,我们听到观众大声议论的是:这是谁,这又是谁,于是,电影结束时,观众大都是因为在长达135分钟的光影中寻找出多少星而兴奋不已。有谁会去真正关注“建国大业”呢?这种近乎买椟还珠的现象不值得反思吗?如果说,全明星阵容和红色历史题材结合之后会自然而然地为这部影片注入了一股娱乐之气,那么不如说,当严肃的历史被一张又一张的大众所司空见惯的亮丽面孔所消解,那么本来想提醒人民勿忘历史,继承先烈英魂的严肃的电影内容和目的,此时却被这些星星们所喧宾夺主了。如此看来,《建国大业》不再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片,倒像一部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偶像剧。这与它当初的创作主旨实在是南辕北辙。
  
  三、主旋律电影商业化
  
  作为一部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影片,作为一部国家层面上的当代史正剧,《建国大业》的娱乐性是超越教育性的。影片总导演韩三平曾说过:你可以说《建国大业》是一部主旋律片,史诗片,甚至是偶像片。他自己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主旋律商业大片。
  什么是主旋律?中国文化管理部门提倡的“主旋律”是指“反映社会进步总潮流的时代精神”。说起我国的主旋律影片,经历过那个红色年代的老一辈人还是深有感触的,但更多的年轻观众却把它与“脸谱化”、“程式化”、“无趣”、“不好看”这些词语联系起来。反感主旋律影片的人不能说他们是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其实不管怎么反感也是无济于事,换了谁要经营如此一个泱泱大国都得走这条路,中国当下要想稳定繁荣必须得高唱主旋律,只不过中国的主旋律作品做得不够巧妙,因为在叙事传播技巧上,充斥太多明显的说教谁看了都会排斥。歌功颂德的作品最怕的就是做到肉麻、强行唤起观众的感恩戴德和信仰皈依,以至于观众崇高的情操还没有附体。就被雷了个外焦里嫩落荒而逃。
  美国也有主旋律味道很重的电影。《黑鹰降落》、《光荣》、《拯救大兵瑞恩》、《阿波罗13号》《我们曾经是战士》《空军一号》等等,莫不如此,甚至是《变形金刚》这样的科幻大片也不回避炫耀美军作战实力的成分,而大量的常规商业电影中都渗透着邪不压正、助人为乐、回归亲情等主流价值观,至少他们在影片中可以将意识形态与商业元素做到更加完美的融合。好莱坞大片那种潜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美国救世主的说教技巧中国电影还得学习。
  最奇怪的是,这部本来用意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大庆的献礼作品,为什么从一开始宣传时,就走错了步子,迷失了方向,我们不仅怀疑宣传部门,乃至文化部,广电部,电影局和电视台的领导们是否抽空看看媒体是如何宣传的?从电视台,各种报刊等几乎所有的媒体所关注的不是《建国大业》的伟大的历史内容和影片的意义,而是关注这172位不值得宣传的星星们。特别是,还煞有介事地来了个首映式,神秘兮兮的,让人们猜测由谁演谁等!
  在中国,《建国大业》之前,主旋律是主旋律,商业片是商业片。而《建国大业》用一种反商业模式达到了最大的商业化——以区区3000万元的投资收回了4.5亿元的票房;用一种娱乐形式传达了主旋律意图;用体制优势进行拍摄,用商业模式进行推广——“好莱坞都拍不出《建国大业》!”《建国大业》的模式不仅在中国前无古人,在世界范围也绝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方面,不必担心过多的政治伦理主题会让观众疲倦,另一方面,妙趣横生的免费群星出场的方式,又强化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革命历史,就由此被“空壳化”了。
  全明星阵容作为一种独辟蹊径的商业电影运作模式有其得天独厚的魅力,这种强大的银幕阵容不仅是征服票房的有效保障,其本身更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电影奇观文化。在看《建国大业》之前观众们可能会天真的认为这种电影运作模式和主旋律题材结合起来一定会擦出奇妙的火花,为中国电影走出一条新路,可《建国大业》这次用自己的实际效果说明了全明星阵容 主旋律电影=消解历史。
  笔者阅读了一位知名的大腕学者写的文章称赞:“好莱坞都拍不出《建国大业》!《建国大业》的模式不仅在中国前无古人,在世界范围内也绝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建国大业》是华语影片的未来和楷模!”没有错,美国好莱坞是绝对拍不出类似《建国大业》的影片的。但若以为《建国大业》就是华语电影的未来和楷模。笔者则认为不然也!华语电影的范围很广,也包括台湾,美国华人电影,新加坡,澳门和香港电影等,不可能想象在这些地区,会有人花钱搞这样的大制作。这样一来,《建国大业》则足为训了!
  莫要忘了,《建国大业》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红色电影,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献礼片固然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从它发展成形之日起身上就带着抹不掉的娱乐烙印,这种娱乐烙印和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厚重的历史所邂逅时。便会产生出如《建国大业》一般的门面产品,看着光彩照人、魅力四射,实则思想疲乏。主题暗淡。遭遇到这种状况,即使是那厚重到难以言说的历史感也只能沦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杂物。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试图结合波伏娃的社会性别建构理论与福柯提出的“环行监狱”的凝视模式对电影《再见爱丽斯》中女主人公爱丽斯的在对自我主体找寻前后所扮演的各个性别角色作出分析,以指出女性希冀在男权社会操控下追寻女性性别主体的虚妄性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女性气质 性别角色 “凝视”模式 环行监狱    电影《再见爱丽斯》拍摄于1974年,正处于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潮时期,尽管导演并不承认它是一部女性电影,然
[摘要]自电影诞生以来,文学就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资源。同样,电影技法、电影意象等对于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当代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对于电影十分钟爱,在其文学创作中注重从包括电影的其它艺术形式中获取灵感。以其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的创作为例,作者就大胆借用电影技法,并创造性地运用电影意象,使其成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和小说叙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厄普代克 “兔子”四部曲 电
摘要 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受外来动画人物形象的影响从传统走向奇异,国产经典动画匮乏、受众群定位的偏颇以及学校忽视课堂审美指导等是造成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崇洋媚外”的主要原因。建议学校构建合理的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影视动画 审美趣味 变迁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
[摘要]三仙姑是赵树理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她装神弄鬼,和文中的另一个人物二诸葛一样,历来被读者看作是封建落后思想的代表。为了讨异性的欢心,已经不再年轻的她,一反当时人穿着打扮的清规戒律,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惹得别人经常对她指指点点。相信看过这篇小说的读者,都会自然而然地和作者产生共鸣一三仙姑是我们要批判的一个人物形象。但是,仔细分析三仙姑所生活的时代,她的所为是否也有值
[摘要]歌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人类情感的音乐艺术,是曲作者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她必须经过演唱者的演唱,才能为听众所接受,也才能达到歌曲作品带给人的艺术感受,但演唱者在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过程中应以歌曲所反应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的艺术形式为出发点。  [关键词]歌曲演唱 艺术处理    歌曲是由曲作者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必须经过演唱者的演唱,才能为听众所接受,也才能达到歌曲艺术带给人的感受,但演唱者
摘要:电影《暖》继承了导演霍建起一贯坚持的唯美、精巧的抒情诗风格,而支撑这一风格的力量除了朴素感人的故事情节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光、影、声、色四种电影元素的合理、巧妙地运用。  关键词:《暖》 光 影 声 色    《暖》是一个回忆与现实交织而成的故事,电影采用了双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在现实与回忆间来回穿梭。“暖”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可伴随她生命历程的并不是同她名字一样温暖的幸福。而是两次无望的等
[摘要]《落叶归根》通过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内涵、使人笑中带泪,它以形象的方式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尴尬处境,探索传统文化的归宿,希望借助国家力量来帮助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死尸 传统文化 失语 归宿    《落叶归根》是在他乡时对于故乡的思念,是在远离家园时对回归家园的渴望。生活的本义就是陌生与变动,所以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到陌生的环境中见识陌生的人和事,在不断变动
摘要 从旋法特点、调式音阶特点以及核心动机贯穿发展在旋律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对贺绿汀先生声乐作品的旋律音调进行了分析,探讨与研究他是如何精心调动音色、音区、节奏、旋法等多方面的表现手段,去赋予作品生命力的。  关键词 贺绿汀 旋法特点 民族风格    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旋律大师。如:赵元任、刘天华、黄自、聂耳、冼星海、郑律成……等。在这一时代的作曲家之中,贺绿汀作品的旋律具有
1、喜剧性的内在模式    柏格森认为“喜剧性”是“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机械的东西”,“凡是将行动和事件安排得使我们产生一个幻象,认为那是生活,同时又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那是一个机械结构时,这样的安排就是滑稽的。”可见他已认识到“喜剧性”之所以发生有某种内在模式,但并没有明确揭示出这种内在模式,本文认为:喜剧性都是由“判断力消解”的内在模式决定的。  我们看这个例子:甲乙两人闹矛盾,甲忍不住驾乙:“我
5月的一天,我收到了佩斯画廊发出的邮件简报,标题是:罗伯特·隆戈(Robert Longo)加入佩斯画廊。两个月前,豪瑟沃斯画廊也宣布了他们将代理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消息。  随着这两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陆续落脚新画廊,一个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当代艺术史上狠狠踩过一个脚印的、曾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图像一代”,其世界的核心关系就此瓦解了。  但我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