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文章以黑龙江大学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为例,探索在中俄两国教育体制下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017-02
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 centralized reflection of national competence. The joint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s, and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This article takes China-Russian joint training 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joint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 under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of China and Russia.
Keywords: China-Russian; joint train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从清朝末年研究生教育萌芽时期到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始终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高层次,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力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外联合培养已成为高校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学科竞争力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作为世界教育大国,多年来在理工学科优势明显,特别是在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之后,进一步加快其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一体化步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俄罗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结合本土化师资力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同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需要借鉴俄罗斯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实践经验,从而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全面开展和实施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中俄两国一衣带水,在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必将更加频繁,这对高水平“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服务中俄两国战略发展,面向世界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两国国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成为众多对俄高校的首要任务。
一、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作为我国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周叶中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下面结合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相关实践经验,对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对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我国共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俄语学科,培养俄语人才,但单一的俄语专业已无法满足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针对当前两国合作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依托黑龙江大学70余年俄语学科办学优势和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引进俄罗斯优质教学理念和资源,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熟知俄罗斯国情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俄语”拔尖创新人才,这样不仅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输送教学、科研人才,更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精通外语、专业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搭建中俄两国高校、科研院所间深层次合作平台,研究生在双方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除自身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外,还为学校、二级学院、相关学科和双方导师搭建沟通交流的学术桥梁,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深层次的交流和务实合作。
(二)改革创新培养方式,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并且进入快速、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纵观国内各大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国家公派出国(境)攻读学位、国家公派联合培养研究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外方政府或学校奖学金、因私出国(境)攻读学位等。经过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实践的调研,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对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紧握时代脉搏,针对各个时期社会对不同层次、背景人才的需求,大胆改革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多次探索实践,从单一“走出去”——2005年选派第一批13名学生赴俄罗斯高校攻读副博士学位,到深入的“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引进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指导科研,同时通过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项目支持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深造,中俄双方联合制定、定期修改“1+2”模式的培养方案、中俄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多层次发展。同时,丰富国际交流形式,支持研究生开展海外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公派出国学生平均每人发表学术论文1.8篇,是未出国学生的3倍。 (三)教学内容国际化,培养方案个性化
教学培养方案的国际化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提高,不断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基础课程讲授为主,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學习空间有限。为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有效学习,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引入俄罗斯高校“研讨式教学”“小组式讨论教学”“项目式学习”,充分发挥俄方合作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优势,积极搭建前沿科学交流平台,邀请俄方合作院校专家不定期来院开设讲座、研讨会,有效提高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针对传统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培养方案单一化、课程设置固定化的问题,俄方合作院校为每名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外语课程设置上,由俄方院校统一对派出学生进行俄语水平测试,根据学生成绩,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应强度、难度的俄语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结合双方共同设置的联合培养方案,按照学生水平能力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安排课程,并选择单独开班抑或与俄罗斯本国学生合班授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高了研究生培养水平,丰富了教育形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合作院校单一,部分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俄方合作大学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它是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紧密结合的国家研究型大学,其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2015年度欧洲发展中国家与中亚国家高校排名中,位列第二名,仅次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学校主要以理工和基础科学专业为主,部分文科专业层次不高,限制双方进一步合作发展。
(二)联合培养规章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联合培养仍处于发展的粗放式初期阶段。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审批、选拔、派出、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二级学院、研究生学院和外事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缺乏统一管理归口部门,部分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外方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健全。
(三)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吸引俄罗斯优秀俄语教育人才、“专业+俄语”教师教学队伍建设方面也有明显不足。
(四)资助体系单一
在选拔优秀学生出国深造过程中,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过于依赖,其他形式的交换较少。
三、完善中俄联合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广开合作渠道
从“一对一”的两校合作,逐渐扩大到“一对多”,即一所国内院校与多所俄罗斯高校合作的联合培养,从而最大程度上吸收俄罗斯高等院校的优秀专业、一流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与俄罗斯更高层次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制定更长期有效的战略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际前沿性课题的研究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作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环节,从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发展需求和实践经验上来看,需要理顺管理归口部门职责,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管理主要是以研究生学院一级管理为主,各教学学院二级管理为辅。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应明确研究生院、外事部门和培养单位等各部门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学生派出期间管理方法。
(三)推进“专业+俄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支持俄语背景的专业教师赴俄攻读学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且充分利用俄罗斯专家来华契机,举办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师生交流活动,开阔青年教师国际化视野,提高业务能力。
(四)丰富联合研究生培养形式
对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度探索与改革,逐步形成学生在外方攻读学位、中外联合培养插班生、短期交流、国际科研学术会议交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国际化培养模式。
(五)扩大资助体系
从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为主,到寻求地方政府、教育厅、学校等多层次资金项目支持,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赴俄人才培养计划、俄罗斯政府奖学金、俄罗斯高校奖学金、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交流平台等多个途径,支持优秀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留学。
四、结束语
总之,一种新模式的产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多次往返辩证、修改,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与完善。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有助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单位应不断扩宽合作渠道、完善管理机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扩大资助体系等方面继续实践,从而使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一新型培养模式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程斯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马履一,赵清,胡涌,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4]刘明杰,宋英兰,李楠楠.中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实践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5]王 ,孙立鹏.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关键词: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017-02
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 centralized reflection of national competence. The joint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s, and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This article takes China-Russian joint training 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joint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 under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of China and Russia.
Keywords: China-Russian; joint train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从清朝末年研究生教育萌芽时期到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始终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高层次,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力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外联合培养已成为高校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学科竞争力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作为世界教育大国,多年来在理工学科优势明显,特别是在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之后,进一步加快其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一体化步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俄罗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结合本土化师资力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同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需要借鉴俄罗斯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实践经验,从而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全面开展和实施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中俄两国一衣带水,在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必将更加频繁,这对高水平“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服务中俄两国战略发展,面向世界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两国国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成为众多对俄高校的首要任务。
一、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作为我国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周叶中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下面结合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相关实践经验,对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对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我国共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俄语学科,培养俄语人才,但单一的俄语专业已无法满足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针对当前两国合作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依托黑龙江大学70余年俄语学科办学优势和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引进俄罗斯优质教学理念和资源,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熟知俄罗斯国情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俄语”拔尖创新人才,这样不仅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输送教学、科研人才,更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精通外语、专业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搭建中俄两国高校、科研院所间深层次合作平台,研究生在双方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除自身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外,还为学校、二级学院、相关学科和双方导师搭建沟通交流的学术桥梁,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深层次的交流和务实合作。
(二)改革创新培养方式,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并且进入快速、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纵观国内各大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国家公派出国(境)攻读学位、国家公派联合培养研究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外方政府或学校奖学金、因私出国(境)攻读学位等。经过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实践的调研,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对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紧握时代脉搏,针对各个时期社会对不同层次、背景人才的需求,大胆改革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多次探索实践,从单一“走出去”——2005年选派第一批13名学生赴俄罗斯高校攻读副博士学位,到深入的“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引进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指导科研,同时通过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项目支持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深造,中俄双方联合制定、定期修改“1+2”模式的培养方案、中俄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多层次发展。同时,丰富国际交流形式,支持研究生开展海外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公派出国学生平均每人发表学术论文1.8篇,是未出国学生的3倍。 (三)教学内容国际化,培养方案个性化
教学培养方案的国际化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提高,不断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基础课程讲授为主,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學习空间有限。为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有效学习,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引入俄罗斯高校“研讨式教学”“小组式讨论教学”“项目式学习”,充分发挥俄方合作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优势,积极搭建前沿科学交流平台,邀请俄方合作院校专家不定期来院开设讲座、研讨会,有效提高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针对传统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培养方案单一化、课程设置固定化的问题,俄方合作院校为每名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外语课程设置上,由俄方院校统一对派出学生进行俄语水平测试,根据学生成绩,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应强度、难度的俄语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结合双方共同设置的联合培养方案,按照学生水平能力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安排课程,并选择单独开班抑或与俄罗斯本国学生合班授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高了研究生培养水平,丰富了教育形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合作院校单一,部分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俄方合作大学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它是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紧密结合的国家研究型大学,其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2015年度欧洲发展中国家与中亚国家高校排名中,位列第二名,仅次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学校主要以理工和基础科学专业为主,部分文科专业层次不高,限制双方进一步合作发展。
(二)联合培养规章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联合培养仍处于发展的粗放式初期阶段。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审批、选拔、派出、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二级学院、研究生学院和外事部门职能交叉的现象,缺乏统一管理归口部门,部分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外方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健全。
(三)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吸引俄罗斯优秀俄语教育人才、“专业+俄语”教师教学队伍建设方面也有明显不足。
(四)资助体系单一
在选拔优秀学生出国深造过程中,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过于依赖,其他形式的交换较少。
三、完善中俄联合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广开合作渠道
从“一对一”的两校合作,逐渐扩大到“一对多”,即一所国内院校与多所俄罗斯高校合作的联合培养,从而最大程度上吸收俄罗斯高等院校的优秀专业、一流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与俄罗斯更高层次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制定更长期有效的战略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际前沿性课题的研究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作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环节,从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发展需求和实践经验上来看,需要理顺管理归口部门职责,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管理主要是以研究生学院一级管理为主,各教学学院二级管理为辅。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应明确研究生院、外事部门和培养单位等各部门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学生派出期间管理方法。
(三)推进“专业+俄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支持俄语背景的专业教师赴俄攻读学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且充分利用俄罗斯专家来华契机,举办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师生交流活动,开阔青年教师国际化视野,提高业务能力。
(四)丰富联合研究生培养形式
对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度探索与改革,逐步形成学生在外方攻读学位、中外联合培养插班生、短期交流、国际科研学术会议交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国际化培养模式。
(五)扩大资助体系
从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为主,到寻求地方政府、教育厅、学校等多层次资金项目支持,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赴俄人才培养计划、俄罗斯政府奖学金、俄罗斯高校奖学金、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交流平台等多个途径,支持优秀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留学。
四、结束语
总之,一种新模式的产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多次往返辩证、修改,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与完善。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有助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单位应不断扩宽合作渠道、完善管理机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扩大资助体系等方面继续实践,从而使中俄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一新型培养模式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程斯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马履一,赵清,胡涌,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4]刘明杰,宋英兰,李楠楠.中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实践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5]王 ,孙立鹏.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