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学生个性的持续发展,在初中也应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授受性学习的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过程性的特点。因此,研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充分倾听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实践 主体 合作 交流
几年前,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还只是少数地区部分学校的试验品,然而短短数年,研究性学习就凭借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的优势,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赢得了众人的喝彩。而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来饱受批评,如何能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是困扰了几代语文教育者的难题。笔者意在以实践领域里的一些思考和实例,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做法,求窥语文研究性学习之一斑。
一、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的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何谓研究性学习,议论或著述颇多,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放性、实践性: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解决研究性问题,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教学成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实践问题。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除了学校提供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3.过程性、主体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二、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研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新教材的体例以“语文和生活联系”为线索贯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活体验,新课改实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新转变。因此,研究问题的设计应该体现三个“面向”。同时,因为研究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设计研究的问题。研究活动中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机会,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研究中来。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强调过程和方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研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2)通过研究过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能力。(3)通过研究着力培养学生自立、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4)通过研究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品德修养,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充分倾听学生。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他们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当然也可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去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把握教育时机,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随时调节教育行为,引燃课堂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重感悟而轻结论的过程,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深浅,是由他们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只要有感悟就有提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放下身段充分地倾听学生,不仅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一切的一切都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3.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也为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彼此的交流、合作,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而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方法。既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又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既能善待批评又能彼此理解、包容、互助等等。这种民主开放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语文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而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开展研究性学习,效果无疑是事半功倍。(1)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和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服务;(2)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出现了网上“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研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会随时对学生的研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反思,找到适合于不同学生的研究方式,真正实现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实践 主体 合作 交流
几年前,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还只是少数地区部分学校的试验品,然而短短数年,研究性学习就凭借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的优势,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赢得了众人的喝彩。而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来饱受批评,如何能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是困扰了几代语文教育者的难题。笔者意在以实践领域里的一些思考和实例,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做法,求窥语文研究性学习之一斑。
一、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的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何谓研究性学习,议论或著述颇多,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放性、实践性: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解决研究性问题,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教学成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实践问题。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除了学校提供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3.过程性、主体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二、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研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新教材的体例以“语文和生活联系”为线索贯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活体验,新课改实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新转变。因此,研究问题的设计应该体现三个“面向”。同时,因为研究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设计研究的问题。研究活动中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机会,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研究中来。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强调过程和方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研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2)通过研究过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能力。(3)通过研究着力培养学生自立、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4)通过研究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品德修养,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充分倾听学生。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他们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当然也可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去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把握教育时机,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随时调节教育行为,引燃课堂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重感悟而轻结论的过程,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深浅,是由他们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只要有感悟就有提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放下身段充分地倾听学生,不仅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一切的一切都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3.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也为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彼此的交流、合作,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而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方法。既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又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既能善待批评又能彼此理解、包容、互助等等。这种民主开放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语文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而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开展研究性学习,效果无疑是事半功倍。(1)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和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服务;(2)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出现了网上“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研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会随时对学生的研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反思,找到适合于不同学生的研究方式,真正实现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