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前在福冈看到小鹿田烧,对器皿本身流利的漩涡刀工感到非常惊叹!“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后来找了数据才得知,原来这种特殊技法只存在于日本的小田原和小鹿田地区。
小鹿田烧曾被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评为“世界第一的民陶”。它源自于三百年前的小石原烧。传统的陶艺做法至今未曾改变,仍维持三百年前的技法及制作方式,也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
到产地的路途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我说笑:“要把这些陶器做好后卖到国外,真的需要很长的路途,还是亲自到产地并顺道采买,抱着学习的心情比较重要。”我们先经由福冈搭新干线在熊本停留。再搭车到久留米换车,前往水乡日田小镇。经过一夜住宿,再往日田北部,高冢山麓皿山地区。因日田往返皿山的班车很少,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包出租车往返,以节省等待的时间。
一路车子经过日本三大林业场之一的日田,绿油油的植木林环绕,越往深山,越觉得被宁静之美包围真是令人悸动的事,尤其是前往陶乡。有些人喜欢时尚,有些人喜欢图书,有些人喜欢音乐,我则喜欢陶器。喜欢前往不同陶器产地,感受每个陶乡的悠然气氛。这过程很享受,能找到“美好”的感觉。
皿山真的很小,搭出租车约40分钟可以到,目前仅有三家十窑。黑木、柳濑、板本三大家族延续小鹿田烧的命脉,每个窑只由长子继承技艺,不收弟子及职人,坚持一子相传的原则。拒绝外界的接触与诱惑,将古老的价值与坚持留到现在,所以即使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小鹿田烧仍然是十分摩登的工艺作品,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之一。因为资源有限,所以陶土是共有开采配给的,登窑也是共同使用的,制作方式也很独特。像石粒般的原土经过干燥后需用水力带动的唐臼来捣碎,这个动作和声音被评为“日本的音风景100选”。光是唐臼粉碎原土的动作就得花上20—30天的工夫。想来是非常精深的工艺流程,一点都急不来,并且还多半利用人力与自然共同协作的力量来制作,不使用机器的力量,完全没有燃油的消耗。捣完的粒子状原土需要经过人力搅拌、过滤,再进行成型、干燥。之后进入体现最有特色的技法的过程,即飞刨、刷毛目、指描、栉描、施釉、素烧、登窑柴烧50—55小时,使用传统木制的蹴辘轳制作。这么繁复加上每户仅传一子的制作,自然产量非常稀少,弥足珍贵。
這十窑工作室都附设了促销售卖场所,但不见得每间都有营业,可能因产量关系,当天只有七处有售卖。比起繁荣的有田、益子等陶器市,这里的陶器产量真的不多,看到喜欢的就得赶快下手买了。不过,这里最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刷新了我对小鹿田的刻板印象。家里过去买的小鹿田比较传统,但现在发现传统米黄色的表面上又施加了绿色、饴色、蓝色的流釉,原来山里面的传统器皿虽然非常简单但又同时具备现代感呢!
不同釉料、不同风格的窑主制作出来的器皿真的各有特色。普遍是米白色,还有米白滚绿、糖果色、黄色、浅蓝色、黑色、青色,实物都非常漂亮。工作室里师傅按照自己的步调揉土制陶,非常专注。虽然旁边时常围绕的观光客不时拍照,更伴随着惊叹声,但他们一点也不受影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步调里。
每个工作室都有干燥陶器的空间,使用木条一字排列整齐的陶器都已经经过了刀法制作,上了化妆土的陶器非常迷人,虽然有朋友说看漩涡状的刨刻痕有点头晕,不过,只要放上食物就能镇住了(笑)!当然,其中也有无漩涡状的小鹿田。但对于收集者来说,有漩涡刻纹还是比较迷人,且更具代表性的呢!
小鹿田烧曾被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评为“世界第一的民陶”。它源自于三百年前的小石原烧。传统的陶艺做法至今未曾改变,仍维持三百年前的技法及制作方式,也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
到产地的路途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我说笑:“要把这些陶器做好后卖到国外,真的需要很长的路途,还是亲自到产地并顺道采买,抱着学习的心情比较重要。”我们先经由福冈搭新干线在熊本停留。再搭车到久留米换车,前往水乡日田小镇。经过一夜住宿,再往日田北部,高冢山麓皿山地区。因日田往返皿山的班车很少,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包出租车往返,以节省等待的时间。
一路车子经过日本三大林业场之一的日田,绿油油的植木林环绕,越往深山,越觉得被宁静之美包围真是令人悸动的事,尤其是前往陶乡。有些人喜欢时尚,有些人喜欢图书,有些人喜欢音乐,我则喜欢陶器。喜欢前往不同陶器产地,感受每个陶乡的悠然气氛。这过程很享受,能找到“美好”的感觉。
皿山真的很小,搭出租车约40分钟可以到,目前仅有三家十窑。黑木、柳濑、板本三大家族延续小鹿田烧的命脉,每个窑只由长子继承技艺,不收弟子及职人,坚持一子相传的原则。拒绝外界的接触与诱惑,将古老的价值与坚持留到现在,所以即使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小鹿田烧仍然是十分摩登的工艺作品,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之一。因为资源有限,所以陶土是共有开采配给的,登窑也是共同使用的,制作方式也很独特。像石粒般的原土经过干燥后需用水力带动的唐臼来捣碎,这个动作和声音被评为“日本的音风景100选”。光是唐臼粉碎原土的动作就得花上20—30天的工夫。想来是非常精深的工艺流程,一点都急不来,并且还多半利用人力与自然共同协作的力量来制作,不使用机器的力量,完全没有燃油的消耗。捣完的粒子状原土需要经过人力搅拌、过滤,再进行成型、干燥。之后进入体现最有特色的技法的过程,即飞刨、刷毛目、指描、栉描、施釉、素烧、登窑柴烧50—55小时,使用传统木制的蹴辘轳制作。这么繁复加上每户仅传一子的制作,自然产量非常稀少,弥足珍贵。
這十窑工作室都附设了促销售卖场所,但不见得每间都有营业,可能因产量关系,当天只有七处有售卖。比起繁荣的有田、益子等陶器市,这里的陶器产量真的不多,看到喜欢的就得赶快下手买了。不过,这里最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刷新了我对小鹿田的刻板印象。家里过去买的小鹿田比较传统,但现在发现传统米黄色的表面上又施加了绿色、饴色、蓝色的流釉,原来山里面的传统器皿虽然非常简单但又同时具备现代感呢!
不同釉料、不同风格的窑主制作出来的器皿真的各有特色。普遍是米白色,还有米白滚绿、糖果色、黄色、浅蓝色、黑色、青色,实物都非常漂亮。工作室里师傅按照自己的步调揉土制陶,非常专注。虽然旁边时常围绕的观光客不时拍照,更伴随着惊叹声,但他们一点也不受影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步调里。
每个工作室都有干燥陶器的空间,使用木条一字排列整齐的陶器都已经经过了刀法制作,上了化妆土的陶器非常迷人,虽然有朋友说看漩涡状的刨刻痕有点头晕,不过,只要放上食物就能镇住了(笑)!当然,其中也有无漩涡状的小鹿田。但对于收集者来说,有漩涡刻纹还是比较迷人,且更具代表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