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决策咨询研究是件很枯燥的事儿,而且,其工作成果也很难直接呈现出来,非内行人很难知道决策研究工作的艰辛和重要。然而,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却为这个岗位赋予了活跃的元素和鲜艳的色彩。
决策咨询机构是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作为服务参谋机构,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接触的文件之繁、承担的任务之重,是常人难于想象的。但就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童志云调动了咨询机构团队最大的创作热情,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一周年之际,亲自担任主编,一举出版发行了系统剖析桥头堡的《迈向印度洋》和深度解读云南的《云南决策咨询研究(2010-2011)》《云南发展研究(2010)》三本重要著作,为普通百姓了解云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渠道,也为各级党政部门查询相关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本著作,是童志云带领的云南决策咨询团队工作之余精心准备的一道大餐,正可谓:商贾读之可见黄金屋,政客读之必有大格局,学者读之胸中有思绪,百姓读之可知天下事。
2009年7月,桥头堡这个词,第一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口里,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色彩和战略意义,承载了一个祖国边疆地区的神圣使命。从此,它开始屡屡出现在云南人乃至全国人的视听,至今甚至一些街头巷尾的小贩都已耳熟能详。然而,除了那些真正亲历桥头堡从战略布局到规划建设的政界要员、商界大腕,能深刻理解桥头堡的内涵、外延、意义和价值的人,却直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所谓桥头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为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泛指作为进攻的据点”;而从广义上来说,在陆桥经济研究中,桥头堡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
自2009年7月以后,对于云南这块土地来说,桥头堡是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和发展方向存在的。两年来,云南的发展速度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眼见着那一幢幢楼起,眼见着那一座座桥通,眼见着那一拔拔人来,眼见着这街、这景、这城、这地,一天天就不一样了”,而云南眼见的绝大部分开发和建设,都是围绕着这个战略进行的。
开放,意味着机遇;交流,碰撞着火花;合作,预示着前景——道理是简单明了,但谈到个人可操作层面的东西,却始终是半云半雾,对大多数人来说,考量着他的眼光和敏感度。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此重大的战略布局,对云南的每一个人,不论政、商、学,还是工、农、兵,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何把握这难得的机遇、或是巨大的挑战?这个问题迟早会摆在所有人面前,其中区别,不过是先觉者推动潮流、后知者顺应变迁罢了!
事实上,近年来,桥头堡的战略布局和建设进程,已通过那些大家从陌生到熟悉的新词、新事、新闻,已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从“第三欧亚大陆桥”到“泛亚国际大通道”、从“滇中地区一体化”到“四条对外经济走廊”、从“走出去”到“请进来”……开放、交流、合作,都是机遇的代名词,但如何在里面找准自己的落点,却实属不易。事实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建设,包含了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建设中国经云南直达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目前最重要的是铁路通道和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二是推进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这包含了政府间的合作平台和经贸合作平台;三是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增进国际友谊的纽带,包含了加强对外交往、加强文化合作、加强教育合作、办好孔子学院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整个战略的核心,都指向了印度洋,事实上,一旦这条战略通道打通,中国就相当于从一个太平洋沿岸国一跃而成为两洋之国,这是事关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而对于中国整个西部地区特别是云南来说,这条通道的建设和形成,将在未来对所有人从衣食住行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态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改变。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责任的角度、站在未来的深度,在桥头堡建设已经进行一周年之际,应该有一本书,应该有一本好书,应该有一本专业的书,应该有一本真正负责任的书,来为世人揭开桥头堡那依然略显神秘的面纱,并帮他们打开那扇通往开放、通往时代、通往印度洋,却一直没摸着的门。所有,有了《迈向印度洋》!
《迈向印度洋》,是对桥头堡战略和建设进行完整、系统剖析的难得一见的精品。全书共35万多字,第一次以负责任的高度,对桥头堡建设的背景、由来、内容、意义、内涵,及其蕴含的巨大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进行了细化而全面的阐释,同时,分国际大通道、产业基地、合作平台、组织保障、政策体系、融资策略、沿边开放7个部分详述了其基本内容,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若干布局、构想和措施。全书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桥头堡建设可一叶而知秋。
这是云南历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里程碑式的重大机遇,这是云南人历史上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不容错过的重大时期!改革开放,改变了祖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那是太平洋的海;桥头堡,又将改变哪里?又是哪里的海?是的,那是印度洋的海。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迈向印度洋,先知先觉的人们已经先迈出一步,践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而后来者,也将跟上这时代前进的步伐。
历史的车轮在轰然滚动,让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跟着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的笔触,迈向印度洋,迈向桥头堡的另一边。
决策咨询研究是件很枯燥的事儿,而且,其工作成果也很难直接呈现出来,非内行人很难知道决策研究工作的艰辛和重要。然而,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却为这个岗位赋予了活跃的元素和鲜艳的色彩。
决策咨询机构是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作为服务参谋机构,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接触的文件之繁、承担的任务之重,是常人难于想象的。但就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童志云调动了咨询机构团队最大的创作热情,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一周年之际,亲自担任主编,一举出版发行了系统剖析桥头堡的《迈向印度洋》和深度解读云南的《云南决策咨询研究(2010-2011)》《云南发展研究(2010)》三本重要著作,为普通百姓了解云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渠道,也为各级党政部门查询相关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本著作,是童志云带领的云南决策咨询团队工作之余精心准备的一道大餐,正可谓:商贾读之可见黄金屋,政客读之必有大格局,学者读之胸中有思绪,百姓读之可知天下事。
2009年7月,桥头堡这个词,第一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口里,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色彩和战略意义,承载了一个祖国边疆地区的神圣使命。从此,它开始屡屡出现在云南人乃至全国人的视听,至今甚至一些街头巷尾的小贩都已耳熟能详。然而,除了那些真正亲历桥头堡从战略布局到规划建设的政界要员、商界大腕,能深刻理解桥头堡的内涵、外延、意义和价值的人,却直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所谓桥头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为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泛指作为进攻的据点”;而从广义上来说,在陆桥经济研究中,桥头堡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
自2009年7月以后,对于云南这块土地来说,桥头堡是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和发展方向存在的。两年来,云南的发展速度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眼见着那一幢幢楼起,眼见着那一座座桥通,眼见着那一拔拔人来,眼见着这街、这景、这城、这地,一天天就不一样了”,而云南眼见的绝大部分开发和建设,都是围绕着这个战略进行的。
开放,意味着机遇;交流,碰撞着火花;合作,预示着前景——道理是简单明了,但谈到个人可操作层面的东西,却始终是半云半雾,对大多数人来说,考量着他的眼光和敏感度。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此重大的战略布局,对云南的每一个人,不论政、商、学,还是工、农、兵,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何把握这难得的机遇、或是巨大的挑战?这个问题迟早会摆在所有人面前,其中区别,不过是先觉者推动潮流、后知者顺应变迁罢了!
事实上,近年来,桥头堡的战略布局和建设进程,已通过那些大家从陌生到熟悉的新词、新事、新闻,已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从“第三欧亚大陆桥”到“泛亚国际大通道”、从“滇中地区一体化”到“四条对外经济走廊”、从“走出去”到“请进来”……开放、交流、合作,都是机遇的代名词,但如何在里面找准自己的落点,却实属不易。事实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建设,包含了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建设中国经云南直达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目前最重要的是铁路通道和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二是推进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这包含了政府间的合作平台和经贸合作平台;三是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增进国际友谊的纽带,包含了加强对外交往、加强文化合作、加强教育合作、办好孔子学院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整个战略的核心,都指向了印度洋,事实上,一旦这条战略通道打通,中国就相当于从一个太平洋沿岸国一跃而成为两洋之国,这是事关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而对于中国整个西部地区特别是云南来说,这条通道的建设和形成,将在未来对所有人从衣食住行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态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改变。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责任的角度、站在未来的深度,在桥头堡建设已经进行一周年之际,应该有一本书,应该有一本好书,应该有一本专业的书,应该有一本真正负责任的书,来为世人揭开桥头堡那依然略显神秘的面纱,并帮他们打开那扇通往开放、通往时代、通往印度洋,却一直没摸着的门。所有,有了《迈向印度洋》!
《迈向印度洋》,是对桥头堡战略和建设进行完整、系统剖析的难得一见的精品。全书共35万多字,第一次以负责任的高度,对桥头堡建设的背景、由来、内容、意义、内涵,及其蕴含的巨大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进行了细化而全面的阐释,同时,分国际大通道、产业基地、合作平台、组织保障、政策体系、融资策略、沿边开放7个部分详述了其基本内容,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若干布局、构想和措施。全书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桥头堡建设可一叶而知秋。
这是云南历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里程碑式的重大机遇,这是云南人历史上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不容错过的重大时期!改革开放,改变了祖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那是太平洋的海;桥头堡,又将改变哪里?又是哪里的海?是的,那是印度洋的海。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迈向印度洋,先知先觉的人们已经先迈出一步,践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而后来者,也将跟上这时代前进的步伐。
历史的车轮在轰然滚动,让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跟着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的笔触,迈向印度洋,迈向桥头堡的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