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阐述了“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尝试着在区域游戏中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及能力,自由、自主选择区域和操作材料,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愉悦发展,享受过程也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幼儿园 主题区域游戏 陶行知理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2.190
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灵活机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在区域游戏中渗透主题教育;在区域游戏中拓展主题内容;在区域游戏中当好观察者和指导者,充分发挥区域游戏对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做环境,在区域游戏中渗透主题教育
(一)创造与主题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操作和表现的机会
幼儿园环境一直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所在。孩子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在童趣的氛围里尽情玩耍,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在实施主题“小小升旗手”时,孩子们画画、剪剪、贴贴,将主题内容融入了整个走廊的区域中。在长长的走廊中,孩子们绘画的各种人物,一个个仰望着尽头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周围那群快乐的小鸟正在歌唱着祖国的美好;在他们的对面是“中国国徽”和“中国地图”,“国徽”上标注着各部分所代表的涵义,“地图”上是孩子们亲手绘画的中国名胜景观和各地旅游时拍的照片,营造出了一个伟大祖国的氛围。孩子们经常会一起去看看、找找、点点,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对该主题的感知和认识,促进了主题活动地顺利开展。
(二)鼓励幼儿选择和探索,营造自由、自主的活动氛围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幼儿对所见所闻产生兴趣,才能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有获得。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更重要的是营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和探索的氛围。这既要求教师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更要求教师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活动区域的大目标明确后,再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区域的具体目标。“行是知之始”。我们鼓励幼儿在区域中进行自主游戏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在做中学。“美工区”中,我们结合主题“丰收的季节”,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盘子、胶水和各种各样的种子,鼓励幼儿进行种子粘贴画的创作,在摆摆贴贴中,孩子们认识了小麦、稻谷、苍耳等等;我们准备了颜料、毛笔、剪刀和一次性纸杯,引导幼兒将纸杯上色后剪成条状,做成菊花状门帘,装饰环境;我们还收集了许多螃蟹壳,鼓励幼儿制作大螃蟹,完成的作品还能卖到“小菜场”,让幼儿买卖呢!
二、摆材料,在区域游戏中拓展主题内容
在预设或生成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从兴趣点出发,通过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对活动不断延伸新地探究欲,从而使探索活动持续不断深入,由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使得主题不断延伸,自由生成新的主题。
首先,我们把与主题教学相关的材料投放到各个区域中。可能是集体活动中使用到的,也可能是分层次的延伸内容,还可能是更有想象空间的结构材料。比如:在数学活动《补地板》之后,我们在“数学区”中投放了大量的正方形组合图形,既有活动中孩子们操作过的,更多是其他不同难度的组合图形,甚至还准备了很多可以自由拼搭的零散正方形,为了保证操作的持续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和孩子一起为这些操作材料标注了相应的难度标记。孩子们特别去“数学区”挑战,各种难度都会试着操作和摆弄,在加深补地板多种方式认知的同时,更拓宽了对正方形组合的感知,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我们的主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主题实施过程中,通过探究和深入,孩子们会有新的发现,产生了新的结论,这是作为教师必须抓住的契机。我们会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白描式的记录,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等,尽量展现最初最真实的情形,关注孩子们对这一主题探索过程的点滴反应,寻找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埋下伏笔。
三、当好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幼儿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到位的观察,谈何正确、有效的教育呢?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并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
(一)学会观察、给予支持、因势利导
幼儿年龄小,观察便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是否需要介入?提供何种帮助?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通过观察孩子们操作材料持续的时间,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发出的声音话语,做出的肢体动作等等,都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获得信息,进而推测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提供相应的帮助或建议。
(二)适时、适度地指导
一是个别指导。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习惯、爱好或能力,都是与众不同的。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于在操作活动中出现差错的孩子,教师应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材料,寻找最适合的方法操作鼓励他们绝不气馁;对于动手能力、感知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需要降低一些要求并提出合适的建议;对于已经能够熟练操作,逐渐丧失兴趣的幼儿应及时提高要求,激发其新的操作欲望。
二是共同参与。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于幼儿的表现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会降低他们的探索兴趣。相反,在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中,孩子们的探索积极性会更高。
参考文献
[1]孟亭含.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67-70.
[2]华怡雯.学习陶行知理论,倡导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22-122.
【关键词】幼儿园 主题区域游戏 陶行知理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2.190
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灵活机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在区域游戏中渗透主题教育;在区域游戏中拓展主题内容;在区域游戏中当好观察者和指导者,充分发挥区域游戏对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做环境,在区域游戏中渗透主题教育
(一)创造与主题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操作和表现的机会
幼儿园环境一直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所在。孩子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在童趣的氛围里尽情玩耍,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在实施主题“小小升旗手”时,孩子们画画、剪剪、贴贴,将主题内容融入了整个走廊的区域中。在长长的走廊中,孩子们绘画的各种人物,一个个仰望着尽头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周围那群快乐的小鸟正在歌唱着祖国的美好;在他们的对面是“中国国徽”和“中国地图”,“国徽”上标注着各部分所代表的涵义,“地图”上是孩子们亲手绘画的中国名胜景观和各地旅游时拍的照片,营造出了一个伟大祖国的氛围。孩子们经常会一起去看看、找找、点点,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对该主题的感知和认识,促进了主题活动地顺利开展。
(二)鼓励幼儿选择和探索,营造自由、自主的活动氛围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幼儿对所见所闻产生兴趣,才能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有获得。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更重要的是营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和探索的氛围。这既要求教师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更要求教师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活动区域的大目标明确后,再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区域的具体目标。“行是知之始”。我们鼓励幼儿在区域中进行自主游戏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在做中学。“美工区”中,我们结合主题“丰收的季节”,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盘子、胶水和各种各样的种子,鼓励幼儿进行种子粘贴画的创作,在摆摆贴贴中,孩子们认识了小麦、稻谷、苍耳等等;我们准备了颜料、毛笔、剪刀和一次性纸杯,引导幼兒将纸杯上色后剪成条状,做成菊花状门帘,装饰环境;我们还收集了许多螃蟹壳,鼓励幼儿制作大螃蟹,完成的作品还能卖到“小菜场”,让幼儿买卖呢!
二、摆材料,在区域游戏中拓展主题内容
在预设或生成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从兴趣点出发,通过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对活动不断延伸新地探究欲,从而使探索活动持续不断深入,由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使得主题不断延伸,自由生成新的主题。
首先,我们把与主题教学相关的材料投放到各个区域中。可能是集体活动中使用到的,也可能是分层次的延伸内容,还可能是更有想象空间的结构材料。比如:在数学活动《补地板》之后,我们在“数学区”中投放了大量的正方形组合图形,既有活动中孩子们操作过的,更多是其他不同难度的组合图形,甚至还准备了很多可以自由拼搭的零散正方形,为了保证操作的持续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和孩子一起为这些操作材料标注了相应的难度标记。孩子们特别去“数学区”挑战,各种难度都会试着操作和摆弄,在加深补地板多种方式认知的同时,更拓宽了对正方形组合的感知,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我们的主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主题实施过程中,通过探究和深入,孩子们会有新的发现,产生了新的结论,这是作为教师必须抓住的契机。我们会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白描式的记录,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等,尽量展现最初最真实的情形,关注孩子们对这一主题探索过程的点滴反应,寻找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埋下伏笔。
三、当好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幼儿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到位的观察,谈何正确、有效的教育呢?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并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
(一)学会观察、给予支持、因势利导
幼儿年龄小,观察便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是否需要介入?提供何种帮助?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通过观察孩子们操作材料持续的时间,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发出的声音话语,做出的肢体动作等等,都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获得信息,进而推测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提供相应的帮助或建议。
(二)适时、适度地指导
一是个别指导。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习惯、爱好或能力,都是与众不同的。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于在操作活动中出现差错的孩子,教师应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材料,寻找最适合的方法操作鼓励他们绝不气馁;对于动手能力、感知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需要降低一些要求并提出合适的建议;对于已经能够熟练操作,逐渐丧失兴趣的幼儿应及时提高要求,激发其新的操作欲望。
二是共同参与。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于幼儿的表现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会降低他们的探索兴趣。相反,在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中,孩子们的探索积极性会更高。
参考文献
[1]孟亭含.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67-70.
[2]华怡雯.学习陶行知理论,倡导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