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山深处,澜沧江畔,德斯立教学点沉默伫立。这所位于云南省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的学校,是保山市仅剩的一个“一师一校”教学点,今年58岁的张有国,是教学点唯一的教师。怀着“让更多娃娃走出大山”的愿望,1979年,初中毕业的张有国以扫盲教师的身份一头扎进德斯立,这一守,就是41年。
德斯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结着张有国的心血、记录着他的付出。时隔多年,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德斯立最初的样子——没有围墙,没有厕所,只有一间破旧的、四面漏风的茅草房。雨天来临,教室一片漆黑,雨水哗啦啦地拍打着孩子们的脸,师生们只能披着蓑衣、戴着雨帽上课。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受苦,当时月工资仅有12元的张有国,自己省吃俭用,省下钱来挖窑烧瓦,购买钉子、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伙同乡亲们一点点为孩子们建起瓦房教室、筑起校园围墙,又在校园里盖起厕所。之后,为给学生盖宿舍,他甚至瞒着妻子,偷拿了家里辛辛苦苦攒下的1万元钱,并向银行贷了6000元。这些年来,买煤油、购电视机、安太阳能、制篮球架、做乒乓球台……为了学校大大小小的建设、维修,张有国先后花费5万多元。如今,学校的硬件条件好了,他却依然在为学生贴钱——学校共有8个孩子,每个孩子每学期交20块钱的管理费,连基本的电费、水费都不够,差额都是由张有国自己掏腰包。“我一年得贴4000到6000块钱。”说这话时,张有国是笑着的。
有人说张有国傻,老是贴钱给学校图个啥?妻子也为此跟他争吵过。但张有国从来没有动摇,“只要能从这里多走出几个大学生,我付出再多也值得”。
41年来,先后有10个本科生、21个专科生从德斯立走出,每每想起这些孩子,一种欣慰掺杂着骄傲的情绪都会冲击着张有国的心,同时也坚定着他行走的脚步。现在,陪伴张有国的是8个学前班的孩子。由于离家远,也是为了培养自理能力,他们平时都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回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我一个人负责。”对于孩子们来说,张有国不仅是老师,也是他们的家长。白天,他在上课之外,还要给孩子们煮饭、洗衣,晚上则要陪孩子们睡觉。每晚,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两次叫醒孩子们起夜,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对于自己的孩子,他都没有这么上心过。
2012年,因水库移民搬迁政策,张有国的家搬到了离德斯立约100公里的湾甸坝,每次回家,他都要骑五六个小时的摩托车。“我平时很少回家,只有学校放假时才回去。”周末时,孩子们都回家了,张有国就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校园,“出去几里看不见一个人”。县里的领导看他辛苦坚守多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提议将他调到离家近些的学校,但张有国拒绝了——德斯立的8个孩子来自5个村子,这是附近唯一的教学点。即便如此,有的孩子回家的路程骑摩托车也要1个多小时。孩子们的家长平时忙于生计,没时间每天接送,又少有教师愿意如张有國这般贴自己的钱做教育并悉心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我可怜这些娃娃,我一走,他们就读不了书了。”就这样,张有国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中间,德斯立一度面临撤并问题,也是张有国向上级请求保留了下来。“只要娃娃们能读书,我不要工资都可以。”
澜沧江水日夜奔涌,挟着40余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从少年意气到鬓生白发,张有国将半生的爱留在了德斯立。近些年,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在外结婚生子,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最初的德斯立小学因生源萎缩而变为了现在的教学点。再过两年,张有国就要退休了,到那时,村子里基本上已没有适龄的孩子,德斯立和他的使命都算完成了。
德斯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结着张有国的心血、记录着他的付出。时隔多年,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德斯立最初的样子——没有围墙,没有厕所,只有一间破旧的、四面漏风的茅草房。雨天来临,教室一片漆黑,雨水哗啦啦地拍打着孩子们的脸,师生们只能披着蓑衣、戴着雨帽上课。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受苦,当时月工资仅有12元的张有国,自己省吃俭用,省下钱来挖窑烧瓦,购买钉子、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伙同乡亲们一点点为孩子们建起瓦房教室、筑起校园围墙,又在校园里盖起厕所。之后,为给学生盖宿舍,他甚至瞒着妻子,偷拿了家里辛辛苦苦攒下的1万元钱,并向银行贷了6000元。这些年来,买煤油、购电视机、安太阳能、制篮球架、做乒乓球台……为了学校大大小小的建设、维修,张有国先后花费5万多元。如今,学校的硬件条件好了,他却依然在为学生贴钱——学校共有8个孩子,每个孩子每学期交20块钱的管理费,连基本的电费、水费都不够,差额都是由张有国自己掏腰包。“我一年得贴4000到6000块钱。”说这话时,张有国是笑着的。
有人说张有国傻,老是贴钱给学校图个啥?妻子也为此跟他争吵过。但张有国从来没有动摇,“只要能从这里多走出几个大学生,我付出再多也值得”。
41年来,先后有10个本科生、21个专科生从德斯立走出,每每想起这些孩子,一种欣慰掺杂着骄傲的情绪都会冲击着张有国的心,同时也坚定着他行走的脚步。现在,陪伴张有国的是8个学前班的孩子。由于离家远,也是为了培养自理能力,他们平时都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回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我一个人负责。”对于孩子们来说,张有国不仅是老师,也是他们的家长。白天,他在上课之外,还要给孩子们煮饭、洗衣,晚上则要陪孩子们睡觉。每晚,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两次叫醒孩子们起夜,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对于自己的孩子,他都没有这么上心过。
2012年,因水库移民搬迁政策,张有国的家搬到了离德斯立约100公里的湾甸坝,每次回家,他都要骑五六个小时的摩托车。“我平时很少回家,只有学校放假时才回去。”周末时,孩子们都回家了,张有国就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校园,“出去几里看不见一个人”。县里的领导看他辛苦坚守多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提议将他调到离家近些的学校,但张有国拒绝了——德斯立的8个孩子来自5个村子,这是附近唯一的教学点。即便如此,有的孩子回家的路程骑摩托车也要1个多小时。孩子们的家长平时忙于生计,没时间每天接送,又少有教师愿意如张有國这般贴自己的钱做教育并悉心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我可怜这些娃娃,我一走,他们就读不了书了。”就这样,张有国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中间,德斯立一度面临撤并问题,也是张有国向上级请求保留了下来。“只要娃娃们能读书,我不要工资都可以。”
澜沧江水日夜奔涌,挟着40余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从少年意气到鬓生白发,张有国将半生的爱留在了德斯立。近些年,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在外结婚生子,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最初的德斯立小学因生源萎缩而变为了现在的教学点。再过两年,张有国就要退休了,到那时,村子里基本上已没有适龄的孩子,德斯立和他的使命都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