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将其运用于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人性的、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思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50-02[WN]
从现阶段我国基础教学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学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且教学以讲解、演示为主,形式呆板,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度低,整体教学质量较低。“建构生态式课堂”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以人为本课堂生态环境,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遵循平衡规律,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设计,以其更加关注学生需求和课堂参与度的优越性而在众多教师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一、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意义,从而以最大的兴趣和热情来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常识,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自主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也得不到结论的时候,教师再对其进行指导。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由于教材中的案例对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设计“找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的活动,建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公倍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写出几个数,如4和6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后,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开展“找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发放的月历上找到日期,再让学生观察找出的日期数,通过逐步的引导,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保护个性,促进学生思维发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以讲课和知识传授为主,而学生像机器人似的对知识进行接收,不反问,不思考,也不讨论,学习非常被动,心态紧张而消极,课堂气氛也显得压抑沉闷,再加上教师的一味监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思维和反应,并对其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打开思索的大门。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类课堂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如在解答“我国已经拥有世界遗产30处,其中文化遗产占7/10,自然遗产占2/15,其他遗产占1/6,则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共有多少处”,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先以30×2/15)得出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共有多少处,再以30×7/10)得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共有多少处,再让两者相加。在教学中,教师先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解答,有学生则可能提出30×2/15+7/10)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并结合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这能够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和独特见解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及活跃课堂氛围均具有积极意义。
三、加强协作,强调课堂交流共享
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学习具有单向灌输的特点,生态课堂中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过程,而互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交流及共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生态课堂的构建。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通常不具备的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在学习探究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获得合作学习的较佳效果。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提出“一条2米长的彩带,如果截成每段长1/3米的彩带,则可以截几段”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可以采取分组验证的方法: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通过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逐步得出“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的猜想;接着让学生分组动手截、动手画,进行验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将得出的答案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验证猜想,在交流中让学生共享资源,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猜想—验证”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在互相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注重迁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实践能够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对迁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更为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可设计问题如“学校要建一个长28米,宽15米的篮球场,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以适当的比例画出篮球场的设计平面图”,将数学知识放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建构式生态课堂”还强调教学应关注生命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生间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的差异,还可设计“钉画框的螺丝钉长3厘米,螺帽宽5毫米,如果你是技术师,请画出它的平面图”等2—3个难度不一的问题,让学生在几个问题中进行选择,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参与到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让课堂充满人性,形成一种快乐的课堂氛围,在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润泽和成全生命。
五、结语
生态课堂在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强烈关注。所谓生态课堂主要是指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遵循平衡规律,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的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打造“建构式生态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充满人性的生态课程中主动积极地思考,自主探索和实践,打开智慧的大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亚靖.朴适数学:构建基于学情视角的生态课堂——以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为例[].数学教学通讯,201316).
[2]张琼.实施互动教学,优化数学课堂——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几点体会[].家教世界,20134).
[3]周晓侠.“建构式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及策略[].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50-02[WN]
从现阶段我国基础教学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学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且教学以讲解、演示为主,形式呆板,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度低,整体教学质量较低。“建构生态式课堂”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以人为本课堂生态环境,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遵循平衡规律,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设计,以其更加关注学生需求和课堂参与度的优越性而在众多教师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一、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意义,从而以最大的兴趣和热情来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常识,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自主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也得不到结论的时候,教师再对其进行指导。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由于教材中的案例对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设计“找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的活动,建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公倍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写出几个数,如4和6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后,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开展“找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发放的月历上找到日期,再让学生观察找出的日期数,通过逐步的引导,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保护个性,促进学生思维发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以讲课和知识传授为主,而学生像机器人似的对知识进行接收,不反问,不思考,也不讨论,学习非常被动,心态紧张而消极,课堂气氛也显得压抑沉闷,再加上教师的一味监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思维和反应,并对其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打开思索的大门。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类课堂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如在解答“我国已经拥有世界遗产30处,其中文化遗产占7/10,自然遗产占2/15,其他遗产占1/6,则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共有多少处”,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先以30×2/15)得出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共有多少处,再以30×7/10)得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共有多少处,再让两者相加。在教学中,教师先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解答,有学生则可能提出30×2/15+7/10)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并结合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这能够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和独特见解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及活跃课堂氛围均具有积极意义。
三、加强协作,强调课堂交流共享
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学习具有单向灌输的特点,生态课堂中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过程,而互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交流及共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生态课堂的构建。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通常不具备的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在学习探究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获得合作学习的较佳效果。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提出“一条2米长的彩带,如果截成每段长1/3米的彩带,则可以截几段”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可以采取分组验证的方法: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通过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逐步得出“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的猜想;接着让学生分组动手截、动手画,进行验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将得出的答案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验证猜想,在交流中让学生共享资源,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猜想—验证”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在互相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注重迁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实践能够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对迁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更为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可设计问题如“学校要建一个长28米,宽15米的篮球场,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以适当的比例画出篮球场的设计平面图”,将数学知识放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建构式生态课堂”还强调教学应关注生命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生间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的差异,还可设计“钉画框的螺丝钉长3厘米,螺帽宽5毫米,如果你是技术师,请画出它的平面图”等2—3个难度不一的问题,让学生在几个问题中进行选择,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参与到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让课堂充满人性,形成一种快乐的课堂氛围,在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润泽和成全生命。
五、结语
生态课堂在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强烈关注。所谓生态课堂主要是指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遵循平衡规律,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的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打造“建构式生态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充满人性的生态课程中主动积极地思考,自主探索和实践,打开智慧的大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亚靖.朴适数学:构建基于学情视角的生态课堂——以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为例[].数学教学通讯,201316).
[2]张琼.实施互动教学,优化数学课堂——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几点体会[].家教世界,20134).
[3]周晓侠.“建构式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及策略[].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