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口服避孕药 使用率低 原因对策
口服避孕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广受妇女青睐,成为控制生育的最普遍的方式,与此形成强烈反差,我国大多数的育龄妇女都使用避孕套和宫内节育环,使用口服避孕药的较少。口服避孕药使用率低导致非意愿妊娠、人流、堕胎急剧增加,对生殖健康和婚姻家庭构成负面影响。
本文透过国内外使用口服避孕药现状,分析口服避孕药使用率低的深层原因,探讨推广使口服避孕药的应对措施,为医疗保健和人口计生部门开展避孕节育教育提供参考。传统观念、认知水平、政策导向、个人喜好是影响避孕药使用的根本因素,宣传和推广使用口服避孕药应重点针对未婚、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建立政府倡导、知情选择、计卫联合的口服避孕药推广机制。
国内外口服避孕药使用现状
国外避孕药使用情况:自50年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第一批口服避孕药投放市场后,口服避孕药成为了西方国家最受欢迎的避孕方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亿的女性使用。据联合国最新统计,41%的荷兰人、29%的英国人和18%的美国人使用口服避孕药。外国人除了接受口服避孕药的避孕效果外,还看重它防病治病的功效。国外专业机构研究表明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异位妊娠发生率0.005/100妇女年,而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方法者异位妊娠发生率2.6/100妇女年,避孕药使用后卵巢癌下降>80%,子宫内膜癌下降50%,直肠癌和结肠癌下降20%~50%,绒毛膜癌下降达100%。另外,有研究显示服用避孕药的时间与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有显著的相关性,服用5年能降低46%的风险,服用10年这种保护性作用可达71%,这也是国外使用口服避孕药多的重要因素之一1。
国内避孕药使用情况:我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妇女开始逐渐使用口服避孕药,至20世纪70年代才呈规模性使用,但使用率一直较低,只有2%的中国育龄女性使用避孕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高达6%的人工流产率(20~29岁)2,被滥用的口服避孕药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临床显示,在我国使用避孕套的妇女中,平均每100人在1年内有2~12例意外怀孕,而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只有0.1~1例。人们不愿使用常规避孕药,很多意外怀孕的妇女就是未采取任何科学的避孕措施,只是依赖计算自身生理周期,并将意外怀孕归结于“不小心”。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在15~49岁采取避孕措施的中国育龄妇女中,只有1.67%的人服用避孕药,常用的避孕方式则包括避孕套、宫内节育器和绝育手术,这个比例与很多发达国家30%~60%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以全球欠发达地区已婚夫妇口服避孕药现用率5.9%作为参照,我国各省市的口服避孕药的现用率较高的依次是:西藏自治区(27.46%),青海省(5.79%)和宁夏回族自治区(5.60%),这与当地地广人稀,牧民流动性强,难以为她们提供长效避孕措施有关3。在对本区的65名妇产科医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12.5%的医生或其妻子使用过口服避孕药;60.2%的医生为对象开口服避孕药的频率每周不到1次,开出的避孕药往往被用来调月经、治疗月经紊乱、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恰恰用来避孕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口服避孕药的避孕功效被严重忽视了。
口服避孕药使用低对生育行为的负面影响
避孕药为妇女们提供了有效、方便的避孕方法,她们可以按自己意愿掌控生育行为,能有效地降低堕胎率,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反对堕胎的天主教国家,受到广大妇女的青睐。而在我国,由于人们对避孕药的认识、接受程度非常低,因避孕不及导致非意愿妊娠发生率极高,由此引发性冷淡、性障碍、性恐惧,对人的生育行为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人工流产居高不下:据2011年(WHO)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800万女性接受人流手术,人工流产率平均62‰,重复流产率高达50%,人工流产居世界第24。而其中20~29岁年轻女性人流占全部人流的60%,在已经做过人工流产的妇女中,未育女性约占一半,由于人口基数宠大,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人流大国。
婚前性行为无措施致使非意愿妊娠流产增多:随着青少年性早熟、生育期提前、未婚同居增多,婚前性行为导致人工流产呈现急剧上升之势。根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发布的一份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2009年全国1.64亿15~24岁未婚青少年中,约22%曾有性行为。由于生殖健康及避孕知识的的缺乏,导致妊娠及人工流产,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以流产告终。我国一些城市未婚育龄女性的人工流产率已高于已婚妇女(25%),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中未婚有性生活12.07%,学生中未婚但有男女朋友31.67%5。另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流动人口1.6亿,15岁以上未婚人口47.85%,10%~20%的未婚流动人口有婚前性行为,一些服务行业的婚前性行为达到50%~80%。流动人口妇女中使用口服避孕药仅11.7%,无任何避孕措施行人工流产39.6%6。因此对这些特殊人群开展避孕知识宣教十分必要。
人工流产呈年轻化:人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我国的性教育远远跟不上人们性早熟的步伐,女性进行人工流产的年龄近年来急剧下降。有媒体报道,11岁左右的女孩做人流手术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内某心理咨询热线1周都会接到100多个询问怀孕问题的电话,打电话的人群中最小9岁,有1个14岁的女孩,做了3次人工流产,最后不得不摘除了子宫,给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表明未成年女性在自我保护意识差,普遍缺乏避孕的相关知识,甚至完全空白。
避孕药使用率低的深层次原因
影响避孕药使用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政策引导、认知水平、个人喜好等方面。
认识存在误区:为何避孕药不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呢,主要缘于公众对避孕药普遍存在许多误解:①避孕药是反自然的,心里上不愿接受;②把避孕药当成药,是药都会有不良反应,有损健康。③经常服用嫌麻烦,容易忘记,不便持之以恒。④经常服用避孕药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和不孕不育,甚至担心患乳腺癌、静脉血栓等。⑤避孕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更好。归根结底还是避孕药的不良反应被夸大了,早期的避孕药因为大剂量激素引起经期不调而被淘汰,今天的复合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大大降低,并有调经和防癌功能,但仍然不被接受,可能与中国人“是药三分毒”认识有关,对药物天生反感和恐惧。2011年,所在地人口计生部门的1次群众问卷调查显示,在1200位回复者中,67%的人对口服避孕药的不良反应感到担忧,17%的人认为每天服药太麻烦,另有14%的人担心避孕效果不好。 口服避孕药知识普及程度偏低。口服避孕药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已长达40年,但是使用者对口服避孕药知识的了解远远不够。在长期与育龄妇女打交道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妇女听说过口服避孕药,但是更多地知道其缺点,而对于其优点了解地相对较少,显示出她们对不良反应更关心。对前来咨询的500名妇女调查发现,使用过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仅12%(其中又有86.7%的妇女停用了口服避孕药),88%的妇女从未使用过口服避孕药。可见,使用者对于口服避孕药不良反应及使用不便的担忧,影响了口服避孕药的推广使用。未婚女性特别是未成年女性对避孕知识相当欠缺,避孕意识不足,避孕方法低效,大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而未采取避孕措施,即使避孕,也以使用安全套、体外排精、安全期法等为主,口服避孕药的很少。
服务提供者的态度消极:避孕方法的使用与服务提供者的知识、推荐也有关,作为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也不乐意使用或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他们首先肯定口服避孕药对避孕的高度有效,但仍有25的%人认为其有风险,并为使用后的风险感到担忧,工作年限短的医生更多地提到风险,而最多的风险是乳腺癌和静脉血栓。避孕药推广者态度尚且如此,使用者的接受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获取避孕药和相关信息渠道狭窄:①获取避孕药渠道单一:据2011年对本地230名使用避孕药对象获得渠道调查,从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处获得84.5%,从药店获得9.2%,从其他途径获得6.3%。②获得信息面小:医院、药具店、计生服务机构注重避孕药出售(计划生育免费提供)带来的效益,很少对使用者介绍各种避孕药的性能、适应人群、使用方法、服用时机等方面的知识;大中小学开设计划生育、生命科学课程却很少涉及避孕节育知识,从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处获得避孕节育知识80.2%,从互联网、报刊、父母、朋友等媒介获得19.8%。可见计划生育机构仍然是避孕药和相关信息的主要提供方。
生殖健康教育滞后:①性教育的缺失有碍人们在避孕方式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国人在性行为方面已经比以前更加开放,但人们对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知识却依然匮乏。许多年轻人甚至把服用紧急避孕药作为常规避孕措施。有调查显示,在整个口服避孕药市场中,紧急避孕药的销售额约70%,绝大多数购买此类药品的消费者年龄20~25岁,多达49%的被调查者错误地认为,紧急避孕药是所有口服避孕药中避孕效果最好的,其实紧急避孕药的有效率只有85%,使用越晚效果越差。②教育断档脱节:尽管性教育已被教育部纳入大中小学教学范围之内,老师在组织有关教学时仍然以讲授生理卫生、第二性征、生殖科学等最基本的知识为主,而对避孕方式、性传播疾病等相对敏感的话题则很少公开谈论,既便提及也是青蜒点水、浅尝则止。事实上学校老师们缺少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在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教育机构要想避孕节育知识冠冕堂皇登上教学礼堂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推广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应对之策
宣传倡导,消除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口服避孕药应着重向未婚、流动人口、在校大学生等特殊人群宣传,消除她们在认识上的误解和担忧,让她们认识到人工流产对今后生育,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服用口服避孕药能帮助她们免受意外怀孕和人流之苦。其次改善女性生殖健康从孕前做起,大力倡导“科学避孕、远离人流”,广大医务工作者、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应主动地承担起传播科学避孕知识的职责,积极引导育龄群众使用口服避孕药。第三针对我国重复流产率高达50%的现实,加强女性流产后的保健服务工作,计生、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医护人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第一时间给予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咨询指导。
丰富载体,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知识:西方国家一般从上初中就给学生讲避孕方法,对避孕药的药效、药量比较了解,而且父母、老师也会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性教育,所以用避孕药的比较多,戴避孕套和宫内节育环的很少。在我国,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呼声越来越高,据一项调查,在对本地2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调查中,90%的人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教育。因此在宣传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方面更要注重向未婚人群宣教。如创办“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开设“人口婚育学校”。在中学、职高、大学开设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讲座,实现由孕后补救向孕前服务的转型。
保障供给,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国人对使用口服避孕药、避孕套等性用品讳莫如深,需要避孕药具的时候不知哪儿可以提供,更不知哪种是适合自己的避孕药具。因此,除了大力宣传外,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应改进工作方式,疏通供给渠道,比如在流动人口集中的集镇设避孕套自动取货机,在村(社区)配备专职避孕药具管理员,建立乡(镇)育龄妇女信息平台、孕前和产后跟踪随访制度,根据不同需要主动送药送套上门。在村(社区)开辟避孕药具知情选择宣传栏,区分不同类型的避孕药,告知避孕药的用途,并引导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便捷、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
参考文献
1 避孕药临床使用50年回顾女性思潮革命.南都周刊,2010.
2 卫东.中国女人为何排斥避孕药,生活与健康杂志,2011,6:52—53.
3 林素玲,曾光,等.人工流产妇女紧急避孕药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9).
4 陈静.我国人工流产数量高重复流产率高达50%.家庭医生杂志,2011.
5 周远忠.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华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
口服避孕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广受妇女青睐,成为控制生育的最普遍的方式,与此形成强烈反差,我国大多数的育龄妇女都使用避孕套和宫内节育环,使用口服避孕药的较少。口服避孕药使用率低导致非意愿妊娠、人流、堕胎急剧增加,对生殖健康和婚姻家庭构成负面影响。
本文透过国内外使用口服避孕药现状,分析口服避孕药使用率低的深层原因,探讨推广使口服避孕药的应对措施,为医疗保健和人口计生部门开展避孕节育教育提供参考。传统观念、认知水平、政策导向、个人喜好是影响避孕药使用的根本因素,宣传和推广使用口服避孕药应重点针对未婚、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建立政府倡导、知情选择、计卫联合的口服避孕药推广机制。
国内外口服避孕药使用现状
国外避孕药使用情况:自50年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第一批口服避孕药投放市场后,口服避孕药成为了西方国家最受欢迎的避孕方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亿的女性使用。据联合国最新统计,41%的荷兰人、29%的英国人和18%的美国人使用口服避孕药。外国人除了接受口服避孕药的避孕效果外,还看重它防病治病的功效。国外专业机构研究表明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异位妊娠发生率0.005/100妇女年,而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方法者异位妊娠发生率2.6/100妇女年,避孕药使用后卵巢癌下降>80%,子宫内膜癌下降50%,直肠癌和结肠癌下降20%~50%,绒毛膜癌下降达100%。另外,有研究显示服用避孕药的时间与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有显著的相关性,服用5年能降低46%的风险,服用10年这种保护性作用可达71%,这也是国外使用口服避孕药多的重要因素之一1。
国内避孕药使用情况:我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妇女开始逐渐使用口服避孕药,至20世纪70年代才呈规模性使用,但使用率一直较低,只有2%的中国育龄女性使用避孕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高达6%的人工流产率(20~29岁)2,被滥用的口服避孕药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临床显示,在我国使用避孕套的妇女中,平均每100人在1年内有2~12例意外怀孕,而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只有0.1~1例。人们不愿使用常规避孕药,很多意外怀孕的妇女就是未采取任何科学的避孕措施,只是依赖计算自身生理周期,并将意外怀孕归结于“不小心”。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在15~49岁采取避孕措施的中国育龄妇女中,只有1.67%的人服用避孕药,常用的避孕方式则包括避孕套、宫内节育器和绝育手术,这个比例与很多发达国家30%~60%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以全球欠发达地区已婚夫妇口服避孕药现用率5.9%作为参照,我国各省市的口服避孕药的现用率较高的依次是:西藏自治区(27.46%),青海省(5.79%)和宁夏回族自治区(5.60%),这与当地地广人稀,牧民流动性强,难以为她们提供长效避孕措施有关3。在对本区的65名妇产科医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12.5%的医生或其妻子使用过口服避孕药;60.2%的医生为对象开口服避孕药的频率每周不到1次,开出的避孕药往往被用来调月经、治疗月经紊乱、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恰恰用来避孕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口服避孕药的避孕功效被严重忽视了。
口服避孕药使用低对生育行为的负面影响
避孕药为妇女们提供了有效、方便的避孕方法,她们可以按自己意愿掌控生育行为,能有效地降低堕胎率,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反对堕胎的天主教国家,受到广大妇女的青睐。而在我国,由于人们对避孕药的认识、接受程度非常低,因避孕不及导致非意愿妊娠发生率极高,由此引发性冷淡、性障碍、性恐惧,对人的生育行为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人工流产居高不下:据2011年(WHO)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800万女性接受人流手术,人工流产率平均62‰,重复流产率高达50%,人工流产居世界第24。而其中20~29岁年轻女性人流占全部人流的60%,在已经做过人工流产的妇女中,未育女性约占一半,由于人口基数宠大,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人流大国。
婚前性行为无措施致使非意愿妊娠流产增多:随着青少年性早熟、生育期提前、未婚同居增多,婚前性行为导致人工流产呈现急剧上升之势。根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发布的一份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2009年全国1.64亿15~24岁未婚青少年中,约22%曾有性行为。由于生殖健康及避孕知识的的缺乏,导致妊娠及人工流产,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以流产告终。我国一些城市未婚育龄女性的人工流产率已高于已婚妇女(25%),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中未婚有性生活12.07%,学生中未婚但有男女朋友31.67%5。另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流动人口1.6亿,15岁以上未婚人口47.85%,10%~20%的未婚流动人口有婚前性行为,一些服务行业的婚前性行为达到50%~80%。流动人口妇女中使用口服避孕药仅11.7%,无任何避孕措施行人工流产39.6%6。因此对这些特殊人群开展避孕知识宣教十分必要。
人工流产呈年轻化:人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我国的性教育远远跟不上人们性早熟的步伐,女性进行人工流产的年龄近年来急剧下降。有媒体报道,11岁左右的女孩做人流手术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内某心理咨询热线1周都会接到100多个询问怀孕问题的电话,打电话的人群中最小9岁,有1个14岁的女孩,做了3次人工流产,最后不得不摘除了子宫,给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表明未成年女性在自我保护意识差,普遍缺乏避孕的相关知识,甚至完全空白。
避孕药使用率低的深层次原因
影响避孕药使用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政策引导、认知水平、个人喜好等方面。
认识存在误区:为何避孕药不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呢,主要缘于公众对避孕药普遍存在许多误解:①避孕药是反自然的,心里上不愿接受;②把避孕药当成药,是药都会有不良反应,有损健康。③经常服用嫌麻烦,容易忘记,不便持之以恒。④经常服用避孕药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和不孕不育,甚至担心患乳腺癌、静脉血栓等。⑤避孕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更好。归根结底还是避孕药的不良反应被夸大了,早期的避孕药因为大剂量激素引起经期不调而被淘汰,今天的复合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大大降低,并有调经和防癌功能,但仍然不被接受,可能与中国人“是药三分毒”认识有关,对药物天生反感和恐惧。2011年,所在地人口计生部门的1次群众问卷调查显示,在1200位回复者中,67%的人对口服避孕药的不良反应感到担忧,17%的人认为每天服药太麻烦,另有14%的人担心避孕效果不好。 口服避孕药知识普及程度偏低。口服避孕药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已长达40年,但是使用者对口服避孕药知识的了解远远不够。在长期与育龄妇女打交道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妇女听说过口服避孕药,但是更多地知道其缺点,而对于其优点了解地相对较少,显示出她们对不良反应更关心。对前来咨询的500名妇女调查发现,使用过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仅12%(其中又有86.7%的妇女停用了口服避孕药),88%的妇女从未使用过口服避孕药。可见,使用者对于口服避孕药不良反应及使用不便的担忧,影响了口服避孕药的推广使用。未婚女性特别是未成年女性对避孕知识相当欠缺,避孕意识不足,避孕方法低效,大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而未采取避孕措施,即使避孕,也以使用安全套、体外排精、安全期法等为主,口服避孕药的很少。
服务提供者的态度消极:避孕方法的使用与服务提供者的知识、推荐也有关,作为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也不乐意使用或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他们首先肯定口服避孕药对避孕的高度有效,但仍有25的%人认为其有风险,并为使用后的风险感到担忧,工作年限短的医生更多地提到风险,而最多的风险是乳腺癌和静脉血栓。避孕药推广者态度尚且如此,使用者的接受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获取避孕药和相关信息渠道狭窄:①获取避孕药渠道单一:据2011年对本地230名使用避孕药对象获得渠道调查,从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处获得84.5%,从药店获得9.2%,从其他途径获得6.3%。②获得信息面小:医院、药具店、计生服务机构注重避孕药出售(计划生育免费提供)带来的效益,很少对使用者介绍各种避孕药的性能、适应人群、使用方法、服用时机等方面的知识;大中小学开设计划生育、生命科学课程却很少涉及避孕节育知识,从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处获得避孕节育知识80.2%,从互联网、报刊、父母、朋友等媒介获得19.8%。可见计划生育机构仍然是避孕药和相关信息的主要提供方。
生殖健康教育滞后:①性教育的缺失有碍人们在避孕方式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国人在性行为方面已经比以前更加开放,但人们对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知识却依然匮乏。许多年轻人甚至把服用紧急避孕药作为常规避孕措施。有调查显示,在整个口服避孕药市场中,紧急避孕药的销售额约70%,绝大多数购买此类药品的消费者年龄20~25岁,多达49%的被调查者错误地认为,紧急避孕药是所有口服避孕药中避孕效果最好的,其实紧急避孕药的有效率只有85%,使用越晚效果越差。②教育断档脱节:尽管性教育已被教育部纳入大中小学教学范围之内,老师在组织有关教学时仍然以讲授生理卫生、第二性征、生殖科学等最基本的知识为主,而对避孕方式、性传播疾病等相对敏感的话题则很少公开谈论,既便提及也是青蜒点水、浅尝则止。事实上学校老师们缺少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在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教育机构要想避孕节育知识冠冕堂皇登上教学礼堂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推广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应对之策
宣传倡导,消除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口服避孕药应着重向未婚、流动人口、在校大学生等特殊人群宣传,消除她们在认识上的误解和担忧,让她们认识到人工流产对今后生育,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服用口服避孕药能帮助她们免受意外怀孕和人流之苦。其次改善女性生殖健康从孕前做起,大力倡导“科学避孕、远离人流”,广大医务工作者、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应主动地承担起传播科学避孕知识的职责,积极引导育龄群众使用口服避孕药。第三针对我国重复流产率高达50%的现实,加强女性流产后的保健服务工作,计生、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医护人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第一时间给予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咨询指导。
丰富载体,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知识:西方国家一般从上初中就给学生讲避孕方法,对避孕药的药效、药量比较了解,而且父母、老师也会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性教育,所以用避孕药的比较多,戴避孕套和宫内节育环的很少。在我国,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呼声越来越高,据一项调查,在对本地2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调查中,90%的人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教育。因此在宣传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方面更要注重向未婚人群宣教。如创办“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开设“人口婚育学校”。在中学、职高、大学开设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讲座,实现由孕后补救向孕前服务的转型。
保障供给,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国人对使用口服避孕药、避孕套等性用品讳莫如深,需要避孕药具的时候不知哪儿可以提供,更不知哪种是适合自己的避孕药具。因此,除了大力宣传外,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应改进工作方式,疏通供给渠道,比如在流动人口集中的集镇设避孕套自动取货机,在村(社区)配备专职避孕药具管理员,建立乡(镇)育龄妇女信息平台、孕前和产后跟踪随访制度,根据不同需要主动送药送套上门。在村(社区)开辟避孕药具知情选择宣传栏,区分不同类型的避孕药,告知避孕药的用途,并引导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便捷、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
参考文献
1 避孕药临床使用50年回顾女性思潮革命.南都周刊,2010.
2 卫东.中国女人为何排斥避孕药,生活与健康杂志,2011,6:52—53.
3 林素玲,曾光,等.人工流产妇女紧急避孕药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9).
4 陈静.我国人工流产数量高重复流产率高达50%.家庭医生杂志,2011.
5 周远忠.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华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