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物理”就是要“悟”出万事万物的道理,但就创造性教育的要求而言,单悟出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和诱导。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6-01
1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物理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意义
1.1 明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与国际化竞争的危机。所以我們的教育要承担起培养优秀创造性人才的时代重担。大力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发展的关键。
物理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物理学科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它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因此物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突出特点,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创新素质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去创新,教师就必须要创新,要打破“唯本”的思想观念,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只是做“搬运”的重复工作,那课题中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学生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汲取新的知识,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桶水”的理论必须打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例如,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着重讲述的是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学、质量和密度等初步知识,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涉及到大量的“科学探究”、“科学世界”等,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锻炼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面对课堂、面对学生。要学会研究,走向研究。现代教育是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求教师要具有科学研究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缺乏思考,缺乏研究、探究问题的能力,那也不是个合格的教师。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2.1 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教师面孔的呆板,学生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即使没有听懂或没来得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教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又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位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长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教师的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就有落实到实处的可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的,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学习时间长短而论。因而,教师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
2.2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研究问题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生初步形成了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后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
此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杜绝人云亦云,以学优生代替后进生、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教师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习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实践证明,教师若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地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2.3 拓展学生表现的空间: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学生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的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结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我还要继续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 邓春燕.浅谈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论刊,2015,(07).
[3] 黄正平.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J].教苑荟萃,2010,(26).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6-01
1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物理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意义
1.1 明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与国际化竞争的危机。所以我們的教育要承担起培养优秀创造性人才的时代重担。大力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发展的关键。
物理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物理学科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它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因此物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突出特点,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创新素质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去创新,教师就必须要创新,要打破“唯本”的思想观念,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只是做“搬运”的重复工作,那课题中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学生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汲取新的知识,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桶水”的理论必须打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例如,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着重讲述的是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学、质量和密度等初步知识,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涉及到大量的“科学探究”、“科学世界”等,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锻炼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面对课堂、面对学生。要学会研究,走向研究。现代教育是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求教师要具有科学研究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缺乏思考,缺乏研究、探究问题的能力,那也不是个合格的教师。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2.1 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教师面孔的呆板,学生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即使没有听懂或没来得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教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又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位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长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教师的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就有落实到实处的可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的,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学习时间长短而论。因而,教师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
2.2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研究问题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生初步形成了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后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
此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杜绝人云亦云,以学优生代替后进生、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教师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习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实践证明,教师若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地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2.3 拓展学生表现的空间: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学生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的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结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我还要继续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 邓春燕.浅谈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论刊,2015,(07).
[3] 黄正平.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J].教苑荟萃,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