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文化已经融入了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40-001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陈旧,缺乏专业教育特色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度较低,课程效率有待提高,没有形成针对职业岗位的有效课程体系。在开设课程时不合理,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硬件常识外,缺乏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课程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衔接脱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各学科间相对独立不利于整体课程优化。
2.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近几年倡导教师们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在课堂上纷纷使用PPT,并尽可能多地进行电脑演示,但这仅仅是将教学内容从白板的使用上搬到了PPT上,其实质并未改变,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目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上机操作的课时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多,但学生在上机操作时,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也不大。许多学生还不会使用常用的软件,甚至汉字输入速度也非常慢。
4.评价方式不全面
现在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试卷和上机结合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对策
1.加强教材建设
选择优秀的专业理论教材。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有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学生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强调实践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应该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择权威的、优秀的理论教材,既能发挥基础理论指导职业能力培训实践的作用,又要避免理论知识本身过深、过繁的教条化现象出现。市面上有代表性的教材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等。要注重开发校本教材,特别是要开发基础性、实用性、效用性强的校本课程教材。这方面在实践课教材建设上问题突出,实践课教材中往往欠缺针对性强的实例,不能满足具体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专业相关人员具备编写应用性、动态性强的实践实训校本教材。
2.改革评价方法
全面推行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评价方法,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达标。比如,对于一些主要培养实践活动能力的课程,如打字录入、文档编辑、计算机维修、网页制作、软件应用等,评价内容应该全部是实践技能的考核;对于一些强调理论知识和附带实践能力的课程,如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课程,考核应当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技能考试占总体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一些强调实践性附带理论知识的课程,如多媒体技术等,考核中实践技能内容应该占总体的七成左右。考核形式要保持多样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总结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灵活运用多种考核形式。
3.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练习
针对高等计算机教育特点,构建由上机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拟在每一知识点的掌握时采用上机操作实践教学环节,在知识体系构建时采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总结应用时采用教学实习环节,在生产应用时采用生产实习环节。通过以上各环节相互作用,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并最终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包含上机操作、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是在每一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为了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进行的连续的上机操作。教学实习的内容通常是针对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场地可根据课程需求进行选择,可在学校实训场地进行,也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4.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本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全盘讲授是教学的唯一方法,量化评分是评价的唯一手段;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教学中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品质难以形成;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时间和自主思维的空间,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足够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比如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等。
三、结语
总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怡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7,(10)
[2]刘延梅.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40-001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陈旧,缺乏专业教育特色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度较低,课程效率有待提高,没有形成针对职业岗位的有效课程体系。在开设课程时不合理,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硬件常识外,缺乏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课程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衔接脱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各学科间相对独立不利于整体课程优化。
2.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近几年倡导教师们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在课堂上纷纷使用PPT,并尽可能多地进行电脑演示,但这仅仅是将教学内容从白板的使用上搬到了PPT上,其实质并未改变,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目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上机操作的课时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多,但学生在上机操作时,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也不大。许多学生还不会使用常用的软件,甚至汉字输入速度也非常慢。
4.评价方式不全面
现在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试卷和上机结合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对策
1.加强教材建设
选择优秀的专业理论教材。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有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学生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强调实践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应该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择权威的、优秀的理论教材,既能发挥基础理论指导职业能力培训实践的作用,又要避免理论知识本身过深、过繁的教条化现象出现。市面上有代表性的教材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等。要注重开发校本教材,特别是要开发基础性、实用性、效用性强的校本课程教材。这方面在实践课教材建设上问题突出,实践课教材中往往欠缺针对性强的实例,不能满足具体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专业相关人员具备编写应用性、动态性强的实践实训校本教材。
2.改革评价方法
全面推行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评价方法,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达标。比如,对于一些主要培养实践活动能力的课程,如打字录入、文档编辑、计算机维修、网页制作、软件应用等,评价内容应该全部是实践技能的考核;对于一些强调理论知识和附带实践能力的课程,如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课程,考核应当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技能考试占总体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一些强调实践性附带理论知识的课程,如多媒体技术等,考核中实践技能内容应该占总体的七成左右。考核形式要保持多样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总结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灵活运用多种考核形式。
3.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练习
针对高等计算机教育特点,构建由上机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拟在每一知识点的掌握时采用上机操作实践教学环节,在知识体系构建时采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总结应用时采用教学实习环节,在生产应用时采用生产实习环节。通过以上各环节相互作用,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并最终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包含上机操作、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是在每一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为了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进行的连续的上机操作。教学实习的内容通常是针对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场地可根据课程需求进行选择,可在学校实训场地进行,也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4.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本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全盘讲授是教学的唯一方法,量化评分是评价的唯一手段;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教学中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品质难以形成;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时间和自主思维的空间,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足够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比如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等。
三、结语
总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怡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7,(10)
[2]刘延梅.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