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领域,绘画作为美术的重要模块,逐渐成为支撑幼儿情感表达的核心支柱,在美育教育深度落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幼儿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就必须从心理层面加强分析,并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合理地对教学方案和计划做出调整。鉴于此,本文以5-6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就其在绘画学习中所表现的心理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教学举措,从而推动绘画教学实现深入革新。
关键词:幼儿;绘画心理;教学策略
一、5-6岁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四)好奇之心强,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对于该阶段的幼儿来讲,外界的大部分事物都是新鲜的,因为年龄较小所以事物认知不全面,好奇心比较强烈。因此,幼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保持较强的注意力,从而集中精力对具体的事物特征进行观察,感受事物的结构和细微的变化。同时,幼儿在语言方面的能力表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绘画能够将他们的所观所感以可视性信息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从心理层面来讲,该阶段的幼儿更愿意用画笔代替文字和语言,诠释自己的认知。比如说,幼儿在看到色彩鲜艳的绘画作品时,更容易产生好奇,并想要知道绘画中的内容是什么?
(五)游戏心理明显,手眼协调能力明显提高
5-6岁阶段的幼儿游戏心理比较突出,对于娱乐性的活动更加感兴趣[1]。从刚接触画笔时,他们就喜欢利用画笔画一些线条,这种操作能够让他们感到兴奋,让心理层面的娱乐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当教师组织绘画创作游戏时,幼儿心理表现会比较积极,对绘画活动的学习心理比较强烈。据有效资料显示,百分之80%以上的幼儿更愿意参与游戏类型的学习活动,所表现的积极心理更加显著。同时,在大班阶段,幼儿的动手能力会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并随着动作的熟练性,所创作的手工绘画作品更加完善和成熟。
(六)想象力丰富,思维逐步具有条理性
幼儿的内心是纯净的,所想象的东西也是美好的。绘画能够将他们心中所想的东西直观的呈现在纸上。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比较安静,但是他们的思维在此时却是十分的活跃。大脑的飞速的旋转,此时幼儿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心理十分显著和强烈。在大班阶段,幼儿在想象的过程中,会更加细致的观察事物的特征,通过自主分析判断判断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便学生可以在条理性思维的支撑下进行想象和创作。从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绘画学习习惯,能够让其循序渐进的养成良好的创新与创作习惯。
(七)自我心理强烈,创作能力逐渐提升
5-6岁阶段是幼儿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幼儿将绘画当做一个爱好,那么他们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的十分投入。同时,大班阶段,幼儿的创作积极性心理和创作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于绘画创作表现更加积极。并且对绘画创作有着自己的想法,具有显著的个性需求。此时如果家长或者教师进行过多的干预,或者限制幼儿的绘画时间和空间,那么将导致幼儿产生难过的情绪,同时也影响对幼儿绘画创作的积极性。所以说,心理状态与幼儿的绘画学习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十分显著[2]。
(四)教学对策分析
(一)创设情景,焕发儿童绘画情趣
首先,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为幼儿营造一定的情景,将具体的绘画素材进行细节化处理。例如,教师在围绕5-6岁幼儿组织“画出来的窗花”教学时,则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幼儿介绍“窗花”的起源与发展,如“孩子们,窗花是传统的文化形式,形状比较丰富,寓意也不同,如年年有鱼……”以及每个窗花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具体的表现形态。之后,引导幼儿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作。
同时,教师为了更好的创设情景,可以借助多媒体搜集直观性的动画,或者视频,进行绘画素材的直观呈现,方便幼儿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积极参与到绘画学习当中。例如,教师围绕“放大的五官”展開教学时,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五官的放大化、趣味性处理,如动漫角色中夸张的大眼睛、匹诺曹的长鼻子等。从而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集中精力的基础上产生绘画的兴趣和灵感。
(二)开展活动和游戏,激发儿童思维
通过幼儿的心理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娱乐性的教学活动更能够让幼儿产生学习的激情。将美术学习当做是一项游戏,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创作空间[3]。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一堆瓶子”设置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不同种瓶子,并引导其根据自身的观察进行绘画,通过线条的处理,构架瓶子的轮廓和形状,比如说让幼儿画各种饮料的瓶子。同时,教师还需要遵循幼儿的游戏心理注重其它游戏活动的拓展。积极组织户外体验活动,带领幼儿深入大自然,搜集比较有特色的树叶,并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观察,展开绘画创作。从而实现幼儿绘画思维的发散,让幼儿的创作思维更具有条理性、规范性。
(三)激励评价,给予幼儿创作的自信
为了培养幼儿形成绘画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教师需要在评价理念上做出更新。要善于发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幼儿的情感需求。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同时,教师需要贯彻家园合作理念,与幼儿家长做好沟通,双方在幼儿绘画学习方面达成思想共识。让家长认识到绘画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并在幼儿今后的成长和绘画学习过程中,能够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
结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的意识到幼儿心理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全面观察5-6岁幼儿心理特点,并根据其个性发展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促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绘画学习当中,全面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娇,陈学峰.巧用心理效应,有效开展幼儿绘画活动[J].幼儿教育研究,2019(02):25-27.
[2]李凤齐.试析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绘画心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229-230.
关键词:幼儿;绘画心理;教学策略
一、5-6岁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四)好奇之心强,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对于该阶段的幼儿来讲,外界的大部分事物都是新鲜的,因为年龄较小所以事物认知不全面,好奇心比较强烈。因此,幼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保持较强的注意力,从而集中精力对具体的事物特征进行观察,感受事物的结构和细微的变化。同时,幼儿在语言方面的能力表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绘画能够将他们的所观所感以可视性信息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从心理层面来讲,该阶段的幼儿更愿意用画笔代替文字和语言,诠释自己的认知。比如说,幼儿在看到色彩鲜艳的绘画作品时,更容易产生好奇,并想要知道绘画中的内容是什么?
(五)游戏心理明显,手眼协调能力明显提高
5-6岁阶段的幼儿游戏心理比较突出,对于娱乐性的活动更加感兴趣[1]。从刚接触画笔时,他们就喜欢利用画笔画一些线条,这种操作能够让他们感到兴奋,让心理层面的娱乐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当教师组织绘画创作游戏时,幼儿心理表现会比较积极,对绘画活动的学习心理比较强烈。据有效资料显示,百分之80%以上的幼儿更愿意参与游戏类型的学习活动,所表现的积极心理更加显著。同时,在大班阶段,幼儿的动手能力会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并随着动作的熟练性,所创作的手工绘画作品更加完善和成熟。
(六)想象力丰富,思维逐步具有条理性
幼儿的内心是纯净的,所想象的东西也是美好的。绘画能够将他们心中所想的东西直观的呈现在纸上。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比较安静,但是他们的思维在此时却是十分的活跃。大脑的飞速的旋转,此时幼儿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心理十分显著和强烈。在大班阶段,幼儿在想象的过程中,会更加细致的观察事物的特征,通过自主分析判断判断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便学生可以在条理性思维的支撑下进行想象和创作。从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绘画学习习惯,能够让其循序渐进的养成良好的创新与创作习惯。
(七)自我心理强烈,创作能力逐渐提升
5-6岁阶段是幼儿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幼儿将绘画当做一个爱好,那么他们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的十分投入。同时,大班阶段,幼儿的创作积极性心理和创作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于绘画创作表现更加积极。并且对绘画创作有着自己的想法,具有显著的个性需求。此时如果家长或者教师进行过多的干预,或者限制幼儿的绘画时间和空间,那么将导致幼儿产生难过的情绪,同时也影响对幼儿绘画创作的积极性。所以说,心理状态与幼儿的绘画学习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十分显著[2]。
(四)教学对策分析
(一)创设情景,焕发儿童绘画情趣
首先,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为幼儿营造一定的情景,将具体的绘画素材进行细节化处理。例如,教师在围绕5-6岁幼儿组织“画出来的窗花”教学时,则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幼儿介绍“窗花”的起源与发展,如“孩子们,窗花是传统的文化形式,形状比较丰富,寓意也不同,如年年有鱼……”以及每个窗花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具体的表现形态。之后,引导幼儿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作。
同时,教师为了更好的创设情景,可以借助多媒体搜集直观性的动画,或者视频,进行绘画素材的直观呈现,方便幼儿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积极参与到绘画学习当中。例如,教师围绕“放大的五官”展開教学时,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五官的放大化、趣味性处理,如动漫角色中夸张的大眼睛、匹诺曹的长鼻子等。从而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集中精力的基础上产生绘画的兴趣和灵感。
(二)开展活动和游戏,激发儿童思维
通过幼儿的心理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娱乐性的教学活动更能够让幼儿产生学习的激情。将美术学习当做是一项游戏,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创作空间[3]。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一堆瓶子”设置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不同种瓶子,并引导其根据自身的观察进行绘画,通过线条的处理,构架瓶子的轮廓和形状,比如说让幼儿画各种饮料的瓶子。同时,教师还需要遵循幼儿的游戏心理注重其它游戏活动的拓展。积极组织户外体验活动,带领幼儿深入大自然,搜集比较有特色的树叶,并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观察,展开绘画创作。从而实现幼儿绘画思维的发散,让幼儿的创作思维更具有条理性、规范性。
(三)激励评价,给予幼儿创作的自信
为了培养幼儿形成绘画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教师需要在评价理念上做出更新。要善于发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幼儿的情感需求。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同时,教师需要贯彻家园合作理念,与幼儿家长做好沟通,双方在幼儿绘画学习方面达成思想共识。让家长认识到绘画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并在幼儿今后的成长和绘画学习过程中,能够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
结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的意识到幼儿心理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全面观察5-6岁幼儿心理特点,并根据其个性发展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促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绘画学习当中,全面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娇,陈学峰.巧用心理效应,有效开展幼儿绘画活动[J].幼儿教育研究,2019(02):25-27.
[2]李凤齐.试析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绘画心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