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琢玉之道看育人之道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on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人说,“天下玉,扬州工”。一直很好奇,缺乏玉石矿产资源的扬州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美誉。前不久,陪同客人参观位于扬州的中国玉器博物馆,茅塞顿开。玉雕大师每得到一块玉石原料,都要琢磨数日、数月甚至数年,然后才开始动手,他们充分感受和了解了玉料的颜色、形状、性质等,才随物赋形,雕琢出“螳螂白菜”“碧玉宝鼎”等巧夺天工的作品。
   育人之道与琢玉之道是如此契合。扬州市邗江区在开展新家庭教育实验中做了一件事:举办100场“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根据某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请孩子家长、老师、专家聚在一起,研讨这个孩子的身心状况、家庭生活环境、过去成长经历、未来成长期待等,梳理成长中的问题,研究其背后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方案。这一项目受到学校及家庭的热烈欢迎。
   每个人的生命资源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尽力发现、发掘和绽放每个人的生命力是教育的必然追求,所以个性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发掘个体生命的獨特潜能、培养个体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匠人精神》的作者、日本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曾经十分自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后来他蓦然回首,发现往自己前面想十代,竟然有1024位祖先,他深感自己来之不易,感受到先辈带给他的生命能量,从此不再自卑自怜,开始探索自己的生命资源,发现自己喜欢木工制作,最终成为一代宗师。每个孩子都带着天赋而来,都是一座生命的金矿,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天赋自由发展,让生命绽放。其次是发掘个体生命的独特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有多元智能,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不同方面,循着孩子不同的特点,教育就可能更好地发挥孩子的独特潜能,成就孩子的精彩人生。我们需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路径,比如,学校德育的个别化指导,课程内容的“私人定制”,教学方式的多元参与,管理方式的“种子模型”,学校文化的适应适合,等等。再次是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谐发展。世界是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和谐统一,生命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个体生命的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需要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统一性、发展性和谐共振。所以,我们需要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发展其社会性,并在社会生活中,让个体生命更美好。
   明朝李贽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一部交响曲,要有不同乐器的组合,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一个社会,要有不同个性的人组成,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思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正> 我乡现有塑料棚5200亩,其中大棚2600亩,占总面积的50%。为提高大棚的周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大棚主茬蔬菜定植前,抢种一茬油菜,不仅能增加三月份的鲜菜供应,还可获得
荷兰豆保护地栽培技术洛阳市农科所卫冬梅,韩建明,陈会敏荷兰豆(PisiumsativumVar.hortense),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亚洲中部。传入我国的时期很早,在《尔雅》一书中已有记载。现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栽培,但北方保护地
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心坠恶道。”古人主张“取法乎上”,今人多谈“与古为徒”,从各个方面都谈到了法的作用。学习书法,必须依法入门,探究书法艺术的真谛。入门必须
<正>Years on the scene, musician and promoter Jon Campbell has learned what China's music fans want to hear - and pay for.
<正>MANDARIN may be the language of the future. It&#39;s certain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guages today, judging by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signing
<正>IF, one evening at the theater, you are seated at a table, rather than in a row of seats, and sipping tea and eating peanuts as your neighbors stamp their f
日光温室黄瓜嫁接栽培目前常见的一些失误057150河北省日光温室开发中心凌云昕,王风春063101唐山市东矿区蔬菜试验场姜冬仓一、过分相信嫁接苗的耐低温能力,忽视了进一步改进温室性能的重要
<正>JEAN-HUGUES Depigny and his wife are from France. They have lived in China for 10 years and are known by the Chinese names Yang Peiyi and Yang An. Their ho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