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高校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特殊队伍,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提升媒介素养,回应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掌握微时代话语权,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将直接关系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概念分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必要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内容要素以及其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等方面作出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概念简述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的英国,缘起于大众媒体对社会的广泛影响。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媒介素养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发展成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并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实施者,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并具备将媒介素养应用到教学中的意识和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自身专业发展着眼,如何构建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各种传播媒介时,辨别信息、理解信息、质疑信息和选择信息并制作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素质。[2]这种能力和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众多能力和素质中的重要内容,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一)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为我国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阵地所在。大学生此时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便于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如果我们不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会身陷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爆炸中,处于被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在高校就必须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因此高校思政课这块儿主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把关。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党委和各级部门的重要工作,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的大学生都生活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都面对着和接收着各种信息,各种信息交错复杂,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这给大学生的选择和吸收造成了挑战,选择不当就会被误导。因此,高校思政课这块儿主阵地必须牢牢把握好,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也是掌握好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题中之义。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举措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历来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05方案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全面展开,所有改革的目的都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就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改革和更新教学媒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更好地投身于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内容要素
(一)思政课教师的信息辨别能力
所谓信息辨别能力,就是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的判断真假、甄别是非的能力。新媒体时代下,充斥着各种信息,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娱乐的、教育的、外交等等。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各种信息,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先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加以内化,再在自己的课堂上正向地传播正确的媒介信息,让学生的思想方向不被负面信息带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从而运用媒介丰富自己的课堂。
(二)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理解能力
信息的理解能力,就是面对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接收、加工、消化和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理解能力,将自己接触到的有用信息吃透,为自己所用,是一大难题。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教师需要认真阅读、仔细观察,注意对整体的把握,注意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信息背后隐藏的深意,只有完全吃透媒介信息,才能在课堂上完整准确地呈现出媒介信息的真实意思,进而提高课堂讲授的理论深度和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的信息质疑能力
信息质疑能力区别于信息辨别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的疑问和反思能力,是对已有真实信息的疑问和反思,而信息辨别能力是指对信息的判断和甄别能力,是对既有信息的判断和甄别真假能力。信息质疑能力是教师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和敢于创新的能力体现,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堂一直都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有的认为这是门照本宣科、洗脑的课程,对思政课存在误解,正需要思政课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扭转这种误解的局面,让思政课更加有趣、有价值,更能吸引高校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兴趣带领大学生走进思政课堂。因此,要注意以下两点:信息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对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反思和批判,反思和质疑这些信息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二是反思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怀疑,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批判和质疑。 (四)思政课教师的信息选择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日益丰富并不断更新,选择合适的事例和材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般而言,紧密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扣教材和大学生实际,选择有用的典型、真实信息,通过加工和吸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就会起到好的正面的作用。对于典型信息,既可以是能给人带来正能量的素材,也可以是反面的给人启迪的个案。如果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热点素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来说非常有益。不但可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也可以用到教育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中。
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培养网络媒介意识,主动把网络媒介应用于课堂实践
如果媒介素养的目标是培养理想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过程就变成了一个以健康民主为目的的社会问题校正过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就是建立在教师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要有将网络媒介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意识,做一个有心人,将在学生中产生一定影响的网络媒介信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并时刻对教学的结果并进行反思,素养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原有课程教学质量,也推动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现代信息人才的培养。一些国家和地区注重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通过提供一系列活动,包括工作坊、研讨会、小组协作学习、建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以及教师职业发展项目等,帮助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在我国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现状和特点,引入和开发实用的培训项目,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等形式来提倡媒介素养教育, 注重媒介信息加工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已开始实施相关培训。2015年全国各省份都根据教育部要求开展实时网络培训,但由于场地和经费限制,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未能参加该培训,而且类似培训中实践操作层面涉及的较少,培训考核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因此长效培训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注重掌握微时代话语权,塑造教师良好媒介形象
当下微传播环境形成了多中心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面临挑战,出现下移和分散的状况。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与时代感,要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每一个话语体系中,探索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有敏锐的媒介感悟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中时,在话语内容和表达上遵循传播规律,塑造良好媒介形象,真正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上海高校一位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微博上发布生动幽默的图片配上优美和有深度的文字,吸引了近万名粉丝。这位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就体现了较高的媒介素养,展现了强大的媒介策划意识和媒介管理意识,能够和学生建立持久有效沟通,这值得学习借鉴的。
在微传播时代,教师要善于吸纳和运用微语言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当下流行的评论体、语录体等“微语言”共有的特点是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张扬个性,并与现实生活中的用语环境有所差异,如“给力”、“神马”、“浮云”等,却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使用合適的微语言,可以避免大学生比较反感的套话式的传统语言表达,增强话语的时代感和立体感。国内有高校思政部门建立了以夸张漫画为主题的微信平台,将抽象的道德教育、党建信息和法律知识等通过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推送给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内外互动中在运用微语言时,应避免为取悦一些大学生的趣味而偏离主流价值方向,应该在价值导向上保持鲜明的和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舆论领袖”,建立师生互补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均可以成为接收者和传播者。在这种情形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媒介“学生舆论领袖”,通过这些在大学生中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来发挥媒介引领优势,而且学生在某些方面如新媒介操作和应用等方面的水平高于教师,教师也能在和学生互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舆论领袖主要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舆论领袖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互动中要捕捉这些学生擅长的领域,根据其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育方式。以其独特的个性来影响和渲染身边的大学生群体,从而提高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是当下媒介社会下的责任自觉,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完成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教师、学校和社会应不断协同努力,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08-116.
[2]刘金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70-72.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概念简述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的英国,缘起于大众媒体对社会的广泛影响。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媒介素养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发展成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并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实施者,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并具备将媒介素养应用到教学中的意识和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自身专业发展着眼,如何构建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各种传播媒介时,辨别信息、理解信息、质疑信息和选择信息并制作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素质。[2]这种能力和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众多能力和素质中的重要内容,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一)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为我国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阵地所在。大学生此时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便于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如果我们不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会身陷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爆炸中,处于被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在高校就必须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因此高校思政课这块儿主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把关。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党委和各级部门的重要工作,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的大学生都生活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都面对着和接收着各种信息,各种信息交错复杂,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这给大学生的选择和吸收造成了挑战,选择不当就会被误导。因此,高校思政课这块儿主阵地必须牢牢把握好,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也是掌握好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题中之义。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举措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历来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05方案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全面展开,所有改革的目的都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就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改革和更新教学媒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更好地投身于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内容要素
(一)思政课教师的信息辨别能力
所谓信息辨别能力,就是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的判断真假、甄别是非的能力。新媒体时代下,充斥着各种信息,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娱乐的、教育的、外交等等。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各种信息,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先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加以内化,再在自己的课堂上正向地传播正确的媒介信息,让学生的思想方向不被负面信息带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从而运用媒介丰富自己的课堂。
(二)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理解能力
信息的理解能力,就是面对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接收、加工、消化和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理解能力,将自己接触到的有用信息吃透,为自己所用,是一大难题。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教师需要认真阅读、仔细观察,注意对整体的把握,注意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信息背后隐藏的深意,只有完全吃透媒介信息,才能在课堂上完整准确地呈现出媒介信息的真实意思,进而提高课堂讲授的理论深度和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的信息质疑能力
信息质疑能力区别于信息辨别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的疑问和反思能力,是对已有真实信息的疑问和反思,而信息辨别能力是指对信息的判断和甄别能力,是对既有信息的判断和甄别真假能力。信息质疑能力是教师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和敢于创新的能力体现,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堂一直都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有的认为这是门照本宣科、洗脑的课程,对思政课存在误解,正需要思政课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扭转这种误解的局面,让思政课更加有趣、有价值,更能吸引高校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兴趣带领大学生走进思政课堂。因此,要注意以下两点:信息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对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反思和批判,反思和质疑这些信息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二是反思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怀疑,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批判和质疑。 (四)思政课教师的信息选择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日益丰富并不断更新,选择合适的事例和材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般而言,紧密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扣教材和大学生实际,选择有用的典型、真实信息,通过加工和吸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就会起到好的正面的作用。对于典型信息,既可以是能给人带来正能量的素材,也可以是反面的给人启迪的个案。如果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热点素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来说非常有益。不但可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也可以用到教育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中。
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培养网络媒介意识,主动把网络媒介应用于课堂实践
如果媒介素养的目标是培养理想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过程就变成了一个以健康民主为目的的社会问题校正过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就是建立在教师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要有将网络媒介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意识,做一个有心人,将在学生中产生一定影响的网络媒介信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并时刻对教学的结果并进行反思,素养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原有课程教学质量,也推动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现代信息人才的培养。一些国家和地区注重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通过提供一系列活动,包括工作坊、研讨会、小组协作学习、建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以及教师职业发展项目等,帮助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在我国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现状和特点,引入和开发实用的培训项目,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等形式来提倡媒介素养教育, 注重媒介信息加工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已开始实施相关培训。2015年全国各省份都根据教育部要求开展实时网络培训,但由于场地和经费限制,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未能参加该培训,而且类似培训中实践操作层面涉及的较少,培训考核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因此长效培训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注重掌握微时代话语权,塑造教师良好媒介形象
当下微传播环境形成了多中心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面临挑战,出现下移和分散的状况。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与时代感,要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每一个话语体系中,探索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有敏锐的媒介感悟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中时,在话语内容和表达上遵循传播规律,塑造良好媒介形象,真正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上海高校一位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微博上发布生动幽默的图片配上优美和有深度的文字,吸引了近万名粉丝。这位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就体现了较高的媒介素养,展现了强大的媒介策划意识和媒介管理意识,能够和学生建立持久有效沟通,这值得学习借鉴的。
在微传播时代,教师要善于吸纳和运用微语言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当下流行的评论体、语录体等“微语言”共有的特点是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张扬个性,并与现实生活中的用语环境有所差异,如“给力”、“神马”、“浮云”等,却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使用合適的微语言,可以避免大学生比较反感的套话式的传统语言表达,增强话语的时代感和立体感。国内有高校思政部门建立了以夸张漫画为主题的微信平台,将抽象的道德教育、党建信息和法律知识等通过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推送给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内外互动中在运用微语言时,应避免为取悦一些大学生的趣味而偏离主流价值方向,应该在价值导向上保持鲜明的和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舆论领袖”,建立师生互补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均可以成为接收者和传播者。在这种情形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媒介“学生舆论领袖”,通过这些在大学生中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来发挥媒介引领优势,而且学生在某些方面如新媒介操作和应用等方面的水平高于教师,教师也能在和学生互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舆论领袖主要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舆论领袖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互动中要捕捉这些学生擅长的领域,根据其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育方式。以其独特的个性来影响和渲染身边的大学生群体,从而提高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是当下媒介社会下的责任自觉,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完成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教师、学校和社会应不断协同努力,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08-116.
[2]刘金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