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将“抢救民间文化”进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ro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十多年来,凭着那份韧性和激情,在大部分人恨不得拔出泥腿子直奔城市时,他却整天往农村跑,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先后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掀起了一股全国范围内的乡土文化热潮。现在,“冯骥才”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成为一项文化行动的标识。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并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他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冯骥才表示,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将和全国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一道,共同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进行到底。
  他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精英文化是父亲的文化,那么民间文化就是母亲的文化,它是母体,是民族的根。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
  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如果说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便由民间文化鲜明而直接地表现出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上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英文化,一方面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
  由于种种原因,民间文化并没有处在与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们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国家也没有完整的档案库。
  而形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因当前我们正经历工业化的转变,原来的传统文化正在失散;还有就是目前的中西文化冲突中,一些国人缺少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管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弱势文化的大氛围下,人们存在着对民间文化的一种轻视。再有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文化保护法》。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坐在书斋里的冯骥才心急如焚,再也忍不住,走到了现实世界里,为文化保护而奔走呼喊。从城市的建筑到乡间的民俗,从中国到国外,他关注的视野越来越宽广。
  身肩神圣的使命
  冯骥才先生说过,“如果我们到中华大地上跑一跑,就会看到我们的文化多么缤纷与迷人,人民多么智慧,多么富于才華;同时也会看到它们面临着失传,眼看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失去得无声无息。在历史上,我们对庞大、灿烂的民间文化缺乏整理,家底不清。所以我们有责任对迅速消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把它整理出来,建立起民间的《四库全书》。”
  “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一刻也不能等,这是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当明确一个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文化的救世主,我们只是文化遗产的责任人。因为任何一代文化人,都有责任把先辈创造的文化精华保护好,交给下一代。”
  冯骥才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抢救应当摆在研究的前面,因为这些文化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法国在1964年马尔罗任文化部部长的时候搞过一次文化大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勺,悉数登记。在这个行动完成以后,法国人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设为文化遗产日。继法国之后,欧洲其它的国家也设立了文化遗产日。
  冯骥才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文化遗产顶礼膜拜,对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有一种自豪感和光荣感。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但也不能因此丢掉自己的文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强化我们的文化主体,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我想,这才是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意义所在,我们把这一切都完成了,我们才能松一口气地说,我们把五千年先人创造的文化全部拥进怀中。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后人恐怕连其中的一半也不可能再见到。”
其他文献
“老干局长既好当,又不好当,关键是要用心、用力、用情。”  首应着眼全局,匡正工作目标  老干工作不是大局却影响大局,不是中心却影响中心。“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确保老干部队伍稳定,发挥老干部作用”是老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现实目标。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主动将老干部工作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理清工作思路,挖掘多方潜能,争取党政支持,主动干、创新干,扩大影响、增大蛋糕
期刊
10月27日,深秋的清晨,与室外略带寒意的天气相比,贵州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报告厅早已热闹非凡。京剧团的老干部们正伴着悠扬的曲调,一遍遍地练习着他们将要演出的戏曲。  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京剧团成立汇报演出中,京剧团的队员们拿出浑身解数,既有清唱表演,又有彩唱表演,还有折子戏,台上的老干部们热情的献演,唱、念、做、打、舞演得有板有眼,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京剧戏迷们过足了戏瘾。  “一来到这里唱两嗓,与票
期刊
现在的年轻人人手一部手机各玩各的,对于父母的关心有一搭没一搭,这样的场景正在不同的家庭上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土,来城市打拼,空巢老人问题越发突出。不少老人空闲时间一大把,却没人陪着说说话,聊聊天。在保障他们衣食无忧的同时,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值得每个人深思。  不少出门在外辛苦打拼的游子,常常感叹自己想要尽孝,却碍于回家路途遥远,有心无力。其实,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教他们熟
期刊
一些官员落马后,常有“身不由己”之说。有对官场风险的反思,有对喧嚣生活的怨艾,但更多的是对随波逐流行为的自我开解。尽管殷鉴在前,明知是非对错,依然身不由己地“和光同尘”,甚至“身不由己”地走进监狱、毁掉前程。  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许多面子确实不好驳,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贫贱闹市无人问,富贵深山有远亲”,几乎时刻都面临着“说不”的压力。如果人情成了精明利益计算的借口、无所顾忌索取
期刊
近几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熱情。其中,有这样几位学者一直默默地在传统文化的守护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期刊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生更著花”。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紧抓住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这条主线,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老干部的利益,同时坚持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相结合,引导广大老干部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推动转型跨越,促进社会和谐,全市老干部队伍和谐稳定、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对老干部工作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把老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期刊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纳入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范围,进行全面清理。《通知》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违反中央有关规定,建豪楼造地标,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奢华工程,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人民群众负担,而且助长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群众反映强烈。  部分领导干部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政府工程
期刊
在我国古代,人们相见时双手拱于胸前的礼节,不仅体现了文明礼仪,也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健康屏障。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仪比西洋人的卫生,因为中国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别人的手。近期西非国家埃博拉疫情的肆虐,让很多人开始不断反思某些生活习惯的害处,例如我们常用的礼节——握手,就可能成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如果说握手是洋为中用的话,现在我们是否可以古为今用,让拱手取代握手呢?
期刊
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屬一种表
期刊
智能手机的屏幕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就连最新的iPhone6据说也要变成大屏了。难道真是屏幕越大就越好?  來看看网友给出的那些奇葩理由吧。  1、屏幕大了在某些人眼里比较霸气,看起来比较吊;  2、女生打电话用大屏手机显得脸比较小;  3、大屏手机可以当镜子用;  4、还可以当板砖用;  5、因为创新乏力,只能比拼硬件;  6、大屏幕玩游戏爽;  7、习惯用5.1英寸就很难再倒退到4.7英寸,更别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