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主阵地和主渠道,“概论”课作为当前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文章从“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进行了探讨,力图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概论”课 培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18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民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高校承担着培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在当前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一、“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概论”课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而设立的,是目前所有高校都要开设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塑造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教育,具体内容还涉及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
我们党在新时期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就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三个倡导”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全体国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我们当代青年的主体,是国家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栋梁,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着影响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好的、向上向善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困扰,一些大学生迷茫消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问题,有的甚至向畸形发展,多数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不成型、摇摆不定的状态,他们在价值取向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困惑,其实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程,迫切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必须强化学校的思想教育功能。“概论”课在高校中担负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必须发挥其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二、“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自为政,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难以协调一致,缺乏整合功能。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不同程度上,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但由于每门课程分属于不同类型的学科,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各有侧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各干各的,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很少针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交流互动,更不要说怎么采取一致行动了。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功能混乱、内容简单重复,缺乏内在逻辑。每门课都是蜻蜓点水,讲不深,讲不透,教育整合功能难以实现。
2.“概论”课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内容、要求、目的等方面缺乏内在衔接。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并没有明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任务,教师授课时仅仅在讲到“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才会简单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概论”课整体内容中,具体体现到每一章和每一节的内容中。在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讲解时,往往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理论讲不深,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和社会现实部分脱节。从而淡化了“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渠道功能。
3.“概论”课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单一,影响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实际效果。长期以来“概论”课教学手段单一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种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说教为主,“满堂灌”、“一言堂”,高高在上,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从一而终”的状态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现在虽然多了“一块屏布、一支激光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效果提升有限。这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上的灌输式方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过一定的作用,但和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多元、思想活跃、个性独立等特点产生了冲突,不符合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实际,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弱化了教育功能。
4.“概论“课重视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忽视社会实践环节,难以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目前,“概论”课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牢牢把控了讲台,普遍存在着“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的情况。实践教学的课时被挤占、实践活动搞不起来,社会调研流于形式,师生共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活动几乎没有,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活动主要还是局限于“参观考查、实地走访、社区服务”等几项常规性的活动,在实践环节的设计、内容主题、实践形式等方面难以有创新,而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具有理论说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实践教育“外化于行”,厚此薄彼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概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研究
1.把“概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十八大报告高度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倡导。标志着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内容,指明了新方向。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实现“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功能,一定要把握好整体性与重点性的结合。整体性体现在要把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部内容准确无误地融入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每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都要融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点性体现在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学科属性、自身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就某一价值问题突出讲授。其中,“概论”课要根据自身特点,突出两大主体内容的讲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三大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不断创新“概论”课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时代需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翻转课堂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通过提供音频或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上课前就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学习和交流互动,做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受益匪浅,第一,它可以促进“概论”课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的变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参与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者,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以解疑答惑的角色辅助学生学习,这种课堂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更容易产生好感和共鸣。第二,它可以促进“概论”课教学模式的变革。这种模式把部分学习内容安排在课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了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是基于地位平等基础上的交流学习和合作互动,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增加了师生情感,避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生硬说教,从而导致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态,师生都坚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第三,它可以促进“概论”课教学资源的整合。这种模式要求有在线学习平台供师生交流学习互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资源涉及到教师的教案、备课资源、课件、微课、教学素材等,其中“微课”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制作微型教学视频来实现,教师要针对“概论”课教学重点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前录制好20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内容要短小精炼,突出重点,综合体现教师在知识、能力、信仰、道德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通过这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大大提升,教学资源也通过在线平台得到了有效整合,从整体上增强了“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3.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果脱离了实践教学环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树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制度保障机制,“概论”课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内容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教师和学校应加强配合,寻找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的可行路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实际,在现实活动中体验生活,进而感悟人生,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第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落到实处。“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事例中,并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具体的、生活化的,可感知和触摸到的信条和规范,内化于心,最终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外化于行的理念和习惯。第三,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把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时政热点、国内外大事等焦点问题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推陈出新体现现实性和增强吸引力,教育部强调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概论”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要体现教育部要求,创新思路,方向明确,探索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期和假期、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多种实践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成长,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太原师范学院(院教字【2014】11号)教学改革项目“概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立项文章。]
参考文献:
[1] 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2] 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3] 生春鸿.高校“概论”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现代国企研究,2015(6)
[4] 王月红.基于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5] 丁玲玲.邵飞.榜样教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昌吉学院学报,2015(12)
[6] 周立斌,周汗青.“微时代”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现代化,2016(1)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 山西太原 030012)
(作者简介:王月红,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责编:贾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概论”课 培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18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民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高校承担着培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在当前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一、“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概论”课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而设立的,是目前所有高校都要开设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塑造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教育,具体内容还涉及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
我们党在新时期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就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三个倡导”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全体国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我们当代青年的主体,是国家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栋梁,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着影响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好的、向上向善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困扰,一些大学生迷茫消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问题,有的甚至向畸形发展,多数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不成型、摇摆不定的状态,他们在价值取向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困惑,其实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程,迫切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必须强化学校的思想教育功能。“概论”课在高校中担负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必须发挥其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二、“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自为政,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难以协调一致,缺乏整合功能。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不同程度上,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但由于每门课程分属于不同类型的学科,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各有侧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各干各的,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很少针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交流互动,更不要说怎么采取一致行动了。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功能混乱、内容简单重复,缺乏内在逻辑。每门课都是蜻蜓点水,讲不深,讲不透,教育整合功能难以实现。
2.“概论”课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内容、要求、目的等方面缺乏内在衔接。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并没有明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任务,教师授课时仅仅在讲到“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才会简单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概论”课整体内容中,具体体现到每一章和每一节的内容中。在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讲解时,往往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理论讲不深,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和社会现实部分脱节。从而淡化了“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渠道功能。
3.“概论”课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单一,影响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实际效果。长期以来“概论”课教学手段单一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种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说教为主,“满堂灌”、“一言堂”,高高在上,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从一而终”的状态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现在虽然多了“一块屏布、一支激光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效果提升有限。这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上的灌输式方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过一定的作用,但和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多元、思想活跃、个性独立等特点产生了冲突,不符合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实际,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弱化了教育功能。
4.“概论“课重视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忽视社会实践环节,难以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目前,“概论”课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牢牢把控了讲台,普遍存在着“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的情况。实践教学的课时被挤占、实践活动搞不起来,社会调研流于形式,师生共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活动几乎没有,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活动主要还是局限于“参观考查、实地走访、社区服务”等几项常规性的活动,在实践环节的设计、内容主题、实践形式等方面难以有创新,而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具有理论说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实践教育“外化于行”,厚此薄彼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概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研究
1.把“概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十八大报告高度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倡导。标志着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内容,指明了新方向。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实现“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功能,一定要把握好整体性与重点性的结合。整体性体现在要把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部内容准确无误地融入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每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都要融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点性体现在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学科属性、自身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就某一价值问题突出讲授。其中,“概论”课要根据自身特点,突出两大主体内容的讲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三大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不断创新“概论”课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时代需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翻转课堂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通过提供音频或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上课前就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学习和交流互动,做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受益匪浅,第一,它可以促进“概论”课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的变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参与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者,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以解疑答惑的角色辅助学生学习,这种课堂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更容易产生好感和共鸣。第二,它可以促进“概论”课教学模式的变革。这种模式把部分学习内容安排在课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了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是基于地位平等基础上的交流学习和合作互动,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增加了师生情感,避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生硬说教,从而导致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态,师生都坚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第三,它可以促进“概论”课教学资源的整合。这种模式要求有在线学习平台供师生交流学习互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资源涉及到教师的教案、备课资源、课件、微课、教学素材等,其中“微课”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制作微型教学视频来实现,教师要针对“概论”课教学重点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前录制好20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内容要短小精炼,突出重点,综合体现教师在知识、能力、信仰、道德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通过这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大大提升,教学资源也通过在线平台得到了有效整合,从整体上增强了“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3.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果脱离了实践教学环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树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制度保障机制,“概论”课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内容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教师和学校应加强配合,寻找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的可行路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实际,在现实活动中体验生活,进而感悟人生,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第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落到实处。“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事例中,并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具体的、生活化的,可感知和触摸到的信条和规范,内化于心,最终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外化于行的理念和习惯。第三,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把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时政热点、国内外大事等焦点问题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推陈出新体现现实性和增强吸引力,教育部强调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概论”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要体现教育部要求,创新思路,方向明确,探索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期和假期、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多种实践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成长,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太原师范学院(院教字【2014】11号)教学改革项目“概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立项文章。]
参考文献:
[1] 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2] 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3] 生春鸿.高校“概论”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现代国企研究,2015(6)
[4] 王月红.基于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5] 丁玲玲.邵飞.榜样教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昌吉学院学报,2015(12)
[6] 周立斌,周汗青.“微时代”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现代化,2016(1)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 山西太原 030012)
(作者简介:王月红,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