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各式各样的情感访谈类节目,均拢聚了相当一批粉丝,在收视率方面纷纷交出骄人的成绩单,然而,成绩单背后的评语却褒贬不一,叫好和棒喝并存。一向藏藏掖掖的个人隐私,缘何争先恐后告知天下?节目真的实现了“心灵按摩”吗?红火过后,是陷入沉寂还是迎来新的热潮?
都市丛林里,人心长出了“虫眼”
“可以说,中国现在比同时期的任何国家都更重视心理问题。”来自台湾的卡尔国际咨询顾问公司资深心理专家柏丞刚感触特别深刻,“和台湾进入经济相对平稳阶段不同,大陆经济正处在起飞阶段,人们的心灵空缺特别大。政府大力提倡和谐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步得到更多关注,从而推动了心理咨询业的产业化,也随之带动了很多媒体投入到这类节目中来。”被誉为“最后的心灵触媒”的广播,以其隐匿性的优势,最早贴近人们的“私密话题”,搭建起关怀普通人心理情感隐私的平台。像曾经风靡一时的上海东方台《相伴到黎明》,宁波音乐之声的《雪莉时间》等,诸多电台DJ以其温婉的声音安抚了众多午夜的心灵。1997年5月,《北京青年报》推出“口述实录”栏目,随后该栏目记者安顿出版《绝对隐私》等一系列书籍,自此也掀起了纸媒开办口述实录隐私栏目的热潮。近年,在一些敏锐的电视人眼里,现代人的情感郁结,正是推新节目的契机。
长霉的秘密,聚光灯下晒一晒
这类节目大多以现场访谈的形式出现,当事人、主持人、专家,各方齐集聚光灯下。在主持人的耐心引导下,当事人娓娓讲述自己的生活麻烦、情感问题、心理矛盾,再由一些心理学专家或者“群众观察员”就此发表各自的看法,帮助当事人“出谋划策”。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把普通人家长里短的纷乱家务事搬上电视,这种展现普通人遇到生活问题的原生态反应的节目样式,令大批“忠实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别人家的“经”。“倾诉的力量战胜了羞耻感和恐惧感。”北京多档情感访谈节目的常任嘉宾曾子航回应道。“谁都有生活中过不去的坎儿,他们借助于电视节目、借助于专家来打开心结。”北京电视台八套《情感部落格》嘉宾主持赵凝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是社会开明和进步的表现”。网友刘培认为,在中国这种理性精神发育过早和禁欲主义长期流行的国度里,“晒秘密”尤其具有文化上的进步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却不看好这类节目,“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能这么解释。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是愿意维护隐私的,但不排除个别人喜欢暴露隐私,为了利益,比如想出名之类的,又或者自身就是病态心理。”
是心灵按摩,还是贩卖隐私
“真的有那么多人愿意自曝隐私吗?有时候节目太精彩太好看了,我会忍不住怀疑它的真实性,会不会是找的托儿?”自称忠实粉丝的杨女士也会有质疑。除了遭遏信任危机,还有媚俗化、同质化的“板砖”也砸向情感类访谈节目,心理访谈节目被质疑是“伪心理咨询”、“中国心理学界的尴尬”等等。“这类节目的出现是商业利益诱惑下,媒体有组织地出售隐私,以满足公众的集体偷窥欲,吸引眼球赚收视率。”陈力丹教授直言。
“这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心理咨询的产业趋势会和媒体节目互相带动,这类节目必然会红火一段时间。”柏丞刚很看好这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在国外,每1000~2000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而在祖国大陆,平均每二十几万人才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大陆严重缺乏心理咨询师。”“当下心理情感类节目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曾子航对节目也充满热情,“现在人们困惑更多的往往是边缘化情感,我们还有很多敏感话题没有触及。跟观众互动不够,谈话纵深不够,对个案背后的共性挖掘不够。我信奉一句话:老百姓永远关注那些关注自己的节目。”
都市丛林里,人心长出了“虫眼”
“可以说,中国现在比同时期的任何国家都更重视心理问题。”来自台湾的卡尔国际咨询顾问公司资深心理专家柏丞刚感触特别深刻,“和台湾进入经济相对平稳阶段不同,大陆经济正处在起飞阶段,人们的心灵空缺特别大。政府大力提倡和谐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步得到更多关注,从而推动了心理咨询业的产业化,也随之带动了很多媒体投入到这类节目中来。”被誉为“最后的心灵触媒”的广播,以其隐匿性的优势,最早贴近人们的“私密话题”,搭建起关怀普通人心理情感隐私的平台。像曾经风靡一时的上海东方台《相伴到黎明》,宁波音乐之声的《雪莉时间》等,诸多电台DJ以其温婉的声音安抚了众多午夜的心灵。1997年5月,《北京青年报》推出“口述实录”栏目,随后该栏目记者安顿出版《绝对隐私》等一系列书籍,自此也掀起了纸媒开办口述实录隐私栏目的热潮。近年,在一些敏锐的电视人眼里,现代人的情感郁结,正是推新节目的契机。
长霉的秘密,聚光灯下晒一晒
这类节目大多以现场访谈的形式出现,当事人、主持人、专家,各方齐集聚光灯下。在主持人的耐心引导下,当事人娓娓讲述自己的生活麻烦、情感问题、心理矛盾,再由一些心理学专家或者“群众观察员”就此发表各自的看法,帮助当事人“出谋划策”。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把普通人家长里短的纷乱家务事搬上电视,这种展现普通人遇到生活问题的原生态反应的节目样式,令大批“忠实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别人家的“经”。“倾诉的力量战胜了羞耻感和恐惧感。”北京多档情感访谈节目的常任嘉宾曾子航回应道。“谁都有生活中过不去的坎儿,他们借助于电视节目、借助于专家来打开心结。”北京电视台八套《情感部落格》嘉宾主持赵凝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是社会开明和进步的表现”。网友刘培认为,在中国这种理性精神发育过早和禁欲主义长期流行的国度里,“晒秘密”尤其具有文化上的进步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却不看好这类节目,“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能这么解释。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是愿意维护隐私的,但不排除个别人喜欢暴露隐私,为了利益,比如想出名之类的,又或者自身就是病态心理。”
是心灵按摩,还是贩卖隐私
“真的有那么多人愿意自曝隐私吗?有时候节目太精彩太好看了,我会忍不住怀疑它的真实性,会不会是找的托儿?”自称忠实粉丝的杨女士也会有质疑。除了遭遏信任危机,还有媚俗化、同质化的“板砖”也砸向情感类访谈节目,心理访谈节目被质疑是“伪心理咨询”、“中国心理学界的尴尬”等等。“这类节目的出现是商业利益诱惑下,媒体有组织地出售隐私,以满足公众的集体偷窥欲,吸引眼球赚收视率。”陈力丹教授直言。
“这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心理咨询的产业趋势会和媒体节目互相带动,这类节目必然会红火一段时间。”柏丞刚很看好这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在国外,每1000~2000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而在祖国大陆,平均每二十几万人才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大陆严重缺乏心理咨询师。”“当下心理情感类节目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曾子航对节目也充满热情,“现在人们困惑更多的往往是边缘化情感,我们还有很多敏感话题没有触及。跟观众互动不够,谈话纵深不够,对个案背后的共性挖掘不够。我信奉一句话:老百姓永远关注那些关注自己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