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们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语文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的价值,就在于我们不可缺失这样的营养品。大凡从阅读中受益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人的一生,最亲密的伴侣莫过于阅读,人在阅读中成长,进而成才。但是课内阅读毕竟有限,因而课外阅读就显得异常重要。那么对于中学生而言,要怎样科学而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科学地选择那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刊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坏书像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其枯死。”“现在的孩子喜欢快餐文化,对经典了解得太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梁衡如是说。他是在告诫中学生,要从社会、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让“情感、理想、人格、审美”成为自己立身的四大支柱。可见,选择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读物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介绍优秀作家和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网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我们对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刘墉、贾平凹、余秋雨的散文,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的诗歌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读这些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适时地加以指导和介绍,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也可避免学生盲目择书带来的弊病。教师还可以上网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的文学网站,并把网址推荐给学生,如“榕树下”、“中华少年文学网”、“中华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中华读书网”等,让学生享受网上阅读和网下阅读的乐趣,拓展其图书来源。教师还可以每周推荐或介绍2至3篇优秀文章,可以是反映同类主题(与教材相对应)或是对课文加以赏析的文章,让学生作批注。以上介绍的这些经典著作或者杂志精品中,大都渗透着结构美、语言美、人性美、人情美等,学生们阅读这些作品,无异于和作者进行了心灵深处的交流。越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就越能感受到作品中处处闪烁的美,这样学生们受到的震动就越大,产生的共鸣就越强,体会就越深刻,进而就能够吸收作品中的精华并受到启发,将生活中的可感之事经过酝酿,加工成笔下的生动之作。与此同时,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科学的阅读方法。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只有科学的阅读,才能吸取书中的营养成分,才能促进学生美好品质的自我完善,从而逐步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目标。
课外阅读有三“要”。1.要身临其境,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要随同作者的思路去游览,去欣赏山水之美,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去欣赏人间万象,领略那一份人性美,心灵美;去感受、认同作者所抒发的那一份情愫;去评说作者所阐发的那一种观点。文章中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尽在体会中。2.阅读方法上要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的作品采用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比较式、对话式等阅读方法。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要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写下来,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而不是走马观花。3.在阅读中要懂得感悟和提升自己。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于反复品读、细心揣摩中感悟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的神奇瑰丽;感悟情感的传递、心灵的共鸣,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三、读而致用。不论何种方式的阅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知识,扩大视野。记得德国作家歌德曾经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于阅读中记录、思考、质疑、而后感悟、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最终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熏陶。进而把自己深深感悟到的各种美感延伸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深层次地挖掘美、广泛地传递美,让更多人的心灵得到感染和净化。至此,课外阅读才真正地把书读活了,灵活驾驭,为我所用,这就是阅读需要达到的境界。
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正如当代作家秦文君说过:“阅读能给人许多东西,比如安静,比如情感的沉淀等等,而且阅读文字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很奇妙的。”只有科学有效地阅读才能够唤醒一个人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从而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正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08(1).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杨丽娟.中学语文的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4).
[4]毕玉玲.农村学校课外阅读探析[J].安徽教育,2003(24).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科学地选择那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刊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坏书像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其枯死。”“现在的孩子喜欢快餐文化,对经典了解得太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梁衡如是说。他是在告诫中学生,要从社会、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让“情感、理想、人格、审美”成为自己立身的四大支柱。可见,选择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读物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介绍优秀作家和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网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我们对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刘墉、贾平凹、余秋雨的散文,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的诗歌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读这些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适时地加以指导和介绍,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也可避免学生盲目择书带来的弊病。教师还可以上网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的文学网站,并把网址推荐给学生,如“榕树下”、“中华少年文学网”、“中华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中华读书网”等,让学生享受网上阅读和网下阅读的乐趣,拓展其图书来源。教师还可以每周推荐或介绍2至3篇优秀文章,可以是反映同类主题(与教材相对应)或是对课文加以赏析的文章,让学生作批注。以上介绍的这些经典著作或者杂志精品中,大都渗透着结构美、语言美、人性美、人情美等,学生们阅读这些作品,无异于和作者进行了心灵深处的交流。越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就越能感受到作品中处处闪烁的美,这样学生们受到的震动就越大,产生的共鸣就越强,体会就越深刻,进而就能够吸收作品中的精华并受到启发,将生活中的可感之事经过酝酿,加工成笔下的生动之作。与此同时,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科学的阅读方法。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只有科学的阅读,才能吸取书中的营养成分,才能促进学生美好品质的自我完善,从而逐步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目标。
课外阅读有三“要”。1.要身临其境,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要随同作者的思路去游览,去欣赏山水之美,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去欣赏人间万象,领略那一份人性美,心灵美;去感受、认同作者所抒发的那一份情愫;去评说作者所阐发的那一种观点。文章中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尽在体会中。2.阅读方法上要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的作品采用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比较式、对话式等阅读方法。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要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写下来,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而不是走马观花。3.在阅读中要懂得感悟和提升自己。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于反复品读、细心揣摩中感悟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的神奇瑰丽;感悟情感的传递、心灵的共鸣,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三、读而致用。不论何种方式的阅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知识,扩大视野。记得德国作家歌德曾经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于阅读中记录、思考、质疑、而后感悟、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最终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熏陶。进而把自己深深感悟到的各种美感延伸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深层次地挖掘美、广泛地传递美,让更多人的心灵得到感染和净化。至此,课外阅读才真正地把书读活了,灵活驾驭,为我所用,这就是阅读需要达到的境界。
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正如当代作家秦文君说过:“阅读能给人许多东西,比如安静,比如情感的沉淀等等,而且阅读文字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很奇妙的。”只有科学有效地阅读才能够唤醒一个人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从而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正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08(1).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杨丽娟.中学语文的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4).
[4]毕玉玲.农村学校课外阅读探析[J].安徽教育,2003(24).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