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明确“界面征”的来源、形成基础及其临床意义,给予“界面征”一个合理的定义。方法:对“界面征”文献资料及人体医学影像学基础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在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器官、结构与疾病的影像表現中,“界面征”具有统一的理性概念与含义。结论:“界面征”来源于超声学“界面”一词的延伸,是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存在的自然属性,是各种影像学的形成基础,是人体各种组织与器官(结构、轮廓、密度与功能等)的固有表现及各种疾病的异常表现;对其进行拓展性研究,对人体组织器官正常与否、急慢性炎症、良恶性肿瘤的影象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界面征;拓展研究;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89-01
“界面”是自然与人体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基础。对于“界面征”的细致研究,则是判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影像的正常与否,以及先天发育异常、急慢性炎症与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在医学文献资料中,对“界面征”的定义缺少系统性的论述与准确的定位,且在不同论著、对不同系统疾病的描述中,不同学者对其概念的命名也不尽相同。为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认识“界面征”的来源及形成基础,并给予其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义,充分发挥“界面征”在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较系统地提出了对“界面征”概念的新论述,并对“界面征”进行了系统性、拓展性研究,使其在医学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对“界面征”的系统性研究做以简要汇报如下,以供探讨。
1 一般资料回顾
据文献资料记载,关于“界面征”及“界面”方面的资料有如下论述:①当不同病理性组织在肺间质内聚集,可以导致间质增厚,与含气肺组织对比的界面可有不同表现称为界面征【1】。 ②充气的肺实质支气管、血管,以及胸膜之间的界面不规则称为肺界面征【2】。③“(脑外伤)界面征”产生的机制:认为是外伤使脑组织在颅腔内产生相对运动,脑叶与粗造颅内板摩擦使软脑膜撕裂出血,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或同时伴有少量膜下出血,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交界面模糊【3】。 ④在肺部慢性炎性病变中,一般多产生支气管及血管慢性炎性增生及纤维化性改变,多造成肺部支气管及血管纹理周围轮廓不规则,可呈锯齿状等,称其为“不规则界面征”【4】。 ⑤在超声影像诊断学中,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对特定声波产生的特性声阻抗不同。对两种特性声阻抗不同的物体(组织)的相接触处称为“界面”【5】。
2 讨论
2.1 医学影像学形成基础:在自然界物体影像学成像方面,人体医学影像学与自然物体影像学一样,均是根据各种物质或物体所自然存在的密度、结构、形态及色彩等差异,所显示出的不同影像。自然影像学是通过人视觉直观获得的自然成像,而医学影像学则是通过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密度、轮廓等得以显示的一门科学。如:X线与CT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各种组织产生剩余射线量不同所形成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各种组织在各种外加磁场作用下所被激发而产生的信号强度不同所形成的图像;超声是利用人体各种组织对特定声波产生特性声阻抗不同所形成的图像等。
2.2 “界面征”的来源及概念:“界面征”是建立在“界面”基础上的一种影像学表现。界面是指两种不同密度或不同形态的物质接合在一起时,所呈现出来的分界面。其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网络世界与意识形态领域等,均无处不在。但“界面”一词在医学领域是由超声影像诊断学中最先提出的。也正是由于人体正常器官、组织、结构的密度及轮廓等存在着自然的分界面与差异性、功能性等,才使得现代各种科学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诊断中不断得以运用与发展。因此,“界面征”应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物体或物质间接触分界面的一种表现,是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器官、结构等自然分界面的医学影像学特点,是人体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基础。对于各种疾病造成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结构等所产生的病理-影像学改变,应为“界面征”病理-影像诊断学的拓展性研究范畴,其对人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2.3 对文献中“界面征”相关论述的认识:对于文献资料中关于“界面征”定义的论述,均局限于某一系统或某种疾病所提出的,而不符合针对各系统人体医学影像学的统一应用,并不能解决人体个系统组织器官结构正常与否,以及急性与慢性炎症、占位与非占位性疾病、良性与恶性疾病影像的鉴别诊断问题。因此,文献中诸多关于“界面征”的论述,如:将肺部慢性炎所造成的支气管及血管纹理轮廓不规称呈锯齿状称为“不规则界面征”;在急腹症肠梗阻疾病影像检查中,常将肠腔内出现气体与液体的分界平面表现称为“气-液平”; 脑出血慢性期血肿内出现脑脊液与血液分层现象称为“液-液面征”;还有关于“脂-液面征”、“脂-血液面征”、“造影剂-囊液界面征”⑤等描述,仅对于上述相关疾病及系统性疾病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病理-影像”临床诊断意义。
2.4 “界面征”拓展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文献关于“界面征”的命名方式,可将炎症感染性渗出所造成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及轮廓模糊的影像学表现称为“模糊界面征”;将恶性肿块及转移瘤向周围侵犯,造成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及轮廓出现局部分界面消失称为“缺失界面征”;将恶性肿瘤边缘呈毛刺状浸润者称为“毛糙界面征”;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结构造成的推压、移位表现称为“移位界面征”;将正常组织、器官、结构间相互交叉重叠,其边缘及交叉点所形成清晰、规则的几何三角形表现称为“交叉角界面征”等。
当良性或类肿瘤性病变边缘分界面出现“局部界面征缺失”时,则为良性或类肿瘤性病变局部恶变的特征。“毛糙界面征”为肿瘤组织呈侵袭性生长向周围侵犯的特征。在“移位界面征”鉴别诊断中,也可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同一器官内肿块周围组织结构产生膨胀性挤压表现称为“膨胀性界面征”;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结构产生局部或整体推移性表现可称为“推移性界面征”。对于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结构轮廓交叉或重叠时,其交叉角应完整、轮廓清晰;若出现交叉分界面缺失,即为结构异常或病理物产生所致。
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关于肝硬化结节内出现“结节中结节”(简称“结中结”)【6】时,应高度怀疑肝硬化结节恶变;以及关于肺部大片阴影内出现结节(简称“影中结”)【1】时,应考虑恶性占位可能。因此,“结中结”与“影中结”均具有“恶性征”诊断作用。
2.5 对“界面征”及其拓展性研究的目的:“界面征”在自然界中是各种物质间广泛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及影像学形成基础。本文对“界面征”概念进行深入、系统性地提出,在于使人们能够认识“界面征”的本质,更清晰认识人体医学影像学中存在的自然特点与系统性特点,提高人们对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征象及疾病诊断,其对发育畸形、急慢性炎症、良恶性占位及恶变等所引起异常影像的诊断与鉴别,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2.
[2] 王煜,顾新,金宏伟.界面征-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早期征象[J].放射学实践,2003.7:18(7):473.
[3] 潘纪戍,张国桢,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189.
[4] 姜玉新,王志刚.医学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6~7.
[5] 卢光明 陈君坤 CT诊断与鉴别诊断[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1:1(1):29.
[6] 曾蒙苏 腹部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0 :1(1):4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界面征;拓展研究;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89-01
“界面”是自然与人体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基础。对于“界面征”的细致研究,则是判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影像的正常与否,以及先天发育异常、急慢性炎症与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在医学文献资料中,对“界面征”的定义缺少系统性的论述与准确的定位,且在不同论著、对不同系统疾病的描述中,不同学者对其概念的命名也不尽相同。为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认识“界面征”的来源及形成基础,并给予其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义,充分发挥“界面征”在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较系统地提出了对“界面征”概念的新论述,并对“界面征”进行了系统性、拓展性研究,使其在医学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对“界面征”的系统性研究做以简要汇报如下,以供探讨。
1 一般资料回顾
据文献资料记载,关于“界面征”及“界面”方面的资料有如下论述:①当不同病理性组织在肺间质内聚集,可以导致间质增厚,与含气肺组织对比的界面可有不同表现称为界面征【1】。 ②充气的肺实质支气管、血管,以及胸膜之间的界面不规则称为肺界面征【2】。③“(脑外伤)界面征”产生的机制:认为是外伤使脑组织在颅腔内产生相对运动,脑叶与粗造颅内板摩擦使软脑膜撕裂出血,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或同时伴有少量膜下出血,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交界面模糊【3】。 ④在肺部慢性炎性病变中,一般多产生支气管及血管慢性炎性增生及纤维化性改变,多造成肺部支气管及血管纹理周围轮廓不规则,可呈锯齿状等,称其为“不规则界面征”【4】。 ⑤在超声影像诊断学中,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对特定声波产生的特性声阻抗不同。对两种特性声阻抗不同的物体(组织)的相接触处称为“界面”【5】。
2 讨论
2.1 医学影像学形成基础:在自然界物体影像学成像方面,人体医学影像学与自然物体影像学一样,均是根据各种物质或物体所自然存在的密度、结构、形态及色彩等差异,所显示出的不同影像。自然影像学是通过人视觉直观获得的自然成像,而医学影像学则是通过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密度、轮廓等得以显示的一门科学。如:X线与CT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各种组织产生剩余射线量不同所形成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各种组织在各种外加磁场作用下所被激发而产生的信号强度不同所形成的图像;超声是利用人体各种组织对特定声波产生特性声阻抗不同所形成的图像等。
2.2 “界面征”的来源及概念:“界面征”是建立在“界面”基础上的一种影像学表现。界面是指两种不同密度或不同形态的物质接合在一起时,所呈现出来的分界面。其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网络世界与意识形态领域等,均无处不在。但“界面”一词在医学领域是由超声影像诊断学中最先提出的。也正是由于人体正常器官、组织、结构的密度及轮廓等存在着自然的分界面与差异性、功能性等,才使得现代各种科学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诊断中不断得以运用与发展。因此,“界面征”应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物体或物质间接触分界面的一种表现,是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器官、结构等自然分界面的医学影像学特点,是人体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基础。对于各种疾病造成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结构等所产生的病理-影像学改变,应为“界面征”病理-影像诊断学的拓展性研究范畴,其对人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2.3 对文献中“界面征”相关论述的认识:对于文献资料中关于“界面征”定义的论述,均局限于某一系统或某种疾病所提出的,而不符合针对各系统人体医学影像学的统一应用,并不能解决人体个系统组织器官结构正常与否,以及急性与慢性炎症、占位与非占位性疾病、良性与恶性疾病影像的鉴别诊断问题。因此,文献中诸多关于“界面征”的论述,如:将肺部慢性炎所造成的支气管及血管纹理轮廓不规称呈锯齿状称为“不规则界面征”;在急腹症肠梗阻疾病影像检查中,常将肠腔内出现气体与液体的分界平面表现称为“气-液平”; 脑出血慢性期血肿内出现脑脊液与血液分层现象称为“液-液面征”;还有关于“脂-液面征”、“脂-血液面征”、“造影剂-囊液界面征”⑤等描述,仅对于上述相关疾病及系统性疾病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病理-影像”临床诊断意义。
2.4 “界面征”拓展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文献关于“界面征”的命名方式,可将炎症感染性渗出所造成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及轮廓模糊的影像学表现称为“模糊界面征”;将恶性肿块及转移瘤向周围侵犯,造成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及轮廓出现局部分界面消失称为“缺失界面征”;将恶性肿瘤边缘呈毛刺状浸润者称为“毛糙界面征”;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结构造成的推压、移位表现称为“移位界面征”;将正常组织、器官、结构间相互交叉重叠,其边缘及交叉点所形成清晰、规则的几何三角形表现称为“交叉角界面征”等。
当良性或类肿瘤性病变边缘分界面出现“局部界面征缺失”时,则为良性或类肿瘤性病变局部恶变的特征。“毛糙界面征”为肿瘤组织呈侵袭性生长向周围侵犯的特征。在“移位界面征”鉴别诊断中,也可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同一器官内肿块周围组织结构产生膨胀性挤压表现称为“膨胀性界面征”;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结构产生局部或整体推移性表现可称为“推移性界面征”。对于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结构轮廓交叉或重叠时,其交叉角应完整、轮廓清晰;若出现交叉分界面缺失,即为结构异常或病理物产生所致。
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关于肝硬化结节内出现“结节中结节”(简称“结中结”)【6】时,应高度怀疑肝硬化结节恶变;以及关于肺部大片阴影内出现结节(简称“影中结”)【1】时,应考虑恶性占位可能。因此,“结中结”与“影中结”均具有“恶性征”诊断作用。
2.5 对“界面征”及其拓展性研究的目的:“界面征”在自然界中是各种物质间广泛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及影像学形成基础。本文对“界面征”概念进行深入、系统性地提出,在于使人们能够认识“界面征”的本质,更清晰认识人体医学影像学中存在的自然特点与系统性特点,提高人们对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征象及疾病诊断,其对发育畸形、急慢性炎症、良恶性占位及恶变等所引起异常影像的诊断与鉴别,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2.
[2] 王煜,顾新,金宏伟.界面征-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早期征象[J].放射学实践,2003.7:18(7):473.
[3] 潘纪戍,张国桢,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189.
[4] 姜玉新,王志刚.医学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6~7.
[5] 卢光明 陈君坤 CT诊断与鉴别诊断[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1:1(1):29.
[6] 曾蒙苏 腹部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0 :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