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随着微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成为教学的必要的手段之一。本文对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从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链接、课后复习巩固等方面,如何使用微课,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点缀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课前;课上;课后
【中图分类号】G434;G633.3
微课随着微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因其短小、生动、灵活而成为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笔者通过对微课的初步相识,认识到微课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把微课作为学习预习新课和自学的有效工具,新授课中的得力助手,课后复习的补充手段等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微课的应用只能是一种补充、一个手段、一种方式,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主流,不能让课堂变成几个微课的叠加的感悟和体会,以期和广大同仁们交流。
一、 微课的意义和特点
1.初识微课——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微时代的必然产物,最初起源于微博。就词语“微课”的字面看,“微”是“细小”、“精妙”之意。因此,微课是一种“短而精的课”。从微课的形式来看,“微课”又是“移动的课”、“在线的课”。从时间来看,微课一般是5-8分钟,最长也不超过10分钟。从教学内容看,微课是就某个知识点、某一个教学片段、甚至某一个词语等的单一的“主题”而设计的课。
2.了解微课——微课的优势
微课与传统课有相同之处,但千差万别,微课因其动、小、短、形象、生动、直观等备受师生们喜爱,也因其资源的丰富、使用的快捷和方便等备受师生们的青睐。
(1) 微课的“有效性”
微课因为内容少、教学面对面,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根据教育心理学,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而传统课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5-8分钟的微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重点、某一个主题上,减少“分神”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学习《散步》中,关于祖孙三代人在散步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奶奶坚持走大路、孙子要走小路,而“作者”选择了大路,结果奶奶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对于这家人的分歧的理解和争论,无疑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文的写作的主题之一,对这一主题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可能一带而过,“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家庭的温馨和睦”。学生们没来得及体会出来、感受得到,这个环节就划上了句号,给教学造成一个“缺口”,留下遗憾。而告诉学生,课前已经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制成了“微视频”,发到了QQ群,课后可以随时观看,或者给学生一个链接,到网上观看更多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微视频。
这样,学生观看视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想打开视频而一睹老师“网上”风采的欲望油然而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探知的兴趣和欲望,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落实。
(2) 微课的“灵活性”
微课是“移动”的课,具有“即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微课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性使用,可以反复观看同一个视频。同时,同一内容有不同的微视频,学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点击观看,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微课,对教材画龙点睛。
众所周知,一篇阅读课文一般情况下篇幅比较长,阅读一遍用时长、效果微,尤其是学困生更是如此,读完一遍,回过头,印象不够深刻,文章的主旨不能把握。此时,微视频的使用,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明确教材的中心。
以《羚羊木雕》为例,这篇文章篇幅长,尤其是“插叙”在文章中占据了大段的篇幅,对于这段插叙的理解,往往被读者忽略,那么,引导学生在阅读前点击铜罐驿中学的罗江越老师的微课的链接http://my.tv.sohu.com/us/263520789/80823294.shtml,和学生们一起观看,通过观看,可以直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插叙的作用。这个微视频,罗老师从袁枚的《田园诗话》的“文章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做诗文者贵曲”简述文章曲折起伏,给人以新、奇、趣之感,文章有波澜,使人百读不厌,引人入胜,且耐人寻味。而文章如果平铺直叙,则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解析了这两句话之后,“接下来,我们走进富于波澜、故事情节曲折、情谊浓厚的文章——《羚羊木雕》”简单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这篇文章的特点,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接着,执教老师介绍非洲的羚羊、木雕的工艺品的贵重,“我”把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可见我们之间的友谊不一般,是多么的身后,而万芳也毫不犹豫地从怀里掏出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这在文章中属于插叙,那么,插叙的作用是什么呢?罗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5点:刻画了万芳的形象,为送小藏刀作了铺垫;交代我送羚羊木雕的理由;侧面刻画双方家长的性格;进一步刻画“我”的性格;舒缓了故事情节,是文章跌宕起伏,波澜有致。
由此,微视频的作用可窥一斑。
2.运用微视频,领略诗境。
微视频将影像、声音、文字、视频等联动起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课堂教学营建了浓厚的氛围。如《观沧海》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微视频的动静、虚实、远近结合、豪气干云的音乐表现出诗人的胸怀的宽广、胸襟的宽阔、志向的远大等,帮助学生领略诗境。
三、 把握微课的使用的“度”和“效”
微视频固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教学中,也应该有选择使用,不能冲淡教学的主旋律。
一位教师上语文公开课,指教内容《木兰诗》,一节课45分钟连接了3次微视频的课件,先是配音朗诵,时间在5分钟以上,诗歌的朗诵声情并茂,倒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对于诗歌中的生字词,连接了李园园老师的微课,讲到诗歌的修辞时,链接了《木兰诗修辞欣赏》的视频。这样,一节课,几乎执教老师在点击其他老师的精彩片段,虽然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少了些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也无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节课,几乎是微视频的课堂的叠加,造成了“物极必反”的不良效果。
因此,微视频虽好,但应注意使用的频度和效度,否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语文教学中,注重开发和利用微视频,可以丰富见识,拓展思维,使学生吸收其中的精华,汲取营养成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 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5期 .
[2] 杜容.让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闪光 [J]. 课外语文(下),2015年6期 .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课前;课上;课后
【中图分类号】G434;G633.3
微课随着微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因其短小、生动、灵活而成为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笔者通过对微课的初步相识,认识到微课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把微课作为学习预习新课和自学的有效工具,新授课中的得力助手,课后复习的补充手段等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微课的应用只能是一种补充、一个手段、一种方式,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主流,不能让课堂变成几个微课的叠加的感悟和体会,以期和广大同仁们交流。
一、 微课的意义和特点
1.初识微课——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微时代的必然产物,最初起源于微博。就词语“微课”的字面看,“微”是“细小”、“精妙”之意。因此,微课是一种“短而精的课”。从微课的形式来看,“微课”又是“移动的课”、“在线的课”。从时间来看,微课一般是5-8分钟,最长也不超过10分钟。从教学内容看,微课是就某个知识点、某一个教学片段、甚至某一个词语等的单一的“主题”而设计的课。
2.了解微课——微课的优势
微课与传统课有相同之处,但千差万别,微课因其动、小、短、形象、生动、直观等备受师生们喜爱,也因其资源的丰富、使用的快捷和方便等备受师生们的青睐。
(1) 微课的“有效性”
微课因为内容少、教学面对面,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根据教育心理学,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而传统课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5-8分钟的微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重点、某一个主题上,减少“分神”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学习《散步》中,关于祖孙三代人在散步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奶奶坚持走大路、孙子要走小路,而“作者”选择了大路,结果奶奶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对于这家人的分歧的理解和争论,无疑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文的写作的主题之一,对这一主题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可能一带而过,“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家庭的温馨和睦”。学生们没来得及体会出来、感受得到,这个环节就划上了句号,给教学造成一个“缺口”,留下遗憾。而告诉学生,课前已经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制成了“微视频”,发到了QQ群,课后可以随时观看,或者给学生一个链接,到网上观看更多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微视频。
这样,学生观看视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想打开视频而一睹老师“网上”风采的欲望油然而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探知的兴趣和欲望,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落实。
(2) 微课的“灵活性”
微课是“移动”的课,具有“即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微课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性使用,可以反复观看同一个视频。同时,同一内容有不同的微视频,学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点击观看,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微课,对教材画龙点睛。
众所周知,一篇阅读课文一般情况下篇幅比较长,阅读一遍用时长、效果微,尤其是学困生更是如此,读完一遍,回过头,印象不够深刻,文章的主旨不能把握。此时,微视频的使用,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明确教材的中心。
以《羚羊木雕》为例,这篇文章篇幅长,尤其是“插叙”在文章中占据了大段的篇幅,对于这段插叙的理解,往往被读者忽略,那么,引导学生在阅读前点击铜罐驿中学的罗江越老师的微课的链接http://my.tv.sohu.com/us/263520789/80823294.shtml,和学生们一起观看,通过观看,可以直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插叙的作用。这个微视频,罗老师从袁枚的《田园诗话》的“文章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做诗文者贵曲”简述文章曲折起伏,给人以新、奇、趣之感,文章有波澜,使人百读不厌,引人入胜,且耐人寻味。而文章如果平铺直叙,则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解析了这两句话之后,“接下来,我们走进富于波澜、故事情节曲折、情谊浓厚的文章——《羚羊木雕》”简单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这篇文章的特点,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接着,执教老师介绍非洲的羚羊、木雕的工艺品的贵重,“我”把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可见我们之间的友谊不一般,是多么的身后,而万芳也毫不犹豫地从怀里掏出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这在文章中属于插叙,那么,插叙的作用是什么呢?罗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5点:刻画了万芳的形象,为送小藏刀作了铺垫;交代我送羚羊木雕的理由;侧面刻画双方家长的性格;进一步刻画“我”的性格;舒缓了故事情节,是文章跌宕起伏,波澜有致。
由此,微视频的作用可窥一斑。
2.运用微视频,领略诗境。
微视频将影像、声音、文字、视频等联动起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课堂教学营建了浓厚的氛围。如《观沧海》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微视频的动静、虚实、远近结合、豪气干云的音乐表现出诗人的胸怀的宽广、胸襟的宽阔、志向的远大等,帮助学生领略诗境。
三、 把握微课的使用的“度”和“效”
微视频固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教学中,也应该有选择使用,不能冲淡教学的主旋律。
一位教师上语文公开课,指教内容《木兰诗》,一节课45分钟连接了3次微视频的课件,先是配音朗诵,时间在5分钟以上,诗歌的朗诵声情并茂,倒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对于诗歌中的生字词,连接了李园园老师的微课,讲到诗歌的修辞时,链接了《木兰诗修辞欣赏》的视频。这样,一节课,几乎执教老师在点击其他老师的精彩片段,虽然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少了些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也无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节课,几乎是微视频的课堂的叠加,造成了“物极必反”的不良效果。
因此,微视频虽好,但应注意使用的频度和效度,否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语文教学中,注重开发和利用微视频,可以丰富见识,拓展思维,使学生吸收其中的精华,汲取营养成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 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5期 .
[2] 杜容.让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闪光 [J]. 课外语文(下),2015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