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新课程理念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
二、优化教学,扩大德育教育面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教《阳光》时,我抓住文中精美的语言,用肢体语言、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亲情,学习文中佳子的孝心,把爱送给别人,做一个有爱心,尊重老人的好孩子。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通过朗读、品位故事内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其实每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三、塑造形象,提高德育渗透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良师形象,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有所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从而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德育教育更有力度。
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新课程理念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
二、优化教学,扩大德育教育面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教《阳光》时,我抓住文中精美的语言,用肢体语言、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亲情,学习文中佳子的孝心,把爱送给别人,做一个有爱心,尊重老人的好孩子。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通过朗读、品位故事内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其实每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三、塑造形象,提高德育渗透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良师形象,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有所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从而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德育教育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