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保证财务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和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部分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出现了管控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内部控制有效性为分析对象,在总结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积极意义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意在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概述
内部控制有效性概念的界定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动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它是按照企业的环境变化和发展阶段对内部控制要素、制度以及管理活动进行改进,促使企业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过程。静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则是指内部控制机制实际最终达到的结果与其预期的资产安全、财务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等目标的偏差度。
目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对象所开展的详细评价法,二是以风险为基础,分析判断企业在主要风险点是否存在相应的内部控制的风险基础评价法,三是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作用,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营运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素控制起来,从而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作用,即企业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若是有效的,则可以合理降低企业在材料采购、费用支出以及存货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实践中,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沪市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892家企业的经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性、是否国有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相关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与机构持股比例、是否国有持股呈正向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性与机构持股比例呈正向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经营效率效果与机构持股比例呈正向相关。从其研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差。
(二)企业管理的集权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集权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集权度越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将会降低,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的集权度越高,其在进行各类决策时将会更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利益,由此形成了决策制定者与利益受益者成为一体的现象,违背了内部控制的牵制、制衡理念,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企业具体发展阶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发展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衰退期,其经营管理环境变化较快,人员变动迅速,在此期间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容易出现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较差,在企业的成熟期,由于市场稳定、财务状况良好、人员稳定,企业有足够的财务、物力来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建设和完善,从而在客观上会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内部监督力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内部监督力度越强,越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机制在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实质落实性,从而越有利于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管控作用,提升其有效性。
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如上文所述,内部控制有效性受股权结构、企业管理的集权度、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和内部监督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企业股权结构进行优化
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机构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利用股权结构优化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是对股权集中度进行分散,即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引进多个投资者等方式来适度降低股权的集中度,分散第一大股东的权利,从而防止其根据自身利益需求进行决策,架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二是扩充机构投资者,即机构投资者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存在,可以充分利用其在信息、资金和形势判断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来促进企业治理的科学性,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合理确定企业管理的集权度
要从企业管理的集权度方面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须充分利用内部控制的相互牵制、制衡理念,在对决策权、审批权等权力进行分配时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对“三重一大“事项进行决策审批时采用联签制度等,从而有效防止监督缺失和权利寻租等问题的产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控制风险
无论企业处于哪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控制风险入手,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企业也更愿意花费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提升作用。
(四)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力度,可从三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其对内部控制能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从而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问题,并督促企业采取措施加以修正;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促使企业在开展自我评价过程中能够发现各个业务流程中没有控制到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并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防范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三是在企业组织结构健全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引进专业能力较强的独立董事来形成对其他董事决策权的牵制和制衡,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责,从而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从中介机构的视角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按照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经过事务所的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事务所会从专业的视角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提供实用性较强的改善意见,若企业能够及时采纳并及时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完善,则会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否则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且不修正,则会影响事务所审计意见的出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加强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的视角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和经营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务中受股权结构、企业管理的集权度、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和内部监督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对企业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合理确定企业管理的集权度、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控制风险、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力度等角度提出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以期能够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启示。(作者单位为中准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吉林分所)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概述
内部控制有效性概念的界定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动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它是按照企业的环境变化和发展阶段对内部控制要素、制度以及管理活动进行改进,促使企业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过程。静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则是指内部控制机制实际最终达到的结果与其预期的资产安全、财务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等目标的偏差度。
目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对象所开展的详细评价法,二是以风险为基础,分析判断企业在主要风险点是否存在相应的内部控制的风险基础评价法,三是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作用,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营运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素控制起来,从而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作用,即企业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若是有效的,则可以合理降低企业在材料采购、费用支出以及存货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实践中,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沪市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892家企业的经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性、是否国有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相关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与机构持股比例、是否国有持股呈正向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性与机构持股比例呈正向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经营效率效果与机构持股比例呈正向相关。从其研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差。
(二)企业管理的集权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集权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集权度越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将会降低,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的集权度越高,其在进行各类决策时将会更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利益,由此形成了决策制定者与利益受益者成为一体的现象,违背了内部控制的牵制、制衡理念,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企业具体发展阶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发展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衰退期,其经营管理环境变化较快,人员变动迅速,在此期间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容易出现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较差,在企业的成熟期,由于市场稳定、财务状况良好、人员稳定,企业有足够的财务、物力来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建设和完善,从而在客观上会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内部监督力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内部监督力度越强,越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机制在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实质落实性,从而越有利于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管控作用,提升其有效性。
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如上文所述,内部控制有效性受股权结构、企业管理的集权度、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和内部监督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企业股权结构进行优化
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机构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利用股权结构优化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是对股权集中度进行分散,即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引进多个投资者等方式来适度降低股权的集中度,分散第一大股东的权利,从而防止其根据自身利益需求进行决策,架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二是扩充机构投资者,即机构投资者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存在,可以充分利用其在信息、资金和形势判断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来促进企业治理的科学性,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合理确定企业管理的集权度
要从企业管理的集权度方面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须充分利用内部控制的相互牵制、制衡理念,在对决策权、审批权等权力进行分配时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对“三重一大“事项进行决策审批时采用联签制度等,从而有效防止监督缺失和权利寻租等问题的产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控制风险
无论企业处于哪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控制风险入手,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企业也更愿意花费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提升作用。
(四)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力度,可从三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其对内部控制能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从而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问题,并督促企业采取措施加以修正;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促使企业在开展自我评价过程中能够发现各个业务流程中没有控制到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并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防范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三是在企业组织结构健全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引进专业能力较强的独立董事来形成对其他董事决策权的牵制和制衡,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责,从而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从中介机构的视角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按照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经过事务所的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事务所会从专业的视角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提供实用性较强的改善意见,若企业能够及时采纳并及时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完善,则会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否则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且不修正,则会影响事务所审计意见的出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加强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的视角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和经营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务中受股权结构、企业管理的集权度、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和内部监督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对企业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合理确定企业管理的集权度、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控制风险、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力度等角度提出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以期能够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启示。(作者单位为中准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吉林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