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实质内容,以基础理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为表现形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和“理论”相结合,两个“相结合”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形式经历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两次质的飞跃。
[关键词]两个“相结合” 实事求是 基础理论 本质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B8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42-02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内容。基础理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即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两个“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含义
(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有“的”放“矢”;二是“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格“物”致“知”。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资资料的生产实践决定人类其他方面的活动,而不是相反。理论从本源上说,只能来自客观实际。但是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僵死的、片面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理论和实际的关系是双向的、生动的、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源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理论随着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毛泽东用“箭”和“靶”、“的”和“矢”来论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理论是“箭”“矢”、实际是“靶”“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箭不虚发”、“有的放矢”。同时“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3。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做出“理论性的创造”,通过实际发现理论,又通过实际检验和发展理论。
(二)理论和“理论”相结合
理论和“理论”相结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基础理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温“故”知“新”;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相结合,中“西”融会。
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它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4。理论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性质,它的发展和表现形式的规律也同时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主要包括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能动的反作用和理论内部间的互相影响等。“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5。基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特别是历史继承性和理论内部间互相影响的原理,和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理论表现形式的现实,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理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展和壮大,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哲学深度和语言艺术也具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的条件。“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出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唯有用民族的语言和传统哲学的思维,科学的对待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立足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同时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相结合。
两个“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两个“相结合”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并不是说两个“相结合”的作用和地位是一样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实质内容,是规律的主要方面,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表现形式,是规律的次要方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原因、内容,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结果、形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必然性,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可能性。同时理论和“理论”相结合也可以反作用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促进或延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暂时性的超前或落后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总之,两个“相结合”是辩证统一的。
(三)“两个相结合”的本质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7。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实事求是具备了理论发展的奠基性质:(1)科学性。实事求是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全部经验进行的哲学总结和升华。(2)民族性。从读书治学的态度、追求科学真理的教育理论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民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获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实事求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后,又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3)社会历史性。实事求是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所从事的活动,因此实事求是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4)永恒发展性。综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一幅幅光明的前途和曲折的道路相统一的历史画卷。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前进的,实事求是具有永恒发展的性质。“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8。因此,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理论。 二, 实事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具体表现
(一)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毛泽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出的“理论性的创造”,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事求是基础理论,二是开创了实事求是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理论表现形式。两个“相结合”和两大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9,毛泽东冲破教条主义的藩篱,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列主义普遍原理出发,在哲学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基础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和教育运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基础理论的摇篮。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實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基础理论逐渐形成。经过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已经扫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是相伴而生、永不分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实事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2。
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党长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革命和建设活动中,创造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总结出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13。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群众路线,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建设就取得胜利;背离群众路线,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14。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表现形式。
(二)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
邓小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出的“理论性的创造”,也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继承了马克思中国化实事求是的基础性理论,二是发展了实事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理论表现形式。两个“相结合”和两大理论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历史的转折时期,邓小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通过对“两个凡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大争论,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了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的地位。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不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15。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实质上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灵活运用。1978年5月,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邓小平坚定的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坚持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这样一个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6。经过这样一场思想解放的大争论,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得到重新确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17,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列提出来了。在长期僵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下,不经过解放思想,是做不到实事求是的。因此坚持实事求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8,解放思想和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代必然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实现了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必须以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作风和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向前推进。“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1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容、实质是一致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事实求是的推进也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表现形式。
(三)实事求是在新常态下继承和发展“两个相结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日益清晰,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大致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出的“理论性的创造”:一是继承两个“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二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我国经济日益清晰的表现为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相协调相适应的文化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政治新常态等共同构成治国理政新常态。治国理政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今中国的表现形态。基于治国理政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框架凸显出来: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指引,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容,以实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根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1。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没有终点,坚持理论发展创新才是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基础理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22。中国的现实是从中国的历史走来的,中国人今天的面貌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相联系的。中国的明天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明天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升华和飞跃准备了材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
[3]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
[4] 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 金春明、许全兴、陈登才、郭德宏.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 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6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2页.
6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1页.
7 邓小平,1978年5月30日,同胡乔木等几位负责人的谈话.
8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9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10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3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13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3頁.
17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4页.
20 习近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2013年12月26日.
21 同上.
2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2014年9月24日.
[关键词]两个“相结合” 实事求是 基础理论 本质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B8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42-02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内容。基础理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即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两个“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含义
(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有“的”放“矢”;二是“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格“物”致“知”。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资资料的生产实践决定人类其他方面的活动,而不是相反。理论从本源上说,只能来自客观实际。但是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僵死的、片面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理论和实际的关系是双向的、生动的、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源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理论随着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毛泽东用“箭”和“靶”、“的”和“矢”来论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理论是“箭”“矢”、实际是“靶”“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箭不虚发”、“有的放矢”。同时“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3。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做出“理论性的创造”,通过实际发现理论,又通过实际检验和发展理论。
(二)理论和“理论”相结合
理论和“理论”相结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基础理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温“故”知“新”;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相结合,中“西”融会。
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它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4。理论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性质,它的发展和表现形式的规律也同时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主要包括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能动的反作用和理论内部间的互相影响等。“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5。基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特别是历史继承性和理论内部间互相影响的原理,和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理论表现形式的现实,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理论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展和壮大,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哲学深度和语言艺术也具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的条件。“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出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唯有用民族的语言和传统哲学的思维,科学的对待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立足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同时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相结合。
两个“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两个“相结合”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并不是说两个“相结合”的作用和地位是一样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实质内容,是规律的主要方面,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表现形式,是规律的次要方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原因、内容,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结果、形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必然性,理论和“理论”相结合是可能性。同时理论和“理论”相结合也可以反作用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促进或延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暂时性的超前或落后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总之,两个“相结合”是辩证统一的。
(三)“两个相结合”的本质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7。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实事求是具备了理论发展的奠基性质:(1)科学性。实事求是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全部经验进行的哲学总结和升华。(2)民族性。从读书治学的态度、追求科学真理的教育理论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民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获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实事求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后,又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3)社会历史性。实事求是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所从事的活动,因此实事求是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4)永恒发展性。综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一幅幅光明的前途和曲折的道路相统一的历史画卷。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前进的,实事求是具有永恒发展的性质。“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8。因此,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理论。 二, 实事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具体表现
(一)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毛泽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出的“理论性的创造”,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事求是基础理论,二是开创了实事求是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理论表现形式。两个“相结合”和两大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9,毛泽东冲破教条主义的藩篱,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列主义普遍原理出发,在哲学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基础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和教育运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基础理论的摇篮。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實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基础理论逐渐形成。经过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已经扫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是相伴而生、永不分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实事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2。
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党长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革命和建设活动中,创造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总结出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13。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群众路线,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建设就取得胜利;背离群众路线,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14。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表现形式。
(二)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
邓小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出的“理论性的创造”,也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继承了马克思中国化实事求是的基础性理论,二是发展了实事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理论表现形式。两个“相结合”和两大理论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历史的转折时期,邓小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通过对“两个凡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大争论,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了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的地位。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不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15。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实质上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灵活运用。1978年5月,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邓小平坚定的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坚持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这样一个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6。经过这样一场思想解放的大争论,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得到重新确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17,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列提出来了。在长期僵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下,不经过解放思想,是做不到实事求是的。因此坚持实事求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8,解放思想和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代必然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实现了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必须以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作风和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向前推进。“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1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容、实质是一致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事实求是的推进也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表现形式。
(三)实事求是在新常态下继承和发展“两个相结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日益清晰,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大致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出的“理论性的创造”:一是继承两个“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二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我国经济日益清晰的表现为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相协调相适应的文化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政治新常态等共同构成治国理政新常态。治国理政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今中国的表现形态。基于治国理政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框架凸显出来: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指引,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容,以实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根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1。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没有终点,坚持理论发展创新才是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基础理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22。中国的现实是从中国的历史走来的,中国人今天的面貌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相联系的。中国的明天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明天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升华和飞跃准备了材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
[3]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
[4] 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 金春明、许全兴、陈登才、郭德宏.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 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6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2页.
6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1页.
7 邓小平,1978年5月30日,同胡乔木等几位负责人的谈话.
8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9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10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3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13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3頁.
17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4页.
20 习近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2013年12月26日.
21 同上.
2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2014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