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既让学生张扬个性,又能把这个班级凝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和谐、安心地学习和生活,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关键。高一年级我们班主任应该把握的重点有三:一是入学适应性辅导,这主要是指自我定位的调整,使其“各适其性、各安其所”;二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充满竞争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与人合作、和谐共处,处理好因学习竞争、自尊水平降低带来的种种人际矛盾问题;三是要处理好团体与个体行为的关系。这些都是班主任辅导工作的关键。
[关键字] 个体行为 团体 辅导引领
我带的财会(2)班学生组成比较特殊,大部分是今年的新生,一部分来自预教班的学生,有个别是其他学校转过来的,还有几个是从原综合班下来的,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因此如何张扬他们自己的个性,又能把这个班级凝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和谐、安心地学习和生活,就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以在带这个班之前,我认真阅读过关于心理辅导的书籍,很多心理辅导知识在我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我收获颇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又称为“心理社会论”,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依照埃氏的观点,个体在出生之后依靠与环境的接触和互动而发展成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但是,这个成长的过程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困境。一方面是个体有自我成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不允许个体按其本性而毫无限制地自然发展,于是便形成自我需求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必然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适应困难的感觉,埃里克森称之为“发展危机”。这里的“危机”一词并非都是负面的意义,相反的,对于个体而言,发展危机具有重要的正面促进的作用。当个体出现发展危机时,如果个体能够适当地调试自我,使自我能够符合社会对他的要求,那么,“危机”就得以化解,并进一步变为个体成长的发展转机;如果个体调试不良,那么也可能因危机不能化解而趋向负极方向发展,就会形成个体成长的发展障碍。埃里克森还强调,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阶段,是人格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中的关键阶段。
进入青春期,由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即将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和选择,如异性朋友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理想的选择等,所以这时的青少年迫切地要求了解自我,要求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但当代的中学生是在不连续的多元文化中成长的,在自我追寻中,他们感触到的多半是困惑和迷失。
所以我觉得新生进入高中,高一年级我们班主任应该把握的重点有三:
一是入学适应性辅导。这主要是指自我定位的调整,使其“各适其性、各安其所”,我们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如何调整原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逐步接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来适应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学校生活。本班有一位名叫周烧烧的同学,她的个性也和她的名字一样,“热情如火”。爱玩爱闹还爱大声尖叫。在教室的时候总有一大帮人围在她左右,追打嬉闹,很惹眼。在她看来她这样的个性未来就是做女老板或是女领导的,不必要过多的学习书本知识,以她这样风风火火的个性肯定吃的开,毕业后最起码要个经理当当;后来就和烧烧的一番谈话,我在班级里做了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要当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会计这几个职业的占了大部分,关于操作员、工人、餐饮服务员、清洁员等出体力较多的职业很少有人选择。后来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才发现他们对职业的概念很淡薄,之所以选择公务员等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职业是不需要依靠体力的,生活很悠闲待遇也好,反正日子过得很轻松没有压力;但工人就不行了,觉得社会地位低,工作辛苦待遇也不够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累。我想不止我们班,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这样的一种思维,由此看来,入学适应性辅导尤为重要。
二是引导学会交往技巧。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充满竞争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与人合作、和谐共处的交往技巧,处理好因学习竞争、自尊水平降低带来的种种人际矛盾问题。干静君是我们班级很内向的一个学生,很少和同学说话,和同桌几乎一天也说不上两句话,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待在教室的角落发呆。没有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去找朋友。上课叫她回答问题,无论什么课她就是不开口,和她交流谈话,总之都是你在说,她就是不说一句话,有时候谈得心里就来气。后来我尝试着让同学去接近她关心她,但好几个学生都回来告诉我,和她无法沟通。后来我联系了她初中的班主任,知道了她大致的情况:她的确是个很内向的女生,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其家里的状况,爸爸种点菜卖点钱,妈妈得了绝症,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现在躺在家里,经济收入甚微,生活比较艰难,看到周围的同学吃喝用度都高过于她很多,她觉得和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没资格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玩,没有共同的话题,关键点她就是觉得自卑,再加上原本内向的个性,自信心自尊心严重受挫,越来越打不开自己的心,自然嘴巴也不敢开也不会开了。内向型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本来就显得比较畏缩和被动,再加上自信心自尊心的下降,更是畏缩不敢向前了。这种现象在班级中也普遍存在,所以交往技巧的传授至少是简单的引导必不可少。
三是要处理好团体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团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有可能是正向的助力,但也可能是负向的阻力。如果班主任营造出一种温暖、安全、接纳的气氛,那么班级成员就能做到自由表露、相互帮助、卸下心理防备,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反之就是负向的阻力。一个新成员进入一个团体时,更是可以鲜明地看出团体对他的影响。在团体内,新成员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与约束,久而久之,他就不仅在行为上以团体为归依,而且他的态度、价值等都受到团体的影响。我们女生有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学生生活习惯很不好,被子不叠,衣服乱挂乱放,寝室卫生也经常忘记打扫,那一个月就因为她扣了好多分,而寝室其他几个成员都非常渴望想得到文明寝室的称号,所以在后来的一个月,这位学生在其他室友的督促下,逐步按照他们所期望的方向改进,很多不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退化。总之,团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至于影响力的大小好坏,则要看个体对团体的认同与接纳程度。所以班主任营造团体氛围是好是坏,与学生前期的交往工作非常重要。过于压制学生,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过于松懈,容易形成班级成员没大没小、调侃成风的不良风气。所以班主任在这点上要拿捏有度,在以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轻松不少。
埃里克森认为中学生的危机问题尤为突出,如果在这个阶段不去解决这种危机,那么会给下阶段的发展留下难以消除的阴影,而班主任的这种辅导在这充满艰难险阻的发展道路上恰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引领中学生主动地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自我的发展。
当然我做班主任时间并不长,要说经验不足以拿出来示人。这只是我在一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对我自己管理班级帮助很大,所以和大家分享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8-129
[2] 吴武典.辅导原理[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29-30
[3]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68-174
[关键字] 个体行为 团体 辅导引领
我带的财会(2)班学生组成比较特殊,大部分是今年的新生,一部分来自预教班的学生,有个别是其他学校转过来的,还有几个是从原综合班下来的,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因此如何张扬他们自己的个性,又能把这个班级凝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和谐、安心地学习和生活,就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以在带这个班之前,我认真阅读过关于心理辅导的书籍,很多心理辅导知识在我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我收获颇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又称为“心理社会论”,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依照埃氏的观点,个体在出生之后依靠与环境的接触和互动而发展成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但是,这个成长的过程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困境。一方面是个体有自我成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不允许个体按其本性而毫无限制地自然发展,于是便形成自我需求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必然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适应困难的感觉,埃里克森称之为“发展危机”。这里的“危机”一词并非都是负面的意义,相反的,对于个体而言,发展危机具有重要的正面促进的作用。当个体出现发展危机时,如果个体能够适当地调试自我,使自我能够符合社会对他的要求,那么,“危机”就得以化解,并进一步变为个体成长的发展转机;如果个体调试不良,那么也可能因危机不能化解而趋向负极方向发展,就会形成个体成长的发展障碍。埃里克森还强调,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阶段,是人格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中的关键阶段。
进入青春期,由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即将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和选择,如异性朋友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理想的选择等,所以这时的青少年迫切地要求了解自我,要求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但当代的中学生是在不连续的多元文化中成长的,在自我追寻中,他们感触到的多半是困惑和迷失。
所以我觉得新生进入高中,高一年级我们班主任应该把握的重点有三:
一是入学适应性辅导。这主要是指自我定位的调整,使其“各适其性、各安其所”,我们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如何调整原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逐步接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来适应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学校生活。本班有一位名叫周烧烧的同学,她的个性也和她的名字一样,“热情如火”。爱玩爱闹还爱大声尖叫。在教室的时候总有一大帮人围在她左右,追打嬉闹,很惹眼。在她看来她这样的个性未来就是做女老板或是女领导的,不必要过多的学习书本知识,以她这样风风火火的个性肯定吃的开,毕业后最起码要个经理当当;后来就和烧烧的一番谈话,我在班级里做了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要当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会计这几个职业的占了大部分,关于操作员、工人、餐饮服务员、清洁员等出体力较多的职业很少有人选择。后来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才发现他们对职业的概念很淡薄,之所以选择公务员等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职业是不需要依靠体力的,生活很悠闲待遇也好,反正日子过得很轻松没有压力;但工人就不行了,觉得社会地位低,工作辛苦待遇也不够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累。我想不止我们班,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这样的一种思维,由此看来,入学适应性辅导尤为重要。
二是引导学会交往技巧。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充满竞争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与人合作、和谐共处的交往技巧,处理好因学习竞争、自尊水平降低带来的种种人际矛盾问题。干静君是我们班级很内向的一个学生,很少和同学说话,和同桌几乎一天也说不上两句话,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待在教室的角落发呆。没有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去找朋友。上课叫她回答问题,无论什么课她就是不开口,和她交流谈话,总之都是你在说,她就是不说一句话,有时候谈得心里就来气。后来我尝试着让同学去接近她关心她,但好几个学生都回来告诉我,和她无法沟通。后来我联系了她初中的班主任,知道了她大致的情况:她的确是个很内向的女生,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其家里的状况,爸爸种点菜卖点钱,妈妈得了绝症,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现在躺在家里,经济收入甚微,生活比较艰难,看到周围的同学吃喝用度都高过于她很多,她觉得和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没资格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玩,没有共同的话题,关键点她就是觉得自卑,再加上原本内向的个性,自信心自尊心严重受挫,越来越打不开自己的心,自然嘴巴也不敢开也不会开了。内向型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本来就显得比较畏缩和被动,再加上自信心自尊心的下降,更是畏缩不敢向前了。这种现象在班级中也普遍存在,所以交往技巧的传授至少是简单的引导必不可少。
三是要处理好团体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团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有可能是正向的助力,但也可能是负向的阻力。如果班主任营造出一种温暖、安全、接纳的气氛,那么班级成员就能做到自由表露、相互帮助、卸下心理防备,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反之就是负向的阻力。一个新成员进入一个团体时,更是可以鲜明地看出团体对他的影响。在团体内,新成员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与约束,久而久之,他就不仅在行为上以团体为归依,而且他的态度、价值等都受到团体的影响。我们女生有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学生生活习惯很不好,被子不叠,衣服乱挂乱放,寝室卫生也经常忘记打扫,那一个月就因为她扣了好多分,而寝室其他几个成员都非常渴望想得到文明寝室的称号,所以在后来的一个月,这位学生在其他室友的督促下,逐步按照他们所期望的方向改进,很多不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退化。总之,团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至于影响力的大小好坏,则要看个体对团体的认同与接纳程度。所以班主任营造团体氛围是好是坏,与学生前期的交往工作非常重要。过于压制学生,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过于松懈,容易形成班级成员没大没小、调侃成风的不良风气。所以班主任在这点上要拿捏有度,在以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轻松不少。
埃里克森认为中学生的危机问题尤为突出,如果在这个阶段不去解决这种危机,那么会给下阶段的发展留下难以消除的阴影,而班主任的这种辅导在这充满艰难险阻的发展道路上恰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引领中学生主动地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自我的发展。
当然我做班主任时间并不长,要说经验不足以拿出来示人。这只是我在一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对我自己管理班级帮助很大,所以和大家分享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8-129
[2] 吴武典.辅导原理[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29-30
[3]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