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至今,时间于弹指间已过去16年,时常会有人问我:“你喜欢当老师吗?感觉快乐幸福吗?”对这个问题的应答,我想用曾经读到的一句话来回应是最恰当不过了: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他的智力相当,而这份工作恰好又是他所喜欢的,那么,这个人是幸福的。从这一点来说,我应该是幸福的。
但现实中,对教育一如既往的喜欢和坚持从来不是随意轻松的一句话,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也并不只会停留在一个层面。其中需要经历的心路起伏冷暖自知,而鼓励支持着我能够坚持抵达终点的,是学生,是孩子们。
一个故事
工作的第一年,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执教四年级语文。这里的孩子天真质朴,勤快,课上专心,可是对课外知识了解很少。课堂上,我稍微提一点发散性的问题,大家立刻陷入冷场的尴尬。每次遇到这种情形,初上讲台的我总是备感挫折,心里暗暗着急。
一天,给孩子们上《观潮》一课,当我问及潮是一种什么现象时,孩子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给他们说起了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飘逝的半岛》。我原本只想简单说说故事中有关潮汐的一部分,可说着说着,看到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已然沉浸在这个充满想象又不乏丰富知识的世界,我不忍戛然而止,便索性深入讲了下去。我连比带划,嘴皮子扒拉扒拉,手里拿着粉笔不时在黑板上以图明示……我讲得眉飞色舞,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回头一望,整整一黑板“半岛”的漂流路线哪!下课铃响时,故事终结,可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之后的短短两个多星期里,孩子们陆陆续续买来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气球上的星期五》《神秘岛》……从那天起,课间、中午、放学后,我时常看到孩子们或一起静静地读着小说,或就某个故事热烈地讨论,沉浸在凡尔纳所描述的一个个神秘之境,那瑰丽旖旎的风光,和那些上至太空星球下至海洋地心无所不及的,有关潮汐、海洋、岛屿、洋流等隐藏着大量科学知识的探险之旅里。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不知不觉就发生了。我不由得想起刚接这个班时,曾为孩子们没什么阅读爱好,也没读过多少课外书着急,为他们发言时用词贫乏、表达生疏、语言生硬而着急,我多么急切地想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没想到苦口婆心的说教却不如一个偶然的故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一个故事带来了转机,不仅在孩子心中撒下了阅读的种子,也同样在我心中撒下了喜悦和希望的种子。当看到这些天真纯朴的孩子一天天、一点点真真切切发生着变化,想到自己可以这样去影响和改变别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价值,第一次体会到了成就感和教书的快乐。
一路走来
我18岁从师范毕业,未经世事的磨砺,以孩子喜欢老师的心态选择了当老师,以大孩子的心态带着小孩子们去生活,以大孩子自己喜爱学习和读书的方式去教小孩子们,以大孩子的心态和心情去体悟和理解小孩子们……
在最初的阶段,我并没对教育及其本质抱有充分的理解,教育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一切因喜爱结缘,从懵懂起步,严爱之间,我如孩子般存在于学生中。但是也因为喜欢,还有来自父母的教育以及自身的责任感,我始终有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危机意识,我在内心深处迫切想站稳讲台,教好书,教好学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的驱动下,我不断充实,不断努力。
随着时间的磨砺和个人的努力,我的教学相对成熟了,经验丰富了,对课堂和班级的管理驾轻就熟了,然而到了这个阶段,我对教育,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敬畏反而更深了。这不仅因为教师职业特殊的感召性,也因自身对工作的责任心使然,最主要的,是孩子的成长改变给我真实的幸福感——那是教育价值的确切实现。
我曾因骨折休假在家,一位家长发来消息说:“孩子坐在阳台上发呆,我问他,他说‘妈妈,我想梁老师了’,然后就哭了。”一位律师妈妈打来电话:“孩子吵着要来看您,可今天我有个案子,实在抽不了身,她哭闹着不肯吃饭,您能不能帮我劝劝她……”一个桀骜不驯、向来喜欢挑战权威的男孩拨响了我的电话,也许是想念给了他勇气,距离给了他胆量,他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嗫嚅着问候我:“老师,你现在好些了没有?嗯……嗯……我有些想你了……”我几乎可以看到他就在我面前,他的脸上有着羞怯的表情,我相信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地放下叛逆,去学习着和老师交往……
我想,就是为着这些,在曾经有机会选择其他职业的时候,我还是依然留在了教师的岗位上。教育中当然不全是坦途和光环,工作中难免有失败和伤痛,但也是为着这些,我愿意选择坚守。
若爱,请深爱
爱是什么?爱是心灵与心灵真诚的对话、交流与沟通,爱是不求回报的平等的给予,爱是相互的成全。而孩子,是纯真的天使,他们对老师的全然信任,感受师长之爱后纯然无私的回应,他们渴望成长、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力量的依赖……这些,在数年的教育工作中时刻颤动我的心灵,让我体会到给予爱和得到爱的幸福。
2003年我去海岛支教。家境贫穷的小红成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全靠着她的妈妈每天拾捡破烂以及学校微薄的救助金才能读书。我清晰记得,当我把她需要的学具和全新的汉语大词典送到她手上时,她因惊喜而愣住的表情以及之后止不住的“谢谢”,让没有贫穷过的我、让从小就在父母提供的环境中安然学习的我,感受到那些身在贫困中的孩子对读书的渴求和珍惜……
又有那么一天,我把“后进生”小纬同学带回家中补课。补习有些晚,先生便给孩子下了一碗青丝肉丝面,煎了一个荷包蛋,打算让孩子在赶回家吃饭前先垫垫肚子。没想到孩子狼吞虎咽吃了几口,一脸真诚地对我们说:“老师,真好吃,我明天还来补课好不好?”一句话说得我们都愣住了。
之后与他闲聊,才得知单亲家庭的他,妈妈整天在外,根本没人照料他的生活,他的晚饭要么是方便面,要么就在外面随便吃点什么打发。生活如此,学习上更是没人帮助了。当别的同龄孩子晚上对着父母、爷爷奶奶撒娇时,当其他孩子寻求家长的帮助时,他面对的只是冷冰冰的四面墙壁,而第二天,他还可能面临因作业做不出、做不好老师所给他的压力和责怪。当周围没有理解和鼓励,没有任何扶梯和帮助时,这不是把孩子往绝境上逼迫吗?这件事促使我学会时时提醒自己,教育孩子时不要仅仅看表象,不要轻易下结论,而要深入了解到后面深层的原因。否则,即使有责任,有爱,那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负担,一种消极的压力。
还记得在我生病康复返回课堂时,瘦瘦小小的潘燕小姑娘羞涩忸怩地塞到我手里的十来个鸡蛋;记得每次当孩子们听到我沙哑的嗓音时,悄悄地把金嗓子喉宝、西瓜霜含片放在我的讲台上……
这样的小故事实在太多。孩子们不谙世故的纯真心灵无声地感动着我,让我在教学成熟的同时,不知不觉更深入地探测到教育灵魂的核心——教育,是在用心灵去影响诸多的心灵,用灵魂去征服灵魂。教育场中,师生之间,这种影响和征服是多向的、互相的。爱,让我们温暖了彼此。
点点滴滴,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在与孩子们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教育”真正的内涵,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我常想:东西做得不好可以重做,题目做错了可以擦掉重写,唯有人,唯有孩子,教错了是不能回头重新来过的。
面对一届又一届纯真的面庞与心灵,我的教育之路逐渐从懵懂走向自觉,也越来越清晰自己想做怎样的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教师。未来的日子,我还将和孩子们携手,互相爱着,互相影响着,在爱中体验幸福,一同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高安路一小)
但现实中,对教育一如既往的喜欢和坚持从来不是随意轻松的一句话,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也并不只会停留在一个层面。其中需要经历的心路起伏冷暖自知,而鼓励支持着我能够坚持抵达终点的,是学生,是孩子们。
一个故事
工作的第一年,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执教四年级语文。这里的孩子天真质朴,勤快,课上专心,可是对课外知识了解很少。课堂上,我稍微提一点发散性的问题,大家立刻陷入冷场的尴尬。每次遇到这种情形,初上讲台的我总是备感挫折,心里暗暗着急。
一天,给孩子们上《观潮》一课,当我问及潮是一种什么现象时,孩子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给他们说起了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飘逝的半岛》。我原本只想简单说说故事中有关潮汐的一部分,可说着说着,看到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已然沉浸在这个充满想象又不乏丰富知识的世界,我不忍戛然而止,便索性深入讲了下去。我连比带划,嘴皮子扒拉扒拉,手里拿着粉笔不时在黑板上以图明示……我讲得眉飞色舞,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回头一望,整整一黑板“半岛”的漂流路线哪!下课铃响时,故事终结,可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之后的短短两个多星期里,孩子们陆陆续续买来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气球上的星期五》《神秘岛》……从那天起,课间、中午、放学后,我时常看到孩子们或一起静静地读着小说,或就某个故事热烈地讨论,沉浸在凡尔纳所描述的一个个神秘之境,那瑰丽旖旎的风光,和那些上至太空星球下至海洋地心无所不及的,有关潮汐、海洋、岛屿、洋流等隐藏着大量科学知识的探险之旅里。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不知不觉就发生了。我不由得想起刚接这个班时,曾为孩子们没什么阅读爱好,也没读过多少课外书着急,为他们发言时用词贫乏、表达生疏、语言生硬而着急,我多么急切地想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没想到苦口婆心的说教却不如一个偶然的故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一个故事带来了转机,不仅在孩子心中撒下了阅读的种子,也同样在我心中撒下了喜悦和希望的种子。当看到这些天真纯朴的孩子一天天、一点点真真切切发生着变化,想到自己可以这样去影响和改变别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价值,第一次体会到了成就感和教书的快乐。
一路走来
我18岁从师范毕业,未经世事的磨砺,以孩子喜欢老师的心态选择了当老师,以大孩子的心态带着小孩子们去生活,以大孩子自己喜爱学习和读书的方式去教小孩子们,以大孩子的心态和心情去体悟和理解小孩子们……
在最初的阶段,我并没对教育及其本质抱有充分的理解,教育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一切因喜爱结缘,从懵懂起步,严爱之间,我如孩子般存在于学生中。但是也因为喜欢,还有来自父母的教育以及自身的责任感,我始终有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危机意识,我在内心深处迫切想站稳讲台,教好书,教好学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的驱动下,我不断充实,不断努力。
随着时间的磨砺和个人的努力,我的教学相对成熟了,经验丰富了,对课堂和班级的管理驾轻就熟了,然而到了这个阶段,我对教育,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敬畏反而更深了。这不仅因为教师职业特殊的感召性,也因自身对工作的责任心使然,最主要的,是孩子的成长改变给我真实的幸福感——那是教育价值的确切实现。
我曾因骨折休假在家,一位家长发来消息说:“孩子坐在阳台上发呆,我问他,他说‘妈妈,我想梁老师了’,然后就哭了。”一位律师妈妈打来电话:“孩子吵着要来看您,可今天我有个案子,实在抽不了身,她哭闹着不肯吃饭,您能不能帮我劝劝她……”一个桀骜不驯、向来喜欢挑战权威的男孩拨响了我的电话,也许是想念给了他勇气,距离给了他胆量,他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嗫嚅着问候我:“老师,你现在好些了没有?嗯……嗯……我有些想你了……”我几乎可以看到他就在我面前,他的脸上有着羞怯的表情,我相信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地放下叛逆,去学习着和老师交往……
我想,就是为着这些,在曾经有机会选择其他职业的时候,我还是依然留在了教师的岗位上。教育中当然不全是坦途和光环,工作中难免有失败和伤痛,但也是为着这些,我愿意选择坚守。
若爱,请深爱
爱是什么?爱是心灵与心灵真诚的对话、交流与沟通,爱是不求回报的平等的给予,爱是相互的成全。而孩子,是纯真的天使,他们对老师的全然信任,感受师长之爱后纯然无私的回应,他们渴望成长、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力量的依赖……这些,在数年的教育工作中时刻颤动我的心灵,让我体会到给予爱和得到爱的幸福。
2003年我去海岛支教。家境贫穷的小红成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全靠着她的妈妈每天拾捡破烂以及学校微薄的救助金才能读书。我清晰记得,当我把她需要的学具和全新的汉语大词典送到她手上时,她因惊喜而愣住的表情以及之后止不住的“谢谢”,让没有贫穷过的我、让从小就在父母提供的环境中安然学习的我,感受到那些身在贫困中的孩子对读书的渴求和珍惜……
又有那么一天,我把“后进生”小纬同学带回家中补课。补习有些晚,先生便给孩子下了一碗青丝肉丝面,煎了一个荷包蛋,打算让孩子在赶回家吃饭前先垫垫肚子。没想到孩子狼吞虎咽吃了几口,一脸真诚地对我们说:“老师,真好吃,我明天还来补课好不好?”一句话说得我们都愣住了。
之后与他闲聊,才得知单亲家庭的他,妈妈整天在外,根本没人照料他的生活,他的晚饭要么是方便面,要么就在外面随便吃点什么打发。生活如此,学习上更是没人帮助了。当别的同龄孩子晚上对着父母、爷爷奶奶撒娇时,当其他孩子寻求家长的帮助时,他面对的只是冷冰冰的四面墙壁,而第二天,他还可能面临因作业做不出、做不好老师所给他的压力和责怪。当周围没有理解和鼓励,没有任何扶梯和帮助时,这不是把孩子往绝境上逼迫吗?这件事促使我学会时时提醒自己,教育孩子时不要仅仅看表象,不要轻易下结论,而要深入了解到后面深层的原因。否则,即使有责任,有爱,那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负担,一种消极的压力。
还记得在我生病康复返回课堂时,瘦瘦小小的潘燕小姑娘羞涩忸怩地塞到我手里的十来个鸡蛋;记得每次当孩子们听到我沙哑的嗓音时,悄悄地把金嗓子喉宝、西瓜霜含片放在我的讲台上……
这样的小故事实在太多。孩子们不谙世故的纯真心灵无声地感动着我,让我在教学成熟的同时,不知不觉更深入地探测到教育灵魂的核心——教育,是在用心灵去影响诸多的心灵,用灵魂去征服灵魂。教育场中,师生之间,这种影响和征服是多向的、互相的。爱,让我们温暖了彼此。
点点滴滴,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在与孩子们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教育”真正的内涵,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我常想:东西做得不好可以重做,题目做错了可以擦掉重写,唯有人,唯有孩子,教错了是不能回头重新来过的。
面对一届又一届纯真的面庞与心灵,我的教育之路逐渐从懵懂走向自觉,也越来越清晰自己想做怎样的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教师。未来的日子,我还将和孩子们携手,互相爱着,互相影响着,在爱中体验幸福,一同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高安路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