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并收获美的语文课堂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怎样的措施才能教出语文的美,创造并收获美的课堂呢?
  一、教材挖掘,感知美育因素
  感知是青少年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青少年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同时,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审美境界,带领学生初步了解美育因素。语文课中的美育因素丰富而广泛,如自然的与社会的,艺术的与生活的,内在的与形式的,具体的与抽象的,真与善的,欢乐的与痛苦的等;如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流泉的动来衬画面的静,以流泉的声来衬环境的静,色彩分明,有月的银白、松的墨绿,有想象中树的倩影(黑)、天的黛青和石的各种颜色,语言朴素自然,体现着一种含蓄的美;又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勃的美。
  二、创设审美情境,激发美的情感
  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这段话说明了创设审美情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积极创设审美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应如何创设审美情境呢?笔者以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美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或是教学过程中情趣互逗的师生互动……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调。
  其次,进入角色、导之有方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对知识的贫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奥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巨情感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切入点”。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其“切入点”即是文章的“情感”脉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及时把握住“切入点”,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最后,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又一诱因。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
  三、“入境”分析,感悟哲理美
  在创设审美情境、激发美的情感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哲理美。“作品是要真正叫人思,叫人想,但它不是叫人顺着作者预先规定的思路去‘思’,按着作者已经圈定的道路去‘想’。而是叫人纵横自由的广阔的去思索,去思索你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直至去思索人类。”在课堂(审美)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把握不住作品表达的事理,仅通过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形象,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欣赏作品形象的美,达到对作者的理解和沟通,这样学生得到的教育不会是全面的。所以,课党教学要收到更好的效果,就应引导学生去“悟”。“悟”是指哲理的思考,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哲理的揭示,是由形象感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同类中的规律、道理,悟出作品中、形象中包含不到的哲理,悟出作者所没有看到的东西和没有抒发出的积极向上的激情。
   四、引导观察,用愉悦的真情创造美
   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能创造美。对于语文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对于美的创造—作文来说,需要用敏锐的眼光、独具匠心的观察去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包围、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用愉悦的真情去创造……让学生在创造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收获并创造美的果实—作文,最终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
   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少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而,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情是根本;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用愉悦的真情来创造,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高山耸立有形体美,大江东去有线条美,百花争艳有色彩美,欢歌笑语有声韵美,鱼翔浅底有动态美,万山红遍有静态美……美不胜收,美不尽言。社会无处没有美,处处留心皆是美。宇宙是美的空间,生活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即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就能让学生通过发现美、感悟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情不自禁地产生创造美的欲望—用美的语言表达观点,用美的文字写作,用美的品格立身社会……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美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德、素养,具有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美”的课堂,“活”的课堂,“乐”的课堂;惟其如此,我们的课堂才真正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了学生求“真、善、美”的高尚人格;惟其如此,也才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其他文献
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户间传热的影响情况,以及因户间传热负荷给设计采暖负荷、采暖设备设计选型、用户使用、投资增加等带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压缩的方式体验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文化的转型和激烈的竞争,给所有的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作为文化生产者、传播者的编辑,不
介绍了火灾的现场调查、检测鉴定在灾后混凝土结构损伤程度评估和处理中的作用,提出采取合理的方法,降低加固成本是解决火灾事故的有效途径.
在出版社当了好些年的编辑,书稿编了不少,却没有一本是自己写的,想来不觉有点心酸.于是心里就常有一分期盼,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写本像样的书来,即便不能大红大紫,也要让读者看
【摘要】实现课改要求和高考要求的有机统一需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科学地运用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整合教材。    通过一年多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摸索、思考、探究、研讨、反思和归纳总结,终于顿悟陆放翁的至理名言: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课改要求和高考发展趋势,我觉得如果真正领悟课改精神、厘清新教材体系、明白考试发展方向,在平时教学中其实就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二者的统一。这样做一方面有
提出编辑工作的四种方法:收集整理法、组合集成法、策划组织法、整合重构法,对每种方法的特点、要求进行论述.
该文分析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运行中存在“分”之有余,“统”之不足和缺乏土地流转法律机制等主要问题,提出改组、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正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