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來,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鄱阳县教育局启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力图将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由“一把尺子”转变为“数把尺子”,将“千校一面”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百花齐放”的现代教育新格局。历经辛勤耕耘和悉心培育,从开始时“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渐入佳境”,一座座个性鲜明的特色学校犹如报春之花,正在4 200平方公里的中国湖城大地上次第绽放,绚丽多姿。
■一、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受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主导者办学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任何学校都有自身的特殊性,都是个性化的学校。个性化学校是培养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的摇篮,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确立个性化办学目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鄱阳县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生源等方面千差万别。我们引导全县各中小学校在坚持国家的办学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各校实际选准“突破口”,全面实施有特色的素质教育。首先,学校要确定办学目标中的个性化指向。在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后,各中小学校制订了2008~2012年发展战略规划。这样,全县力争每年打造40所特色学校,到2012年全县至少建成200所左右特色学校,到2015年全县各学校都各具特色。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塑造具有个性化办学理念的校长。要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而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其办学思想就表现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引导校长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校长们都着力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创造出学校的特色。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建立推行个性化教育的管理机制。我们设立“特色学校发展基金”,按照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每年评出“十所特色学校”“十所亮点学校”“十所进步学校”,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8 000元。全县各中小学校均修订完善了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目标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各校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了不少有特色的制度形式,如校园文明监督岗、红领巾广播站、亲情热线、代理家长等。
■二、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载体■
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好学校脱颖而出,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这些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所在。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大力调整学校布局。近年来,我们结合撤乡并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加快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调整步伐,撤并学校339所,在城区新建4所学校,使中小学校的布局和规模基本上能满足义务教育发展和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教育的多元化投入。近年来共创办民办学校24所,通过公办民助方式改造农村薄弱学校4所,总计吸纳社会资金近3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既缓解了政府办学的巨大压力,又满足了广大群众渴望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借“二期义教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的东风,我们把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作为重中之重,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近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2亿元,新建楼房532栋,建筑面积近40.9万平方米;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已全部实现了楼房化,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投入1 050多万元购置14.45万套学生课桌椅和3 227张教师讲台,投资2 100万元为526所中小学配置远程教育设备。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配置教师资源。我们按照“补充、整顿、规范、提高”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的目标,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至2009年分别招录教师529名、600名、220名、400名、600名,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工作一线,为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和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师资保障。同时,在职称评定、工资晋级、评先选优等方面对农村教师实行倾斜;实行“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和中青年教师轮岗支教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县城富余教师到需要教师的农村中小学校任教。
■三、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强县战略的有效途径■
鄱阳县是江西省最早的两个县治之一,拥有2 230年建制史,文化积淀深厚,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教育史。而今,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态势。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一个“育”字。全县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体活动作出统一的部署,使校园文化成为各个学校的独特标志。学校之间挖掘潜力、相互学习,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到校园环境建设上来,切实抓好了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营造出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校园环境,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校本课程突出一个“土”字。无论哪座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文化传统、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每一所学校都是个性化的学校。我们引导全县每个乡镇创设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例如,鄱阳镇五一中心学校自行编写的《安全教育篇》《家乡篇》,游城乡中心学校《神奇的游城》、谢家滩中心学校《七言歌》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都各具特色,成效显著。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校园文体活动突出一个“活”字。为了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接班人,各个学校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凰岗镇中心学校为例,该校将原来不受学生欢迎的课间操改为健美操、集体舞、武术操、大合唱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先后投入10万元添置文体用品,改善文体活动的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90%以上的学生自愿加入了腰鼓、剪纸、滑板等8个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留守学生教育突出一个“爱”字。作为江西省人口第一大县,目前鄱阳县外出务工人员约40万,留守在家的儿童少年约8万人,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43%,沿鄱阳湖乡镇有的高达60%左右。我们引导学校将“爱”贯彻教育的始终。例如,双港镇中心学校用无限的爱构筑起留守孩子的成长乐园,探索形成“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亲情热线”等留守孩子教育模式,在硬件配套设施和全程教育服务上下工夫,让留守生感受到温馨、舒适和家庭般的温暖。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一个“优”字。提升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南许衡中学等名校办学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办学品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也在不断提升。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反复实践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它需要我们永不懈怠,永不停滞,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用心血和汗水把每一个学校都润泽成一朵朵绽放异彩的奇葩,达到“一个学校就是一张名片”的境界,使鄱阳县的教育园地名校荟萃,名师迭出,名生纷呈。(作者系江西省鄱阳县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一、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受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主导者办学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任何学校都有自身的特殊性,都是个性化的学校。个性化学校是培养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的摇篮,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确立个性化办学目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鄱阳县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生源等方面千差万别。我们引导全县各中小学校在坚持国家的办学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各校实际选准“突破口”,全面实施有特色的素质教育。首先,学校要确定办学目标中的个性化指向。在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后,各中小学校制订了2008~2012年发展战略规划。这样,全县力争每年打造40所特色学校,到2012年全县至少建成200所左右特色学校,到2015年全县各学校都各具特色。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塑造具有个性化办学理念的校长。要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而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其办学思想就表现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引导校长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校长们都着力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创造出学校的特色。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建立推行个性化教育的管理机制。我们设立“特色学校发展基金”,按照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每年评出“十所特色学校”“十所亮点学校”“十所进步学校”,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8 000元。全县各中小学校均修订完善了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目标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各校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了不少有特色的制度形式,如校园文明监督岗、红领巾广播站、亲情热线、代理家长等。
■二、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载体■
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好学校脱颖而出,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这些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所在。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大力调整学校布局。近年来,我们结合撤乡并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加快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调整步伐,撤并学校339所,在城区新建4所学校,使中小学校的布局和规模基本上能满足义务教育发展和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教育的多元化投入。近年来共创办民办学校24所,通过公办民助方式改造农村薄弱学校4所,总计吸纳社会资金近3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既缓解了政府办学的巨大压力,又满足了广大群众渴望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借“二期义教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的东风,我们把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作为重中之重,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近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2亿元,新建楼房532栋,建筑面积近40.9万平方米;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已全部实现了楼房化,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投入1 050多万元购置14.45万套学生课桌椅和3 227张教师讲台,投资2 100万元为526所中小学配置远程教育设备。
围绕创建特色学校配置教师资源。我们按照“补充、整顿、规范、提高”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的目标,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至2009年分别招录教师529名、600名、220名、400名、600名,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工作一线,为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和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师资保障。同时,在职称评定、工资晋级、评先选优等方面对农村教师实行倾斜;实行“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和中青年教师轮岗支教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县城富余教师到需要教师的农村中小学校任教。
■三、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强县战略的有效途径■
鄱阳县是江西省最早的两个县治之一,拥有2 230年建制史,文化积淀深厚,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教育史。而今,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态势。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一个“育”字。全县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体活动作出统一的部署,使校园文化成为各个学校的独特标志。学校之间挖掘潜力、相互学习,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到校园环境建设上来,切实抓好了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营造出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校园环境,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校本课程突出一个“土”字。无论哪座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文化传统、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每一所学校都是个性化的学校。我们引导全县每个乡镇创设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例如,鄱阳镇五一中心学校自行编写的《安全教育篇》《家乡篇》,游城乡中心学校《神奇的游城》、谢家滩中心学校《七言歌》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都各具特色,成效显著。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校园文体活动突出一个“活”字。为了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接班人,各个学校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凰岗镇中心学校为例,该校将原来不受学生欢迎的课间操改为健美操、集体舞、武术操、大合唱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先后投入10万元添置文体用品,改善文体活动的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90%以上的学生自愿加入了腰鼓、剪纸、滑板等8个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留守学生教育突出一个“爱”字。作为江西省人口第一大县,目前鄱阳县外出务工人员约40万,留守在家的儿童少年约8万人,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43%,沿鄱阳湖乡镇有的高达60%左右。我们引导学校将“爱”贯彻教育的始终。例如,双港镇中心学校用无限的爱构筑起留守孩子的成长乐园,探索形成“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亲情热线”等留守孩子教育模式,在硬件配套设施和全程教育服务上下工夫,让留守生感受到温馨、舒适和家庭般的温暖。
围绕特色学校创建,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一个“优”字。提升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南许衡中学等名校办学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办学品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也在不断提升。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反复实践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它需要我们永不懈怠,永不停滞,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用心血和汗水把每一个学校都润泽成一朵朵绽放异彩的奇葩,达到“一个学校就是一张名片”的境界,使鄱阳县的教育园地名校荟萃,名师迭出,名生纷呈。(作者系江西省鄱阳县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