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习惯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阅读成为习惯”旨在通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环境的打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课堂的建构、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从小就打下精神的底子,努力成就儒雅少年,倾力建设弥散书香水韵的雅致校园。
  【关键词】阅读;习惯;氛围
  阅读之意义,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是“打下精神的底子”。龙川小学提出“让阅读成为习惯”旨在通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环境的打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课堂的建构、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从小就打下精神的底子,努力成就儒雅少年,倾力建设弥散书香水韵的雅致校园。学校以“阅读”为校本化课程建设的核心,以“阅读+”为课程架构的抓手进行思考与研究、探索与实践,力求通过“阅读+课程”“阅读+儿童”“阅读+生活”“阅读+网络”“阅读+空间”五个维度的架构,初步形成学校充满个性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基。
  “阅读+课程”是我校在阅读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进行的第一维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下面就阅读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谈谈我校“阅读”校本课程的雏形建构过程。
  一、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与架构的成果显现
  实践告诉我们,校本教材是凝聚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助推教师教育理念转变、推进学生和谐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周益民老师说:“有文学经典伴随的童年阅读,会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使一个人的一生都相伴着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要,在孩子与经典之间架设一座桥梁。2004年,学校在八年的积淀中开发了第一套“校本教材”——《必读》,这是一套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生发展兼收并蓄后开发的具有生本特色、亲和特质的校本教材。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办学目标的不断明确、办学特色的不断彰显,2012年,学校在《必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于是第二本校本教材诞生——《晨诵》,此本校本化教材是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浓缩,以中华历代经典诗词为主,对传承经典诗词,丰厚语文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阅读”作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仅仅局限于历代经典诗词,未免太狭隘了。我们的“阅读”校本课程应该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应该涉足于更广袤的内容,应该体现更个性的地域。于是扬州教育局教研室主编的《经典诵读》得到了我们的青睐。这套《经典诵读》重视地方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所收录的篇目不仅仅是国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还收入了其他的一些经典古诗文,以及外国文学经典,让学生能全面吸收各种文学养分。除诵读部分外,教材按照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学生需完成145万字课外阅读,推荐了一批经典阅读书目,分必读和选读两个方面。所推荐书目立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心理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制订校本课程阅读书目的时候,我校以新课标的阅读目标为原点,以《经典诵读》推荐书目为蓝本,制订适合我校使用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是按低、中、高年级来编排的。为了细化目标、便于操作,我们结合我校实际和书目的深浅度选择了部分书目,将这些书目调整为按年级编排,并将所选书目分必读和选读两大块按年级推荐,每个年级推荐必读书目6本,最后形成36本小学生必读书目。另外每个年级推荐4本选读书目,整个小学阶段共推荐24本,供学生选择阅读。
  二、课堂——校本课程开发与完善的架构保障
  “什么样的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只有基于课程架构,深入课程设置,使阅读课成为学校的常规课程,保证阅读时间和课程实施,才能打破阅读浅表化的坚冰。”著名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说。在实践中我们也觉得“课堂”才是校本化课程落地生根的保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或者说是肤浅的、形式化的。“课堂”是校本课程阵地化的外在显现,反过来说,课程是通过课堂实践来完成其目标、计划,进而达成效果的。因此课堂所需要的课时安排也就成为课堂实践的关键。我们如何在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保证“阅读”校本课程的时间呢?
  以语文学科为例,一是充分利用晨间诵读。学生到校后的晨读时间,倡导学生在朗读好语文文本之余进行经典晨诵,开辟每周二、周四早晨半小时为晨诵指导课,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对于各个年级段的指导课,我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低年级我们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中年级我们重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到了高年级我们侧重学生的感悟与表达。晨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诗歌与孩子建立起关系,让其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好,丰富学生的心灵。在体验诗歌的过程中,为孩子们的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
  二是开辟午间阅读。中午学校要求静校(学校针对午间安全,要求学生不得早于下午上课时间半小时前到校),学生一旦进入校园,必须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学校要求每位学生身边必配一本书)。学校要求语文学科从提高课堂实效入手,以学期为单位将各年级语文教材进行整合,每周统筹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或课外阅读汇报课。对于不同年段、不同文体的课外阅读指导,指导方法、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本书,指导的课型也不一样。阅读前上推荐課,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中上推进课,检查阅读进程,解决阅读疑惑,讨论兴趣话题;读后上交流课,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快乐。
  三是将课外阅读与阅读教学有机相融。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与平时阅读教学有机相融和整合,才会生发出别样的效果。依托阅读教学开展群文阅读。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课堂教学现场,规定课时内呈现多篇文章。把一组文字,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推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课内的文本与课外的文章并驾齐驱,相互对比,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或一类体裁,或一类内容……让学生在一组文章中咀嚼文字的芬芳,体验情感的起伏,语文素养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围绕阅读教学组织主题性课外阅读探究。主题阅读就是针对同一主题在规定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关内容,多角度、更全面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有效形成架构性思考。围绕阅读教学文本内容梳理相关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主题性拓展阅读探究,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最终形成能力,积淀素养。   三、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架构的关键节点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是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补充,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每年寒暑假我们都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借助微信平台将每天的阅读感悟在微信朋友圈中与好友分享。学校每年5月的“紫藤花”读书节,更是掀起热潮。在读书节期间,学校会邀请学生们熟悉喜欢的儿童作家走进校园,如我们已邀请了谢鑫、八路等知名作家,先后与孩子同话阅读,共品名作,让孩子们的心乘着作家的文字飞翔;图书漂流在校园“跳蚤书市”,学生以书会友,在读书活动中建设亲情校园,实现资源共享;好书共享,你我共读“好书推荐”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喜爱的读物,让更多的同学走进图书室,读更多的书;“诗词点背”活动,通过点人点诗的方式进行诵读的考查。“经典诵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经典诗篇为主要内容,以舞蹈、吟唱、书画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诗文诵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亲子共诵古诗词,书香墨韵沁心扉”让家长和学生一同阅读,一同朗诵,一同成长,创设良好的亲子阅读、互动氛围。“亲子共读绘本”通过制作读书卡片的形式让读书变得有声有色……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热爱,促进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评价——校本课程开发与架构的驱动引擎
  没有对阅读目标、阅读行为、阅读过程、阅读效果等进行相应的督查与评价,阅读校本课程最终将成为一句空谈。阅读评价是校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驱动引擎,这是我们阅读校本课程观之一。也就是说阅读课程能否有效开设与应用?受益于课程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能否有效地培养起来并成为发展的原动力?评价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纵观目前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距离阅读评价还很远。我们还仅仅是借读书节来展示阅读成果,还仅仅是停留在给成果显著的家庭、班级、个人颁发“书香家庭”“书香班级”“阅读之星”层面,就是“古诗级级跃”也还是个活动,没有系统性,也仅仅局限于古诗层面,具有局限性。我们更知道这些类似于评价的活动还只停留在表层,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立体的。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体系成了重中之重。我们在探索是否可以像书法考级那样对学生的古诗诵读进行层层考级,每个级别都规定相应的必背诗篇,每学期进行一次集中考级,将考级结果记录在《素质报告书》的校本成绩评定一栏。我们在思考是否可以成立由学生组成的考官团,两人一组统一时间分别到各班对每一个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考评,考生预先填好已阅清单,考官随机抽必读1本、选读1本,给考生5分钟即兴谈阅读体会,考评结果也将记录在学生的《素质报告书》。我们知道考评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目前我们还仅仅是在思考,当我们的思考落实到行动中时,才能不断修正与完善。
  校本课程远不止以上谈及的内容,就我校的“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充其量算是刚刚架构了一个雏形,很多领域还需要我们去涉足,去探究,去实践。“阅读+课程”在数学、英语等学科我们也正在摸索,但相对于语文学科的实践,内容还比较单薄,步调还比较迟缓,思考还比较浅薄,需要进一步与语文学科同步架构。
  通过“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和发展,兴趣爱好广泛了,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逐年增浓,阅读能力逐年增强,阅读总量逐年增加。阅读习惯逐渐养成,课外阅读渐渐走进了孩子的生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在欣慰于孩子们成长的今天,我们并不满足,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把课程向纵深推进,让师生的生命底色更加绚丽多彩。
  2017年5月,龙川小学借助于校本教研品牌活动之一——第十二届“春之龙川”教学展示活动,围绕“阅读+课程”研究主题,从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层面展示了近一年来在“阅读”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探索與尝试。
其他文献
【摘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多起来了,然而教师的示范读却少之又少。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学生多读的前提下,也不能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更不能忽视了教师范读文本的作用。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文本,与文本实现真正的對话。范读能使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重视硬件环境的布置,同样也强调精神文化的追求。  【关键词】硬件环境;精神文化;班歌创作  每周四的班队课,在唱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后,你会听到五(3)班的教室里传出欢快嘹亮的歌声,那是《铃儿响叮当》的旋律,歌词却已换了模样。这,正是五(3)班的班歌——《我们爱五(3)班》:  我们爱五(3)班,就像百花爱土壤;  我们爱五(3)班,就像鱼儿爱海洋:  我们爱五
期刊
【摘要】我国素有文明礼仪之邦之称,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熏陶文明礼仪心灵。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催生文明礼仪行为,树立典型的师生榜样,引领文明礼仪方向。严格常态的检查评比,激励学生自我完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文明礼仪的熏陶下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校园环境;榜样;活动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期刊
【摘要】现在的孩子面对挫折容易无法自拔,那么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作为老师或者家长的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们培养“耐挫性”?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的正确认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次要接纳孩子的挫败感,认同孩子的情绪;第三,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走出挫折,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  【关键词】挫折;认识自我;接纳挫败感;培养自信;耐挫性  “挫折”一词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很陌生又很常见,为什么这样说呢?现
期刊
【摘要】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科学就藏在孩子对自己周围具体物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中。  【关键词】科学教育;生活化情境;挑战性;灵活性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
期刊
【摘要】深入对文本范例的理解和思考,立足习作主旨,创造体验活动,触发学生真切感受,引领学生在畅快表达中碰撞出言语的火花,进行言语实践,进而探索契合文本范例特质的习作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习作主旨;体验;例文;语境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7》——《一次体验活动》,要求教师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本次习作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笔者基于文本主旨的
期刊
【摘要】好文章的评判标准因人而异,因情而定,因况而变,但大都离不开对语言、结构、立意和选材等方面的要求。语言和结构需要作者的组织,立意和选材需要生活的支撑。本文正是通过作者和生活的视角,对笔者心目中好文章的创作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好文章;作者;生活  一篇好文章需要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予以审视和价值,也需要切合生活的现实性和多面性,好文章是在实际生活和作家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契合的。所以,文章写
期刊
【摘要】在今天,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培养有知识的人,而是要培养有思维的人。教育的任务也不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知识,而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也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品德课堂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想象;追问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它曾推动近代科
期刊
【摘要】又到一年毕业季,在“课程游戏化”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在传统活动中做出新意,并且让小朋友们由欣赏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呢?我从一个问题的抛出,引导幼儿讨论,引领家长参与,让幼儿做活动的主人,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活动的生成,及时跟进。一个简单的制作感恩树活动,因为有了幼儿、师幼、家长共同的参与而与众不同,焕发出新意,让“课程游戏化”精神不光落实在幼儿活动上,教育留下的正能量、感动还能久久留在孩子、
期刊
一、初步感知,概括脉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  生:《夹竹桃》。  师:它是一种植物,叶像竹,花如桃。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夹竹桃”,“夹”读第一声。再读。  生:夹竹桃。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根据《预习导航》自学了课文,有信心接受检测吗?  生:有——  师:哦,信心满满,每道题检测结束,你们可以实事求是给自己一个评价。  师:谁来介绍一下《夹竹桃》的作者。(出示课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