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德育”即指德育的有效性,它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落脚点。德育有效性存在隐性和显性的特点,同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以爱心、耐心和专心,努力提高每一项工作的有效性,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入微;要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意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发展。
在实现“有效德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更新德育内容,充实心育内容。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内容精华的基础上,要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在创新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但引导学生除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与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几年来,我校在强化理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是“小处着眼、立足实际、贴近学生、精选方案、注重实效”。如,在开展理想教育时我校从“迈好人生第一步”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目标和道德目标。另外,我校还开展了校园礼仪文化节、校园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交友、如何养成文明习惯、如何掌握学习方法。我们深深感到:充实、更新、延伸德育内容,让德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具有很好效果的。
2.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构建心育网络。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学生心理发展更是如此。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调动家长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和心育大格局。这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
3.科学运用德育方法,用“心”关注学生感受。教师应具备的德育观是:既肯定德育的共性,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德育有法而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如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就会用“心”关注学生的感受,去分析表面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德育效果,从而避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简单主义等方法导致的德育失效问题。
4.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营造和谐德育氛围。这就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氛围,构建健康、互动、协调的社区环境。只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德育氛围,才能实现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我们根据学校校园占地少、社区资源丰富、班主任队伍相对年轻等实际特点,以构建“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为目标,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加强与社区单位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净化、美化、优化学校育人和育心环境。
5.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教育艺术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笔者认为,提高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是走德育队伍专业化道路。应该完善德育队伍培训体制,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多元评价和激励制度,加强德育工作与心育工作相结合的研究,开展校本培训,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德育教育规律和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有效德育”,不但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用“心”去引导孩子,用“心”去开展德育教育,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此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新课程下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有效性的应用研究”的课题成果。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石湾小学。电邮:kjswxx@163.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
在实现“有效德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更新德育内容,充实心育内容。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内容精华的基础上,要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在创新德育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但引导学生除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与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几年来,我校在强化理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是“小处着眼、立足实际、贴近学生、精选方案、注重实效”。如,在开展理想教育时我校从“迈好人生第一步”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目标和道德目标。另外,我校还开展了校园礼仪文化节、校园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交友、如何养成文明习惯、如何掌握学习方法。我们深深感到:充实、更新、延伸德育内容,让德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具有很好效果的。
2.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构建心育网络。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学生心理发展更是如此。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调动家长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和心育大格局。这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
3.科学运用德育方法,用“心”关注学生感受。教师应具备的德育观是:既肯定德育的共性,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德育有法而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如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就会用“心”关注学生的感受,去分析表面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德育效果,从而避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简单主义等方法导致的德育失效问题。
4.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营造和谐德育氛围。这就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氛围,构建健康、互动、协调的社区环境。只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德育氛围,才能实现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我们根据学校校园占地少、社区资源丰富、班主任队伍相对年轻等实际特点,以构建“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为目标,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加强与社区单位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净化、美化、优化学校育人和育心环境。
5.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教育艺术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笔者认为,提高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是走德育队伍专业化道路。应该完善德育队伍培训体制,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多元评价和激励制度,加强德育工作与心育工作相结合的研究,开展校本培训,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德育教育规律和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有效德育”,不但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用“心”去引导孩子,用“心”去开展德育教育,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此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新课程下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有效性的应用研究”的课题成果。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办石湾小学。电邮:kjswxx@163.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