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创作手记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悲鸿先生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对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建立,可以说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为这样一位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创作一幅肖像是一件值得揣度的事情。
  徐悲鸿已经成为历史人物。在我看来,为历史人物造像,既要有鲜活感,同时也要有历史感。而历史感对于历史人物来说首当其冲。因此,我选择了黑白。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种历史人物,身处黑白胶片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感和沧桑感。主题和动作的设置,也是一个问题。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处在很重要位置的艺术家,我们该如何设置他画面中所处的一个情境。徐悲鸿的作品中西贯通,他是西洋画的大家。但是我们如果深究徐悲鸿在历史上的价值,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他作为一个西画体系在中国成立的开山立派者,这种价值要远远大于他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的价值。所以,我为他设计了一个手拿油画笔和调色盘的动作,通过再三斟酌达到了一种和谐。这样一来,他身穿西装,拿着调色板的造型更加符合他在历史上应有的身份。
  在塑造的时候,我特别注意把握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的刻画。这里所选取的人物造型是来自另一张历史照片,原图非常模糊,不是很清楚。在这方面我主要还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基础来塑造。使人物既具有历史感又具有现实感,有现实中的饱满的感觉。对于人物头部和手部的刻画,是本作品的着重点。头部是人物形象的标志,手作为肢体语言的重要部分,也传递着某一种情绪。总之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最后是画面氛围的一种调整和掌控,我尽可能把调子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过强的对比和过强的形。
  历史人物的塑造会使我感觉自己又回溯到了那段历史的流光里,与我所塑造的人物一起体验历史与存在。
其他文献
有人曾说,人类的历史如果没有了大师的创造,文明将会枯竭,历史将会凝固。环顾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大师的名字就像点点繁星辉映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罗丹、毕加索、梵·高、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等,各个领域、各个国度都充满了大师的气息。可以说,世界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古往今来这些大师,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不断向前推进,人类的文化才得以光辉灿烂。当今社会,随着科学
期刊
尊敬的李蒙主席、尊贵的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美丽的六月,鲜花灿烂。我们又一次相聚在首都北京!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热烈欢迎各位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把大家从四面八方请来,共同揭晓和见证第三届影响中国收藏界经典人物的艺术造像。这是收藏界第3次在全国提名邀请优秀艺术家进行的命题创作。既有促进的意义,亦有提高的目的。借此机会,向大家做个简要的汇报。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影响中国
期刊
受清华大学宋克教授的委托,应《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先生之约,为黄宾虹先生创作肖像作品,我欣然同意。能为先生画像也是一份机缘。之前,非常感谢宋教授已然做好了构思构图,顺着宋教授的思路,我搜集了先生各方面的资料。使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更加丰满。  在中国近代画坛上,黄宾虹先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其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
期刊
大师是一个民族里最特立独行的杰出人才,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  当代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壮怀激烈的时代,绚烂的生活不断呈现出史诗般的壮丽画卷。对于这样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来说,没有大师就如同夜空中没有闪烁的繁星,不仅毫无璀璨夺目可言,甚至会有几分默然失色。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在于她的国土上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她是否拥有令人景仰的大师;一个民族令人可敬不在于它创造了多少GDP,而在于她是否为人类
期刊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帝王陵墓、皇亲国戚及文武百官的陪葬墓、建筑遗址等遍布西安及周边地区。虽然西汉帝王陵墓还没有发掘,但西安地区及附近汉墓仍出土有大量玉器。现将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部分汉代精美玉器介绍予读者。  (1)玉环:其一直径6.8厘米,重45克,1949年前旧藏。青玉质,内有黑色斑纹,呈扁平圆形,通体朴素无纹(图1)。其二直径6.4厘米,重53克。汉白玉质,圆形片状,通体光
期刊
当接到画历史名人十五名选一任务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潘玉良。因为,在1992年时,曾怀着崇拜的心情去电影院看第一版的《画魂》,可是剧情却是那么的悲惨和痛苦。潘玉良、潘赞化及家人的苦难贯穿剧中,流着泪走回借住的简陋的琉璃街画屋。和我一起看《画魂》的朋友余痛未消的劝告我,不要走这条路了,太苦,太孤独了。我却暗暗决心坚持下去,到现在已23年了,苦和孤独成了我的肥料,孕育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硕果。就像潘玉良
期刊
今天,我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来到这里,满怀深厚的文化感情欢聚一起,共同向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学习、致敬!  众所周知,他们,曾是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及宗教界一面面光辉的旗帜,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都是我们时代的骄傲。他们勤奋、敬业、才华横溢,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从而博得同行的敬仰和推崇,以致开宗立派,成就辉煌;他们虚怀若谷、豁达大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
期刊
收藏领域,不时会听到行家,尤其是有着十几、二十几年古玩经验的行家对着某件器物脱口而出——时代气息十分明显……初学者听着一头雾水,实在不明其意,而资深藏家会迅速将那个时代的“气息”一一对应到具体的器物上,从而定真伪。  当一轮春拍结束,高古瓷上扬明显,明清官窑尤其是生货被追捧的大幕落下后,藏界、学术界再次静下心来体会一条真理——金子终归要发光。器物完美而且具有特色,这才是市场挖掘的“明日之星”的内在
期刊
于安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中山画院副院长。原籍山东海阳。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实践研究、油画创作与教学实践研究、素描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吴作人(1908-1997年),原籍安徽。是中国著名美术
期刊
当代每一位书画艺术家或艺术教育从业者,对潘天寿先生的敬仰都会由来已久,而我始于小学时代的图画课。我们那个时代的美术教育,不是“认知教育”和“启蒙教育”,而是技法教育。一知半解的老师,强迫学生去描摹毫不理解的绘画。先是“瓜”“果”“梨”“桃”,后是“梅”“兰”“竹”“菊”,因为不理解,必然很难成大器。然而,二十世纪初期的几位艺术大师的名号,却渐入脑海。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等。懵懵懂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