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思考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nd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呈现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可得性不断增强、金融满意度不断提升等特点,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文章在分析西宁市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思考方向。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西宁市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的重要手段。农村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较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农村地区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呈现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可得性不断增强、金融满意度不断提升等特点,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因此,在总结分析西宁市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对西宁市农村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
  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西宁市持续加强惠农服务点建设,不断推进惠农取款服务与信息进村入户、城乡社会保障等合作共建,将惠农服务点改造为助农存取款、非现金结算、残缺币兑换、金融消费维权、金融知识宣传、农村电商服务“六位一体”的家门口银行。截至2020年,西宁市共设立惠农金融服务点1014个,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与此同时,西宁市各大商业银行将流动金融服務车作为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的有效补充,为偏远乡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现代化支付业务在西宁市农村地区全面推进,乡镇地区POS机布放力度持续加大,加强宣传非接消费、云POS转账汇款、电子商务等业务,大力推广“云闪付”等现代化支付业务,金融服务便利程度大幅提高。大通县成立了西宁市首个农村普惠金融中心——大通县农村普惠金融中心。这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激活农村经济、推进产业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大通县农村普惠金融中心结合农村金融需求,利用微信、手机App等远程通信技术,借助170家农村电商站点,将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农村范围广、物理网点无法覆盖的难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各乡镇农户提供了方便快捷、期限灵活、随借随还的金融信贷服务。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围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主线,西宁市全面推进信用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全市共创建市级信用县1个,信用乡(镇)37个,信用村596个,信用户151826户,累计发放信用贷款56213笔,余额40.86亿元。在信用信息平台打造方面,西宁市依托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暨惠农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加快对家庭农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电子信用档案创建工作,健全信用信息评价与共享机制,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逐渐丰富
  西宁市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通过赋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的融资功能,使农民利用“两权”设立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有效满足了农民的金融需求。大通县推出了“文明信用+两权抵押”新型贷款模式。该贷款模式以大通县农村文明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为基础,将文明信用户信用贷款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结合,并由乡政府成立抵押贷款评估小组负责土地价值评估,由县农商行作为贷款主办行负责贷款发放工作。湟源县通过打造“担保抵押”和“直接、捆绑抵押”贷款的两种抵押贷款模式,成功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实现农户利用自有资源脱贫发展融资的重要一步。
  (五)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取得成效
  西宁市加强在县域开展面向学校、基层党政干部的金融知识培训和政策宣传工作,形成贴近基层的金融宣传和服务网络。同时,大力推广“金惠工程”志愿者活动,通过金融知识宣传和指导,增强农牧民了解金融的能力。特别加强对贫困群体金融知识的普及、信用意识的唤醒和金融政策的宣传,从而优化西宁市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联合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借助教育网站、手机App等平台,实现金融教育常态化、阵地化、数字化。组织各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借助横幅、展板、宣传册等方式,直观地向群众讲解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帮助金融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充分
  在西宁市农村地区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各类农商银行。一些商业银行虽然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等部门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但与“三农”相关的业务还在逐步探索发展之中,尚未下沉到农村,已设立的网点大多分布在乡镇地区,行政村、自然村金融服务网点依旧缺乏,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当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是以银行为主,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为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贷款期限较短,对抵押资产的要求较高。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涉农保险在西宁市农村地区重视程度不够,涉农商业性保险品种有限,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对保险的需求。西宁市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保险扶贫相关业务,但农村商业保险类产品依然较少,各类保险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与接受程度并不高。总的来说,虽然在国家及省市政策的引导下各类金融机构对西宁市农村金融服务有所加强,但与城市经营主体相比“三农”获得的金融服务在便利性、可得性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对农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二)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
  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渠道之一,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信用风险的控制水平和控制成本。西宁市农村信用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缺乏效率。征信技术仍采用传统技术,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较少。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数据未纳入征信系统。商业金融机构获取征信信息成本较高等。   (三)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
  西宁市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直接影响了其对正规金融的理解和认知,大部分农户对使用金融服务自我排斥,将金融的作用简单理解为“存钱、得利息,借钱、还本付息”。只有一少部分农户能够掌握普惠金融政策并充分利用政策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金融知识欠缺还体现在农户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对信用的概念和意义认识模糊,部分农户认为信用记录对其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对于贷款违约并不在意,往往是在日后影响其办理正常金融业务时才意识到良好信用的重要性。在针对非恶意信用不良的贫困户信用修复工作中发现,部分农户就是因为对还款政策不了解,在还款日期和金额方面存在随意性导致的信用不良。
  (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数字金融产业蓬勃发展。数字金融发展为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新动能。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渠道为农户提供不限空间的24小时金融服务,在扩大金融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同时降低了经营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地理排斥。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助力农村服务模式创新,各类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授信方式,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进行客户识别和风险评估,降低金融机构放贷成本,缓解了农村金融的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评估排斥、市场营销排斥。但是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在普惠领域的应用,还需要发挥网络与平台的数据优势,目前受限于西宁市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户金融习惯,数字普惠金融的可得性仍然较差。调研发现,多数农户表示更倾向于进行线下交易,无论购物还是办理金融业务,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会让他们觉得更安全,数字金融仅仅停留在用微信支付与转账。
  (五)农村融资方式创新不足
  随着科技与金融结合,新型融资方式也快速發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更加全面地获取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建立风险控制模型进行信用评级和授信,从而更好地满足涉农企业的金融需求。从“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衍生出的融资模式有很多,如:“农业龙头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利用龙头企业来掌握资源信息,满足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的资金需求;“电商平台全产业链农村金融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在农村建立线下服务点获取交易数据和其他外部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资金。目前,主要由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巨头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西宁市农村由于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也刚进入起步阶段,在“互联网+农村金融”方面还鲜有尝试。
  三、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
  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西宁市农村地区,因市场总量小、服务成本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发展普惠金融的动力,在农村金融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现象。政府需要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通过补贴、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等方面,但也要防止政府过度介入使农村普惠金融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从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适度竞争,让中小银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及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真正的金融需求,以商业可持续为基础,兼顾社会责任。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必须既明确政府干预的范围、方式及干预力度,又充分鼓励竞争发挥市场作用,确定好政府干预和市场作用的有效边界。
  (二)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农商行是西宁市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加剧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因此,在西宁市农村地区应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组织,建立竞争、多元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要适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证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新型金融机构能够在农村长期发展。要重视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发展,针对“三农”需求,推出与“三农”相关农业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和信贷保险等产品。引导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农村保险服务网点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西宁市农村地区要进一步打造更加完善的信用体系,加强征信系统包容性和共享性,将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贷款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建立农户和涉农企业信用档案,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支持西宁农商行开展信用评级工作,通过信用创建以点带面,合作共建惠农服务点,全面提高农户金融素养,促进农村信用环境整体好转。建立正反向激励机制,对信用好的农民给予信贷扶持和优惠利率,将存在违约失信的农民列入“黑名单”,从而强化其责任意识,规范金融行为。
  (四)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
  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自我排斥是其金融素养较低造成的,金融知识的匮乏制约了其有效利用农村金融资源的意愿与能力。因此,要强化西宁市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将金融知识普及贯穿于教育体系中,通过对金融机构、学校、社会组织等机构统筹协调,全面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金融知识普及要深入农户,用形式多样、简单有效的方式宣传金融政策,让农户主动参与到金融宣传活动中来。金融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职责,加大“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力度,在金融产品设计中要使金融产品能够匹配其能力与需求,做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金融知识普及中应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示范作用,让专业大户或产业带头人用普通农户能理解的方式方法讲解金融知识,用自身行动带动普通农户参与金融活动,从而提高金融宣传成效。
  (五)打造农村普惠金融双引擎
  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来说,进行金融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意义十分重大。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向互联网靠拢,依靠“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通过互联网连接银行与龙头农企、龙头农企与中小农企、中小农企和农户,不断提高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效率。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不能过分强调互联网金融而忽视了传统金融的中介作用。农村金融服务面对的群体是大量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及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群体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学习能力和风险接受程度受限,直接通过数字金融来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很难。因此,西宁市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同时要兼顾这些弱势群体,重视传统金融机构作用,使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提高西宁市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本文系2020年中共西宁市委党校校级重点课题《西宁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海东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马英录.金融资源配置的困境与反思——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J].青海金融,2019,12.
  [2]罗剑朝,曹瓅,罗博文.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障碍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9,08.
  [3]戴序,董亚文.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9,02.
  [4]中国人民银行果洛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刘建辉.青海省农村消费金融需求分析[J].青海金融,2019,01.
   (作者单位: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实践中抓紧落实,同时也需要在学理层面阐释清楚内涵实质、目标任务及建设路径等理论问题。课程思政建设要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助力支撑国家转型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要做高职学生思想“拔节孕穗期”的守护者。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强化党委主体责任,构建各部门统筹联动机制,抓好教师队伍这个关键环节,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职院校科研应定位于应用研究与教学研究,服务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十三五”期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在科研管理组织构架、规章制度、服务意识、经费资助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科研管理工作要做好战略定位和长期规划,加大校级重大课题支持力度,健全科研管理组织机构,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随着优质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旅游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和增长.湿地公园作为与城市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了人们选择放松、体验的一个好去处.现依据湿地公园的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对临近沈阳城区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沈阳辽河七星湿地公园的旅游吸引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开发多层次优质旅游产品;构建湿地旅游品牌优势;保持优质的湿地公园旅游环境;优化内外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等发展路径,进一步提高沈阳辽河七星湿地公园的旅游吸引力.
本文以广东理工学院为案例,探讨人工智能会计给民办工科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并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民办工科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我国自2016年确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策略以来,社会老龄化和通货膨胀压力得到了缓解.但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和不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等问题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基于投资主体法律关系复杂性的思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投资资产限制过多、受益人利益缺乏法律保护、监管主体职责不明确等方面.对此,应在风险分析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防范对策,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安全下实现保值增值.
本研究基于VAR模型了解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趋势,再构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灰色关联模型考察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发展评价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与北部湾经济区GDP之间相互促进,其中港口物流对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短期内十分显著,长期看来这种推动作用逐步弱化,甚至产生负向效应;其港口物流规模大小与基础设施水平对经济区经济总量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投资水平,对经济区贸易水平的影响最小.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两弹一星”精神对新时代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青年人才的“政治三力”。  關键词:“两弹一星”精神;青年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新时代的内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金惠工程”的普惠教育成效,2020年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2016、2017年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居民的金融能力进行了追踪调查。此次追踪调查基于“回访、追踪”的原则,主要在实施“金惠工程”的县(市)开展调查工作,通过追踪调查发现,“金惠工程”在项目区的持续推进已取得可喜的成效。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发现:一是“金惠工程”项目使农村居民掌握了更多的金融知识,提高了金融能力;二是片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
2010年,我国正式引入融资融券交易.至今,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已进行了六次扩容,所涵盖的股票范围更加广泛.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不仅关系到投资者如何进行股票交易,也关系到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及其交易制度的把握.在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第六次扩容的背景下,利用融资融券余额与换手率研究融资融券交易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对股票市场的发展很有意义.
在休闲乡村旅游的概念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休闲乡村旅游区域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休闲乡村旅游区域品牌发展的四大战略选择,即政府主导型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品牌差异化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