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2574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但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进入高中后,因为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大,不少学生听到数学就害怕,认为数学太难、太枯燥、太抽象,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多次的失败使得这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出现了自卑的心理,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
  2、学习数学的依赖心理。初中阶段,有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形成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因此,进入高中后,不少同学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表现在不作学习计划,坐等上课等。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3、学习数学的急躁心理。相当多的高中生容易急躁,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表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主要是上课没有抓重点难点,没能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仅仅是对答案,缺乏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研究。
  4、学习数学的定势心理。定势心理是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
  高中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知识积累,消除畏难心理。高中数学特别是新课程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这就需要我们每天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纠错,并不断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有时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起点低,要求也不要高。从小小的成功,点滴的提高,逐步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注重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的突变,改变依赖心理。高中数学触及到大量抽象的语言,思维梯度大,离现实生活远。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提升语言的“悟”性,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来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训练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数学的学习很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处处依赖老师更不行。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认真仔细的审题,细心推敲,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
  3、培养正常学习状态,防止急躁心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因此,要有正常的学习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成就动机,科学地进行学习,狠抓基础,多问、多想、多做、多反思。
  4、教师要处理好師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高中数学是高中学习中一个艰苦的磨炼,经过了这个阶段的砺炼,就会打开高中数学的学习思维,前面的道路就会豁然开朗,只要同学们增强信心,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16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愈来愈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被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找准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
期刊
《厚重河南》是《大河报》的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版,创刊于2002年12月2日,其前身是该年11月4日创刊的《郑州解读》。《厚重河南》是《郑州解读》在全省范围的扩展与延伸,在这里谈《厚重河南》亦包括了前期的《郑州解读》。《厚重河南》从创刊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2003年9月,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厚重河南》已结辑出版两卷,且销势不错。作为一个述史版,《厚重河南》如此受欢迎的一个不容忽视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Taq I酶切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成人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5月课题组对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成人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