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的“八音盒”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1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观四年初(公元629年),李靖、李世勣奇兵深入,大破东突厥,一扫唐廷大漠之患,三月颉利可汗被俘,四月消息传到长安,史书有云:
  上皇闻擒颉利,叹曰:“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上皇召上与贵臣十馀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唐纪九》卷第一百九十三)
  长安夏季的热和漾荡在风中的凉,堆叠为一块幽绿生温的糕,层次分明,糕中混着酒液的微醺、乐舞声泛起的金色泡沫。
  所有对“盛世”难以言明的想象,最后都将不约而同地落实到某一种具体意象,某一位或一群风采卓然的人物。于我,便是“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这样不失恣意的描写,犹如一把小小的钥匙,打开了“贞观”这只八音盒。
  与今人多数听音娱乐消遣不同,在古人儒家治国体系中,音乐已然不是单纯传递旋律之美和情感的载体,而被儒者拓深出另一层内涵——他们将礼乐与教化相连,与道德相系,恰如《礼记·乐记》云“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圣人制乐,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以小见大,由青萍之末见风起风落,见民心礼俗。音乐被赋予了正襟危坐的姿态,甚至与国家兴亡系连出一条不可忽视的明暗交错的线,“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于是,有了亡国郑声,有了靡靡之音,著名如陈后主唱软江南的《玉树后庭花》,一句脍炙人口的“隔江犹唱《后庭花》”,千百年来此曲已然成为君主无道,沉迷声色的代名词,恰似一朵血色的花,散发着危险的气息。
  同样是《玉树后庭花》,贞观初,陈亡、隋亡的殷鉴未远,唐太宗与臣下一段关于音乐的对话便显得很有意思:
  太宗曰:“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樽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太宗曰:“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有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旧唐书·音乐志一》)
  杜淹认为前朝亡国在于音乐之失,类似论调乍看和“红颜祸国”有些相似,以表征取代了根源。持类似论调者并不罕见,直到盛唐玄宗时代,武平一犹有上书,请天子罢泼胡寒戏,云“昔齐衰,有《行伴作》,陈灭,有《玉树后庭花》,趋数声僻,皆亡国之音”。
  太宗则曰音乐不过是人心悲喜感受的表征,一句“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多少可见这位年轻君主的自信和分寸。
  太宗需要在自己的时代谱写属于他的乐章,将昔年征讨功绩系于礼乐既是“备于乐章,示不忘本世”的追忆,也是必不可少的政治宣传手段,彰显“受命于天”的权威,唯王者可作乐。在他的“八音盒”中,响彻贞观以彰显其文治武功的是《七德》与《九功》。
  与《七德》相比,它原来的名字《秦王破阵乐》似乎更为出名。太宗破刘武周,军中作《秦王破阵乐》铭记功业。唐太宗即位后,原本在军中流传、叙述其赫赫战功的刚健音乐经乐师、臣下制词、谱曲、编舞,填充入更为华美瑰丽的内容和修饰,终于与盛世需要的宏大叙事合流,成为唐代宫廷大曲。“(贞观)七年正月七日,上制破陈乐舞图,左图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陈之形。起居郎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陈。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其后令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于庭,观者覩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懔然震悚。武臣烈将咸上寿云‘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于是皆称万岁”。(《唐会要·雅乐下》卷三十三)。从这些描述看,已不难想见《七德舞》之规模浩大与演练复杂,这样展现唐开国的大型乐舞,使观者“懔然震悚”,悄然臣服叩拜于太宗君威之下,乐舞本身的震撼和当中隐蕴的政治宣传力量带来的效果不言而喻。
  与《七德》被甲持戟、扬威武功相对的,则是广袖屣履,以现文治昌盛的《九功》(原名《功成庆善乐》)。太宗生于陕西武功,出生的别馆唐初称武功宫,后改名庆善宫。贞观六年(公元631年)九月太宗幸庆善宫,在渭水之滨宴群臣、乡老,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一如昔年刘邦返回家乡沛县,高唱“大風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明净的渭水秋风畔,太宗亦赋诗歌咏,后又命起居郎吕才以诗篇付之乐府,遂为《功成庆善乐》。演奏时六十四名童子,即八佾之数,皆戴进德冠,着紫袴褶,展袖屣履起舞,节奏舒缓,喻文教昌盛,和《七德》的热血激昂迥然不同。
  贞观时以犯颜敢谏著称的臣子魏征希冀天子偃武修文,因此每见《七德舞》辄俯首不视,观《九功舞》则凝神谛听。
  贞观时代的君臣或许有意以圣人姿态经营着他们期盼中的海晏河清,四夷宾服,一言一行将为后人垂范,一如上古尧舜。然而“贞观之治”在后世影响之深远,乃至“贞观”的一切衍生事物,这支长歌中的每串音符都被晕染出一层镀金光芒,仿佛一处完美的乌托邦世界。这也许是贞观君臣始料不及的。这未必是真实的贞观面貌,却在后人无尽想象和向往中蒙上了一层精致的面纱。他们拾取贞观君臣的语录,引用他们的典故,构筑出需要的“贞观”。
  譬如八音盒中的这支《秦王破阵乐》,声名远播异域。印度戒日王、拘摩罗王都曾闻此曲之名。玄奘在天竺时,戒日王便向他询问:“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拘摩罗王亦云:“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者,闻之矣,岂大德之乡国耳。”此曲后又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秦王破阵乐》之流播不仅超越了空间,同时也超越了时间。贞观之声渐行渐远,在昭陵的秋风中,历史轨迹走过令唐王朝元气大伤的安史之乱,滑向后半截唐史。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7年),唐使者往吐蕃会盟。筵席中吐蕃赞普为之奏《秦王破阵》曲,又奏《凉州》、《胡渭》、《录要》等曲,演奏者皆为中国人。
  提起“长庆二年”,总不免想起白居易的“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这首小诗令这年沾染了有若柳丝在风中黯然飘零的伤感,旧日繁华逝去,却又非人力得以挽回与再现。时隔千年,我们已难以想象唐使在他乡听到《秦王破阵乐》的心情,这也许早已不是当年太宗和诸臣苦心孤诣制出曲目的原始版本。在时空跨越中,音符会失落,器乐会改良,唯有盛世的符号意义不曾改变,也因此它具有了被模仿、被传颂的意义。恰如长庆年间的使者,恰如现在的我们,借由意象勾连,音乐不只是音乐,儒者由乐见国家兴衰,而音乐本身何尝不见人间沧桑,盛世不在?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实击虚,是古今中外兵家制胜的不二法门。一次大战后,法国人为了抵御德国人的侵略,耗资50亿法郎,历时十年,修筑了700公里长的马其诺防线。该防线结构合理,设施齐全,防御功能十分强大,真的是固若金汤。但是二战爆发后,1940年5月,德军根本就没碰这个马其诺防线,而是经比利时绕过这道防线,很快占领了法国全境。固若金汤的马其诺
期刊
世世舟为宅,年年竹作簰。  浮沉波浪里,生活海天涯。  蛇祭全家富,龙居办穴乖。  还携蚝与木,知尔是同侪。  这首诗写的,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特殊群体:蛋民,亦称作蛋民、蛋户、蛋民、水户、龙户。  他们是一群海上的游牧人,终生居住在船上,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他们长期受陆上居民的歧视和压迫,明太祖朱元璋将他们划入贱籍,贬为贱民,备受欺凌;按规定,他们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
期刊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这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學著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易道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阴阳五行的学说为基础,旁及天文、地理、兵法、哲学、算术、医学,并渗透到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历代英才俊杰精于此道,或为圣贤、帝王、名将、名医、高僧、大思想家,推动着中国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程。  《周易》以阳爻
期刊
编者按:素讲,即素常讲习。宋·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然居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宋·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初,用事者专国久,规钓奇功,威服内外,术不素讲,而先事挑敌,在廷不获闻, 思诚 闻而未察也。”  以谦卑之心,学习中华元文化,汲取圣贤智慧。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云腾致雨。云有二种:其一、山川的气体;其二、空中悬浮的水滴
期刊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調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张居正《长孙进贤》
期刊
贞观初始,天下已定。隋之乱,让李世民深以为戒。得天下难,守天下亦难,因此李世民曾说:“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定天下以武,而安天下以文。贞观时期李世民的治国方针强调以静治国,偃武修文。皇帝不可能自己一人治理天下,治国必须依靠官员,皇帝的政令需要官员来执行,因此选贤任能成为了重要任务。  皇帝治理百姓是通过官吏,基层官吏更是百姓的直接接触者,贞观之际从乱而治,李世民发出了“
期刊
常言道“宝马配英雄”,在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每一位英雄人物都会有一匹膘肥体壮,昂首嘶鸣的宝马与之相配。文人墨客每每爱马,历代咏马赞马的诗词更是层出不穷。文人们将马化为笔下神骏,乘之驰骋笔尖。马之所以能在文人笔下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一大原因便是因为马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军队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指点江山,征伐山河的帝王身边,总缺少不了骏马的存在;而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开国帝王
期刊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杜甫《丽人行》  这是流丽如诗的煌煌春景,也是华美明艳的大唐盛世。  阳春时节,曲江河畔踏青的丽人如云。她们的绫花绫罗衣裳映衬着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流着光泽,缀着珍珠的腰带垂在长裙后方,缓缓行来,环佩叮当。丽人春
期刊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唐朝女性很自由,但实际上贵族女性和民间女子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过唐朝的贵妇在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参与度确实很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大周女皇武则天。而唐代贵族女性为什么能如此自由自在放飞自我呢?实际上从贞观之治甚至于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而这个基础是谁奠定的呢?  笔者认为这个奠基人非长孙皇后莫属。  是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  在我们现
期刊
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革色迷三径,风光动囚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卢照邻《元召述怀月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