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操作活动不仅要关注形式,更要注重效益。教师可以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维度来思考与设计操作活动。
关键词:操作;效率;效果;效益
【背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展示了一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4页的例2“比的应用”,课后教师们对其中稀释浓溶液的操作环节进行了评课议课。
【过程】: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过程、区别浓缩液与稀释液,设计了现场演示的环节:教师先拿出稀释专用瓶,用师生对答的方式介绍它的名称,以及瓶上各个刻度的意义;然后往瓶内加入4份清水和1份浓缩红墨水,从而配制出5份稀释红墨水溶液(如图)。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最后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配制前后两种液体的颜色,比较浓缩红墨水和稀释红墨水颜色的深浅,从而让学生认识水、浓缩液和稀释液三者的区别。整个演示、师生对答、解释的过程大约持续了7分钟,导致没有剩余时间完成原设计的练习内容。
课后,很多教师认为此课堂内现场演示的操作环节设计得非常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例题中各名称的意思及其包含的实际意义,活化了课堂的教学形式,这是一个有效的铺垫,促进了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
【反思】: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足够的知识,因此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进行以上操作演示。其看似增加了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却已忽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新授课后学生的练习量不足,未能完成该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教师教学用书》第106页的教学建议第一点强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楚几个关键的概念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在實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例题中存在的三个量,即知道浓缩液、稀释液和水的体积关系,因此他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联想出配制稀释液的全过程,从而正确理解500mI。所代表的量以及瓶子上各个比的实际意义,而不需要花费宝贵的7分钟来演示操作。
基于以上原因,我对案例中的操作环节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设计课前预习。鼓励学生提前获取浓缩液稀释的相关知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并在课堂上汇报引人。像这样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经历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会带着問题进入课堂,既能激发求知欲,又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拍摄并播放视频。抽取班级中的几名学生为代表,让他们在实验室完成浓缩液稀释配制的全过程,拍摄后带回课堂适时播放。视频中声、色、形动静结合的交替变化,能让学生感受到具体、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更大的共鸣。当一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时,教师需要明确重点和准点,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丢失主要内容,而在次要内容以及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点上花费较多时间,达不到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操作环节,又要充分发挥操作活动的作用,不妨使用视频将操作环节陕速呈现,在节约时间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
3.开展实践活动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室开展“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操作活动,既为新课做好铺垫,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陛、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陛。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以及数学结论的获得,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运用、创新和合作意识。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钟启泉)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性出发,精心设计与组织操作实践活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操作;效率;效果;效益
【背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展示了一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4页的例2“比的应用”,课后教师们对其中稀释浓溶液的操作环节进行了评课议课。
【过程】: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过程、区别浓缩液与稀释液,设计了现场演示的环节:教师先拿出稀释专用瓶,用师生对答的方式介绍它的名称,以及瓶上各个刻度的意义;然后往瓶内加入4份清水和1份浓缩红墨水,从而配制出5份稀释红墨水溶液(如图)。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最后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配制前后两种液体的颜色,比较浓缩红墨水和稀释红墨水颜色的深浅,从而让学生认识水、浓缩液和稀释液三者的区别。整个演示、师生对答、解释的过程大约持续了7分钟,导致没有剩余时间完成原设计的练习内容。
课后,很多教师认为此课堂内现场演示的操作环节设计得非常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例题中各名称的意思及其包含的实际意义,活化了课堂的教学形式,这是一个有效的铺垫,促进了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
【反思】: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足够的知识,因此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进行以上操作演示。其看似增加了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却已忽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新授课后学生的练习量不足,未能完成该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教师教学用书》第106页的教学建议第一点强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楚几个关键的概念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在實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例题中存在的三个量,即知道浓缩液、稀释液和水的体积关系,因此他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联想出配制稀释液的全过程,从而正确理解500mI。所代表的量以及瓶子上各个比的实际意义,而不需要花费宝贵的7分钟来演示操作。
基于以上原因,我对案例中的操作环节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设计课前预习。鼓励学生提前获取浓缩液稀释的相关知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并在课堂上汇报引人。像这样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经历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会带着問题进入课堂,既能激发求知欲,又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拍摄并播放视频。抽取班级中的几名学生为代表,让他们在实验室完成浓缩液稀释配制的全过程,拍摄后带回课堂适时播放。视频中声、色、形动静结合的交替变化,能让学生感受到具体、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更大的共鸣。当一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时,教师需要明确重点和准点,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丢失主要内容,而在次要内容以及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点上花费较多时间,达不到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操作环节,又要充分发挥操作活动的作用,不妨使用视频将操作环节陕速呈现,在节约时间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
3.开展实践活动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室开展“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操作活动,既为新课做好铺垫,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陛、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陛。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以及数学结论的获得,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运用、创新和合作意识。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钟启泉)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性出发,精心设计与组织操作实践活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