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近几年来,只关注GDP增长的政绩观备受诟病,而如何建设幸福社会,让百姓生活更美好成为了热门话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并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国民的幸福感,通过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六大指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2010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将“建设幸福社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东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号召,明确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作为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在此背景下,我们以占东莞常住人口71.9%的新莞人为调查对象,主要从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社会环境和政策服务等方面研究影响新莞人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以为政府施政提供参考。
二、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一)关于工作幸福感
1、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工作满意度不高
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新莞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外出前没有任何专业技能,一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能简单的工作,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据调查,目前仅有9.0%的新莞人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工作,17.2%的新莞人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和其他外资企业工作,有66.5%的在很不规范的私有企业工作,还有部分新莞人从事小商小贩或临时性工作。在企业工作的新莞人有67%的人为普工,21%的人为技工。他们平均每周工作6天,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约13%的新莞人没有假期,周日休假的约占35%,仅25%的有双休日。[1] 由于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工资待遇低,因此新莞人中仅有38.5%对工作状况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高达74.3%的新莞人表示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比较大。
2、收入水平整体不高,总体呈高收入人群少,低收入人群多特点,收入满意度较低
收入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邢占军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随个人年收入增加而提升的总体趋势,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2]因此,研究新莞人收入水平对于增进新莞人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调查,新莞人个人收入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收入水平低。调查表明,新莞人月收入均值为2526元,其中71.9%的新莞人月收入在1101—3500元之间,8.8%的新莞人月收入在3501—5000元之间。二是高收入群体少。3.8%的新莞人收入在5001—8000元之间,8000元以上的仅占1.2%。三是低收入群体多。调查中14.2%的新莞人月收入低于1100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老莞人收入要高得多。据东莞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486元,如果加上老莞人通过出租厂房、出租屋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及村组分红、分利等福利性收入,新老莞人的收入差距更大。正因为如此,91.0%的新莞人对自己的收入感到很不满意,并希望自己收入未来能有所增长,其中60.8%的人期望收入增长10%—50%。
3、劳资纠纷不断,劳动权益难保障
由于企业众多,外来工集中,东莞的劳资关系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2007年—2009年,东城辖区内的劳资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3]而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劳资纠纷案件有近4000宗,主要涉及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等方面。
接二连三的劳资纠纷尽管与市场风云变幻密切相关,但也暴露出了东莞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重大缺陷。严格地讲,不少加工型企业在劳动安全、工伤医疗保险、劳动时间、休假权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是劳动执法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监察力量严重不足。二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经济发展优先,保障资方权益优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心理作怪。三是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甚至违法不究。四是外来务工者维权渠道不畅,维权环节复杂,维权成本过高,法律援助不利,尚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维护外来务工者权益的大环境。因此,如何建立完善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新莞人应有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幸福东莞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个人发展幸福感
1、社会地位较低,个人发展前景窄,但对未来发展积极乐观,充满期待
个人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前途和职位的上升空间;二是收入及福利待遇的上升空间;三是社会地位的上升空间。如果三者的期望适度又能得到实现,那么个人往往会有产生满足感和积极的愉悦心理。据调查,仅28.1%的新莞人对现有工作职位表示比较满意或满意,54.6%的人表示一般,17.3%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91%的新莞人对当前收入表示不满意。71.5%的新莞人表示在东莞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对于是否会在东莞长期生活,只有28.3%的人认为如果事业发展顺利,会选择东莞,14.7%表示如果能解决户籍问题就会选择东莞,5.4%认为基本公共服务能得到满足就会选择东莞,还有28.9%的新莞人表示没想好,17.7%明确表示打算将来到其他地方发展。总体说来,收入低、福利少,没有政治发言权,参与管理少,户籍障碍等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新莞人产生卑微心理,但多数新莞人对东莞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2、文化程度低,多数想学习,但享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比例低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提升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据调查,新莞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79.7%的为初、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文化程度,仅16.6%为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70.1%的新莞人对自己的学历感到不满意,并且52.2%的新莞人有继续提高学历的想法,但由于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少,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等原因无法实现梦想。 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和企业开始逐渐重视职业培训,从2006年起政府每年出资10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对户籍劳动力进行培训。2007年开始把新莞人也包括进来,实现了培训对象全覆盖。新莞人培训工程自2007年4月启动以来,截止2009年2月,全市共组织新莞人培训71万人次,其中岗前素质培训51万人次,技能提升培训20万人次,完成技能考核鉴定14.8万人次,核拨专项补助资金2665.85万元。[4]然而,与对户籍劳动力出资10亿元相比,两年专项补助资金2665.85万元实在太少,分摊到630多万新莞人更可谓杯水车薪。调查表明,53.8%的新莞人表示来莞后没有参加过任何继续教育或职业培训,在另外46.2%的新莞人中,参加过就业培训的占27.4%,参加过岗前培训的占17.3%,参加在职培训的占47.4%,参加过技能学习的占32.2%。遗憾的是,推行新莞人技能培训补贴计划以来,真正享受补贴的新莞人仅0.8%,高达62.4%的人表示“不了解这个政策”。另外,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并给员工报销学费,但规模较小的私企往往缺乏相应制度。
(三)关于生活幸福感
1、以租房为主,居住条件较差,相当部分新莞人对公租房制度不了解
住房问题影响着新莞人幸福感的提升。为此,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难题。2010年6月东莞市专门为新莞人出台了《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提出镇、村可在新莞人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建设新莞人居住小区,以“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用地为主。其形式主要有四种:用工单位改善本单位新莞人居住条件;筹建新莞人居住小区;实施政策性租赁住房;加强出租屋服务管理、改善居住环境,优化政府服务。[5]一系列住房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莞人的居住条件,但其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新莞人需要。据调查,69.9%的新莞人对住房相关政策并不了解,原因在于:一是东莞住房政策更多地是向户籍人口倾斜;二是廉租房和经适房建设数量少,真正享受到的新莞人更少;三是廉租房和经适房分配存在不公。因此,仅有5.4%的新莞人住政府廉租房和公租房,27.1%的新莞人住单位宿舍,高达53.9%的新莞人在外租房,自己买房的仅占8.2%。仅45.0%的新莞人对居住条件表示比较满意,63.4%表示房租(房价)太高。
2、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较差
消费水平反映了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过低使新莞人很难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幸福感大打折扣。调查表明,新莞人人均月消费开支为1744元,其中吃穿住用占到总开支的75%,文化娱乐及其他仅占16.4%,因此新莞人的主要开支还是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近一半的新莞人月消费水平在1000—2000元之间,84.8%的新莞人月消费水平集中在500—3000元之间。按人均月收入2526元计算,大多数新莞人在支付吃穿住行等必要生活费后,基本所剩无几,很难有更多的钱满足文化方面的支出。当然,新莞人内部消费差异也很大,其中月开销最大的为15450元,而最少仅为300元。一些年龄大的新莞人往往节衣缩食,将生活支出降到最低,为的是能将有限的收入汇回老家供子女读书、赡养老人;新一代新莞人没有太多家庭经济负担,喜欢赶潮流,追时髦,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3、文化休闲娱乐非常缺乏,生活方式单调,生活与期望差距明显
爱休闲娱乐是人之天性。休闲娱乐往往让人心情乐观愉悦,因而能增进人的幸福感。调查显示,64.9%的新莞人休闲娱乐生活一般,还有26.3%的新莞人非常缺乏休闲娱乐,仅有8.8%的休闲娱乐比较丰富。事实上,为了提高收入大多数新莞人几乎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被拴在了车间、办公室或者商铺,因而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匮乏。乏味、孤独、无聊等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工作成了习惯而不是乐趣,吃饭成了任务而不是享受,因而没有幸福感可言。
(四)关于社会幸福感
1、社交网络窄,社会融入不足,东莞需进一步减少排外意识,提高城市包容度和归属感
东莞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尽管外来的新莞人,曾经或仍在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被隔离于城市之外,没有普遍享受到东莞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直言“归属感比薪水更重要,感觉东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有限。”据调查,有53.6%的新莞人感到东莞比较排外或排外。对在东莞工作生活中是否有遭到歧视,62.9%的新莞人表示很少有,13.5%的表示经常有,23.7%的表示说不清。整体来看,东莞社会歧视不太严重,但仍存在排外意识,需要继续提高城市包容力。对“新莞人”称谓,有67.1%的新莞人表示没有太多感觉,叫什么都一样,但认为比过去少了很多歧视的(占22.5%)要比认为仍有歧视感(10.4%)的要多。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隔阂,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同时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社会层面上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共处。从家庭关系来看,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与家庭生活幸福感呈正相关,并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人际关系,56.0%的新莞人表示有好些朋友,来往较多,但还有35.9%的新莞人表示朋友比较少,交往不多。在交往的朋友中,59.8%的新莞人拥有较多外地朋友,本地外地朋友一样多只有32.7%,而本地朋友较多仅占7.4%。总体说来,新莞人的社交网络比较狭窄,局限于老乡和工友之间,而且参加社交活动的意愿并不高,他们并没有融入到本地人的社会网络当中,社会关系根植性很低。调查发现,收入水平低成为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的最大实际障碍,新一代新莞人对社会尊重、平等和社会认可有更多的期盼。
2、社会保险拥有率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公平也是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因素之一。老莞人一般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很多新莞人由于工作单位的非公有性质,往往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问题在规模较小的私企、个体户和服务业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只有37.8%的人拥有医疗保险,仅25.9%的新莞人拥有养老保险;24.9%工伤保险;仅有13.3%拥有失业保险。值得注意的是,47.2%的新莞人没有任何社保,仅有12.7%的新莞人有住房公积金。由此可见,东莞的社会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在新莞人中覆盖面仍然太窄。
当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最主要的是社保以地市为区域建立社保基金,各地基金之间相互封闭,难以实现跨区域转移;其次是没有实现统筹安排,导致社保缴纳地区不均衡;最后,因工作迁移、疾病等原因无法转移社保而选择退保时,往往只能退还其中相当小部分,对缴纳人损失非常大。因此,65.5%的新莞人希望能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异地衔接、跨省区转移。
(五)关于政策服务幸福感
1、积分入户政策宣传不够,缺乏吸引力
户籍制度是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最大障碍。在当前社会情境下,户籍仍然代表着一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权益,因此减少由于户籍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不平衡感对提高新莞人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莞市在户籍制度难以彻底废除情况下,采取了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实施积分入户等政策措施,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但要完全实现公平公正依然任重道远。据调查,高达63.5%的新莞人对新莞人积分入户制度没关注,不了解;仅19.3%的认为有点吸引力;还有16.7%认为门槛太高,没什么吸引力。由此可见,积分入户政策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政策宣传不够,多数新莞人并不了解,二是缺乏吸引力,新莞人普遍不太感兴趣。
2、子女入学难,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低,子女入学成为新莞人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子女教育是新莞人的一块心病,既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家庭幸福感。据统计,2008年在东莞就读的新莞人子女达44万多人,占全市中小学生近6成,其中入读公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不足3成,7成以上由民办学校“消化”。目前,东莞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有253所,学生已达34万人。2008年底,全市有20所先进民办学校获得总额为200万元的民办教育奖励,可谓杯水车薪。2010年东莞市政府给予民工子弟学校总共1000万元的支持,平均到34万民工学校新莞人子女身上,人均不到30元。[6]由于公办学校可供新莞人子女入学的学位已饱和,加上部分民办学校教育质量不尽人意,新莞人渴望子女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显示,62.2%的新莞人对子女能否入读东莞公立学校表示关注,但其中36.7%认为由于入学条件苛刻,新莞人子女入读公立学校政策没能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仅有14.3%表示基本能入公立学校了。
3、“看病贵”影响新莞人幸福感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影响着居民幸福感。那么,新莞人对东莞的医疗卫生情况有何评价呢?调查显示,仅有28.1%的新莞人觉得看病比较难,但却有高达61%的新莞人认为看病比较贵。由此可见“看病贵”比“看病难”问题在东莞更为突出。事实上,正是由于东莞正规医院大都收费高,且很多正规医院都远离多数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的工厂,医疗网点明显偏少,社区医疗点不多,因此很多新莞人到一些所谓的“黑诊所”就诊。由于“黑诊所”卫生条件差、药物管理不规范、医护人员素质低,经营规模小,导致很多医疗事故发生。因此,对于医保体系建设,一是要解决医疗费用过高问题,二是医保不能异地衔接,三是是医疗服务质量低、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困扰新莞人工作生活,影响幸福感提升的因素很多,其中新莞人反映最强烈,最希望政府进行改革问题依次是:一是收入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低、差距大;二是消费成本太高,物价上涨快;三是子女入学问题;四是医疗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看病贵,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五是社会保障问题;六是生活习惯问题;七是户籍制度问题;八是就业问题;九是居住问题;十是权益维护等问题。目前新莞人社会管理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依次是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生活保障、医疗卫生、最后是职业培训。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解决新莞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新莞人的幸福感,才能将东莞建设成为幸福城市。
参考文献:
[1]邓宇鹏,王思煜.2009东莞城市发展报告:金融危机下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热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邢占军等.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EB/OL],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 2010 — 09 / 10 / c _ 12540033. htm, 2010-9-10
[4]刘进. 组织培训71万人次[N],南方日报, 2009-03-06
[5]黄观平,对新莞人居住做出制度性安排[J],农村工作通讯,2010(6)
[6]邓宇鹏、王思煜,2010东莞城市发展报告: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本文系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立
项课题“新莞人幸福感研究”(项目编号:2011JY07)阶段性成果〕
(彭俊华,1978生,湖南邵东人,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发展与增长,区域经济。邓宇鹏,1954生,湖南望城人,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东莞经济研究)
近几年来,只关注GDP增长的政绩观备受诟病,而如何建设幸福社会,让百姓生活更美好成为了热门话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并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国民的幸福感,通过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六大指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2010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将“建设幸福社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东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号召,明确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作为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在此背景下,我们以占东莞常住人口71.9%的新莞人为调查对象,主要从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社会环境和政策服务等方面研究影响新莞人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以为政府施政提供参考。
二、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一)关于工作幸福感
1、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工作满意度不高
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新莞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外出前没有任何专业技能,一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能简单的工作,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据调查,目前仅有9.0%的新莞人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工作,17.2%的新莞人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和其他外资企业工作,有66.5%的在很不规范的私有企业工作,还有部分新莞人从事小商小贩或临时性工作。在企业工作的新莞人有67%的人为普工,21%的人为技工。他们平均每周工作6天,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约13%的新莞人没有假期,周日休假的约占35%,仅25%的有双休日。[1] 由于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工资待遇低,因此新莞人中仅有38.5%对工作状况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高达74.3%的新莞人表示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比较大。
2、收入水平整体不高,总体呈高收入人群少,低收入人群多特点,收入满意度较低
收入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邢占军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随个人年收入增加而提升的总体趋势,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2]因此,研究新莞人收入水平对于增进新莞人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调查,新莞人个人收入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收入水平低。调查表明,新莞人月收入均值为2526元,其中71.9%的新莞人月收入在1101—3500元之间,8.8%的新莞人月收入在3501—5000元之间。二是高收入群体少。3.8%的新莞人收入在5001—8000元之间,8000元以上的仅占1.2%。三是低收入群体多。调查中14.2%的新莞人月收入低于1100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老莞人收入要高得多。据东莞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486元,如果加上老莞人通过出租厂房、出租屋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及村组分红、分利等福利性收入,新老莞人的收入差距更大。正因为如此,91.0%的新莞人对自己的收入感到很不满意,并希望自己收入未来能有所增长,其中60.8%的人期望收入增长10%—50%。
3、劳资纠纷不断,劳动权益难保障
由于企业众多,外来工集中,东莞的劳资关系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2007年—2009年,东城辖区内的劳资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3]而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劳资纠纷案件有近4000宗,主要涉及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等方面。
接二连三的劳资纠纷尽管与市场风云变幻密切相关,但也暴露出了东莞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重大缺陷。严格地讲,不少加工型企业在劳动安全、工伤医疗保险、劳动时间、休假权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是劳动执法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监察力量严重不足。二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经济发展优先,保障资方权益优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心理作怪。三是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甚至违法不究。四是外来务工者维权渠道不畅,维权环节复杂,维权成本过高,法律援助不利,尚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维护外来务工者权益的大环境。因此,如何建立完善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新莞人应有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幸福东莞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个人发展幸福感
1、社会地位较低,个人发展前景窄,但对未来发展积极乐观,充满期待
个人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前途和职位的上升空间;二是收入及福利待遇的上升空间;三是社会地位的上升空间。如果三者的期望适度又能得到实现,那么个人往往会有产生满足感和积极的愉悦心理。据调查,仅28.1%的新莞人对现有工作职位表示比较满意或满意,54.6%的人表示一般,17.3%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91%的新莞人对当前收入表示不满意。71.5%的新莞人表示在东莞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对于是否会在东莞长期生活,只有28.3%的人认为如果事业发展顺利,会选择东莞,14.7%表示如果能解决户籍问题就会选择东莞,5.4%认为基本公共服务能得到满足就会选择东莞,还有28.9%的新莞人表示没想好,17.7%明确表示打算将来到其他地方发展。总体说来,收入低、福利少,没有政治发言权,参与管理少,户籍障碍等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新莞人产生卑微心理,但多数新莞人对东莞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2、文化程度低,多数想学习,但享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比例低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提升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据调查,新莞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79.7%的为初、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文化程度,仅16.6%为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70.1%的新莞人对自己的学历感到不满意,并且52.2%的新莞人有继续提高学历的想法,但由于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少,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等原因无法实现梦想。 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和企业开始逐渐重视职业培训,从2006年起政府每年出资10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对户籍劳动力进行培训。2007年开始把新莞人也包括进来,实现了培训对象全覆盖。新莞人培训工程自2007年4月启动以来,截止2009年2月,全市共组织新莞人培训71万人次,其中岗前素质培训51万人次,技能提升培训20万人次,完成技能考核鉴定14.8万人次,核拨专项补助资金2665.85万元。[4]然而,与对户籍劳动力出资10亿元相比,两年专项补助资金2665.85万元实在太少,分摊到630多万新莞人更可谓杯水车薪。调查表明,53.8%的新莞人表示来莞后没有参加过任何继续教育或职业培训,在另外46.2%的新莞人中,参加过就业培训的占27.4%,参加过岗前培训的占17.3%,参加在职培训的占47.4%,参加过技能学习的占32.2%。遗憾的是,推行新莞人技能培训补贴计划以来,真正享受补贴的新莞人仅0.8%,高达62.4%的人表示“不了解这个政策”。另外,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并给员工报销学费,但规模较小的私企往往缺乏相应制度。
(三)关于生活幸福感
1、以租房为主,居住条件较差,相当部分新莞人对公租房制度不了解
住房问题影响着新莞人幸福感的提升。为此,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难题。2010年6月东莞市专门为新莞人出台了《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提出镇、村可在新莞人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建设新莞人居住小区,以“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用地为主。其形式主要有四种:用工单位改善本单位新莞人居住条件;筹建新莞人居住小区;实施政策性租赁住房;加强出租屋服务管理、改善居住环境,优化政府服务。[5]一系列住房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莞人的居住条件,但其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新莞人需要。据调查,69.9%的新莞人对住房相关政策并不了解,原因在于:一是东莞住房政策更多地是向户籍人口倾斜;二是廉租房和经适房建设数量少,真正享受到的新莞人更少;三是廉租房和经适房分配存在不公。因此,仅有5.4%的新莞人住政府廉租房和公租房,27.1%的新莞人住单位宿舍,高达53.9%的新莞人在外租房,自己买房的仅占8.2%。仅45.0%的新莞人对居住条件表示比较满意,63.4%表示房租(房价)太高。
2、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较差
消费水平反映了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过低使新莞人很难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幸福感大打折扣。调查表明,新莞人人均月消费开支为1744元,其中吃穿住用占到总开支的75%,文化娱乐及其他仅占16.4%,因此新莞人的主要开支还是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近一半的新莞人月消费水平在1000—2000元之间,84.8%的新莞人月消费水平集中在500—3000元之间。按人均月收入2526元计算,大多数新莞人在支付吃穿住行等必要生活费后,基本所剩无几,很难有更多的钱满足文化方面的支出。当然,新莞人内部消费差异也很大,其中月开销最大的为15450元,而最少仅为300元。一些年龄大的新莞人往往节衣缩食,将生活支出降到最低,为的是能将有限的收入汇回老家供子女读书、赡养老人;新一代新莞人没有太多家庭经济负担,喜欢赶潮流,追时髦,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3、文化休闲娱乐非常缺乏,生活方式单调,生活与期望差距明显
爱休闲娱乐是人之天性。休闲娱乐往往让人心情乐观愉悦,因而能增进人的幸福感。调查显示,64.9%的新莞人休闲娱乐生活一般,还有26.3%的新莞人非常缺乏休闲娱乐,仅有8.8%的休闲娱乐比较丰富。事实上,为了提高收入大多数新莞人几乎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被拴在了车间、办公室或者商铺,因而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匮乏。乏味、孤独、无聊等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工作成了习惯而不是乐趣,吃饭成了任务而不是享受,因而没有幸福感可言。
(四)关于社会幸福感
1、社交网络窄,社会融入不足,东莞需进一步减少排外意识,提高城市包容度和归属感
东莞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尽管外来的新莞人,曾经或仍在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被隔离于城市之外,没有普遍享受到东莞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直言“归属感比薪水更重要,感觉东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有限。”据调查,有53.6%的新莞人感到东莞比较排外或排外。对在东莞工作生活中是否有遭到歧视,62.9%的新莞人表示很少有,13.5%的表示经常有,23.7%的表示说不清。整体来看,东莞社会歧视不太严重,但仍存在排外意识,需要继续提高城市包容力。对“新莞人”称谓,有67.1%的新莞人表示没有太多感觉,叫什么都一样,但认为比过去少了很多歧视的(占22.5%)要比认为仍有歧视感(10.4%)的要多。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隔阂,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同时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社会层面上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共处。从家庭关系来看,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与家庭生活幸福感呈正相关,并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人际关系,56.0%的新莞人表示有好些朋友,来往较多,但还有35.9%的新莞人表示朋友比较少,交往不多。在交往的朋友中,59.8%的新莞人拥有较多外地朋友,本地外地朋友一样多只有32.7%,而本地朋友较多仅占7.4%。总体说来,新莞人的社交网络比较狭窄,局限于老乡和工友之间,而且参加社交活动的意愿并不高,他们并没有融入到本地人的社会网络当中,社会关系根植性很低。调查发现,收入水平低成为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的最大实际障碍,新一代新莞人对社会尊重、平等和社会认可有更多的期盼。
2、社会保险拥有率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公平也是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因素之一。老莞人一般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很多新莞人由于工作单位的非公有性质,往往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问题在规模较小的私企、个体户和服务业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只有37.8%的人拥有医疗保险,仅25.9%的新莞人拥有养老保险;24.9%工伤保险;仅有13.3%拥有失业保险。值得注意的是,47.2%的新莞人没有任何社保,仅有12.7%的新莞人有住房公积金。由此可见,东莞的社会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在新莞人中覆盖面仍然太窄。
当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最主要的是社保以地市为区域建立社保基金,各地基金之间相互封闭,难以实现跨区域转移;其次是没有实现统筹安排,导致社保缴纳地区不均衡;最后,因工作迁移、疾病等原因无法转移社保而选择退保时,往往只能退还其中相当小部分,对缴纳人损失非常大。因此,65.5%的新莞人希望能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异地衔接、跨省区转移。
(五)关于政策服务幸福感
1、积分入户政策宣传不够,缺乏吸引力
户籍制度是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最大障碍。在当前社会情境下,户籍仍然代表着一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权益,因此减少由于户籍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不平衡感对提高新莞人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莞市在户籍制度难以彻底废除情况下,采取了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实施积分入户等政策措施,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但要完全实现公平公正依然任重道远。据调查,高达63.5%的新莞人对新莞人积分入户制度没关注,不了解;仅19.3%的认为有点吸引力;还有16.7%认为门槛太高,没什么吸引力。由此可见,积分入户政策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政策宣传不够,多数新莞人并不了解,二是缺乏吸引力,新莞人普遍不太感兴趣。
2、子女入学难,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低,子女入学成为新莞人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子女教育是新莞人的一块心病,既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家庭幸福感。据统计,2008年在东莞就读的新莞人子女达44万多人,占全市中小学生近6成,其中入读公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不足3成,7成以上由民办学校“消化”。目前,东莞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有253所,学生已达34万人。2008年底,全市有20所先进民办学校获得总额为200万元的民办教育奖励,可谓杯水车薪。2010年东莞市政府给予民工子弟学校总共1000万元的支持,平均到34万民工学校新莞人子女身上,人均不到30元。[6]由于公办学校可供新莞人子女入学的学位已饱和,加上部分民办学校教育质量不尽人意,新莞人渴望子女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显示,62.2%的新莞人对子女能否入读东莞公立学校表示关注,但其中36.7%认为由于入学条件苛刻,新莞人子女入读公立学校政策没能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仅有14.3%表示基本能入公立学校了。
3、“看病贵”影响新莞人幸福感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影响着居民幸福感。那么,新莞人对东莞的医疗卫生情况有何评价呢?调查显示,仅有28.1%的新莞人觉得看病比较难,但却有高达61%的新莞人认为看病比较贵。由此可见“看病贵”比“看病难”问题在东莞更为突出。事实上,正是由于东莞正规医院大都收费高,且很多正规医院都远离多数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的工厂,医疗网点明显偏少,社区医疗点不多,因此很多新莞人到一些所谓的“黑诊所”就诊。由于“黑诊所”卫生条件差、药物管理不规范、医护人员素质低,经营规模小,导致很多医疗事故发生。因此,对于医保体系建设,一是要解决医疗费用过高问题,二是医保不能异地衔接,三是是医疗服务质量低、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困扰新莞人工作生活,影响幸福感提升的因素很多,其中新莞人反映最强烈,最希望政府进行改革问题依次是:一是收入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低、差距大;二是消费成本太高,物价上涨快;三是子女入学问题;四是医疗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看病贵,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五是社会保障问题;六是生活习惯问题;七是户籍制度问题;八是就业问题;九是居住问题;十是权益维护等问题。目前新莞人社会管理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依次是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生活保障、医疗卫生、最后是职业培训。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解决新莞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新莞人的幸福感,才能将东莞建设成为幸福城市。
参考文献:
[1]邓宇鹏,王思煜.2009东莞城市发展报告:金融危机下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热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邢占军等.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EB/OL],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 2010 — 09 / 10 / c _ 12540033. htm, 2010-9-10
[4]刘进. 组织培训71万人次[N],南方日报, 2009-03-06
[5]黄观平,对新莞人居住做出制度性安排[J],农村工作通讯,2010(6)
[6]邓宇鹏、王思煜,2010东莞城市发展报告: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本文系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立
项课题“新莞人幸福感研究”(项目编号:2011JY07)阶段性成果〕
(彭俊华,1978生,湖南邵东人,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发展与增长,区域经济。邓宇鹏,1954生,湖南望城人,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东莞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