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杨小宁(1989-2-),男,汉,籍贯:山西忻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社会学;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摘要:布希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指出,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可以与工业革命媲美的重大社会革命就是从控制生产资料向控制符码的变迁。他具体解释为原来我们习惯于服从与各种商品相联系的符号和符码,但是现在我们却正趋向于被一种抽象和模式化的符号及符码所主导。在2005年成都被称之为“超女之城”和当前“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大型选秀节目风靡全国的背景下,我省青少年对影视明星这种“符码”究竟是怎样认知和接触的,青少年又从中受到了何种影响,这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影视明星;青少年;偶像崇拜
一、理论背景及概念界定
2.1研究的理论背景
戴扬认为西方商业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以“电视公众”最为典型)。这两种主要的传媒公众形式确实具有“公众”的某些特征,但离“真正的公众”却还有相当的距离。按照戴扬的分析,“粉丝”则可以列为“假象公众”。南山在观察伍德斯托克“和平与音乐”主题音乐节后借用麦克劳斯基的“资格优于责任”的权利定义,提出“原来我们所理解的青少年与社会的契合渠道,是为我们熟悉的社会模式所界定的为青少年个体成长预设的场景和具体途径,其本质上遵循的是一种成人经验和成人本位的成长理论。”“市场化媒介的娱乐元素只要让青少年从中找到那种伍德斯托克的价值观——坚持做自己的自由,是可以促使分散且自我的青少年自觉形成无须动员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为。”然而南山虽然以“5·12”大地震中灾区青少年依托流行音乐和影视明星的感染力保持面对巨大灾难的勇气为例证,但是并未用更坚实的数据支持其观点,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反的例证。
上述研究促使我们反思和解释娱乐产业的核心产品——“影视明星”对于青少年的意义和影响。从以往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关于青少年研究只停留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研究;对影视明星公众形象的分析;对明星符号的象征性解读研究;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引导。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更多的侧重分析明星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他们盲目追星的批判性审视,这很有可能是给这些追星的青少年贴上了“问题少年”的标签,不利于青少年人格及心理塑造的良好形成。既有的理论是在预判青少年整体走向框架下讨论影视明星的社会价值(或社会责任),且以文献研究居多,我们则期望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来了解和认知我省青少年对于影视明星的认知、接触和评价状况。
2.2概念界定
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青少年多是指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是指个体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特指12—17岁阶段的未成年人。其中12—14年龄段称为少年期,也就是青春期;15—17年龄段称为青年初期。本次调研基于访问的方便性、调查成本以及以往研究的经验考虑,把研究对象青少年界定为中学生。所指青少年为就读于初中、中专、高中的在校学生,年龄10岁到20岁不等。明星,多指有名的歌手、演员、运动员等。在整个明星群落里,最早出现的是电影明星,之后才出现电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本文所指的影视明星是以明星(演员)为核心,组合其它娱乐元素而构成的工业生产体制下的且其形象和名字具有商标意义的群体。主要包括演员、歌手、主持人等。
二、调研说明及有效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立意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具体步骤是首先,选取城市,再选取学校。调查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根据目前城市中学校的分布状况,调查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中专技校,乡镇中心校类学校作为选取标准。在被抽中的学校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两个到四个班级填答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1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4.6%。
从样本区域分布来看:成都回收问卷约占样本总数的38%;广元回收问卷占样本总数的17%;宜宾回收问卷占样本总数的16%;南充占样本总数的15%;乐山占样本总数的14%。从被访者的年级分布来看,初中阶段,占被访者总数的53.7%;高中占被访者总数的46.3%。从被访者的年龄分布来看,最为集中的是15、16岁,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3.2%、23.3%;超出本研究所界定的青少年的被访者有45名(小于13岁或者大于18岁的),这可能是由于一些青少年留级或者跳级所致的。从被访者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样本356份,占样本总数的49.5%;女性样本363份,占样本总数的50.5%。总体来看,样本在“区域”、“性别”、“年龄”、“年级”等关键变量方面的代表性较强,有助于研究的开展。
三、认知状况分析
3.1青少年喜爱的明星类型分析
通过制作“你喜欢的明星属于*你最喜欢的明星的最主要的职业是*你最喜欢的明星属于”的列联表表(表略去),发现在被访青少年所喜爱的明星中,有193名被访者选择实力派,约占被访者总数的27.8%;有378名被访者选择全能派,约占被访者总数的54.5%。全能派歌手和实力派歌手分别为221位和104位,两者合占总数的45.2%;在这两个歌手群体中,不论是全能派还是实力派,内地歌手都占大约一半的比例。青少年对于歌手群体的重点关注很可能与他们缺乏时间、金钱甚至是精力的支撑相关,这使得他们选择了“听歌”这一即经济又方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明星的喜爱和崇拜。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是全能派演员,共126名,约占被访者总数的17.5%。偶像派明星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有121名被访者选择偶像派,约占被访者总数的17.7%;相对而言,只有偶像派歌手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多(80名),且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内地偶像派歌手。
如检验1所示,您的性别是*你喜欢的明星属于何种类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4,这说明两者存在中度相关。其相关系数概率检验的p值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1或者0.05时都应当认为二者是相关的。结合交互表可知,可以认为男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港台地区的明星,而女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日韩和欧美地区的明星。这种差异在内地明星中并不是很明显,这可能与样本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图3-1所示,被访青少年喜爱的明星的成名方式主要是出演电影、电视剧和发行音乐专辑,分别占回答总数的32%和31%;有11%的青少年喜爱的明星的成名方式是参加选秀节目;而通过主持节目、广告代言、网络排行榜以及其他方式成名的明星所占比例都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这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明星主要是全能派的歌手和演员以及实力派的歌手。男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港台地区的明星,而女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日韩和欧美地区的明星。此外,一些偶像派的歌手也受到了青少年的关注和追捧。这些歌手或者演员往往是通过出演电影、电视剧或者发行音乐专辑而成名。另外,选秀成名的明星也备受关注,这与近些年火热的选秀节目不无相关。
3.2青少年明星接触分析
调查显示(表3-1),电视(21.6%)和互联网(18.0%)是青少年获取明星资讯的主要渠道。朋友(11.2%)和同学(11.1%)在信息沟通过程中的作用也比较大。这说明了青少年的辅导引导信息与市场信息是同步展开的,青少年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不再有信息源等级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亲戚这种强关系在获取明星信息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远远小于网友这样的弱关系。这可能一方面与他们见面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很少有关,另外也可能与他们缺乏相同的爱好和兴趣相关。
调查显示(表3-2),只有55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关注明星的动态及其生活细节,而且也会经常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约占被访者总数的7.6%;可以说,那些对于明星崇拜到痴迷和狂热程度的青少年应该是在这个群体中产生的。表示自己完全不会关注明星的任何事情的青少年也只有55名,约占被访者总数的7.6%。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自己不会关注自己喜爱的明星的生活细节,只是偶尔会关注和谈论明星的动态的青少年有343名,约占被访者总数的47.7%。这一方面可能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学习而不能做到“经常关注”相关;同时,也可能与他们对“关注”的不同理解有关。在对表4-1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被访青少年对歌手和部分电影明星的关注较多,而不论歌曲或者电影的发布都会有一定的周期性,这就可能导致被访者在选择时认为自己只是“偶尔关注”。
如检验2所示,你是否会关注喜欢的明星动态与你是否会购买明星的相关产品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5,这说明两者存在正的弱相关。其相关系数概率检验的p值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1或者0.05时都应当认为二者是相关的。也就是说,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动态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同理我们可以进行“检验3:你是否经常谈论你喜欢的明星*你是否会购买明星的相关产品”;“检验4:你是否会关注明星的生活细节*你是否会购买明星的相关产品”。(限于篇幅,图表省去)检验三的相关系数为0.329,也就是说,那些越倾向于谈论明星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检验4的相关系数为0.245,也就是说,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生活细节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
调查显示(图3-2),有54.7%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不会购买明星的相关的产品。有17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CD,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8.4%;有16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海报、写真,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7.3%;有13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报刊杂志,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4.1%;有117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饰物、服装,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2.4%;有9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食品和日用品,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9.9%,有7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文学作品,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7.7%。
调查显示(图3-3),针对你每年购买明星产品大概会消费这一问题,有137名被访者表示自己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消费在50元以下,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41.8%;消费在50到100元之间,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28.7%;消费在100到200元之间,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15.5%;消费在200元到500之间,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6.1%;消费在500元以上,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7.9%。从比例来看,高消费青少年(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约占被访者总数的14%,这可能是那些忠实的粉丝所消费的。检验5数据显示,青少年花在明星上的消费数额与他们所得的生活费用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我们通常的理解的他们的收入越高,他们就越倾向于消费更多关于明星的东西并不相符。这就可以从侧面说明,青少年对明星的追逐和崇拜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他们对所喜爱的明星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关联不大。
3.3青少年明星选择分析
通过制作“你最喜欢的明星属于*明星最重要的前三项特质是”的连列表,可以发现:超过54.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所喜欢的明星属于全能派,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追求完美的价值标准,他们把自身所理解的偶像或者英雄投射到所喜爱的明星身上,认为他们就是完美无缺的。但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强烈发展,但辨别和认识问题能力不足的时期,他们难以对事物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价,这往往导致他们难以正确的看待明星,很容易陷入对明星盲从和痴迷。
此外,他们评判明星最看重的是明星的实力和个人品质,这一点可以与上面他们更喜欢“全能派”风格的明星相互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他们更加喜爱全能派明星,但在明星的“综合实力”中他们更倾向于明星自身如演技和唱功等“硬实力”,这也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像黄渤、许嵩甚至于小沈阳等“其貌不扬”的明星被一些青少年所喜爱。
由图3-4可以看出,阳光(21.9%)、有爱心(18.6%)和责任感(18.3%)是青少年在选择自己偶像时的主要标准。他们对于阳光的追求可能与“青春期的躁动”相关。由于他们身体以及智力的不断发展,就会产生对外在事物和社会的好奇、热情与向往之情。这造就了大多数青少年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往的性格特点。对于责任感和爱心的追求则更多的体现为他们的一种价值需求。转型社会中人情冷漠和责任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他们自身的生理和心里特点使得这种需求更加凸显。当他们把这种需求和价值寄托在自己的偶像身上时,偶像便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和追求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对于偶像的选择标准并不太关注孝心和诚实。这一方面可能与本题的选项设置(限选题)以及他们叛逆、独立的性格特点有关,但也可能是他们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至少,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变革现有的引导机制来有效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追星行为。 如图3-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对于明星的喜爱多是出自增加快乐的心理诉求(48.5%),其次是释放压力(27.1%)和增强自信(20.0%)的目标。影视符号学的研究表明,我们所最求的象征符号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我们所给予厚望的符号是我们内在心理的一种自我投射。按照这种思路,青少年对于明星的喜爱与追逐恰恰是他们对所面临的负担和压力所导致的不快乐、不自信的一种反抗和排解。他们试图从对明星的关注和喜爱过程中缓解和释放沉重的学业压力,从应试教育的“唯分是从”和“题海”中解脱出来。同时,他们希望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对明星的喜爱和追求,他们得以表达自身对快乐、自信等“正能量”的渴望。
四、结论
青少年媒介素养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人格和心理相对不成熟,他们缺乏识别、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而商业化的大众传媒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只注重销量或者点击量,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影响的关注相对较少。他们极容易被各种媒介信息所引导(表3-1)。另一方面,青少年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青少年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不再有信息源等级的区别,这将促使明星制作向全方位投入,这会导致体制性教育信息的输入将会因此而面监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信息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鉴别和信息影响的有效评估的难度剧增,信息的引导也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使得对青少年的人身价值观的引导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着力提升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就显得格外紧迫。
青少年成长期的自我需要主导了他们对影视明星的选择。按照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所面对的主要就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这种生理和心里需求使得他们需要各种方式来排解,而对明星的崇拜和热爱就是其中一种。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图3-5),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青少年在崇拜明星时还是比较理智的,所获得的积极和正面的东西相对较多,比如释放了自身的压力,增加了自己的快乐感,实现了自我的满足和内心的平衡等。从微观来说,在追星的过程中,他们是“将现实空间中的自我与明星投射到幻想空间之中,并在幻想空间中把异性的明星当作自己的恋人、情人甚至配偶”以此来实现自身心理需求的满足。而互动所满足的需求的外化就表现为对于明星的价值评判标准的选择,如有爱心和有责任感、阳光等等,这在调研数据中也有所反映(图3-4)。客观来说,这种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诸多需求。但我们也要警惕一些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的狂热和非理性,防止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沉溺在自我创造的虚幻世界之中,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结上所述,青少年对于影视明星的认知、接触和选择状况如下。就明星认知状况而言:青少年喜欢的是全能派和实力派的歌手和演员,他们喜爱的明星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差别。男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港台地区的明星,而女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日韩和欧美地区的明星。这些歌手或者演员往往是通过出演电影、电视剧或者发行音乐专辑而成名。另外,选秀成名的明星也备受青少年的关注。
就明星的接触状况而言:互联网和电视是青少年获取明星资讯的主要渠道。54.7%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不会购买明星的相关的产品,在这些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产品的青少年中(328),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动态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那些越倾向于谈论明星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生活细节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是:明星的CD、海报、写真、报刊杂志以及饰物、服装等。绝大部分青少年(70.5%)表示自己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消费低于100元。
就青少年明星选择标准而言:青少年对明星的技术评判标准主要是其实力和个人品质,在外貌和性格上的区分并不明显;阳光、有爱心和责任感则是青少年在选择自己偶像时的主要价值标准。而明星对他们生活最大的影响则是增加快乐和释放压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立意和整群抽样方法本身的不足以及问卷填答质量所导致的样本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偏差,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本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推广至全省。(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布希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指出,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可以与工业革命媲美的重大社会革命就是从控制生产资料向控制符码的变迁。他具体解释为原来我们习惯于服从与各种商品相联系的符号和符码,但是现在我们却正趋向于被一种抽象和模式化的符号及符码所主导。在2005年成都被称之为“超女之城”和当前“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大型选秀节目风靡全国的背景下,我省青少年对影视明星这种“符码”究竟是怎样认知和接触的,青少年又从中受到了何种影响,这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影视明星;青少年;偶像崇拜
一、理论背景及概念界定
2.1研究的理论背景
戴扬认为西方商业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以“电视公众”最为典型)。这两种主要的传媒公众形式确实具有“公众”的某些特征,但离“真正的公众”却还有相当的距离。按照戴扬的分析,“粉丝”则可以列为“假象公众”。南山在观察伍德斯托克“和平与音乐”主题音乐节后借用麦克劳斯基的“资格优于责任”的权利定义,提出“原来我们所理解的青少年与社会的契合渠道,是为我们熟悉的社会模式所界定的为青少年个体成长预设的场景和具体途径,其本质上遵循的是一种成人经验和成人本位的成长理论。”“市场化媒介的娱乐元素只要让青少年从中找到那种伍德斯托克的价值观——坚持做自己的自由,是可以促使分散且自我的青少年自觉形成无须动员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为。”然而南山虽然以“5·12”大地震中灾区青少年依托流行音乐和影视明星的感染力保持面对巨大灾难的勇气为例证,但是并未用更坚实的数据支持其观点,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反的例证。
上述研究促使我们反思和解释娱乐产业的核心产品——“影视明星”对于青少年的意义和影响。从以往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关于青少年研究只停留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研究;对影视明星公众形象的分析;对明星符号的象征性解读研究;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引导。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更多的侧重分析明星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他们盲目追星的批判性审视,这很有可能是给这些追星的青少年贴上了“问题少年”的标签,不利于青少年人格及心理塑造的良好形成。既有的理论是在预判青少年整体走向框架下讨论影视明星的社会价值(或社会责任),且以文献研究居多,我们则期望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来了解和认知我省青少年对于影视明星的认知、接触和评价状况。
2.2概念界定
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青少年多是指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是指个体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特指12—17岁阶段的未成年人。其中12—14年龄段称为少年期,也就是青春期;15—17年龄段称为青年初期。本次调研基于访问的方便性、调查成本以及以往研究的经验考虑,把研究对象青少年界定为中学生。所指青少年为就读于初中、中专、高中的在校学生,年龄10岁到20岁不等。明星,多指有名的歌手、演员、运动员等。在整个明星群落里,最早出现的是电影明星,之后才出现电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本文所指的影视明星是以明星(演员)为核心,组合其它娱乐元素而构成的工业生产体制下的且其形象和名字具有商标意义的群体。主要包括演员、歌手、主持人等。
二、调研说明及有效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立意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具体步骤是首先,选取城市,再选取学校。调查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根据目前城市中学校的分布状况,调查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中专技校,乡镇中心校类学校作为选取标准。在被抽中的学校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两个到四个班级填答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1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4.6%。
从样本区域分布来看:成都回收问卷约占样本总数的38%;广元回收问卷占样本总数的17%;宜宾回收问卷占样本总数的16%;南充占样本总数的15%;乐山占样本总数的14%。从被访者的年级分布来看,初中阶段,占被访者总数的53.7%;高中占被访者总数的46.3%。从被访者的年龄分布来看,最为集中的是15、16岁,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3.2%、23.3%;超出本研究所界定的青少年的被访者有45名(小于13岁或者大于18岁的),这可能是由于一些青少年留级或者跳级所致的。从被访者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样本356份,占样本总数的49.5%;女性样本363份,占样本总数的50.5%。总体来看,样本在“区域”、“性别”、“年龄”、“年级”等关键变量方面的代表性较强,有助于研究的开展。
三、认知状况分析
3.1青少年喜爱的明星类型分析
通过制作“你喜欢的明星属于*你最喜欢的明星的最主要的职业是*你最喜欢的明星属于”的列联表表(表略去),发现在被访青少年所喜爱的明星中,有193名被访者选择实力派,约占被访者总数的27.8%;有378名被访者选择全能派,约占被访者总数的54.5%。全能派歌手和实力派歌手分别为221位和104位,两者合占总数的45.2%;在这两个歌手群体中,不论是全能派还是实力派,内地歌手都占大约一半的比例。青少年对于歌手群体的重点关注很可能与他们缺乏时间、金钱甚至是精力的支撑相关,这使得他们选择了“听歌”这一即经济又方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明星的喜爱和崇拜。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是全能派演员,共126名,约占被访者总数的17.5%。偶像派明星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有121名被访者选择偶像派,约占被访者总数的17.7%;相对而言,只有偶像派歌手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多(80名),且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内地偶像派歌手。
如检验1所示,您的性别是*你喜欢的明星属于何种类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4,这说明两者存在中度相关。其相关系数概率检验的p值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1或者0.05时都应当认为二者是相关的。结合交互表可知,可以认为男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港台地区的明星,而女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日韩和欧美地区的明星。这种差异在内地明星中并不是很明显,这可能与样本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图3-1所示,被访青少年喜爱的明星的成名方式主要是出演电影、电视剧和发行音乐专辑,分别占回答总数的32%和31%;有11%的青少年喜爱的明星的成名方式是参加选秀节目;而通过主持节目、广告代言、网络排行榜以及其他方式成名的明星所占比例都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这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明星主要是全能派的歌手和演员以及实力派的歌手。男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港台地区的明星,而女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日韩和欧美地区的明星。此外,一些偶像派的歌手也受到了青少年的关注和追捧。这些歌手或者演员往往是通过出演电影、电视剧或者发行音乐专辑而成名。另外,选秀成名的明星也备受关注,这与近些年火热的选秀节目不无相关。
3.2青少年明星接触分析
调查显示(表3-1),电视(21.6%)和互联网(18.0%)是青少年获取明星资讯的主要渠道。朋友(11.2%)和同学(11.1%)在信息沟通过程中的作用也比较大。这说明了青少年的辅导引导信息与市场信息是同步展开的,青少年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不再有信息源等级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亲戚这种强关系在获取明星信息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远远小于网友这样的弱关系。这可能一方面与他们见面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很少有关,另外也可能与他们缺乏相同的爱好和兴趣相关。
调查显示(表3-2),只有55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关注明星的动态及其生活细节,而且也会经常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约占被访者总数的7.6%;可以说,那些对于明星崇拜到痴迷和狂热程度的青少年应该是在这个群体中产生的。表示自己完全不会关注明星的任何事情的青少年也只有55名,约占被访者总数的7.6%。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自己不会关注自己喜爱的明星的生活细节,只是偶尔会关注和谈论明星的动态的青少年有343名,约占被访者总数的47.7%。这一方面可能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学习而不能做到“经常关注”相关;同时,也可能与他们对“关注”的不同理解有关。在对表4-1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被访青少年对歌手和部分电影明星的关注较多,而不论歌曲或者电影的发布都会有一定的周期性,这就可能导致被访者在选择时认为自己只是“偶尔关注”。
如检验2所示,你是否会关注喜欢的明星动态与你是否会购买明星的相关产品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5,这说明两者存在正的弱相关。其相关系数概率检验的p值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1或者0.05时都应当认为二者是相关的。也就是说,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动态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同理我们可以进行“检验3:你是否经常谈论你喜欢的明星*你是否会购买明星的相关产品”;“检验4:你是否会关注明星的生活细节*你是否会购买明星的相关产品”。(限于篇幅,图表省去)检验三的相关系数为0.329,也就是说,那些越倾向于谈论明星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检验4的相关系数为0.245,也就是说,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生活细节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
调查显示(图3-2),有54.7%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不会购买明星的相关的产品。有17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CD,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8.4%;有16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海报、写真,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7.3%;有13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报刊杂志,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4.1%;有117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饰物、服装,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12.4%;有9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食品和日用品,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9.9%,有73名被访者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相关的文学作品,约占购买者总数(326)的7.7%。
调查显示(图3-3),针对你每年购买明星产品大概会消费这一问题,有137名被访者表示自己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消费在50元以下,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41.8%;消费在50到100元之间,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28.7%;消费在100到200元之间,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15.5%;消费在200元到500之间,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6.1%;消费在500元以上,约占购买者总数(328)的7.9%。从比例来看,高消费青少年(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约占被访者总数的14%,这可能是那些忠实的粉丝所消费的。检验5数据显示,青少年花在明星上的消费数额与他们所得的生活费用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我们通常的理解的他们的收入越高,他们就越倾向于消费更多关于明星的东西并不相符。这就可以从侧面说明,青少年对明星的追逐和崇拜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他们对所喜爱的明星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关联不大。
3.3青少年明星选择分析
通过制作“你最喜欢的明星属于*明星最重要的前三项特质是”的连列表,可以发现:超过54.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所喜欢的明星属于全能派,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追求完美的价值标准,他们把自身所理解的偶像或者英雄投射到所喜爱的明星身上,认为他们就是完美无缺的。但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强烈发展,但辨别和认识问题能力不足的时期,他们难以对事物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价,这往往导致他们难以正确的看待明星,很容易陷入对明星盲从和痴迷。
此外,他们评判明星最看重的是明星的实力和个人品质,这一点可以与上面他们更喜欢“全能派”风格的明星相互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他们更加喜爱全能派明星,但在明星的“综合实力”中他们更倾向于明星自身如演技和唱功等“硬实力”,这也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像黄渤、许嵩甚至于小沈阳等“其貌不扬”的明星被一些青少年所喜爱。
由图3-4可以看出,阳光(21.9%)、有爱心(18.6%)和责任感(18.3%)是青少年在选择自己偶像时的主要标准。他们对于阳光的追求可能与“青春期的躁动”相关。由于他们身体以及智力的不断发展,就会产生对外在事物和社会的好奇、热情与向往之情。这造就了大多数青少年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往的性格特点。对于责任感和爱心的追求则更多的体现为他们的一种价值需求。转型社会中人情冷漠和责任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他们自身的生理和心里特点使得这种需求更加凸显。当他们把这种需求和价值寄托在自己的偶像身上时,偶像便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和追求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对于偶像的选择标准并不太关注孝心和诚实。这一方面可能与本题的选项设置(限选题)以及他们叛逆、独立的性格特点有关,但也可能是他们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至少,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变革现有的引导机制来有效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追星行为。 如图3-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对于明星的喜爱多是出自增加快乐的心理诉求(48.5%),其次是释放压力(27.1%)和增强自信(20.0%)的目标。影视符号学的研究表明,我们所最求的象征符号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我们所给予厚望的符号是我们内在心理的一种自我投射。按照这种思路,青少年对于明星的喜爱与追逐恰恰是他们对所面临的负担和压力所导致的不快乐、不自信的一种反抗和排解。他们试图从对明星的关注和喜爱过程中缓解和释放沉重的学业压力,从应试教育的“唯分是从”和“题海”中解脱出来。同时,他们希望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对明星的喜爱和追求,他们得以表达自身对快乐、自信等“正能量”的渴望。
四、结论
青少年媒介素养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人格和心理相对不成熟,他们缺乏识别、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而商业化的大众传媒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只注重销量或者点击量,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影响的关注相对较少。他们极容易被各种媒介信息所引导(表3-1)。另一方面,青少年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青少年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不再有信息源等级的区别,这将促使明星制作向全方位投入,这会导致体制性教育信息的输入将会因此而面监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信息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鉴别和信息影响的有效评估的难度剧增,信息的引导也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使得对青少年的人身价值观的引导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着力提升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就显得格外紧迫。
青少年成长期的自我需要主导了他们对影视明星的选择。按照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所面对的主要就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这种生理和心里需求使得他们需要各种方式来排解,而对明星的崇拜和热爱就是其中一种。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图3-5),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青少年在崇拜明星时还是比较理智的,所获得的积极和正面的东西相对较多,比如释放了自身的压力,增加了自己的快乐感,实现了自我的满足和内心的平衡等。从微观来说,在追星的过程中,他们是“将现实空间中的自我与明星投射到幻想空间之中,并在幻想空间中把异性的明星当作自己的恋人、情人甚至配偶”以此来实现自身心理需求的满足。而互动所满足的需求的外化就表现为对于明星的价值评判标准的选择,如有爱心和有责任感、阳光等等,这在调研数据中也有所反映(图3-4)。客观来说,这种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诸多需求。但我们也要警惕一些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的狂热和非理性,防止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沉溺在自我创造的虚幻世界之中,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结上所述,青少年对于影视明星的认知、接触和选择状况如下。就明星认知状况而言:青少年喜欢的是全能派和实力派的歌手和演员,他们喜爱的明星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差别。男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港台地区的明星,而女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日韩和欧美地区的明星。这些歌手或者演员往往是通过出演电影、电视剧或者发行音乐专辑而成名。另外,选秀成名的明星也备受青少年的关注。
就明星的接触状况而言:互联网和电视是青少年获取明星资讯的主要渠道。54.7%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不会购买明星的相关的产品,在这些表示自己会购买明星产品的青少年中(328),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动态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那些越倾向于谈论明星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那些越倾向于关注明星生活细节的青少年越倾向于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是:明星的CD、海报、写真、报刊杂志以及饰物、服装等。绝大部分青少年(70.5%)表示自己购买明星相关的产品消费低于100元。
就青少年明星选择标准而言:青少年对明星的技术评判标准主要是其实力和个人品质,在外貌和性格上的区分并不明显;阳光、有爱心和责任感则是青少年在选择自己偶像时的主要价值标准。而明星对他们生活最大的影响则是增加快乐和释放压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立意和整群抽样方法本身的不足以及问卷填答质量所导致的样本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偏差,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本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推广至全省。(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