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二十年代,正值风云乱世,国运堪忧,民生日蹙。在外,帝国主义日日侵凌,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在内,军阀混战,穷兵黩武。偌大一个国家,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出于守护疆土,防止外国侵略势力渗透侵入,救济民生的目的,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倡导移民垦荒,并亲力亲为,于国于民,功不可没。本文展示引用的是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的,有关绥西移垦事业的部分档案资料、照片,以期还原这段史实的原貌。当然,旧事重提,不仅是为飨读者,纪念已故的爱国之士,也希望为相关时事提供借鉴,凸现其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双重意义。
始于民国二十三年的绥西移垦事业为河北移民协会所举办,其发动与主持者为该协会的干事段绳武先生。段绳武先生半生致力于移垦事业,将实践中得来的大量经验与切身经历感触汇集为一本小册子,是为《绥西移垦记》。冯玉祥将军曾为之作序并高度赞扬了段绳武先生的突出业绩与尽瘁国事的奉献精神,原文摘录如下:“在抗战救国的工作中,垦殖事业无疑的也是一个重要部门;绥西移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段先生因尽瘁国事而殁,协会诸公亦必会使此事业继续发展,这本绥西移垦记,纪录了段先生千辛万苦得来的宝贵经验,正可以作发展事业的指针……”
一、绥西移垦之前因后果,筹划经过
绥西移垦并非事出无因,民国二十年春,段绳武先生曾在包头五原一带逗留了几个月。这次旅行使他认识到:我国西北一带属国防要地,幅员广阔,每方里不过二三人,帝国主义者最垂涎且首先掠夺的就是这些地力。我们又没有巨大的兵力财力部署在这里以防外患,唯有移民垦边,才是救济民生,保卫疆土的善策良方。此后,他便积极为之奔走,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相关的各项工作中。
二、到西北去,实地调查试验
移垦非朝夕可就之事,而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长期工程。为了避免举动盲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段绳武先生几乎事事亲力亲为,与其同志者做了方方面面的准备和策划工作。
(一)细致入微的实地考察
民国二十年冬,段绳武先生携家眷迁居包头,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质、地价、交通、水利、作物、运输、气候等等,认为移垦宜先从近处着手,由近及远。就宁夏绥远两省毗连之地而言,黄河两岸,西起宁夏中卫,东至绥远的清水河等县,长两千余里的平原沃野皆可利用。
(二)走访经营垦殖事业的团体,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段绳武先生走访了豳风社垦务公司、山东移垦社、胶东移垦社、中华垦殖公司、中华移垦社、河南移垦社等二十多个团体,针对垦殖事业中谋利心切、营私渎职等时弊,对这一工作形成三个信念:1.绝对不存在营利的目的,而且准备以最大的牺牲开始工作;2.必须以移民的利益为主,一切设施才能够树立起坚固的基础;3.必须号召一班能够吃苦耐劳的同志,引为移垦工作的干部,才能解决人才问题。
(三)组织指导机构,负责相关事项,指导移民活动
民国二十一年,由在西北服务的朋友们组织起西北实业互助社,分组担任研究指导之责。民国二十六年夏,段绳武又与顾颉刚先生共同组织了西北考察团。民国二十三年一月,段绳武与谷九峰,齐晓山,张清廉,张伯才几位先生成立了河北移民协会,公推谷九峰先生为董事长,段绳武则兼任董事与干事。同年,在五原垦区经同人几度会谈,成立了垦区办事处,作为本垦区的总体管理机关,调和各村意见,统筹一切办法。
(四)进行农业试验,试种水稻
互助社在包头西南十多里的黄草洼买了二十多顷地,请了一位极有种稻经验的韩国人金先生主持,栽种小站稻和北海道稻。民国二十一年开始筹备此事,二十二年施种,当年就得到很好的收成。
(五)小规模试验移民
利用黄草洼的二十多顷地,段绳武进行了小规模的移垦试验,哪知从定县召集的三十户人家到达包头后,有一半都不愿种地,要另找工作。这一次试验算是失败了。大家却也从中获得新的经验:移垦事业选择的移民必须是老老实实的农民,而不是抱着出门发财,衣锦还乡的心理来的,否则难以达到移民实边,巩固国防的目的。
(六)设计标准单位新村
根据考察研究的结果,段绳武决定以一百户为标准单位建立一个新村,并依此产生了这个新村第一年建设费用的预算。原档案摘录如下:“
经费的第一项是田地。按每户授田百亩计算,一百户的新村应购田一万亩,再加上村公田一千亩,学田五百亩,村基五百亩,合起来是一万二千亩。按每百亩八十元计算,共需九千六百元……
第二项是牲畜。每户应该有一头耕牛或是一匹耕马,全村共一百头,按每头五十元计算,共需五千元。至于鸡鸭猪羊一类的家畜,应当看作副业,各家可以自行购买饲养,不在集体生产之内。
第三项是牲畜饲料。假定全村有耕牛六十头,耕马四十匹,这一年内买草的时期是三个月,从三月十五日起到六月十五日止。此后便可自割野草,无需再购买了。买料的时期是七个月,从三月十五日起到十月十五日止。秋收以后,就可以使用自己收获的粮食,也不必向外边购买了。这样,总计买草十六万二千斤。按绥西草价每百斤四角计算,合计六百四十八元。买料三百五十七石,按绥西料价每石七元计算,合计两千四百九十九元。总计饲料方面共需三千一百四十七元……
第四项是籽种。新村第一年开荒,并不能把所有的地都完全耕种,每户以耕种五十亩计算,合计五千亩。又因垦荒关系,播种期较早的小麦,胡麻,小麦,高粱,绿豆等,只能留到第二年再说,第一年最好是种秋粮,如黄豆,豌豆,糜子,谷子,荞麦,小红糜,和马铃薯,菜蔬等。我们参考绥西一般农家播种的分配数量,定出一个标准,共种黄黑豌豆三百亩,糜子三千三百亩,谷子八百亩,荞麦二百亩,小红糜二百亩,马铃薯一百亩,菜蔬一百亩。所需籽种:豌豆六石,糜子三十三石,谷子八石,荞麦六石,小红糜二石,马铃薯一万斤。共需五百一十九元……
第五项是建筑。一个单位新村的建筑应该有民房一百间,村公所九间,学校校舍五间,大礼堂五间,合作社五间,仓库五间,碾磨坊五间,牛马棚五间,公务人员厨房二间,合计是一百四十一间,应用材料的估计是大梁十六根,檩二百八十二根,椽子三千三百八十四根,顶梁柱五十根,门一百一十八口,窗一百一十八口,砖一万零二百块,石灰一千四百四十斤,红柳笆或枳棘笆二百一十二方丈,土坯二十二万三千块,麦糠二千八百二十斤。此外再加人工八百二十个。这十二项共需一千九百八十五元九角四分……
第六项是农具器物。一个单位新村备犁五十张,犁耳五十付……共需三千七百六十七元。 第七项是路费。假定移民从原籍到达垦区要走十八日,这一百户移民中有大人二百口,小孩二百口,大人每日费用二角,小孩每日费用一角,十八日共需一千零八十元。
第八项是水利设备。垦区地方宽广,各处的地势不一样,在水利工程上,根本不能划一。不过按绥西沿河垦区地开渠的习惯看来,一般的水利经费都是以每百亩五十元作标准的。我们预定的田地是一万二千亩,除了五百亩村基不需水利工程外,尚有一万一千五百亩,按每亩五十元为标准,共是五千七百五十元。
第九项是食粮。发给食粮的时期从三月十五日算起,到十月十五日止,共是七个月,秋收以后,村里有了出产,就不必垫粮了。每一户移民,大口每月发米二斗,小口每月发米一斗,合起来是六斗,七个月应该是四石二斗。按每石价格十四元计算,共需五千八百八十元……
第十项是衣服医药。移民每口应发单衣一身,皮衣一身或一件……以上合计一千二百五十元。医药费最低限度规定为大口每人五角,小口每人三角,合计一百六十元。这两项合起来共需一千四百一十元……
第十一项是自卫设备:新村周围应该铸成一道围墙,这围墙在农暇时间由全体村民合力建筑,又系完全用土铸成,所以工和料完全不计价。在围墙四角筑炮楼四座,除土坯和人工不计价外,只木材石基每座计价十五元,合计六十元。堡门一座,计价六十元。土枪二十支,每只连子弹在内,计价十元,合计二百元。土炮五尊,每尊连子药在内,计价二十元,合计一百元。以上共需四百二十元……
第十二项是预备费。一个新村除村民外必然有几位服务人员,他们的生活费应该由村公田收入项下开支,但在第一年村工公田还没有收入,这一笔生活费就得拿预备费来补助。此外一切公益事项,应该由村公田收入开支的,在第一年内也得由预备费来补助。这一项预备费按每户以十元计算,共需一千元。
从田地到预备费共是十二项,总计需款三万九千七百零九元九角四分。平均每户三百九十七元零一分。这就表示只要有四百元就可以移一百户到西北来。或者只要有四百元便可以作为移民,到西北来垦荒。从这里,我们就开始计划怎样筹款和怎样移民的实际工作了。”
(七)筹措资金,寻求各方面帮助
这项工作由河北移民协会专门负责。协会获得的第一笔社会上的经济捐助是天津华商赛马会捐助的两千余元。之后河北长垣一带发生了黄河水灾,谷九峰,齐晓山,张清廉等几位先生一致向省政府建议,移民救灾。民政局长魏镜如先生便从省政府里提出一万元的节余款项,补助协会,办理移民,这是协会第一次得到政府补助。
这两笔款项距离四万元移民款还远远不够,段绳武廉价出售自己位于北平的一所房子,得款二万七千余元,凑足了移民款项。第二次移民时,河北省主席商启宇先生从黄灾奖券办公费内拨款一万元补助,谷九峰先生也拿出一万元,段绳武则筹借到两万元。第三次移民得到宋明轩、冯仰之先生的帮助,从黄河水灾奖券的收入里面,陆续补助了五万余元。到第四次移民的时候,情形大为改观,这批移民大多自己带了足够的现金,并得到了县政府的补助,协会方面也贷给一些现款,但数目却已很小,不过几千元罢了。
三、绥西移垦的实施进程
移垦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种种困难窘迫之处,难以言表,工作之艰辛烦琐,自不待言。所幸段先生等同志者不惮劳苦,四方奔走,移垦事业才得以开展进行,取得成绩。
(一)第一批移民
民国二十年夏季,在河北长垣、濮县、东明三县及河南省滑县一带,发生了极惨的黄河水灾。河北移民协会谷九峰,齐晓山,张清廉,刘润琴先生提议先移这些灾民到西北垦荒,移民救灾一举两得。商议妥当,段绳武启程赶赴濮阳县,得到县长步先生的帮助与支持,选妥了一百户灾民。
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九日,一百户移民计男女老幼共三百一十二口在道口车站集合出发。十月二十四日晚到达北平,修整五天。二十九日下午十时上了平绥车。十月三十一日。到达包头车站。次日早晨,灾民步行到南海子村西北角的临时住所,开始新的生活。
在包头城东五里远的地方,有几个村子:南海子、十大股、大兴公火房、大古城湾、小古城湾、臭水井、甲浪管子。这几个村子中间,有一块一万余亩荒地,协会买了下来,作为河北村的垦区。
河北村,是河北移民协会第一个新村的名字,在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移民到达包头后建立起来。协会人员编制了村的组织,五家编为一邻,由移民自行推选一家当邻长;二十五家为一闾,每闾设闾长一人,由协会指派干事冯守朴、陈世五、李兰亭等充任,同时分担村内各项工作。村长一人,由段绳武兼任;副村长一人,由协会干事孙慕唐兼任。所有名称与绥远省的乡村组织完全一致。
河北村的移民到达时,尚在农闲期间,便先在南海子村的西北角盖起了八十五间宿舍。第二年(民国二十四年)春,挖渠与建设新村的工作才开始。村基、街道、村民住宅、办公用房屋的方向尺寸,均已一一规划出来。共盖住宅一百零二间,村公所、合作社、学校、工厂、碾磨房共四十八间,正方形圆堡一座,南门警卫房两间,围堡四角筑起四座碉堡,还打了三口水井,第一期建筑工程到此告一段落。另一方面,按新村土地特殊情况建设吸水场一处。从南海子下游起至吸水场止,挖饮水渠一道,又从吸水场向正北行,挖北干渠一道,向东挖东干渠一道,这几道干渠连同支渠共长三十余里。
新村房子建成后,大家准备垦荒。第一年开荒,土地分配按每户五十亩计算。全村通力合作,引水灌溉,掌犁开荒,播种耕锄,一项项工作都开展开来。
当时因碱性改良没有大收效,而且工作时间已晚,地里只栽种了高粱、玉蜀黍、糜子、谷子、豆子等。收秋以后,共得杂粮三百五十八石。庄稼之外,新村做了种菜实验。其中,庞落泰种的萝卜,赵老三栽的大白菜等都取得了成功。
此外,纺织合作、牛奶合作,养鸡养猪等副业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第二批移民
正当河北新村忙于开荒种田之时,第二批移民一百户到了绥远,他们是冀南地区的灾民。
民国二十三年秋,冀南地区遭受水灾,应灾区的移救请求,协会和萨县新农试验场商议合作。双方达成协议,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订了四条合作办法。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这一百户移民到达萨县,开始生产生活。
(三)第三批移民,五原垦区的三个新村
正当河北新村忙于开荒种田的时候,我们的第二批移民到了五原。于在两年之内(民国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接连地在五原建设了三个新村,而五原垦荒便成 了移垦工作的中心了。五原垦区的三个新村是明轩村、幼青村和仰之村,合起来叫河北乡。这一段地在五原城西三十五里,正当屯垦军的新村负暄村之东南,东西长十六里,南北平均七里,共计生熟荒地六百余顷,是黏土和壤土混合的土质,宜于耕种。其中沙梁十一顷,渠道约占五十顷,堰道约占十五顷,碱滩约占十四顷,除这不可耕地九十顷外,还有可耕之田约五百顷。这段地原为王乐愚先生的产业,经友人介绍,为移民协会买来做农场。
在五原垦区首先完成的是明轩村。这一村的村民是移民协会在绥西的第三批移民。协会于民国二十四年冬决定了这次移民,开始筹备工作,草拟计划,规定预算。之后陈世五、张荫清两位干事于二月十九日由包头赴五原,协助李景芳先生筹备一切。另一方面,段绳武同张嗣贤、王健初两干事赴长垣濮县等县黄河灾区挑选移民。一百户移民,男女大小共三百三十一口,五月十九日在道口上了火车,二十一日抵达石家庄,次日抵达北平,二十三日转平绥县。二十五日到达包头,下车后暂住在城南薛家营子。
到达垦区时已是五月下旬,为争取时间,由段绳武率领五十名壮丁于二十七日先乘汽车赴五原,赶做挖渠开荒各项工作,剩余人等由张嗣贤、王健初带领,于二十九日分坐大车去五原,八日后到达。
原档案记载如下:“大车队到了五原,壮丁们便赶到垦区工作,女人孩子们都暂住在隆长镇(五原新城的名字)东门外,由王建初负责管理。直到六月十七日,垦区地上的草棚子完全搭好,她们才全数搬到地上去。在二十日那一天,明轩村宣告成立,一切组织纪律,仍旧和河北村一样。一百户编为二十邻,邻长由移民自由推举。五邻为一闾,派王健初,陈德润,张荫清,段国藩充任阊长,陈世五任村长,张嗣贤任副村长。我这位世五大哥是老成敦厚,和蔼可亲;张嗣贤则是少年英俊,果断严肃,他们两位的作风调和起来,正是相辅相成,在工作领导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就那第一年的成绩来说:从六月五日移民到达垦区起,因为怕误了秋田播种期,就先选一部分熟地,加紧耕种,种了十一顷糜子,又在曹柜南面种了三十亩蔬菜。至于开荒工作,则分三组进行,由陈德润,张荫清,段国藩干事领导着,分别进行。从六月初旬到十二月初旬六个月工夫,在退水海子旁开了六顷,西北汽车道旁开了八顷,村西附近开了五顷,村前五顷,村东二顷,曹柜东南四顷,共计三十顷。不但完全浇了秋水,而且在能够播种的时候,随耕随种,这第一年便收获了七百四十八石二斗之多。有了这样的成绩,不但工作人员个个兴奋,明轩村村民家家欢喜,就连远在萨县的移民和包头河北村的村民也都跃跃欲试了。明轩村的建筑,在民国二十五年内完成了大部,灌溉的成绩也达到二百三十五顷之多,这和粮食的收获算在一起,可说是明轩村第一年在生产方面造成的光荣的纪录。有了这一个纪录,才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才奠定了五原垦区的基础。有了明轩村第一年的工作顺利,便加速了第二个新村的诞生。”
五原垦区的第二个新村幼青村的村民是从包头的河北村和萨县新农试验场迁来的。两处各迁来五十户,合计一百户,由冯守朴、李兰芳两人率领,于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初前往五原,在明轩村东南方五里的地方,选定村址,开荒盖房。两村组织相同,村长由冯守朴担任,副村长由李兰芳担任。
同年,协会在五原垦区成立了仰之村。此村的村民不是灾民,许多都是自己带了钱来的。原来绥西移垦的事,引起了深县地方人士的关注:其中一位郝振五先生在与段绳武见面细谈,到包头五原实地参观后,便返回深县联络同志,发动移民;另一位程荟堂先生向县政府请得一笔补助,发动了三十八户农民到绥西移垦,这就是深县移民。
深县移民在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到达五原垦区,就在明轩村西南面三里的地方选定了村址,也是一面盖房,一面垦荒,这就是仰之村,由程荟堂任村长,郝振五任副村长,田经武、王奎宿等任阊长。
段绳武认为,有了三个新村的垦区应有一个总的机关来管理,方能调和各村意见,统筹一切办法。经垦区同人几度会议后,成立了一个垦区办事处,其组织和成员为:主任一人,由陈世五担任;副主任一人。由赵伯庸担任。下面分设五股,经理股陈世五,农务股李子鹤,工务股李定远,教育股姬子平,会计股李德祥。
四、抗战中的垦区新村
1937年7月,卢沟桥上的炮声引起了全国的一致抗战,垦区同人一部分坚定地留在新村,指导村民参加绥西的动员工作,一部分到前方各地直接参加了军事和文化活动,投入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抗战中,新村村民开展了多项工作:1,参加军事训练。绥西在抗战开始后,广泛地展开了民众动员工作,壮丁训练尤其办的普及。2,壮丁入伍。随着绥西的军事号召,垦区除按规定人数派送村民入伍外,还组织志愿青年入伍。3,组织洗衣队。垦区的妇女都是洗衣队的队员,她们组成若干队,每队有队长一人,每天轮流到军队里去洗衣。4,组织运输队。垦区男子利用牛马大车为军队运送粮草军械,风雨无阻,给予绥西军队极大的帮助。5,招待伤兵。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政治部在绥西成立了伤病官兵招待所第九总队第一大队,由垦区办事处的主任陈世五任所长,张嗣贤、刘子英、赵亚夫等人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敌人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大举西犯,绥西受到空前的蹂躏,垦区也遭受重大损失,但人们全无畏缩懦弱,待五原光复后,又计划复兴垦区,继续奋斗。
从档案记载来看,绥西移垦成绩斐然。正如段绳武先生所设想的,是旧社会的改造与新社会的萌芽,在救济民生,巩固国防,抵制入侵上成效卓著。
始于民国二十三年的绥西移垦事业为河北移民协会所举办,其发动与主持者为该协会的干事段绳武先生。段绳武先生半生致力于移垦事业,将实践中得来的大量经验与切身经历感触汇集为一本小册子,是为《绥西移垦记》。冯玉祥将军曾为之作序并高度赞扬了段绳武先生的突出业绩与尽瘁国事的奉献精神,原文摘录如下:“在抗战救国的工作中,垦殖事业无疑的也是一个重要部门;绥西移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段先生因尽瘁国事而殁,协会诸公亦必会使此事业继续发展,这本绥西移垦记,纪录了段先生千辛万苦得来的宝贵经验,正可以作发展事业的指针……”
一、绥西移垦之前因后果,筹划经过
绥西移垦并非事出无因,民国二十年春,段绳武先生曾在包头五原一带逗留了几个月。这次旅行使他认识到:我国西北一带属国防要地,幅员广阔,每方里不过二三人,帝国主义者最垂涎且首先掠夺的就是这些地力。我们又没有巨大的兵力财力部署在这里以防外患,唯有移民垦边,才是救济民生,保卫疆土的善策良方。此后,他便积极为之奔走,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相关的各项工作中。
二、到西北去,实地调查试验
移垦非朝夕可就之事,而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长期工程。为了避免举动盲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段绳武先生几乎事事亲力亲为,与其同志者做了方方面面的准备和策划工作。
(一)细致入微的实地考察
民国二十年冬,段绳武先生携家眷迁居包头,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质、地价、交通、水利、作物、运输、气候等等,认为移垦宜先从近处着手,由近及远。就宁夏绥远两省毗连之地而言,黄河两岸,西起宁夏中卫,东至绥远的清水河等县,长两千余里的平原沃野皆可利用。
(二)走访经营垦殖事业的团体,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段绳武先生走访了豳风社垦务公司、山东移垦社、胶东移垦社、中华垦殖公司、中华移垦社、河南移垦社等二十多个团体,针对垦殖事业中谋利心切、营私渎职等时弊,对这一工作形成三个信念:1.绝对不存在营利的目的,而且准备以最大的牺牲开始工作;2.必须以移民的利益为主,一切设施才能够树立起坚固的基础;3.必须号召一班能够吃苦耐劳的同志,引为移垦工作的干部,才能解决人才问题。
(三)组织指导机构,负责相关事项,指导移民活动
民国二十一年,由在西北服务的朋友们组织起西北实业互助社,分组担任研究指导之责。民国二十六年夏,段绳武又与顾颉刚先生共同组织了西北考察团。民国二十三年一月,段绳武与谷九峰,齐晓山,张清廉,张伯才几位先生成立了河北移民协会,公推谷九峰先生为董事长,段绳武则兼任董事与干事。同年,在五原垦区经同人几度会谈,成立了垦区办事处,作为本垦区的总体管理机关,调和各村意见,统筹一切办法。
(四)进行农业试验,试种水稻
互助社在包头西南十多里的黄草洼买了二十多顷地,请了一位极有种稻经验的韩国人金先生主持,栽种小站稻和北海道稻。民国二十一年开始筹备此事,二十二年施种,当年就得到很好的收成。
(五)小规模试验移民
利用黄草洼的二十多顷地,段绳武进行了小规模的移垦试验,哪知从定县召集的三十户人家到达包头后,有一半都不愿种地,要另找工作。这一次试验算是失败了。大家却也从中获得新的经验:移垦事业选择的移民必须是老老实实的农民,而不是抱着出门发财,衣锦还乡的心理来的,否则难以达到移民实边,巩固国防的目的。
(六)设计标准单位新村
根据考察研究的结果,段绳武决定以一百户为标准单位建立一个新村,并依此产生了这个新村第一年建设费用的预算。原档案摘录如下:“
经费的第一项是田地。按每户授田百亩计算,一百户的新村应购田一万亩,再加上村公田一千亩,学田五百亩,村基五百亩,合起来是一万二千亩。按每百亩八十元计算,共需九千六百元……
第二项是牲畜。每户应该有一头耕牛或是一匹耕马,全村共一百头,按每头五十元计算,共需五千元。至于鸡鸭猪羊一类的家畜,应当看作副业,各家可以自行购买饲养,不在集体生产之内。
第三项是牲畜饲料。假定全村有耕牛六十头,耕马四十匹,这一年内买草的时期是三个月,从三月十五日起到六月十五日止。此后便可自割野草,无需再购买了。买料的时期是七个月,从三月十五日起到十月十五日止。秋收以后,就可以使用自己收获的粮食,也不必向外边购买了。这样,总计买草十六万二千斤。按绥西草价每百斤四角计算,合计六百四十八元。买料三百五十七石,按绥西料价每石七元计算,合计两千四百九十九元。总计饲料方面共需三千一百四十七元……
第四项是籽种。新村第一年开荒,并不能把所有的地都完全耕种,每户以耕种五十亩计算,合计五千亩。又因垦荒关系,播种期较早的小麦,胡麻,小麦,高粱,绿豆等,只能留到第二年再说,第一年最好是种秋粮,如黄豆,豌豆,糜子,谷子,荞麦,小红糜,和马铃薯,菜蔬等。我们参考绥西一般农家播种的分配数量,定出一个标准,共种黄黑豌豆三百亩,糜子三千三百亩,谷子八百亩,荞麦二百亩,小红糜二百亩,马铃薯一百亩,菜蔬一百亩。所需籽种:豌豆六石,糜子三十三石,谷子八石,荞麦六石,小红糜二石,马铃薯一万斤。共需五百一十九元……
第五项是建筑。一个单位新村的建筑应该有民房一百间,村公所九间,学校校舍五间,大礼堂五间,合作社五间,仓库五间,碾磨坊五间,牛马棚五间,公务人员厨房二间,合计是一百四十一间,应用材料的估计是大梁十六根,檩二百八十二根,椽子三千三百八十四根,顶梁柱五十根,门一百一十八口,窗一百一十八口,砖一万零二百块,石灰一千四百四十斤,红柳笆或枳棘笆二百一十二方丈,土坯二十二万三千块,麦糠二千八百二十斤。此外再加人工八百二十个。这十二项共需一千九百八十五元九角四分……
第六项是农具器物。一个单位新村备犁五十张,犁耳五十付……共需三千七百六十七元。 第七项是路费。假定移民从原籍到达垦区要走十八日,这一百户移民中有大人二百口,小孩二百口,大人每日费用二角,小孩每日费用一角,十八日共需一千零八十元。
第八项是水利设备。垦区地方宽广,各处的地势不一样,在水利工程上,根本不能划一。不过按绥西沿河垦区地开渠的习惯看来,一般的水利经费都是以每百亩五十元作标准的。我们预定的田地是一万二千亩,除了五百亩村基不需水利工程外,尚有一万一千五百亩,按每亩五十元为标准,共是五千七百五十元。
第九项是食粮。发给食粮的时期从三月十五日算起,到十月十五日止,共是七个月,秋收以后,村里有了出产,就不必垫粮了。每一户移民,大口每月发米二斗,小口每月发米一斗,合起来是六斗,七个月应该是四石二斗。按每石价格十四元计算,共需五千八百八十元……
第十项是衣服医药。移民每口应发单衣一身,皮衣一身或一件……以上合计一千二百五十元。医药费最低限度规定为大口每人五角,小口每人三角,合计一百六十元。这两项合起来共需一千四百一十元……
第十一项是自卫设备:新村周围应该铸成一道围墙,这围墙在农暇时间由全体村民合力建筑,又系完全用土铸成,所以工和料完全不计价。在围墙四角筑炮楼四座,除土坯和人工不计价外,只木材石基每座计价十五元,合计六十元。堡门一座,计价六十元。土枪二十支,每只连子弹在内,计价十元,合计二百元。土炮五尊,每尊连子药在内,计价二十元,合计一百元。以上共需四百二十元……
第十二项是预备费。一个新村除村民外必然有几位服务人员,他们的生活费应该由村公田收入项下开支,但在第一年村工公田还没有收入,这一笔生活费就得拿预备费来补助。此外一切公益事项,应该由村公田收入开支的,在第一年内也得由预备费来补助。这一项预备费按每户以十元计算,共需一千元。
从田地到预备费共是十二项,总计需款三万九千七百零九元九角四分。平均每户三百九十七元零一分。这就表示只要有四百元就可以移一百户到西北来。或者只要有四百元便可以作为移民,到西北来垦荒。从这里,我们就开始计划怎样筹款和怎样移民的实际工作了。”
(七)筹措资金,寻求各方面帮助
这项工作由河北移民协会专门负责。协会获得的第一笔社会上的经济捐助是天津华商赛马会捐助的两千余元。之后河北长垣一带发生了黄河水灾,谷九峰,齐晓山,张清廉等几位先生一致向省政府建议,移民救灾。民政局长魏镜如先生便从省政府里提出一万元的节余款项,补助协会,办理移民,这是协会第一次得到政府补助。
这两笔款项距离四万元移民款还远远不够,段绳武廉价出售自己位于北平的一所房子,得款二万七千余元,凑足了移民款项。第二次移民时,河北省主席商启宇先生从黄灾奖券办公费内拨款一万元补助,谷九峰先生也拿出一万元,段绳武则筹借到两万元。第三次移民得到宋明轩、冯仰之先生的帮助,从黄河水灾奖券的收入里面,陆续补助了五万余元。到第四次移民的时候,情形大为改观,这批移民大多自己带了足够的现金,并得到了县政府的补助,协会方面也贷给一些现款,但数目却已很小,不过几千元罢了。
三、绥西移垦的实施进程
移垦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种种困难窘迫之处,难以言表,工作之艰辛烦琐,自不待言。所幸段先生等同志者不惮劳苦,四方奔走,移垦事业才得以开展进行,取得成绩。
(一)第一批移民
民国二十年夏季,在河北长垣、濮县、东明三县及河南省滑县一带,发生了极惨的黄河水灾。河北移民协会谷九峰,齐晓山,张清廉,刘润琴先生提议先移这些灾民到西北垦荒,移民救灾一举两得。商议妥当,段绳武启程赶赴濮阳县,得到县长步先生的帮助与支持,选妥了一百户灾民。
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九日,一百户移民计男女老幼共三百一十二口在道口车站集合出发。十月二十四日晚到达北平,修整五天。二十九日下午十时上了平绥车。十月三十一日。到达包头车站。次日早晨,灾民步行到南海子村西北角的临时住所,开始新的生活。
在包头城东五里远的地方,有几个村子:南海子、十大股、大兴公火房、大古城湾、小古城湾、臭水井、甲浪管子。这几个村子中间,有一块一万余亩荒地,协会买了下来,作为河北村的垦区。
河北村,是河北移民协会第一个新村的名字,在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移民到达包头后建立起来。协会人员编制了村的组织,五家编为一邻,由移民自行推选一家当邻长;二十五家为一闾,每闾设闾长一人,由协会指派干事冯守朴、陈世五、李兰亭等充任,同时分担村内各项工作。村长一人,由段绳武兼任;副村长一人,由协会干事孙慕唐兼任。所有名称与绥远省的乡村组织完全一致。
河北村的移民到达时,尚在农闲期间,便先在南海子村的西北角盖起了八十五间宿舍。第二年(民国二十四年)春,挖渠与建设新村的工作才开始。村基、街道、村民住宅、办公用房屋的方向尺寸,均已一一规划出来。共盖住宅一百零二间,村公所、合作社、学校、工厂、碾磨房共四十八间,正方形圆堡一座,南门警卫房两间,围堡四角筑起四座碉堡,还打了三口水井,第一期建筑工程到此告一段落。另一方面,按新村土地特殊情况建设吸水场一处。从南海子下游起至吸水场止,挖饮水渠一道,又从吸水场向正北行,挖北干渠一道,向东挖东干渠一道,这几道干渠连同支渠共长三十余里。
新村房子建成后,大家准备垦荒。第一年开荒,土地分配按每户五十亩计算。全村通力合作,引水灌溉,掌犁开荒,播种耕锄,一项项工作都开展开来。
当时因碱性改良没有大收效,而且工作时间已晚,地里只栽种了高粱、玉蜀黍、糜子、谷子、豆子等。收秋以后,共得杂粮三百五十八石。庄稼之外,新村做了种菜实验。其中,庞落泰种的萝卜,赵老三栽的大白菜等都取得了成功。
此外,纺织合作、牛奶合作,养鸡养猪等副业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第二批移民
正当河北新村忙于开荒种田之时,第二批移民一百户到了绥远,他们是冀南地区的灾民。
民国二十三年秋,冀南地区遭受水灾,应灾区的移救请求,协会和萨县新农试验场商议合作。双方达成协议,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订了四条合作办法。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这一百户移民到达萨县,开始生产生活。
(三)第三批移民,五原垦区的三个新村
正当河北新村忙于开荒种田的时候,我们的第二批移民到了五原。于在两年之内(民国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接连地在五原建设了三个新村,而五原垦荒便成 了移垦工作的中心了。五原垦区的三个新村是明轩村、幼青村和仰之村,合起来叫河北乡。这一段地在五原城西三十五里,正当屯垦军的新村负暄村之东南,东西长十六里,南北平均七里,共计生熟荒地六百余顷,是黏土和壤土混合的土质,宜于耕种。其中沙梁十一顷,渠道约占五十顷,堰道约占十五顷,碱滩约占十四顷,除这不可耕地九十顷外,还有可耕之田约五百顷。这段地原为王乐愚先生的产业,经友人介绍,为移民协会买来做农场。
在五原垦区首先完成的是明轩村。这一村的村民是移民协会在绥西的第三批移民。协会于民国二十四年冬决定了这次移民,开始筹备工作,草拟计划,规定预算。之后陈世五、张荫清两位干事于二月十九日由包头赴五原,协助李景芳先生筹备一切。另一方面,段绳武同张嗣贤、王健初两干事赴长垣濮县等县黄河灾区挑选移民。一百户移民,男女大小共三百三十一口,五月十九日在道口上了火车,二十一日抵达石家庄,次日抵达北平,二十三日转平绥县。二十五日到达包头,下车后暂住在城南薛家营子。
到达垦区时已是五月下旬,为争取时间,由段绳武率领五十名壮丁于二十七日先乘汽车赴五原,赶做挖渠开荒各项工作,剩余人等由张嗣贤、王健初带领,于二十九日分坐大车去五原,八日后到达。
原档案记载如下:“大车队到了五原,壮丁们便赶到垦区工作,女人孩子们都暂住在隆长镇(五原新城的名字)东门外,由王建初负责管理。直到六月十七日,垦区地上的草棚子完全搭好,她们才全数搬到地上去。在二十日那一天,明轩村宣告成立,一切组织纪律,仍旧和河北村一样。一百户编为二十邻,邻长由移民自由推举。五邻为一闾,派王健初,陈德润,张荫清,段国藩充任阊长,陈世五任村长,张嗣贤任副村长。我这位世五大哥是老成敦厚,和蔼可亲;张嗣贤则是少年英俊,果断严肃,他们两位的作风调和起来,正是相辅相成,在工作领导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就那第一年的成绩来说:从六月五日移民到达垦区起,因为怕误了秋田播种期,就先选一部分熟地,加紧耕种,种了十一顷糜子,又在曹柜南面种了三十亩蔬菜。至于开荒工作,则分三组进行,由陈德润,张荫清,段国藩干事领导着,分别进行。从六月初旬到十二月初旬六个月工夫,在退水海子旁开了六顷,西北汽车道旁开了八顷,村西附近开了五顷,村前五顷,村东二顷,曹柜东南四顷,共计三十顷。不但完全浇了秋水,而且在能够播种的时候,随耕随种,这第一年便收获了七百四十八石二斗之多。有了这样的成绩,不但工作人员个个兴奋,明轩村村民家家欢喜,就连远在萨县的移民和包头河北村的村民也都跃跃欲试了。明轩村的建筑,在民国二十五年内完成了大部,灌溉的成绩也达到二百三十五顷之多,这和粮食的收获算在一起,可说是明轩村第一年在生产方面造成的光荣的纪录。有了这一个纪录,才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才奠定了五原垦区的基础。有了明轩村第一年的工作顺利,便加速了第二个新村的诞生。”
五原垦区的第二个新村幼青村的村民是从包头的河北村和萨县新农试验场迁来的。两处各迁来五十户,合计一百户,由冯守朴、李兰芳两人率领,于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初前往五原,在明轩村东南方五里的地方,选定村址,开荒盖房。两村组织相同,村长由冯守朴担任,副村长由李兰芳担任。
同年,协会在五原垦区成立了仰之村。此村的村民不是灾民,许多都是自己带了钱来的。原来绥西移垦的事,引起了深县地方人士的关注:其中一位郝振五先生在与段绳武见面细谈,到包头五原实地参观后,便返回深县联络同志,发动移民;另一位程荟堂先生向县政府请得一笔补助,发动了三十八户农民到绥西移垦,这就是深县移民。
深县移民在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到达五原垦区,就在明轩村西南面三里的地方选定了村址,也是一面盖房,一面垦荒,这就是仰之村,由程荟堂任村长,郝振五任副村长,田经武、王奎宿等任阊长。
段绳武认为,有了三个新村的垦区应有一个总的机关来管理,方能调和各村意见,统筹一切办法。经垦区同人几度会议后,成立了一个垦区办事处,其组织和成员为:主任一人,由陈世五担任;副主任一人。由赵伯庸担任。下面分设五股,经理股陈世五,农务股李子鹤,工务股李定远,教育股姬子平,会计股李德祥。
四、抗战中的垦区新村
1937年7月,卢沟桥上的炮声引起了全国的一致抗战,垦区同人一部分坚定地留在新村,指导村民参加绥西的动员工作,一部分到前方各地直接参加了军事和文化活动,投入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抗战中,新村村民开展了多项工作:1,参加军事训练。绥西在抗战开始后,广泛地展开了民众动员工作,壮丁训练尤其办的普及。2,壮丁入伍。随着绥西的军事号召,垦区除按规定人数派送村民入伍外,还组织志愿青年入伍。3,组织洗衣队。垦区的妇女都是洗衣队的队员,她们组成若干队,每队有队长一人,每天轮流到军队里去洗衣。4,组织运输队。垦区男子利用牛马大车为军队运送粮草军械,风雨无阻,给予绥西军队极大的帮助。5,招待伤兵。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政治部在绥西成立了伤病官兵招待所第九总队第一大队,由垦区办事处的主任陈世五任所长,张嗣贤、刘子英、赵亚夫等人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敌人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大举西犯,绥西受到空前的蹂躏,垦区也遭受重大损失,但人们全无畏缩懦弱,待五原光复后,又计划复兴垦区,继续奋斗。
从档案记载来看,绥西移垦成绩斐然。正如段绳武先生所设想的,是旧社会的改造与新社会的萌芽,在救济民生,巩固国防,抵制入侵上成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