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指标。换句话说,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钱仍然不断地给你买来更多的自由、幸福、健康和人生选择的话,那么意味着你的财商在增加。”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些定义,你就会发现:我们培养孩子财商的目的绝不是想让他们成为拜金主义者,而是让他们懂得正确认识金钱以及如何运用金钱的规律,去创造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富足、自由的生活。国外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犹太人让孩子延后享受
犹太人财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这也是犹太人成功的最大秘诀。
他们会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这是延后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法国人教孩子学会花钱
克里夫妇两年前曾给他们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各自设立了3000法郎的“独立账户”,时下儿子的账户上仅剩下1800法郎,女儿的账户上却还有2500法郎。克里夫妇并没有据此简单地批评儿子、表扬女儿,而是对他俩的消费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儿子尽管在两次消费中有“超前”之嫌,但多数消费合情合理,他享受到了理应享受的生活乐趣;相反,女儿近来总是“勒紧腰带过日子”,连必须的学习用品也合不得买,更不用说娱乐享受了,因而从总体来说她的生活质量远不如她的弟弟。随后夫妇俩对儿女作了针对性极强的指导,让两个孩子明白:要学会作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这是克里夫妇正在进行的“家庭理财课程”。
事实上,法国孩子的“家庭理财课程”早在三四岁就开始了。那时的孩子刚刚有“数”的概念并初步知晓加减法,已经懂得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了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幼童们第一次得到的零用钱可能仅为1~5欧元,从拿到这笔“小钱”开始,法国的父母就会鼓励他们正当、合理地进行消费。当然,在消费之前免不了给他们出点主意。
日本家长不“赏钱”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中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等,同家长给孩子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英国孩子“要花钱自己挣”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所以,家长一般都会将家庭的经济状况告知孩子,父母如何给孩子零花钱也会取决于家庭状况,家境比较好的孩子,零花钱会多些,家境差的就会少些。但不管是多是少,孩子们的零花钱都应该通过劳动来换取。因为父母担心,一旦金钱是不劳而获的,孩子们将不能理解金钱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知珍惜所得,进而逐渐变为纨绔子弟。
大部分英国孩子都会使用手机,因此父母每个月就要为小孩支付1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元)左右的手机费。这笔钱虽说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须用劳动去换取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洗车和洗衣服等,他们就必然要小心地计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贵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会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取得平衡。
新加坡让孩子学会节俭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新加坡教育部、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许多新加坡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美国家长循序渐进教理财
美国父母教孩子理财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规则:孩子3岁,父母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告诉他们金钱的重要作用及它的来之不易。4岁,让孩子知道钱的面额,并让他们知道,钱虽然有用,但不能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必须有所取舍。5岁,让小孩知道哪种面额的钱,可买到哪种东西,以及钱打哪儿来。6岁,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金融货币,并学习简单找零,常点很多零钱,明白在处理财务时会遇到许多困难。7岁,帮孩子认识标价,以及找打折扣品。8岁,让孩子了解他们可做额外的工作来赚钱。如让孩子在家门口放一个茶水摊,路过的大人一般乐于惠顾,他们并不是为了饮用,而是为了鼓励他们的劳动。同时8岁的也该学着存钱,他们可拥有一个储蓄户了,家长可以带他们去银行,开一个监护账户,要他们知道银行的所在。如此,他们可以定期去存钱,而且保管这个存折。9岁,让孩子简单地制订一周的花钱计划,并在逛街时学着货比三家。10岁,在小孩子每花大笔钱前,让他们从存小钱起积少成多。11岁时,他们基本上通晓买家与卖家的关系,认识电视广告的事实,可试着在银行定存。12岁的孩子已有能力管理自己的零用钱,这时要教导他们做预算,有计划的花钱。如孩子要买一个芭比娃娃,先得帮助他做预算,每周存钱,直到足够买一个芭比娃娃为止。让他们意识到为得到某些而储蓄是很重要的,并知道如何使用和储蓄。如果他们在周末的下午发觉已没有钱用,不妨就让他在下一周内身无分文,如此,他就会懂得责任和结果,知道用钱应该谨慎。总之,孩子们在理财方面有失误也是难免的事。家长可以与他们一起探索和“决策”,和他们一起评估购物的得失。
犹太人让孩子延后享受
犹太人财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这也是犹太人成功的最大秘诀。
他们会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这是延后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法国人教孩子学会花钱
克里夫妇两年前曾给他们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各自设立了3000法郎的“独立账户”,时下儿子的账户上仅剩下1800法郎,女儿的账户上却还有2500法郎。克里夫妇并没有据此简单地批评儿子、表扬女儿,而是对他俩的消费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儿子尽管在两次消费中有“超前”之嫌,但多数消费合情合理,他享受到了理应享受的生活乐趣;相反,女儿近来总是“勒紧腰带过日子”,连必须的学习用品也合不得买,更不用说娱乐享受了,因而从总体来说她的生活质量远不如她的弟弟。随后夫妇俩对儿女作了针对性极强的指导,让两个孩子明白:要学会作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这是克里夫妇正在进行的“家庭理财课程”。
事实上,法国孩子的“家庭理财课程”早在三四岁就开始了。那时的孩子刚刚有“数”的概念并初步知晓加减法,已经懂得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了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幼童们第一次得到的零用钱可能仅为1~5欧元,从拿到这笔“小钱”开始,法国的父母就会鼓励他们正当、合理地进行消费。当然,在消费之前免不了给他们出点主意。
日本家长不“赏钱”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中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等,同家长给孩子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英国孩子“要花钱自己挣”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所以,家长一般都会将家庭的经济状况告知孩子,父母如何给孩子零花钱也会取决于家庭状况,家境比较好的孩子,零花钱会多些,家境差的就会少些。但不管是多是少,孩子们的零花钱都应该通过劳动来换取。因为父母担心,一旦金钱是不劳而获的,孩子们将不能理解金钱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知珍惜所得,进而逐渐变为纨绔子弟。
大部分英国孩子都会使用手机,因此父母每个月就要为小孩支付1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元)左右的手机费。这笔钱虽说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须用劳动去换取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洗车和洗衣服等,他们就必然要小心地计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贵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会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取得平衡。
新加坡让孩子学会节俭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新加坡教育部、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许多新加坡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美国家长循序渐进教理财
美国父母教孩子理财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规则:孩子3岁,父母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告诉他们金钱的重要作用及它的来之不易。4岁,让孩子知道钱的面额,并让他们知道,钱虽然有用,但不能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必须有所取舍。5岁,让小孩知道哪种面额的钱,可买到哪种东西,以及钱打哪儿来。6岁,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金融货币,并学习简单找零,常点很多零钱,明白在处理财务时会遇到许多困难。7岁,帮孩子认识标价,以及找打折扣品。8岁,让孩子了解他们可做额外的工作来赚钱。如让孩子在家门口放一个茶水摊,路过的大人一般乐于惠顾,他们并不是为了饮用,而是为了鼓励他们的劳动。同时8岁的也该学着存钱,他们可拥有一个储蓄户了,家长可以带他们去银行,开一个监护账户,要他们知道银行的所在。如此,他们可以定期去存钱,而且保管这个存折。9岁,让孩子简单地制订一周的花钱计划,并在逛街时学着货比三家。10岁,在小孩子每花大笔钱前,让他们从存小钱起积少成多。11岁时,他们基本上通晓买家与卖家的关系,认识电视广告的事实,可试着在银行定存。12岁的孩子已有能力管理自己的零用钱,这时要教导他们做预算,有计划的花钱。如孩子要买一个芭比娃娃,先得帮助他做预算,每周存钱,直到足够买一个芭比娃娃为止。让他们意识到为得到某些而储蓄是很重要的,并知道如何使用和储蓄。如果他们在周末的下午发觉已没有钱用,不妨就让他在下一周内身无分文,如此,他就会懂得责任和结果,知道用钱应该谨慎。总之,孩子们在理财方面有失误也是难免的事。家长可以与他们一起探索和“决策”,和他们一起评估购物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