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师范类有机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师范类有机化学教学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有机化学老师们的共同探讨的话题,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一些体会。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体会;学习方法;情感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20-02
  有机化学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且越来越渗入生物、材料、环保、医药、农业等领域。21世纪的化学乃至生命科学的一些重大成就多与有机化学有紧密联系:各种天然先导物的半合成、医药农药的新药物发明、生命的最基本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DNA的操纵重组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化学研究的各种谱学及化学键理论的发展等等[1]。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化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2]。此外,为很多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高等有机、高分子化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我校师范类有机化学使用的教材是由李景宁主编,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统编教材《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五版),该教材深入浅出,适合师范专业学生使用。该教材以官能团为主线,以烷烃、烯烃(单烯、二烯)、炔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和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含杂原子的化合物以及生物有机化合物为顺序编排,并融入了立体化学(对映异构)及波谱学(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为一体的基本模式。每一类化合物的讲解都是按照结构、性质、典型反应机理这一线索进行的。
  针对师范类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现将自己从事有机化学教学6年以来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强化练习,针对一些重难点内容,可以多参考一些习题集,分类归纳各知识点,贯穿于各个题目当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重点内容
  所谓温故知新,适当的课堂练习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通过费歇尔投影式判断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这与最小基团在横键还是竖键有关,最小基团竖键,顺时针R构型,逆时针S构型;最小基团在横键,顺时针S构型,逆时针R构型;因为费希尔投影的原则是横前竖后,通过对共性问题的讲解,可以对已学知识点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
  再以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为例,主要有卤代、硝化、磺化和傅克反应(包括烷基化和酰基化)。这些反应的过程都是相似的,找到亲电试剂如卤代时的亲电试剂为卤正离子,硝化时的亲电试剂为硝酰正离子,磺化为三氧化硫,烷基化为烷基正离子,酰基化为酰基正离子,然后亲电试剂取代芳环上的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相关反应[3]。
  还有就是比较取代芳烃亲电取代的活性次序,掌握其中规律,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出错:比较亲电取得活性次序,其实就是比较取代芳环上电子云密度的大小,电子云密度越大,亲电取代越容易,反之越难。从而问题得到转化,同学们只要记得取代基的类型及供电子或者吸电子能力的强弱即可。例如比较下列化合物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难易:
  分析以上取代基,其中硝基、甲酰基为吸电子基团,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亲电取代变难,羟基和甲基为给电子基团,环上电子云密度升高,亲电取代更加容易,这样可以把以上五个化合物分为三组,苯以及富电子取代苯及却电子取代苯。接下来比较两个吸电子基团,硝基比甲酰基吸电子能力更强,苯环却电子程度更高;羟基和甲基比较,羟基给电子能力更强,这样五个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顺序就比较出来了。
  二、师范院校培养出的多数学生都将从事教师行业,这些学生作为准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它直接会影响到即将上初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
  针对师范特色,可以选一些内容或者知识点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们自己去讲解。师范生将来也要走上讲台,面对学生,采取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更好掌握某个知识点,同时对学生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可以熟悉备课、讲课,以及掌握好课堂,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三、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以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对于亲核反应、亲电反应,学生经常搞不清楚。如以具体的实例来讲解,使学生更好理解。
  只要想起其中的一个例子,就可以联想到一大类相同类型的反应。
  四、把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融入课堂,让同学们觉得学习有机化学很轻松,喜欢学习有机化学,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上有效听课,课后及时总结复习的习惯[3]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机化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是“结构决定性质”。所有反应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官能团或者在官能团附近发生的。对于同学具体学习时,要求:
  1.做好课前预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阶段,按照教學进度的要求每一节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都很多,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有选择地听老师讲课,不明白的内容仔细听老师讲解,还有不明白可以利用课间与老师交流。这样可以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堆成山,自己也问不出问题,那一切都晚了。
  2.有机化学内容多,但很有规律,需要同学们记忆的内容也多。这个记忆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有机化学众多的内容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同学也可以自己做总结(周总结或者章总结),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及时复习并且多做练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先快后慢,据调查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利用这个规律,同学可以在学习新内容后及时复习,争取将短时记忆变为长久记忆。再通过多做练习,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效应[4-5]
  所谓情感效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因情感因素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的现象。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时,也会对教师所授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相反,当学生对教师产生害怕、厌恶时,就会对教师所授内容产生厌倦。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地运用情感,就能为教学开辟一条通过非智力因素改善智力因素的直接通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情感表现首先要尊重学生。人都有自尊自重之心,只有尊重学生,双方才能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带着深厚的感情关心、爱护学生,无论是优秀的,还是学习处于弱势的学生,都应平等地尊重和帮助他们。其次要有亲和力。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体验他们的情感,而不应一脸严肃,甚至动辄训斥学生,否则会阻碍师生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欣,陈宝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5):101-102 68.
  [2]王毓.师范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化学史的渗透[J].广州化工,2015,43(8):207-208.
  [3]李文娟,薛梅,何林,刘平,谢建伟,刘志勇,代斌.有机化学教与学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4,41(18):175-176.
  [4]吴晓丹.教学中应重视师生的“情感效应”[J].广西教育.2008.4:19-20.
  [5]何明茂,魏东,黄维兵.试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效应[J].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02,16(3):63-65.
其他文献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可以用来评价企业对其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营运活动能力。通过营运能力分析可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可发现企业在资
近年来,电力企业在大力推进电网建设的同时,如何通过集约化管控,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降低公司建设与运营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益,是新形势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
期刊
在本土电视行业普遍寻找革命式创意的形态焦虑中,真人相亲秀节目《非诚勿扰》却凭借极度关注细节竞争力的微创新,为江苏卫视博尽眼球。
从实验室保藏的菌株中筛选出一株Sphingomonas sp. ZJ01发酵生产微生物多糖WL-26,以发酵液粘度和多糖产量为目的,优化并获得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在摇床和3L发酵罐水平,从
脂肪酶(Lipase, EC3.1.1.3)是一类重要的甘油酯键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可以在油水界面上催化脂类物质分解、合成和酯交换等反应,是最早研究的酶类之一。微
北京有个蔬菜集贸市场,开始只有一个当地人卖鲜鱼,他常常拿个大喇叭吆喝,生意尚可。后来又来了个南方人也卖鲜鱼,他只是默默地挂出木牌告示:买鱼,帮您剖净洗清,另送做鱼的葱、姜、蒜
本论文对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的诱变和筛选,高产虾青素突变株的培养特征,发酵助剂对虾青素合成的促进作用,高产虾青素突变株与啤酒酵母的原生质体融合以及融合株发酵特
对黄河兰州段、白银段的水样及沉积物样进行了环境磁学研究,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的输入对河水的磁化率产生影响,且磁化率变化因污染源而异;亚铁磁性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