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集体教育活动作为我国目前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幼儿参与不足。具体表现在幼儿主动参与较少、幼儿心理参与不足、幼儿参与时间较短等方面。其原因在于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经验和生活、教育手段不合理、活动室环境的质量不高等。我们通过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提高活动室的环境质量来提高幼儿的参与程度,从而实现集体教育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参与
集体教学即“一种按学生年龄、学习程序分为固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固定的时间表进行连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1]现阶段,由于幼儿园班级规模比较大、师幼比例小等这些现实的问题,集体教育活动仍然是我国幼儿园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集体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价值。比如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下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等等。[2]但至目前为止,这种教育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不足的表现
(一)幼儿主动参与较少
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较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幼儿参与主要是受教师的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可以通过活动中师幼互动得以反映。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主要是由教师发起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学习活动中由教师主动发起的互动共723次,占互动总数的66.88%,而由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共358次,仅占33.12%。[3]由此可以看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参与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幼儿主动发起和参与的活动较少。其次是幼儿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幼儿参与的主体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观察活动时我们可以看到,能够完全参与到活动中的幼儿为数不多,很多幼儿在活动进行一会后就会发呆、走神、做小动作,甚至和同伴聊天、打闹等。所以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中出现最多的内容是要求、指令或提醒,占26.0%,第二为约束纪律,占20.8%。[4]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幼儿心理参与不足
幼儿心理参与不足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情感参与不足。在一项研究中,将幼儿情感参与分为三类:一类是幼儿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一类是幼儿自始至终都消极参与;另一类是幼儿间歇性地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混合参与。通过观察和分析,在74个教学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活动占总活动的45%;幼儿自始至终都消极参与的活动占总活动的39%;幼儿混合参与活动占总活动的16%。[5]从情感参与情况来看,幼儿积极参与的活动不到一半。其次是认知参与不足。同样,在一项研究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认知参与不足的问题。此研究根据思维参与情况,将认知类型分为两个认知参与水平,即高认知参与水平和低认知参与水平。其中,高认知参与类型属于高认知参与水平;低认知参与类型与微认知参与类型同属于低认知参与水平。高认知参与类型的活动占总活动的30%;幼儿低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占总活动的70%,从认知参与情况来看,高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明显少于低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6]
(三)幼儿参与时间较短
集体教育活动是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所进行的统一活动。[7]这样的活动主要通过教师来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流程与空间形态等。主要表现在教师安排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结构,即各个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而教师为了能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会将活动中单向灌输的时间比例增加,这样幼儿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的时间较短。
二、幼儿参与不足的原因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脱离幼儿的经验水平和生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幼儿在学习中不是一块“白板”,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父母的交流中能够获得一些经验。而教师缺乏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了解与认识,导致教学内容会脱离幼儿的经验水平和生活。比如有的幼儿在生活的玩耍中对水会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但教师却依选择“感知水的基本特性”这一简单经验为作为重点内容来展开活动,这对于已经积累了这些基本学习经验的幼儿来说,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样,对于那些脱离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也会导致幼儿参与兴趣的降低。
(二)活动内容的预设性较强
教师在准备活动内容时会安排好每一个环节所进行的内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是按照这个预设的内容进行的,即使有的幼儿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了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内容,会选择消极地回应幼儿的问题,活动中生成的教育内容较少。这样就使得幼儿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在活动中认知情感的参与。
(三)教师引导的失效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参与主要是受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又通过提问的方式。实际上,由于教师的提问存在着问题,所以会导致幼儿参与不足。首先是教师提问层次偏低,即教师高密度的提出一些幼儿都知道的问题,或难以引起幼儿进行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的提问脱离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即由于教师不能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差异,使得提出的问题会使有些已经掌握的幼儿兴趣缺失,有些尚未掌握的幼儿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引导上的问题对提高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参与仍是失效的。
(四)活动室的环境缺乏支持性
活动室的环境缺乏支持性主要体现在活动室的各类设施时,可活动、富于变化的材料提供的不够充分。教师在讲授完活动内容后留时间给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操作,但由于操作材料的缺乏和单一,一方面影响幼儿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幼儿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三、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建议
(一)优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优化教育内容的选择,即要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看,幼儿的学习主要是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困惑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通过这样的了解来确定集体活动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的内在动力。
(二)重视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教师除了对集体的讲述外,还可以通过分组活动和个别操作来提高幼儿的参与。不仅要留给幼儿自主操作、探索的时间,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要留给他们自主操作、探索的充分空间,即通过提供有限的信息促进幼儿高认知活动的参与。另外还要给幼儿多感官的参与活动创造条件。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参与,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幼儿参与的兴趣。
(三)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合理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可以提问能力较强的幼儿,这样有助于启发这些幼儿的思维;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但经过认真思考能够答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促进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当然问题的设计还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教师还应选择一些基础的和综合性的问题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增强活动室环境的支持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对环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需要的活动环境,应该是随时可以根据活动需要进行调整的,只有这样,幼儿在集体活动才可以充分的利用材料进行自主的操作和探索。因此,幼儿园在添置活动室的各类设施时,应尽可能提供可活动、富于变化、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民.幼儿教育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216
[2]华爱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 (l0)
[3]左瑞勇,柳卫东.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与对策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叶子.师幼互动的内容分布及其特征[J].幼儿教育,2009(3).
[5][6]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幼儿参与的视角[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集体教育活动作为我国目前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幼儿参与不足。具体表现在幼儿主动参与较少、幼儿心理参与不足、幼儿参与时间较短等方面。其原因在于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经验和生活、教育手段不合理、活动室环境的质量不高等。我们通过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提高活动室的环境质量来提高幼儿的参与程度,从而实现集体教育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参与
集体教学即“一种按学生年龄、学习程序分为固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固定的时间表进行连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1]现阶段,由于幼儿园班级规模比较大、师幼比例小等这些现实的问题,集体教育活动仍然是我国幼儿园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集体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价值。比如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下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等等。[2]但至目前为止,这种教育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不足的表现
(一)幼儿主动参与较少
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较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幼儿参与主要是受教师的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可以通过活动中师幼互动得以反映。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主要是由教师发起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学习活动中由教师主动发起的互动共723次,占互动总数的66.88%,而由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共358次,仅占33.12%。[3]由此可以看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参与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幼儿主动发起和参与的活动较少。其次是幼儿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幼儿参与的主体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观察活动时我们可以看到,能够完全参与到活动中的幼儿为数不多,很多幼儿在活动进行一会后就会发呆、走神、做小动作,甚至和同伴聊天、打闹等。所以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中出现最多的内容是要求、指令或提醒,占26.0%,第二为约束纪律,占20.8%。[4]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幼儿心理参与不足
幼儿心理参与不足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情感参与不足。在一项研究中,将幼儿情感参与分为三类:一类是幼儿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一类是幼儿自始至终都消极参与;另一类是幼儿间歇性地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混合参与。通过观察和分析,在74个教学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活动占总活动的45%;幼儿自始至终都消极参与的活动占总活动的39%;幼儿混合参与活动占总活动的16%。[5]从情感参与情况来看,幼儿积极参与的活动不到一半。其次是认知参与不足。同样,在一项研究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认知参与不足的问题。此研究根据思维参与情况,将认知类型分为两个认知参与水平,即高认知参与水平和低认知参与水平。其中,高认知参与类型属于高认知参与水平;低认知参与类型与微认知参与类型同属于低认知参与水平。高认知参与类型的活动占总活动的30%;幼儿低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占总活动的70%,从认知参与情况来看,高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明显少于低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6]
(三)幼儿参与时间较短
集体教育活动是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所进行的统一活动。[7]这样的活动主要通过教师来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流程与空间形态等。主要表现在教师安排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结构,即各个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而教师为了能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会将活动中单向灌输的时间比例增加,这样幼儿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的时间较短。
二、幼儿参与不足的原因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脱离幼儿的经验水平和生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幼儿在学习中不是一块“白板”,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父母的交流中能够获得一些经验。而教师缺乏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了解与认识,导致教学内容会脱离幼儿的经验水平和生活。比如有的幼儿在生活的玩耍中对水会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但教师却依选择“感知水的基本特性”这一简单经验为作为重点内容来展开活动,这对于已经积累了这些基本学习经验的幼儿来说,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样,对于那些脱离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也会导致幼儿参与兴趣的降低。
(二)活动内容的预设性较强
教师在准备活动内容时会安排好每一个环节所进行的内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是按照这个预设的内容进行的,即使有的幼儿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了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内容,会选择消极地回应幼儿的问题,活动中生成的教育内容较少。这样就使得幼儿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在活动中认知情感的参与。
(三)教师引导的失效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参与主要是受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又通过提问的方式。实际上,由于教师的提问存在着问题,所以会导致幼儿参与不足。首先是教师提问层次偏低,即教师高密度的提出一些幼儿都知道的问题,或难以引起幼儿进行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的提问脱离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即由于教师不能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差异,使得提出的问题会使有些已经掌握的幼儿兴趣缺失,有些尚未掌握的幼儿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引导上的问题对提高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参与仍是失效的。
(四)活动室的环境缺乏支持性
活动室的环境缺乏支持性主要体现在活动室的各类设施时,可活动、富于变化的材料提供的不够充分。教师在讲授完活动内容后留时间给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操作,但由于操作材料的缺乏和单一,一方面影响幼儿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幼儿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三、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建议
(一)优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优化教育内容的选择,即要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看,幼儿的学习主要是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困惑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通过这样的了解来确定集体活动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的内在动力。
(二)重视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教师除了对集体的讲述外,还可以通过分组活动和个别操作来提高幼儿的参与。不仅要留给幼儿自主操作、探索的时间,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要留给他们自主操作、探索的充分空间,即通过提供有限的信息促进幼儿高认知活动的参与。另外还要给幼儿多感官的参与活动创造条件。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参与,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幼儿参与的兴趣。
(三)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合理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可以提问能力较强的幼儿,这样有助于启发这些幼儿的思维;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但经过认真思考能够答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促进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当然问题的设计还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教师还应选择一些基础的和综合性的问题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增强活动室环境的支持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对环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需要的活动环境,应该是随时可以根据活动需要进行调整的,只有这样,幼儿在集体活动才可以充分的利用材料进行自主的操作和探索。因此,幼儿园在添置活动室的各类设施时,应尽可能提供可活动、富于变化、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民.幼儿教育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216
[2]华爱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 (l0)
[3]左瑞勇,柳卫东.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与对策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叶子.师幼互动的内容分布及其特征[J].幼儿教育,2009(3).
[5][6]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幼儿参与的视角[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