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保育员是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保育员卫生保健工作是保障幼儿安全的一扇重要的防护门。《幼儿园工作规程》《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保育员的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要求,然而,关于幼儿园保育员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尚没有一套成熟而完整的体系,这无疑增加了保育员团队科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保证保育员团队的有效管理,提高对保育员的管理质量,支持保育员团队的卫生保健工作,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深入了解幼儿园保育员团队的管理现状,并对保育员团队管理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探讨,挖掘背后原因,为提高保育员团队的管理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保育员管理的现状,本研究以沈阳市为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沈河区、和平区、皇姑区、铁西区、于洪区、浑南区、沈北新区的幼儿园园长及卫生保健相关管理人员。本研究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问卷312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余304份,有效率为95%。
2.访谈调查对象
研究者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问卷调查对象中抽取了38位园长及卫生保健主管领导作为访谈對象。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并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自编“幼儿园卫生保健中保育员管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管理者个人信息,包括在岗年限、学历、园所性质、园所规模;第二部分是保育员管理的现状,包括卫生保健制度管理、保育员团队管理、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三个方面。
研究者采用德尔菲函询法对4名学前教育博士、26名园长(副园长)、保健医和16名学前教育硕士进行函询,请他们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中保育员管理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做出评价和建议,经过剔除、修改,完善问卷,保证了该问卷的信效度。
2.访谈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及卫生保健主管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的现状。通过访谈内容,进一步对研究结果进行丰富与补充。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研究者运用SPSS22.0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中保育员管理状况进行多重响应二分法及交叉表卡方检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状况
研究者分别从卫生保健制度管理、保育员团队管理、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三个方面对幼儿园保育员管理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
1.卫生保健制度管理状况分析
(1)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状况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建立中,不同身份建立者的参与程度,研究者对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者进行了多重响应分析,结果如图1。
由图1可知,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中,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最多的人为保健医生,其次是园长,而保育员作为卫生保健制度的执行者,参与度最低,仅占比为10%。可见,保育员作为被管理者较少参与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
(2)卫生保健制度的实施状况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实施的监督过程差异,研究者对于不同的监督过程进行了多重响应分析,结果如图2。
由图2可知,卫生保健制度监督过程中,园内领导自查的方式最多,其次为园内教职工自查,而主管单位定期检查较少。这说明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的监管以园内领导自主管理为主,其他单位监管为辅,主管单位较少对其进行定期检查。
2.保育员团队管理状况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保育员团队的管理状况,研究者对幼儿园保育员团队培训管理、考核管理状况进行了多重响应分析,结果如下:
(1)保育员团队培训管理
从图3可知,对于保育员团队的培训,主要由园内保健医生或者优秀保育员承担,其次是观看视频或者远程直播的形式,而教研类培训最少,这说明管理者在对保育员团队进行培训时很少开展教研活动。而在访谈过程中,仅有一所幼儿园组织保育员开展过教研活动,园长说:“有一次,我找来我们的保健主任,想要她组织保育员一起探究唤醒幼儿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于是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带领保育员把这个事研究了一遍,最终得到了结论(园长 h1,2021.1.9)。”而其他幼儿园均表示没有组织过针对保育员的教研活动,他们表示:“保健医生没有组织保育员教研的能力(园长 h1,2021.1.23)。”可见在保育员培训过程中,幼儿园较为忽视针对保育员的教研活动。
(2)保育员团队考核管理
由图4可知,幼儿园管理者在对保育员团队进行考核时,采用考试和检查的方式最多,采用竞赛的考核方式较少。这说明,对于保育员的考核管理,幼儿园基本以考试与检查的形式为主,评比与竞赛的形式为辅。
3.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状况分析
由图5可知,在卫生保健常规日常检查工作中,晨检和午检占比大致相同,晚检占比最小,随机检查占比最高。这说明管理者较为重视随机检查,而对晚检却较为忽视,这也与访谈内容一致。一位后勤园长表示:“保健医生每天早上都要对教职工、幼儿进行晨检。同时,保健医生也会每天进行午检,测量每一名幼儿的体温。而且,我们也会对班级进行突击检查,看看每个班级最真实的情况(后勤园长d,2020.10.14)。”
(二)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保育员管理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者对管理者在岗年限、园所性质、园所规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上的年限差异
为了解卫生保健制度建立情况,研究者运用卡方检验对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上的年限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经卡方检验得出显著性(双侧)值为0.000,p<0.001,这表示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的年限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其所占比例结果如图6。
由图6可知,在岗年限为3年以下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较低,为16.7%。在岗年限为3~5年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最高,为39.2%。在岗年限为20年以上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最低,为11.1%。
2.保育员考核方式在园所性质上的差异
为了解保育员团队管理情况,研究者运用卡方检验对保育员考核方式在园所性质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经卡方检验得出显著性(双侧)值为0.000,p<0.001,这表示保育员考核方式在园所性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其所占比例结果如图7。
由图7可知,在保育员的考核方式上,公立幼儿园及私立幼儿园均以检查及考试为主要方式,其次是评比和竞赛。公立幼儿园运用检查和考试的形式占比分别为90.0%、82.9%,显著高于私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运用评比和竞赛的形式占比分别为58.5%、43.6%,显著高于公立幼儿园。这说明公立幼儿园倾向于使用检查和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保育员工作状况,而私立幼儿园更倾向于采用具有竞争性的考核方式来对保育员进行考察。
3.卫生消毒情况检查周期在园所规模上的差异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的管理情况,研究者运用卡方检验,对幼儿园卫生消毒情况检查周期在园所规模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经卡方检验得出显著性(双侧)值为0.007,p<0.01,这表示对环境进行卫生消毒情况检查周期在园所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所占比例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13~16、17个以上班级的大型幼儿园,对园内卫生消毒情况进行随机检查的占比较高,分别为75.0%、69.4%。8个以下、9~12个班级的中小型幼儿园对园内卫生消毒情况进行随机检查的占比较低,分别为54.3%、45.8%。这说明,中大型幼儿园的随机检查状况均好于中小型幼儿园。园所规模越大,其卫生检查周期越短,越重视随机检查。这与访谈结果一致,一位大规模幼儿园的园长说:“在卫生检查上,我们幼儿园保健医生检查得非常详细,不仅每周五下午进行一次全园大检查,每天进到班级也会进行卫生检查,同时也会对卫生消毒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园长j1,2020.10.16)。”可见,大规模幼儿园卫生检查情况相对较好。
四、讨论
1.卫生保健制度管理缺乏保育员参与,3~5年管理者较重视保育员参与度
研究结果显示,在卫生保健制度管理方面,制度建立者一般为保健医生、园长、保健员,即卫生保健方面的主管领导,而保育员群体的参与度较低。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主要与主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保育员的职业观念有关。主管领导由于其自身的专业性,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中,具有较为集中的话语权,对保育员的专业信任度较低,因此较少去了解、采纳保育员的建议。另外,保育员对自身工作性质的理解较为片面,一直秉持着传统的职业观念,只是恪尽职守做好对幼儿的保育工作,对参与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缺乏关注。
对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年限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在岗年限为3~5年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最高。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在岗年限3~5年的管理者已经掌握一些有效管理经验,也愿意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应用于实践。因此,这类管理者愿意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在岗年限为3年以下的管理者,因其还处在管理“新手期”,一般会沿袭之前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容易被既有条框所桎梏。且此类管理者还没有熟练掌握管理规律,不敢贸然进行创新,更不会在制度拟定方面去询问保育员的建议。而在岗年限较长的管理者,因其管理时间较长,管理经验丰富,已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与习惯,因而更加信赖个人的管理能力,较少听取保育员的建议。
2.保育员团队培训缺乏教研,公、私立幼儿园考核形式各有侧重
研究结果显示,在保育员团队管理方面,管理者一般采用保健医生及优秀保育员示范的方式对保育员进行培训,而很少对保育员开展教研培训。这也与高秀红(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保育员的教研培训机会很少。[1]结合访谈中一些园长提到的内容,研究者认为缺乏教研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保育员管理观念,认为保育员完全不需要教研;其二,保健医生缺乏教科研组织能力,无法带领保育员进行探索与研究。
对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在保育员考核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公立幼儿园以检查为主,私立幼儿园以竞争性考核为主。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公立幼儿园由于政府领导,管理模式较为规范,倾向于以具体标准考察保育员的业务能力。私立幼儿园多为集团领导或个人开办,其管理方式一般较为灵活,倾向于以竞赛评比等活动来促进保育员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保育员专业水平。
3.卫生保健常規工作中晚检不足,大规模幼儿园卫生检查周期状况较好
研究结果显示,在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方面,保育员晚检较为欠缺。结合访谈内容,研究者认为造成晚检缺失的原因有二:其一,幼儿园管理者对保育员晚检工作重视不足,难以对保育员晚检进行严格管控;其二,管理者对保育员工作安排失衡,一些管理者仅安排保健医生及教师进行晨午晚检及随机检查,对保育员则没有明确要求,致使保育员没有形成晚检意识,晚检水平较低。
对卫生消毒检查周期情况在园所规模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大型幼儿园卫生检查周期状况较好。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大型幼儿园管理层级丰富,保健医生较为专职化,保健医生每日进行“三次进班”“推门式”检查,且保健医生之间可互相提醒,因此卫生消毒检查任务完成度更高。 五、建议
(一)转变固有观念,加强保育员参与
保育员在幼兒园卫生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制度的执行者,幼儿园也应让保育员参与制度建设中来。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他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等。[2]因此,管理者应将保育员由“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改变保育员根深蒂固的配角观念,提高保育员的主角意识。此外,幼儿园保育员管理团队也需建立多种渠道,搭建开放交流、集中讨论的平台,为保育员的参与提供途径。卫生保健主管领导可组织保育员共同商讨与其自身相关的各项制度内容,如保育员是否参与家园共育、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安排如何与园本教学活动相平衡、打饭送餐的流程如何安排等。只有让制度的执行者参与制度的建设中,才能协调好人与制度的关系,发挥制度的作用。
(二)开展教研活动,设置多样激励措施
幼儿园开展保育员教研活动,可以促进保育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同时,管理者应设置多种激励措施,以激发保育员的学习动力与工作活力。根据绩效管理理论,绩效考核是单位管理者以职工为核心的干预活动,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绩效考核可以对员工形成激励,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方便对员工进行监管。[3]因此,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团队的管理中,对于保育员的绩效考核也必不可少。首先,管理者应丰富保育员的考核形式及内容,对于考核结果,以正激励为主。除考试、竞赛等形式之外,管理者应构建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对于保育员团队的评价系统。其次,管理者应丰富保育员的激励措施。对于优秀的保育员可授予荣誉称号、提高其职称级别,如一级保育员、二级保育员等。再次,管理者需开展面向保育员群体的教研活动,为保育员提供学习和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管理者应做好沟通者和交流者,倾听保育员的真问题,开展供保育员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观摩交流会、专题讨论,为保育员建立相应的教研制度,规定教研时间、教研活动形式、教研成果要求等,保证保育员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检查规范,强化常态管理水平
督促检查是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是管理者“抓落实”“促发展”的利器。因此,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管理者应明确检查规范,监督决策执行落到实处。加强卫生保健的常规检查工作,一是管理者应制定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常规检查,做到不慢查、不漏查、不敷衍查。二是管理者应建立轮流检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缩短卫生检查周期,保持每周一次和随机检查的频率,并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加强对保育员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三是管理者应明确保育员相关职责,对其工作内容进行规定,增强保育员检查意识,提升其检查水平。管理者做好常态化检查建设,强化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幼儿园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资源互补
不同类型幼儿园在保育员团队管理方面都存在优势,因此园所之间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彼此的先进管理方式及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公立幼儿园各系统较为规范,卫生保健制度较为健全。私立幼儿园具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并能积极创新,开展民主性管理。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及保育员自身情况,在保育员长期学习方面,开展驻地学习、跟岗学习等活动。在短期学习方面,开展专业讲座、观摩研讨等活动。只有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取长补短、共享资源,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秀红.幼儿园保育员的现状及对策[J].幼教天地,2004,(12):45~47.
[2]赵福云.关于现代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知识经济,2020,(19):174~175.
[3]刘柏松.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思路[J].人才资源开发,2020,(22):34~35.
保育员是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保育员卫生保健工作是保障幼儿安全的一扇重要的防护门。《幼儿园工作规程》《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保育员的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要求,然而,关于幼儿园保育员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尚没有一套成熟而完整的体系,这无疑增加了保育员团队科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保证保育员团队的有效管理,提高对保育员的管理质量,支持保育员团队的卫生保健工作,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深入了解幼儿园保育员团队的管理现状,并对保育员团队管理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探讨,挖掘背后原因,为提高保育员团队的管理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保育员管理的现状,本研究以沈阳市为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沈河区、和平区、皇姑区、铁西区、于洪区、浑南区、沈北新区的幼儿园园长及卫生保健相关管理人员。本研究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问卷312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余304份,有效率为95%。
2.访谈调查对象
研究者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问卷调查对象中抽取了38位园长及卫生保健主管领导作为访谈對象。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并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自编“幼儿园卫生保健中保育员管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管理者个人信息,包括在岗年限、学历、园所性质、园所规模;第二部分是保育员管理的现状,包括卫生保健制度管理、保育员团队管理、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三个方面。
研究者采用德尔菲函询法对4名学前教育博士、26名园长(副园长)、保健医和16名学前教育硕士进行函询,请他们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中保育员管理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做出评价和建议,经过剔除、修改,完善问卷,保证了该问卷的信效度。
2.访谈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及卫生保健主管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的现状。通过访谈内容,进一步对研究结果进行丰富与补充。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研究者运用SPSS22.0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中保育员管理状况进行多重响应二分法及交叉表卡方检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状况
研究者分别从卫生保健制度管理、保育员团队管理、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三个方面对幼儿园保育员管理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
1.卫生保健制度管理状况分析
(1)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状况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建立中,不同身份建立者的参与程度,研究者对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者进行了多重响应分析,结果如图1。
由图1可知,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中,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最多的人为保健医生,其次是园长,而保育员作为卫生保健制度的执行者,参与度最低,仅占比为10%。可见,保育员作为被管理者较少参与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
(2)卫生保健制度的实施状况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实施的监督过程差异,研究者对于不同的监督过程进行了多重响应分析,结果如图2。
由图2可知,卫生保健制度监督过程中,园内领导自查的方式最多,其次为园内教职工自查,而主管单位定期检查较少。这说明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的监管以园内领导自主管理为主,其他单位监管为辅,主管单位较少对其进行定期检查。
2.保育员团队管理状况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保育员团队的管理状况,研究者对幼儿园保育员团队培训管理、考核管理状况进行了多重响应分析,结果如下:
(1)保育员团队培训管理
从图3可知,对于保育员团队的培训,主要由园内保健医生或者优秀保育员承担,其次是观看视频或者远程直播的形式,而教研类培训最少,这说明管理者在对保育员团队进行培训时很少开展教研活动。而在访谈过程中,仅有一所幼儿园组织保育员开展过教研活动,园长说:“有一次,我找来我们的保健主任,想要她组织保育员一起探究唤醒幼儿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于是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带领保育员把这个事研究了一遍,最终得到了结论(园长 h1,2021.1.9)。”而其他幼儿园均表示没有组织过针对保育员的教研活动,他们表示:“保健医生没有组织保育员教研的能力(园长 h1,2021.1.23)。”可见在保育员培训过程中,幼儿园较为忽视针对保育员的教研活动。
(2)保育员团队考核管理
由图4可知,幼儿园管理者在对保育员团队进行考核时,采用考试和检查的方式最多,采用竞赛的考核方式较少。这说明,对于保育员的考核管理,幼儿园基本以考试与检查的形式为主,评比与竞赛的形式为辅。
3.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状况分析
由图5可知,在卫生保健常规日常检查工作中,晨检和午检占比大致相同,晚检占比最小,随机检查占比最高。这说明管理者较为重视随机检查,而对晚检却较为忽视,这也与访谈内容一致。一位后勤园长表示:“保健医生每天早上都要对教职工、幼儿进行晨检。同时,保健医生也会每天进行午检,测量每一名幼儿的体温。而且,我们也会对班级进行突击检查,看看每个班级最真实的情况(后勤园长d,2020.10.14)。”
(二)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保育员管理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者对管理者在岗年限、园所性质、园所规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上的年限差异
为了解卫生保健制度建立情况,研究者运用卡方检验对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上的年限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经卡方检验得出显著性(双侧)值为0.000,p<0.001,这表示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的年限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其所占比例结果如图6。
由图6可知,在岗年限为3年以下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较低,为16.7%。在岗年限为3~5年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最高,为39.2%。在岗年限为20年以上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最低,为11.1%。
2.保育员考核方式在园所性质上的差异
为了解保育员团队管理情况,研究者运用卡方检验对保育员考核方式在园所性质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经卡方检验得出显著性(双侧)值为0.000,p<0.001,这表示保育员考核方式在园所性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其所占比例结果如图7。
由图7可知,在保育员的考核方式上,公立幼儿园及私立幼儿园均以检查及考试为主要方式,其次是评比和竞赛。公立幼儿园运用检查和考试的形式占比分别为90.0%、82.9%,显著高于私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运用评比和竞赛的形式占比分别为58.5%、43.6%,显著高于公立幼儿园。这说明公立幼儿园倾向于使用检查和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保育员工作状况,而私立幼儿园更倾向于采用具有竞争性的考核方式来对保育员进行考察。
3.卫生消毒情况检查周期在园所规模上的差异
为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的管理情况,研究者运用卡方检验,对幼儿园卫生消毒情况检查周期在园所规模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经卡方检验得出显著性(双侧)值为0.007,p<0.01,这表示对环境进行卫生消毒情况检查周期在园所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所占比例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13~16、17个以上班级的大型幼儿园,对园内卫生消毒情况进行随机检查的占比较高,分别为75.0%、69.4%。8个以下、9~12个班级的中小型幼儿园对园内卫生消毒情况进行随机检查的占比较低,分别为54.3%、45.8%。这说明,中大型幼儿园的随机检查状况均好于中小型幼儿园。园所规模越大,其卫生检查周期越短,越重视随机检查。这与访谈结果一致,一位大规模幼儿园的园长说:“在卫生检查上,我们幼儿园保健医生检查得非常详细,不仅每周五下午进行一次全园大检查,每天进到班级也会进行卫生检查,同时也会对卫生消毒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园长j1,2020.10.16)。”可见,大规模幼儿园卫生检查情况相对较好。
四、讨论
1.卫生保健制度管理缺乏保育员参与,3~5年管理者较重视保育员参与度
研究结果显示,在卫生保健制度管理方面,制度建立者一般为保健医生、园长、保健员,即卫生保健方面的主管领导,而保育员群体的参与度较低。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主要与主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保育员的职业观念有关。主管领导由于其自身的专业性,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中,具有较为集中的话语权,对保育员的专业信任度较低,因此较少去了解、采纳保育员的建议。另外,保育员对自身工作性质的理解较为片面,一直秉持着传统的职业观念,只是恪尽职守做好对幼儿的保育工作,对参与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缺乏关注。
对卫生保健制度建立者在管理岗位年限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在岗年限为3~5年的管理者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占比最高。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在岗年限3~5年的管理者已经掌握一些有效管理经验,也愿意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应用于实践。因此,这类管理者愿意让保育员参与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在岗年限为3年以下的管理者,因其还处在管理“新手期”,一般会沿袭之前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容易被既有条框所桎梏。且此类管理者还没有熟练掌握管理规律,不敢贸然进行创新,更不会在制度拟定方面去询问保育员的建议。而在岗年限较长的管理者,因其管理时间较长,管理经验丰富,已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与习惯,因而更加信赖个人的管理能力,较少听取保育员的建议。
2.保育员团队培训缺乏教研,公、私立幼儿园考核形式各有侧重
研究结果显示,在保育员团队管理方面,管理者一般采用保健医生及优秀保育员示范的方式对保育员进行培训,而很少对保育员开展教研培训。这也与高秀红(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保育员的教研培训机会很少。[1]结合访谈中一些园长提到的内容,研究者认为缺乏教研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保育员管理观念,认为保育员完全不需要教研;其二,保健医生缺乏教科研组织能力,无法带领保育员进行探索与研究。
对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在保育员考核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公立幼儿园以检查为主,私立幼儿园以竞争性考核为主。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公立幼儿园由于政府领导,管理模式较为规范,倾向于以具体标准考察保育员的业务能力。私立幼儿园多为集团领导或个人开办,其管理方式一般较为灵活,倾向于以竞赛评比等活动来促进保育员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保育员专业水平。
3.卫生保健常規工作中晚检不足,大规模幼儿园卫生检查周期状况较好
研究结果显示,在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管理方面,保育员晚检较为欠缺。结合访谈内容,研究者认为造成晚检缺失的原因有二:其一,幼儿园管理者对保育员晚检工作重视不足,难以对保育员晚检进行严格管控;其二,管理者对保育员工作安排失衡,一些管理者仅安排保健医生及教师进行晨午晚检及随机检查,对保育员则没有明确要求,致使保育员没有形成晚检意识,晚检水平较低。
对卫生消毒检查周期情况在园所规模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大型幼儿园卫生检查周期状况较好。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大型幼儿园管理层级丰富,保健医生较为专职化,保健医生每日进行“三次进班”“推门式”检查,且保健医生之间可互相提醒,因此卫生消毒检查任务完成度更高。 五、建议
(一)转变固有观念,加强保育员参与
保育员在幼兒园卫生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制度的执行者,幼儿园也应让保育员参与制度建设中来。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他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等。[2]因此,管理者应将保育员由“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改变保育员根深蒂固的配角观念,提高保育员的主角意识。此外,幼儿园保育员管理团队也需建立多种渠道,搭建开放交流、集中讨论的平台,为保育员的参与提供途径。卫生保健主管领导可组织保育员共同商讨与其自身相关的各项制度内容,如保育员是否参与家园共育、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安排如何与园本教学活动相平衡、打饭送餐的流程如何安排等。只有让制度的执行者参与制度的建设中,才能协调好人与制度的关系,发挥制度的作用。
(二)开展教研活动,设置多样激励措施
幼儿园开展保育员教研活动,可以促进保育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同时,管理者应设置多种激励措施,以激发保育员的学习动力与工作活力。根据绩效管理理论,绩效考核是单位管理者以职工为核心的干预活动,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绩效考核可以对员工形成激励,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方便对员工进行监管。[3]因此,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团队的管理中,对于保育员的绩效考核也必不可少。首先,管理者应丰富保育员的考核形式及内容,对于考核结果,以正激励为主。除考试、竞赛等形式之外,管理者应构建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对于保育员团队的评价系统。其次,管理者应丰富保育员的激励措施。对于优秀的保育员可授予荣誉称号、提高其职称级别,如一级保育员、二级保育员等。再次,管理者需开展面向保育员群体的教研活动,为保育员提供学习和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管理者应做好沟通者和交流者,倾听保育员的真问题,开展供保育员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观摩交流会、专题讨论,为保育员建立相应的教研制度,规定教研时间、教研活动形式、教研成果要求等,保证保育员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检查规范,强化常态管理水平
督促检查是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是管理者“抓落实”“促发展”的利器。因此,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管理者应明确检查规范,监督决策执行落到实处。加强卫生保健的常规检查工作,一是管理者应制定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常规检查,做到不慢查、不漏查、不敷衍查。二是管理者应建立轮流检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缩短卫生检查周期,保持每周一次和随机检查的频率,并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加强对保育员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三是管理者应明确保育员相关职责,对其工作内容进行规定,增强保育员检查意识,提升其检查水平。管理者做好常态化检查建设,强化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幼儿园卫生保健常规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资源互补
不同类型幼儿园在保育员团队管理方面都存在优势,因此园所之间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彼此的先进管理方式及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公立幼儿园各系统较为规范,卫生保健制度较为健全。私立幼儿园具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并能积极创新,开展民主性管理。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及保育员自身情况,在保育员长期学习方面,开展驻地学习、跟岗学习等活动。在短期学习方面,开展专业讲座、观摩研讨等活动。只有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取长补短、共享资源,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秀红.幼儿园保育员的现状及对策[J].幼教天地,2004,(12):45~47.
[2]赵福云.关于现代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知识经济,2020,(19):174~175.
[3]刘柏松.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思路[J].人才资源开发,2020,(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