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新课改推进后,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有点扑朔迷离。随着教师们视野的开阔、思路的活跃,越来越多的教学新尝试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而对这些尝试的评价,又似乎越来越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了。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很多,评价量规也不少,但我觉得,无论是哪种理论或者方法,有三个问题是授课者和评课者都绕不过去的。第一是教什么?第二是怎样教?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平时听课,我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去进行观测、思考。这三个问题,既可以拷问一节40多分钟课的价值,也可以拷问一名教师对整个中学历史教育的理解。一旦有了好的观察点,就容易抓住教师授课中的闪光点,又不容易被教师授课中的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所迷惑。
  在中国历史教育学会2012年会的珠海会议上,我认真聆听了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的邓晓妮老师讲授的《冷战的起源与反思》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从以上的三个角度去进行分析的。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教什么”根本就不成为问题,课程标准怎么写、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嘛。问题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完全有必要有理由继续追问下去。一般说来,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要求,我们没有太大的改变空间;而教科书仅仅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我们拥有较大的发挥创新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用教科书又意味着我们需要以课程的观念来理解教学,而不是停留在把教科书当作是圣经的观念上。课程的观念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课程的主体观念——教师就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都取决于教师本身;二是资源的观念——最好的资源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自己积累起来的,不能够指望某个团体或机构给你提供整套的符合你心意的教学资源;三是生成的观念——最好的课程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出来的。
  反观邓老师的这节课,如果以上述的三个标准来衡量,我觉得她基本能够以历史课程的观念来处理本节课的教学。《冷战的起源与反思》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没有明确要求的课,属于邓老师自己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的课。她觉得冷战起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思维训练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所以专门把它提取出来讲授。这意味着教师能够不唯教科书,对课程内容的处理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就是主体的观念。在资源呈现的环节上,邓老师所运用的基本是她所教学生的漫画作品,通过对6幅漫画的评论,建构起整节课的体例。漫画虽然是学生创作的,但当教师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时,就成为极具教师个人风格的资源,这是独一无二的,是别的教师可以借鉴而不能照搬的。这就是资源的观念。在资源运用的环节上,邓老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不断深化对漫画所反映出问题的理解,这就是生成的观念。
  本节课的课程观念虽然基本上建立起来,但远未臻于完美的结果,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仍很多。例如,作为教学主题的选择,中学教师有很大的自由度,尤其到了高二复习的时候。但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主题的价值——是否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是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是主题的体系,即所选择的若干个主题之间最好存在着逻辑关系,而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从这两方面看,《冷战的起源与反思》并不算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冷战的起源要反思,那么冷战以戏剧性的方式结束,是否也需要反思?当我们确定主题不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为目标、而是以探究事物的某个环节为目标时,这个主题就不算是上乘的主题。此外,该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我在看教学设计中也没能看出来。主题间的逻辑关系既可以是内容的联系,也可以是研究方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存在,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整体驾驭能力的高低。
  此外,在资源的使用上,学生漫画的使用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但漫画并没有运用得很好。本课讲了3个大问题:什么是冷战?冷战缘何而起?反思冷战的缘起。而6幅漫画全部集中在第2个问题“冷战缘何而起”。其实漫画作为一种思想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最适宜运用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第3个“反思冷战的缘起”,而讲述这部分的时候漫画反而退场了,教师以两则文字史料来代替。因此,最好的资源并没有用到刀刃上。在讨论第2个问题时,对6幅漫画的分析逻辑性也不够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说明同一个问题,还是递进关系、对问题的挖掘不断深入?教学中呈现得不甚清楚。
  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改后,我们极力倡导的是教师要从过去的过分注重教师怎样“教”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学”转变。换言之,教师讲得好、表演得好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有没有收获,学到了东西没有。
  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是授课形式上,教师是追求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实行满堂灌,还是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层次上,当前许多教师都转变过来了。我们回看邓老师的录像课,明显可以看到,镜头更多的是指向了学生,而不是老师,的确实现了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有思想的碰撞?在这个层次上,很重要的一个评课观察点就是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是与学生深入探讨下去还是敷衍了事?第三个层次是有没有教会学生一套思维方法或者学习方法?对于“怎样教”来讲,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老话依然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历史教学而言,若干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记大多数的知识点,但教师所教给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应该是受用终身的。
  学法的研究,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学研究的重难点。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很多有鲜明特色的学习方法。如通过绘制漫画学历史、通过歌曲填词学历史、通过写小论文学历史、通过编演历史剧学历史等等。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不断地总结其中的规律。例如本节课的一大特色是展示学生的漫画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仅仅停留在漫画作品的展示上,对于创作一幅漫画作品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观赏者如何评价一幅漫画作品的优劣,漫画作品与历史学习的关系等等,在课堂讲授中并没有太多的触及。因此,教师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指导学生学习,是一个正确的教学研究方向,但研究的重点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而应该探索其中所隐藏的学习规律。   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老师能够抓住“冷战思维”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是非常准确到位的。冷战起源的客观原因很多,但美苏双方都抱有强烈的“冷战思维”却是不容置疑的事情。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冷战思维在许多大国领导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对当今的国际关系仍然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但在具体内容处理上,本节课还有三个方面的目标是需要努力达成的:
  一是对冷战思维表现的分析应该更多地基于历史而不是基于现实。本课从开始展示美国大片《终结者》的海报,提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言论,到最后论述今天的亚太局势,给人的感觉是在畅谈今天的时事政治,对于冷战,尤其是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关系则没有令人信服的剖析。这点也是不少历史教师讲课缺乏历史感的一个原因——急于用结果来反推原因,急于用现实来抨击前人的失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当事人所面临的困局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我们反倒没有太多的感悟和敬畏。
  二是对某些价值观念的提升不是基于冷战起源,而是基于整个冷战本身。例如本课结束时提到:“尽管当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从两极对峙的擂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起,冷战的那层铁幕已渐渐收起,但国家间的误解和隔阂却没有消除,冷战的阴影仍时常笼罩着我们。当今世界在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下,多一分理解和包容,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才是各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最理性的选择。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长久和平的无限向往。”这段话说得不错,问题是这段话并非从冷战起源当中可以分析出来,需要对冷战整体进行反思后才能够作出分析。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提升的一种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要紧扣所教的内容,不宜急于戴帽子、以论带史。
  三是对价值观的提炼不宜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层面。对许多价值观念内容的表述,我们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句子并不难,困难的地方在于对历史事物的复杂性要有深入的剖析。例如本课中邓老师提到:“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关系中,合作比对抗好,沟通比猜疑好,和平比冷战好。”从美好理想角度来看这并没有错,但同时也应该指出,今天的国际社会依然是一个丛林法则盛行的社会,要维护好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并非单凭良好的愿望就能够实现的。目标正确,手段不正确,目标同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之,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同时也是最能够体现一名历史教师专业功底的问题。
  上面评课的三个角度,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如何理解和实践中学历史课程的问题上。这里所说的课程,指的是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在中学里开设历史这一门课。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受众的需要。本文所强调的是要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来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意思就是要把中学的历史课程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事物,它有自身的目标、价值、内容和方法,它既不等同于高校的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它的呈现方式和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学历史教师对它的理解和操作。新课改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中学的历史课程已经慢慢摆脱了大学的束缚,在内容、方法和观念上都有了非常鲜明的自身特色。在邓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也看到这个努力的方向和初步的效果,我希望若干年之后,中学历史课程的学术研究根基将会更加深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黄牧航,男,1970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其他文献
申报企业:大连市世纪鲲鹏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CIO智选会务应用卓越奖  鲸会务是一款依托企业微信及微信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连接大小屏幕的会务活动组织工具,可提供一站式会务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内外各类会务活动场景,如年会、培训沙龙、论坛峰会、发布会庆典、展会等等。可解决传统会务面临的会前邀约困难、纸质流程签到困难、会议期间气氛不够、会议途中参会人员离场、会后缺乏数据收集渠道和管理工具等一系列难
[摘 要]在“体育救国”思潮高涨的20世纪30年代,华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国产体育用品业集群,其中尤以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最负盛名。作为一个企业文本的记忆,春合的经营理念与营销网络颇契合于“体育救国”之时代主流,同时又附丽于国运维度之图景,折射出中国近代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春合,体育救国,体育用品,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
[关键词]历史课堂,假对话现象,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44-0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话理念作为一种教学追求,强调“民主、平等”“互动、交往”“创造、生成”和“以人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对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对话理念所描述的教学理想,与课堂教学现实
毛泽东的身高究竟是多少?近年有1.80米、1.83米、1.85米、1.86米之说。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说毛身高180公分。有人举毛泽东与蒙哥马利的照片为证,二人身高相似,蒙哥马利身高1.75米。也有人说毛泽东身高不会超过1.73米。章乃器比毛泽东小4岁,从1949年到1957年经常见到毛泽东,还到毛家做客。章乃器说毛泽东身高1.75米,比他自己高2公分。  美国总统奥巴马身高1.87米。前总统小布什
摘 要:1535年亨利八世颁布的《至尊法案》标志着英国的权力体系由教皇-国王的二元权力体系向王权至尊的一元政治体系转向。但是,至尊王权对于英国社会而言是一个新的命题,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国王、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对至尊王权进行了自己的解读,由此在思想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主张。都铎中后期关于政体、社会、宗教的思想纷争皆可从关于“至尊王权”的争论中找到根源。  关键词:王权至尊,保守派,改革派,思想纷争 
关键词 程基地,实施,建设,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 63 献标识码B 章编号0457-6241(2012)19-0007-07  2011年,江苏省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这是江苏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示范,一些先期开发的基地,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学科教学方式的转
[关键词]动机,效果,历史理解,雍正,军机处,君主专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27-0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2014年3月,我国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而“历史理解”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历史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让历史课堂紧贴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性化,学生评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17-04  “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之上的回旋诗歌”——诗人雪莱如是说。然而本欲悉心品味此中真意的我们却因为不得不驻足于会考的荆棘丛中而迷茫,也无暇享受诗的愉悦。  这是一位高中生对历史课的感慨。看到这段颇具文采的文字,我们会有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一  已是
摘 要 邻省粮食接济历来是救济灾荒的主要途径,更是影响救济成败的重要因素。在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中,邻省陕西延续其自抗战前所推行的粮食出境管制政策,使得河南官商往陕购粮困难重重。购粮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借粮成为又一选择,河南平粜会从陕西借粮一案十分典型,最终因各方利益纠葛纷争不断。在粮食接济不力的现实下,邻省行为备受各方指责,但从陕西省的角度来看,也有其自身顾虑。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使得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70-03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对20世纪社会科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少数学者之一,独创了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领域。韦伯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理论,尤其是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即宗教在资本主义兴起中的作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