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回顾以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不同于基尼系数的新的指标用于衡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把这一指标引入模型,用以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实证分析当中得出一些缩小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启示。实证结果显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前两者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可观。
【关键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农民收入来源 工资性收入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安徽省总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从最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安徽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及其各来源部分在名义上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
但是,根据近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报告称,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均在缩小,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1]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危害甚大,这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不利于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上面所提到的报告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的,那么安徽省是否也出现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呢?
一、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行的研究相比于针对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研究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针对安徽省农村收入差距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所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仍然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些学者通过搜集全国或个别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肖宜滨(1998)从收入来源角度,运用1996年江苏农村住户调查资料,通过对基尼系数的分解,探讨江苏农民收入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2]陈传波、丁士军(2001)和万广华、周章跃等(2005)都利用农户调查资料,构建了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框架来研究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认为影响农户收入及差异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资产等。结论表明,环境因素对收入差异影响较小,人口和资产因素存在重要影响。所不同的是,后者认为农业结构比劳动力和其他投入更能解释导致整个农村出现收入不平等这一现象。张东辉、司志宾(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农村机械化水平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3]赵亮、张世伟(2011)借鉴万广华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农村收入不平等的根源。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安徽省农村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
辛永容(2004)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特征、产生的原因、变动趋势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与全国的情况相比较,揭示了其变动特点,分析了其给安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所带来的效应。李学灵、张尚豪(2006)运用1993~2004年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构成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深入分析了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冯瑛、郭素华、陈建东(2010)利用泰尔指数对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分解分析了各类收入的变化及其内在原因。[4]
本文通过借鉴张东辉、司志宾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不同于基尼系数的新的指标用于衡量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模型,用以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问题,并从实证分析当中得出一些缩小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启示。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本文借鉴张东辉、司志宾的研究方法,构建一个新的指标来衡量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模型。
D=∑(λi|Xit-Xt|)
其中,D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程度;Xt是t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Xit是t年i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λi是i收入组的居民户数在全部居民户所占的比重。为了避免负号对于计算结果的抵消作用,对于Xit与Xt之间的差值进行了绝对值化处理。∑代表加总求和。
对农民收入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了检验不同收入来源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将选取以上几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并把最后两项收入并为一项。[5]其中,X1表示工资性收入;X2表示生产经营性收入;X3表示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因为以上三个时间序列在ADF检验中都显示其是非平稳序列,所以对其进行差分处理以使其平稳,分别用X11、X22、X33来表示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这三个变量的差分序列。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D=α0+α1X11+α2X22+α3X33
其中,α0、α1、α2、α3为待估参数。
(二)数据处理与描述
本文使用历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用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的数据来衡量λi的值。将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为10个组,其人均纯收入范围分别为:400元以下、400~500元、500~600元、600~800元、8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2500元、2500~3000元、3000元以上。假定收入在各组内平均分布,所以我们取各组两端点值的算术平均数为该组居民的代表收入,第一组和最后一组做特别处理,分别取值200和4 000。这样Xit的10个数值依次为:200、450、550、700、900、1250、1750、2250、2750、4000。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和上述计算公式,我们得到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指标的数值以及2002~2010年安徽省各种收入来源的相关数据,并以1990年为基期对其进行了消胀处理(见表1)。[6] 由上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各组成部分在实际量上也是在不断增长的,收入差距在2002~2006年经历了一个逐年扩大的趋势,2006~2008之间逐年缩小,而2008年之后则又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实证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收集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各项检验指标来看,变量X11和X22都通过了检验,X33的t统计量和p值虽不显著,但符合经济意义,所以选择保留此变量。D.W统计值虽然只有1.034,但通过LM检验之后发现该模型并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该回归模型为:
D=313.49+3.34X11+1.88X22-2.73X33
T=(8.416) (4.291) (3.775) (-1.618)
R2=0.89 F=7.828 D.W=1.034
其中,X11、X22、X33分别表示以上三种收入来源的增量变化。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整体显著。因此,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量变化对收入差距是会产生影响的,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本身是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X11和X22的回归系数都是正值,说明这两者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正向的,且X11的回归系数大于X22的回归系数,则说明前者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更大。[7]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也即是农村工资性收入者对收入不平等有更为重要的影响。X33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也符合现实经济意义。因为,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会引起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对缩小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启示
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在本地企业或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和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其中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占主要部分。事实上,安徽省近年来也一直都是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的大省。所以要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首先必须更加合理、有序、积极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村居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另外,教育等人力资本也是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使农村向外转移和向本地提供的劳动力质量更高,从而收入也将更高。
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大部分。所以要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增加农民的第一产业收入便十分重要。因此,应当大力增加农村耕地的利用率;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缩小地域间的差异;增加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和卫生事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在农村居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占主要地位。既然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缩小农村地区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那么政府就应当有选择的向贫困地区的低收入群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粮食直接补贴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8]
四、结束语
本文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与各收入来源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是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前两者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且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可观。因此,要更加注重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但是,本文只是验证了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总体上与各收入来源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程度,而并没有详细讨论这三项收入的各构成要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比如工资性收入当中外出务工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生产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等。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宜滨.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基尼系数的一种应用[J].江苏统计,1998,2.
[2]陈传波,丁士军,舒振斌.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4).
[3]万广华,周章跃,陆迁.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J].中国农村经济,2005,5.
[4]张东辉,司志宾.教育、技术进步与农村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农村统计数据的分析[J].经济评论,2007,(5).
[5]赵亮,张世伟.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成因——基于回归分解的研究途径[J].人口学刊,2011,189(5).
[6]辛永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效应分析[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6.
[7]李学灵,张尚豪.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与分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8]冯瑛,郭素华,陈建东.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研究——以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为例[J].农村经济,2010,(10).
作者简介:杨雪荣(1988-),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2011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关键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农民收入来源 工资性收入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安徽省总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从最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安徽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及其各来源部分在名义上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
但是,根据近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报告称,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均在缩小,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1]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危害甚大,这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不利于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上面所提到的报告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的,那么安徽省是否也出现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呢?
一、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行的研究相比于针对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研究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针对安徽省农村收入差距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所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仍然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些学者通过搜集全国或个别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肖宜滨(1998)从收入来源角度,运用1996年江苏农村住户调查资料,通过对基尼系数的分解,探讨江苏农民收入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2]陈传波、丁士军(2001)和万广华、周章跃等(2005)都利用农户调查资料,构建了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框架来研究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认为影响农户收入及差异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资产等。结论表明,环境因素对收入差异影响较小,人口和资产因素存在重要影响。所不同的是,后者认为农业结构比劳动力和其他投入更能解释导致整个农村出现收入不平等这一现象。张东辉、司志宾(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农村机械化水平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3]赵亮、张世伟(2011)借鉴万广华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农村收入不平等的根源。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安徽省农村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
辛永容(2004)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特征、产生的原因、变动趋势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与全国的情况相比较,揭示了其变动特点,分析了其给安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所带来的效应。李学灵、张尚豪(2006)运用1993~2004年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构成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深入分析了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冯瑛、郭素华、陈建东(2010)利用泰尔指数对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分解分析了各类收入的变化及其内在原因。[4]
本文通过借鉴张东辉、司志宾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不同于基尼系数的新的指标用于衡量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模型,用以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问题,并从实证分析当中得出一些缩小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启示。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本文借鉴张东辉、司志宾的研究方法,构建一个新的指标来衡量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模型。
D=∑(λi|Xit-Xt|)
其中,D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程度;Xt是t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Xit是t年i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λi是i收入组的居民户数在全部居民户所占的比重。为了避免负号对于计算结果的抵消作用,对于Xit与Xt之间的差值进行了绝对值化处理。∑代表加总求和。
对农民收入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了检验不同收入来源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将选取以上几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并把最后两项收入并为一项。[5]其中,X1表示工资性收入;X2表示生产经营性收入;X3表示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因为以上三个时间序列在ADF检验中都显示其是非平稳序列,所以对其进行差分处理以使其平稳,分别用X11、X22、X33来表示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这三个变量的差分序列。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D=α0+α1X11+α2X22+α3X33
其中,α0、α1、α2、α3为待估参数。
(二)数据处理与描述
本文使用历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用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的数据来衡量λi的值。将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为10个组,其人均纯收入范围分别为:400元以下、400~500元、500~600元、600~800元、8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2500元、2500~3000元、3000元以上。假定收入在各组内平均分布,所以我们取各组两端点值的算术平均数为该组居民的代表收入,第一组和最后一组做特别处理,分别取值200和4 000。这样Xit的10个数值依次为:200、450、550、700、900、1250、1750、2250、2750、4000。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和上述计算公式,我们得到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指标的数值以及2002~2010年安徽省各种收入来源的相关数据,并以1990年为基期对其进行了消胀处理(见表1)。[6] 由上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各组成部分在实际量上也是在不断增长的,收入差距在2002~2006年经历了一个逐年扩大的趋势,2006~2008之间逐年缩小,而2008年之后则又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实证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收集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各项检验指标来看,变量X11和X22都通过了检验,X33的t统计量和p值虽不显著,但符合经济意义,所以选择保留此变量。D.W统计值虽然只有1.034,但通过LM检验之后发现该模型并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该回归模型为:
D=313.49+3.34X11+1.88X22-2.73X33
T=(8.416) (4.291) (3.775) (-1.618)
R2=0.89 F=7.828 D.W=1.034
其中,X11、X22、X33分别表示以上三种收入来源的增量变化。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整体显著。因此,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量变化对收入差距是会产生影响的,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本身是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X11和X22的回归系数都是正值,说明这两者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正向的,且X11的回归系数大于X22的回归系数,则说明前者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更大。[7]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也即是农村工资性收入者对收入不平等有更为重要的影响。X33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也符合现实经济意义。因为,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会引起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对缩小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启示
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在本地企业或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和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其中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占主要部分。事实上,安徽省近年来也一直都是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的大省。所以要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首先必须更加合理、有序、积极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村居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另外,教育等人力资本也是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使农村向外转移和向本地提供的劳动力质量更高,从而收入也将更高。
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大部分。所以要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增加农民的第一产业收入便十分重要。因此,应当大力增加农村耕地的利用率;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缩小地域间的差异;增加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和卫生事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在农村居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占主要地位。既然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缩小农村地区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那么政府就应当有选择的向贫困地区的低收入群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粮食直接补贴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8]
四、结束语
本文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与各收入来源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是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前两者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且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可观。因此,要更加注重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但是,本文只是验证了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总体上与各收入来源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程度,而并没有详细讨论这三项收入的各构成要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比如工资性收入当中外出务工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生产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等。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宜滨.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基尼系数的一种应用[J].江苏统计,1998,2.
[2]陈传波,丁士军,舒振斌.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4).
[3]万广华,周章跃,陆迁.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J].中国农村经济,2005,5.
[4]张东辉,司志宾.教育、技术进步与农村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农村统计数据的分析[J].经济评论,2007,(5).
[5]赵亮,张世伟.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成因——基于回归分解的研究途径[J].人口学刊,2011,189(5).
[6]辛永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效应分析[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6.
[7]李学灵,张尚豪.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与分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8]冯瑛,郭素华,陈建东.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研究——以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为例[J].农村经济,2010,(10).
作者简介:杨雪荣(1988-),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2011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