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白象似的群山》翟象俊译本中对话部分的译文为例,说明在翻译中,译者发挥主体性是达到翻译目的的必要手段,但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脱离原文任意发挥。相反,这是尊重原文,给译者不以文字表层为限的自由,以完成作者表达的原意为目的,使译文最终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译本;译者主体性
一、《白象似的群山》简介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发表于1927年,后收录于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中。故事的背景设定于二十世纪初,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名叫吉格的女孩在西班牙一个偏僻的小火车站等待开往马德里的火车,期间男人千方百计地要吉格去打胎,而吉格极不愿意,二人争论直到火车将要进站。
小说的主体是对话,就连背景、人物都只用少量的笔墨简单勾画。对话话题轻松随意,两人所用的语句也偏短,直至男子突然转换话题,询问吉格是否愿意堕胎。吉格不愿意,而男人企图控制话题,不断试图说服吉格,直至她表示强烈反对,用七个“please”阻止男子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原文如下:“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翟象俊译为:“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
原文中“please”就是“请”的意思,但译文中的七个“please”并没有全部翻译成七个“请”,后五个“please”甚至没有译成“请”,而是用“求”。如此改动,译本是否合理呢?那么,这七个“please”是否就是字面上“请”的意思呢?
二、七个“please”背后的含义及翟象俊译本的处理
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创立了“冰山原则”文学理论。他认为作家的任务是给读者提供八分之一的信息,这部分是文字直接表现出来的生活图画,如同显露在海面上的冰山,晶莹剔透,鲜明逼真,给读者营造一种意境,从而促使他们挖掘隐藏于水中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海明威擅长写对话,《白象似的群山》中这七个“please”正是“冰山原则”的典型体现。
重复的单词体现了吉格的性格和当时的情绪。从全文吉格的用词来看,虽然是用词口语化,但是语法正确,用词标准。所以,她应该是一个有一定教养的女子。虽然男子的话题使她的情绪激动到要打断对方,但她没有采用语气更强的祈使句,而是用礼貌程度更高的问句。她生气却不失控,甚至在说这句之前还询问男子“Would you do something for me now?”(翟象俊译文:“你现在能为我做点事儿么?”)。两句话同样是偏礼貌的问句,而不是偏强硬的祈使句。在得到男子肯定的回答后,吉格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打断话题。
从选词来看,吉格说的是“stop talking”(翟象俊译文:“不要再讲了。”),而不是“shut up”这一类语气更重的词。吉格表述生气的方式是使用带情态动词的问句,这一类句子语气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为了表示强调,她用了七个“please”加强语气。因此,这七个“please”应该是一口气说出,表达了异常愤怒的心情。
另外,这七个“please”还包含了吉格情绪的爆发。小说伊始,话题由吉格提出,围绕酒和群山展开。男人回答语言简短,兴致不高,当吉格说:“样样东西都甜丝丝得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这句话暗示男子不会如愿,于是他直接说道:“喔,别说了。”之后,男子突然直接提出堕胎这个话题,表面上他七次反复声称“如果你不想做,你不必勉强”,但这种反复的强调更像是在暗示吉格去堕胎,他甚至五次提到这是一个简单的手术。虽然男子没有逼迫吉格去做手术,但其中的弦外之音,却不难听出。男子反复强调自己在乎吉格,事实上他更在乎自己。当吉格直接提出不要再继续这个话题后,男子还是没有停止,直到吉格终于爆发,用七个“please”喝止。
现在再看翟象俊对原文的处理:
原文:“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翟象俊译文:“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
显然,如果这七个单词直译成七个“请”,就无法传达出吉格强烈的情绪。而翟象俊的译文保留了吉格的用语习惯,将后五个“please”换成“求”,意思相同,又避免了过度重复。同时,译者通过两个“求求你”和“千万求求你”加重语气,得到了相近的强调效果,较符合人物的语言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相对原文的字数,翟象俊的译本字数较多,容易削弱语句的气势。但译者用逗号将句群切开,形成了七个短的意群,语义有递进之势,弥补了语句的气势。
三、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
翟象俊的译文未与原文完全保持字面上的一致,但其仍获得了应有的效果,这得益于译者的合理变通,即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在《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一文中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由此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的前提是尊重原文,尊重原文作者的表达,尊重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并不是鼓励译者自由创作。同时,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以上前提的基础上,以忠实体现作者的原意为核心,而不以与原作保持语言层面的对等为目的的翻译活动。
韦努蒂认为译者应当在译文中现身,但译者的责任是将原文传达给读者,虽然是另一种语言形式,但这种语言形式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原文,而不是让读者离原文作者越来越远。以《白象似的群山》为例,译者有责任将原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将现于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和水下的八分之七搬到读者的面前,使原文作者的隐藏和展现一并在译文中体现。但这种展现并不是对原句照搬式的翻译,而是表现作者深层内核的翻译,是译者主动向原作靠拢,理解作者在原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并将其传达给读者。这种主旨的再现并不以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层面的完全一致为最终目的,在语言表达上允许有少许变通。但译者发挥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其可以随意背离原文,译者的诠释空间本质上是一个“度”的问题。译者诠释原作的空间是有限的,译者的最大诠释空间被限制在原作的框架之内,受到作者创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的影响,不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所以,就处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而言,译者的主体性是在尊重原文,充分理解原文精神的基础上,“把(语言)外壳砸个稀巴烂,翻透五脏六腑”,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用译入语表达出来。
而翟象俊正因为不受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因而并没有因为原文用了七个“please”,就将译文简单地译为七个连续的“请”,反而更忠于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核,忠实刻画了吉格这个人物形象,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又避免了过度重复,同时还原了吉格用这七个单词所要传达的情绪。从这一点上来说,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传达了人物形象,因而译者较好地完成了对原文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2]翟象俊.白象似的群山[A].陈良廷,等.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321-328.
[3]Hemingway,Earnest.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A].Hemingway,Earnest. Men Without Women[C].London: Penguin Books.Ltd,1972:29-32.
[4]Steiner.After Babel[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作者簡介:曾颖(1980— ),女,湖北荆州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译本;译者主体性
一、《白象似的群山》简介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发表于1927年,后收录于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中。故事的背景设定于二十世纪初,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名叫吉格的女孩在西班牙一个偏僻的小火车站等待开往马德里的火车,期间男人千方百计地要吉格去打胎,而吉格极不愿意,二人争论直到火车将要进站。
小说的主体是对话,就连背景、人物都只用少量的笔墨简单勾画。对话话题轻松随意,两人所用的语句也偏短,直至男子突然转换话题,询问吉格是否愿意堕胎。吉格不愿意,而男人企图控制话题,不断试图说服吉格,直至她表示强烈反对,用七个“please”阻止男子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原文如下:“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翟象俊译为:“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
原文中“please”就是“请”的意思,但译文中的七个“please”并没有全部翻译成七个“请”,后五个“please”甚至没有译成“请”,而是用“求”。如此改动,译本是否合理呢?那么,这七个“please”是否就是字面上“请”的意思呢?
二、七个“please”背后的含义及翟象俊译本的处理
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创立了“冰山原则”文学理论。他认为作家的任务是给读者提供八分之一的信息,这部分是文字直接表现出来的生活图画,如同显露在海面上的冰山,晶莹剔透,鲜明逼真,给读者营造一种意境,从而促使他们挖掘隐藏于水中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海明威擅长写对话,《白象似的群山》中这七个“please”正是“冰山原则”的典型体现。
重复的单词体现了吉格的性格和当时的情绪。从全文吉格的用词来看,虽然是用词口语化,但是语法正确,用词标准。所以,她应该是一个有一定教养的女子。虽然男子的话题使她的情绪激动到要打断对方,但她没有采用语气更强的祈使句,而是用礼貌程度更高的问句。她生气却不失控,甚至在说这句之前还询问男子“Would you do something for me now?”(翟象俊译文:“你现在能为我做点事儿么?”)。两句话同样是偏礼貌的问句,而不是偏强硬的祈使句。在得到男子肯定的回答后,吉格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打断话题。
从选词来看,吉格说的是“stop talking”(翟象俊译文:“不要再讲了。”),而不是“shut up”这一类语气更重的词。吉格表述生气的方式是使用带情态动词的问句,这一类句子语气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为了表示强调,她用了七个“please”加强语气。因此,这七个“please”应该是一口气说出,表达了异常愤怒的心情。
另外,这七个“please”还包含了吉格情绪的爆发。小说伊始,话题由吉格提出,围绕酒和群山展开。男人回答语言简短,兴致不高,当吉格说:“样样东西都甜丝丝得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这句话暗示男子不会如愿,于是他直接说道:“喔,别说了。”之后,男子突然直接提出堕胎这个话题,表面上他七次反复声称“如果你不想做,你不必勉强”,但这种反复的强调更像是在暗示吉格去堕胎,他甚至五次提到这是一个简单的手术。虽然男子没有逼迫吉格去做手术,但其中的弦外之音,却不难听出。男子反复强调自己在乎吉格,事实上他更在乎自己。当吉格直接提出不要再继续这个话题后,男子还是没有停止,直到吉格终于爆发,用七个“please”喝止。
现在再看翟象俊对原文的处理:
原文:“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翟象俊译文:“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
显然,如果这七个单词直译成七个“请”,就无法传达出吉格强烈的情绪。而翟象俊的译文保留了吉格的用语习惯,将后五个“please”换成“求”,意思相同,又避免了过度重复。同时,译者通过两个“求求你”和“千万求求你”加重语气,得到了相近的强调效果,较符合人物的语言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相对原文的字数,翟象俊的译本字数较多,容易削弱语句的气势。但译者用逗号将句群切开,形成了七个短的意群,语义有递进之势,弥补了语句的气势。
三、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
翟象俊的译文未与原文完全保持字面上的一致,但其仍获得了应有的效果,这得益于译者的合理变通,即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在《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一文中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由此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的前提是尊重原文,尊重原文作者的表达,尊重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并不是鼓励译者自由创作。同时,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以上前提的基础上,以忠实体现作者的原意为核心,而不以与原作保持语言层面的对等为目的的翻译活动。
韦努蒂认为译者应当在译文中现身,但译者的责任是将原文传达给读者,虽然是另一种语言形式,但这种语言形式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原文,而不是让读者离原文作者越来越远。以《白象似的群山》为例,译者有责任将原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将现于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和水下的八分之七搬到读者的面前,使原文作者的隐藏和展现一并在译文中体现。但这种展现并不是对原句照搬式的翻译,而是表现作者深层内核的翻译,是译者主动向原作靠拢,理解作者在原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并将其传达给读者。这种主旨的再现并不以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层面的完全一致为最终目的,在语言表达上允许有少许变通。但译者发挥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其可以随意背离原文,译者的诠释空间本质上是一个“度”的问题。译者诠释原作的空间是有限的,译者的最大诠释空间被限制在原作的框架之内,受到作者创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的影响,不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所以,就处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而言,译者的主体性是在尊重原文,充分理解原文精神的基础上,“把(语言)外壳砸个稀巴烂,翻透五脏六腑”,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用译入语表达出来。
而翟象俊正因为不受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因而并没有因为原文用了七个“please”,就将译文简单地译为七个连续的“请”,反而更忠于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核,忠实刻画了吉格这个人物形象,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又避免了过度重复,同时还原了吉格用这七个单词所要传达的情绪。从这一点上来说,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传达了人物形象,因而译者较好地完成了对原文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2]翟象俊.白象似的群山[A].陈良廷,等.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321-328.
[3]Hemingway,Earnest.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A].Hemingway,Earnest. Men Without Women[C].London: Penguin Books.Ltd,1972:29-32.
[4]Steiner.After Babel[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作者簡介:曾颖(1980— ),女,湖北荆州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