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6年开始,每年7月份的大学生毕业季里,由《雕塑》杂志社组织、举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作品交流展”都会在北京举行。作为该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办者,《雕塑》杂志社以全国高校青年大学生为对象,通过杂志宣传、项目培训、展览交流、座谈研讨、学术研究、课题申报等方式,进行一系列的展示、推广与宣传服务,将各院校的教学理念、教育成果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于世人眼前,借助一个又一个展示才艺与交流经验的舞台,推动了我国专业艺术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发展。
2015年7月,本着“发现优秀艺术人才,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宗旨和“遵循弘扬学术、鼓励创新”的主导精神,“第十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万众瞩目中姗姗走来。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展览有什么亮点?
一、开幕简况
2015年7月11日上午10:00,“2015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北京国粹苑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和《雕塑》杂志社联合主办,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国粹苑艺术品交易中心协办,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及相关艺术机构担任学术支持。
1.出席嘉宾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原党委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顾问杨自鹏,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国防大学大校范志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吴静、秘书长渠晓玲,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秦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雕塑系副主任董书兵,中国美术馆修复中心副主任裴建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北京工业大学副院长邹峰,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鲍海宁,广州美术学院实验雕塑工作室主任陈克,陕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陈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蔺宝钢,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晓春,贵州雕塑院院长李钢,以及我国教育、文化、艺术、传媒等领域的专家与院校师生代表,总共两百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2.专家致辞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顾问杨自鹏首先致辞,他结合十届雕塑展的举办情况,对大学生展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评析。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对本次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同时对青年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与建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在国际、国内艺术教育层面上,结合本次展览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展览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建议。《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结合十年来大学生雕塑展的主办情况,对本次展览的组织、举办及作品质量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对未来展览的国际化做了前瞻性的探析,同时呼吁更多的机构、院校、企业与个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对全国大学生展览品牌的意义与影响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本次参展作品水平较以往有很大进步,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对该活动予以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分别致辞,结合各自院校的教育及培养方向、学生创作情况,以及本次展览的认识等方面,作出了简要而精彩的分析与评价。
3.活动揭幕
随后,中国文联原党委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吴静,国粹苑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黄文峰,共同按下了“2015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启动触摸球,预示着展览正式开幕。在主办方人员的陪同下,所有参展嘉宾与观众一起观看了展览作品,并纷纷与心仪的雕塑作品合影留念。
4.学术研讨
下午14:00,“高校艺术教育主题研讨会”在国粹苑会议室举行。在著名公共艺术理论家、北京大学翁剑青教授主持下,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全国各院校的几十位专业骨干教师、学生代表与部分专家、学者,围绕“雕塑语言的发散思维”的主题,探讨各自对雕塑教学以及学生培养方向所持的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心得, 为中国当代雕塑教学多元化图景的构筑,中国高校艺术教学发展方向与培养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二、展览评述
正如《雕塑》杂志社社长、主编范伟民所说,本次展览在形式、内容两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参展规模、作品数量、艺术质量、社会影响上均超过了以往。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在国际性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下,我国当代高校人文艺术教育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面貌与精神气质。
具体而言,本次展览作品相较以前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美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由于中学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升,现在学生们的知识体系较为扎实。尤其是学生们的外语基础普遍较高,甚至可以直接阅读国外原版的艺术学、美学类书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随着全球化信息体系的到来,当代移动互联网对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泛化,在创作意识与美学理论支持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2.材质材料表现的改进
在求新、求异的意识驱动下,学生们在创作中总是力图在物质材料中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而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类科技材料的问世的确为他们的各种尝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一些高科技新材料被使用到雕塑创作中,新材料的出现不断地拓宽了雕塑的范围及表现手段,同时也带给艺术家以新的灵感。新材料在雕塑创作运用中,也存在着更新换代,因为求变、求新是艺术的本质所在。随着学生们思维意识与创作观念的改变,一些旧有材料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起到了传情达意的新的使命。新旧材料的融合运用,共同推动了学生雕塑作品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3.制作工艺与技巧的提高
随着创意产业在社会文化与经济领域的更大传播,艺术创作与欣赏层面上产生了换位思考,人们思维的误区一旦被打破,艺术将被导入到一个激变的发展状态中。一些电力、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工具的研发,使得原本耗工费力的制作过程变得便捷起来。尤其是电脑技术如3D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更新与冲击了传统雕塑创作的方法与理念。对乐于尝试的学生们来说,这直接导致他们擅长的创意行为在雕塑创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雕塑制作与加工技艺领域日益成为创作构思的附属行为,但学生们近些年来在手头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视与突破,已不容置疑。 4.艺术题材与关注领域的泛化
在当代社会大量错综复杂的因素作用下,学生们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个人意识。这种个人意识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随着学生们知识层面的宽泛,他们关注与表现的对象越来越多。除了政治、科技、文化、经济等社会上比较宏大的主题,很多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强调个体的意志与力量,遵从个人意愿去体察万事万象的内在本源,形成一定的艺术主旨并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这种去政治化、去叙事化并以个人意识为创作主体的现象,会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5.表现形式的突破与跨界
随着当代雕塑本体的发展以及多种专业领域的介入,雕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被无限的拓展,雕塑艺术领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泛。“泛雕塑”与“跨界”成为行业内极受瞩目的艺术名词,艺术作品在存在场所上可以是架上或公共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是静止或运动的,构成方式上可以是雕琢、铸造或装置的,存在时间上可以是永久或短暂的……雕塑的领域无比宽泛,概念与外延被极大地丰富与拓展,所呈现出来的“跨界”开放性为雕塑艺术向其它领域打开了释放自己能量的大门。这更适应了年轻学生创新多变的个性需求,使得他们有更多表现形式与创作欲求上的突破与进展。
三、作品评选
1.数量及来源
秉承“扶持优秀艺术人才,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办展初衷,本着“为毕业生提供展示平台,搭建雕塑教育交流平台”的出发点,本次展览具有明确的举办宗旨:倡导原创性,鼓励创新,一方面专注于对艺术本体的研究,对艺术语言和观念的传达,强调学术水准;另一方面体现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注重作品的形式美感,弘扬专注的艺术精神与积极的价值取向。展览参展对象为2015年造型设计专业(雕塑、公共艺术、艺术设计)本、硕、博毕业生,展览作品120余件(组),是从全国近40所高校大量毕业生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作品样式丰富,材质多样,既有艺术专业院校学生作品的独特风格,也包含综合类院校学生的新颖气息,传达着不同院校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教育诉求,在观念突破、工具改进、技术运用、材料细化、主题突破、风格拓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际性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下,我国当代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展示出的新面貌、新气质、新动向。
实物展示和网络传播的互补方式,有助于让更多人群实现对国内雕塑教育与学生创作现状的整体认识与比较。许多作品受到雕塑收藏与拍卖以及社会文化界多个行业、领域人士的关注,其中一些作品在展览期内就被有识之士收藏、认购,客观上对学生未来介入艺术市场起到了一定引领作用。
2.评选状况
为了表彰学生们的辛勤创作与各艺术院校的精心培养,组委会邀请了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专家组成评委团,评选优秀作品。今年的评审准则与研讨会的主题相切合,注重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鼓励学生创作意识与思维的拓展。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准则,最终评选出了“陈丽华艺术奖”金奖1名、银奖4名、铜奖7名;按照“鼓励架上雕塑、注重作品艺术性、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评审准则,评出了“山西宇达集团特别奖”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2名。同时,为扩大对学生的激励范围,主办方还特别评出了3名佳作奖。
担任本次颁奖的嘉宾有,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清华美院原副院长卢新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树文,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张锠,中国艺术家联盟理事会主席赵方,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设计》杂志社社长、奥加美术馆馆长李英杰,北京世界之花文博园园长赵群先生,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山西宇达集团董事长卫恩科等人。
四、作品解析
本次展出的120多件作品,是从全国30多个艺术院校推荐的400多件优秀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既突出了艺术专业院校学生作品的独特风格,也包含综合类院校学生的新颖气息。与以往相比,本届雕塑展的作品加强了对雕塑语言的探索,尝试在对各种材料进行突破的同时,表达创作者在个人意识方面对万事万物的独特认识。作品题材宽泛、材质丰富、形式多样,在艺术性与思想性方面具有多元倾向,荡漾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活力,许多作品让人感到余韵悠长,即使相对挑剔的观众也会为之动容。
1.金奖作品:天津美术学院戴丽娜的《盼我回来》,获得了“陈丽华艺术奖·金奖”,作品用具有个人意识和想象精神的创造力,在材质使用上独具创意,打破了纸的常规存在方式,使之成为一种特别的材料去塑造物像,从视觉、触觉等方面都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触动,一种对于人文情怀的怀念与关照。
获得“宇达青铜特别奖·金奖”的《漠兮系列》,是四川美术学院高满君的作品。作为一个雕塑系研究生的作品,该作品非常注重形式感的塑造,运用比较独特的造型语言将传统人物形象予以重新解读,从表现形式与内涵上都显得相对成熟一些。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挖掘题材与内涵,借助于大唐国度的繁荣与开放、女性审美的雍容与丰腴,体现了一种内心里的自信与精神上的超脱。
2.银奖作品:几件银奖作品也不错,北京服装学院梁大秋的《未命名》是个比较另类的作品。该学生借助一件电磁装置,运用一些科技领域的抽象元素,体现他对自然、生命体,对于时间延续、转换乃至轮回过程的一种独特理解,营造出了一种引人深思的仪式感、神秘感,效果不错。可惜该作品在空间转换上没能作深一步的探究,形式感弱了一些,否则在奖项上还可以有所突破。天津美术学院郭其林的《猴子新语》,选择了艺术展览中并不讨巧的动物形象为创作主体,运用夸张、拟人的方式,借助猴子的不同动作与表情,传达作者对视觉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诠释。作品表现语言很简洁,造型朴拙,有种国画上大写意的感觉,是件比较大气的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徐长远的《修行》,与另外几件参展作品一样,注重了雕塑本体语言的塑造,这相对于央美近几年的学生毕业创作方向来说,是属于比较难得的。作者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几个人物形象,雕琢手法很扎实,显示出较强的造型能力。人生处处是修行,作者用“艺术创作也是修行”的理念来统一这几个人物形象,用意独到。 3.铜奖作品:鲁迅美术学院战丙强的《戊戌六君子》在表现手法处理上,突出并夸大塑痕所带来的斑驳印记,注重一种肌理上的探索性处理,表现了对于叙事性宏大题材的驾驭方面的一定能力。但针对一个严肃的历史事件来说,作品的人物造型处理上严谨性还不够。西安美术学院鲁阔的《火烧芥子园》把传统中国画教学摹本的《芥子园画谱》进行了颠覆,对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一种大胆的挑战。成熟代表着固定的套式,意味着僵化与衰落,是成功的捷径,还是禁锢的歧途;是浴火重生,还是湮灭成灰?答案将耐人寻味。这一作品似乎与前些年黄永砯的《〈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两分钟》有异曲同工之趣。
4.佳作奖作品:这一奖项中的作品,也不乏亮点。其中,中央美术学院侯苏倩的《万物》,是一件值得深度思考的作品。骨头是衰落、腐朽的象征,代表着死去;骨头制成的树却极具扩张感与生命感。这件极具形式感的作品,叙事性地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但手法上略微显得直接了一些。江南大学陈庆、李云芳合作的《水境江南》,采用速写式的造型方式,表现了一个诗意性的空间。观众变换不同的角度看作品,会发现有不同的视觉影像在移动,很好地切合了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观赏原理。
五、思考与展望
一年一届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从2006年举办第一届至今,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了。开办这个展览的目的,起因是要带动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助力毕业生离开院校后能保持专业创作,在雕塑领域内发展、壮大。十年来,通过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鼓励和扶持毕业生创作、发展,该展已成为展示中国当代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展示的艺术平台,成为年轻艺术家实现艺术理想而扬帆起航的艺术码头。十届“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见证了十年来中国高校雕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又反映着这一历程中每一个节点的成就与经验。这一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与支持,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文化创意领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品牌活动与焦点事件之一。
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发展,已经促发了新一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世界高等美术教育革命,国内高校艺术教育者在清醒认识新形势、新挑战,加快顺应“新常态”的同时,也要加快探索符合世界艺术发展趋势和高校艺术教学实际的新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建立人文教学、科技教学、智慧教学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肩负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深入分析与充分研究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当前的现实状况,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借鉴全球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大胆探索,持续创新,以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此基础上,《雕塑》杂志社在本届和以往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中选择了部分优秀作品,组织“丝路扬帆——2015中国艺术交流展”,借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之际,在埃及、意大利两国展出。通过展览与交流,这些作品受到国外艺术院校、画廊与收藏机构的欢迎与关注。对参展学生来说,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增强了艺术创作上的自信。这是助力全国大学生雕塑展览这个品牌更大领域内的推广,在国民争创实现“国家复兴、文化复兴”伟大梦想的今天,对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响应,有着鲜明的实际意义。
目前,《雕塑》杂志社以十年之力,竖起了“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作品交流展”这个品牌。十年风雨,伴随着一代人的心血与汗水。十年之木,已经在风中婆娑作歌。我们不妨大胆畅想——再期以十年,用更多的智慧与毅力,助力广大青年学子们在“百年树人”的艺术征途上谱写彩墨人生!
2015年7月,本着“发现优秀艺术人才,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宗旨和“遵循弘扬学术、鼓励创新”的主导精神,“第十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万众瞩目中姗姗走来。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展览有什么亮点?
一、开幕简况
2015年7月11日上午10:00,“2015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北京国粹苑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和《雕塑》杂志社联合主办,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国粹苑艺术品交易中心协办,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及相关艺术机构担任学术支持。
1.出席嘉宾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原党委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顾问杨自鹏,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国防大学大校范志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吴静、秘书长渠晓玲,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秦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雕塑系副主任董书兵,中国美术馆修复中心副主任裴建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北京工业大学副院长邹峰,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鲍海宁,广州美术学院实验雕塑工作室主任陈克,陕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陈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蔺宝钢,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晓春,贵州雕塑院院长李钢,以及我国教育、文化、艺术、传媒等领域的专家与院校师生代表,总共两百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2.专家致辞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顾问杨自鹏首先致辞,他结合十届雕塑展的举办情况,对大学生展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评析。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对本次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同时对青年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与建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在国际、国内艺术教育层面上,结合本次展览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展览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建议。《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结合十年来大学生雕塑展的主办情况,对本次展览的组织、举办及作品质量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对未来展览的国际化做了前瞻性的探析,同时呼吁更多的机构、院校、企业与个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对全国大学生展览品牌的意义与影响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本次参展作品水平较以往有很大进步,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对该活动予以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分别致辞,结合各自院校的教育及培养方向、学生创作情况,以及本次展览的认识等方面,作出了简要而精彩的分析与评价。
3.活动揭幕
随后,中国文联原党委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吴静,国粹苑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黄文峰,共同按下了“2015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启动触摸球,预示着展览正式开幕。在主办方人员的陪同下,所有参展嘉宾与观众一起观看了展览作品,并纷纷与心仪的雕塑作品合影留念。
4.学术研讨
下午14:00,“高校艺术教育主题研讨会”在国粹苑会议室举行。在著名公共艺术理论家、北京大学翁剑青教授主持下,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全国各院校的几十位专业骨干教师、学生代表与部分专家、学者,围绕“雕塑语言的发散思维”的主题,探讨各自对雕塑教学以及学生培养方向所持的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心得, 为中国当代雕塑教学多元化图景的构筑,中国高校艺术教学发展方向与培养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二、展览评述
正如《雕塑》杂志社社长、主编范伟民所说,本次展览在形式、内容两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参展规模、作品数量、艺术质量、社会影响上均超过了以往。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在国际性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下,我国当代高校人文艺术教育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面貌与精神气质。
具体而言,本次展览作品相较以前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美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由于中学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升,现在学生们的知识体系较为扎实。尤其是学生们的外语基础普遍较高,甚至可以直接阅读国外原版的艺术学、美学类书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随着全球化信息体系的到来,当代移动互联网对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泛化,在创作意识与美学理论支持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2.材质材料表现的改进
在求新、求异的意识驱动下,学生们在创作中总是力图在物质材料中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而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类科技材料的问世的确为他们的各种尝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一些高科技新材料被使用到雕塑创作中,新材料的出现不断地拓宽了雕塑的范围及表现手段,同时也带给艺术家以新的灵感。新材料在雕塑创作运用中,也存在着更新换代,因为求变、求新是艺术的本质所在。随着学生们思维意识与创作观念的改变,一些旧有材料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起到了传情达意的新的使命。新旧材料的融合运用,共同推动了学生雕塑作品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3.制作工艺与技巧的提高
随着创意产业在社会文化与经济领域的更大传播,艺术创作与欣赏层面上产生了换位思考,人们思维的误区一旦被打破,艺术将被导入到一个激变的发展状态中。一些电力、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工具的研发,使得原本耗工费力的制作过程变得便捷起来。尤其是电脑技术如3D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更新与冲击了传统雕塑创作的方法与理念。对乐于尝试的学生们来说,这直接导致他们擅长的创意行为在雕塑创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雕塑制作与加工技艺领域日益成为创作构思的附属行为,但学生们近些年来在手头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视与突破,已不容置疑。 4.艺术题材与关注领域的泛化
在当代社会大量错综复杂的因素作用下,学生们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个人意识。这种个人意识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随着学生们知识层面的宽泛,他们关注与表现的对象越来越多。除了政治、科技、文化、经济等社会上比较宏大的主题,很多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强调个体的意志与力量,遵从个人意愿去体察万事万象的内在本源,形成一定的艺术主旨并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这种去政治化、去叙事化并以个人意识为创作主体的现象,会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5.表现形式的突破与跨界
随着当代雕塑本体的发展以及多种专业领域的介入,雕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被无限的拓展,雕塑艺术领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泛。“泛雕塑”与“跨界”成为行业内极受瞩目的艺术名词,艺术作品在存在场所上可以是架上或公共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是静止或运动的,构成方式上可以是雕琢、铸造或装置的,存在时间上可以是永久或短暂的……雕塑的领域无比宽泛,概念与外延被极大地丰富与拓展,所呈现出来的“跨界”开放性为雕塑艺术向其它领域打开了释放自己能量的大门。这更适应了年轻学生创新多变的个性需求,使得他们有更多表现形式与创作欲求上的突破与进展。
三、作品评选
1.数量及来源
秉承“扶持优秀艺术人才,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办展初衷,本着“为毕业生提供展示平台,搭建雕塑教育交流平台”的出发点,本次展览具有明确的举办宗旨:倡导原创性,鼓励创新,一方面专注于对艺术本体的研究,对艺术语言和观念的传达,强调学术水准;另一方面体现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注重作品的形式美感,弘扬专注的艺术精神与积极的价值取向。展览参展对象为2015年造型设计专业(雕塑、公共艺术、艺术设计)本、硕、博毕业生,展览作品120余件(组),是从全国近40所高校大量毕业生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作品样式丰富,材质多样,既有艺术专业院校学生作品的独特风格,也包含综合类院校学生的新颖气息,传达着不同院校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教育诉求,在观念突破、工具改进、技术运用、材料细化、主题突破、风格拓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际性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下,我国当代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展示出的新面貌、新气质、新动向。
实物展示和网络传播的互补方式,有助于让更多人群实现对国内雕塑教育与学生创作现状的整体认识与比较。许多作品受到雕塑收藏与拍卖以及社会文化界多个行业、领域人士的关注,其中一些作品在展览期内就被有识之士收藏、认购,客观上对学生未来介入艺术市场起到了一定引领作用。
2.评选状况
为了表彰学生们的辛勤创作与各艺术院校的精心培养,组委会邀请了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专家组成评委团,评选优秀作品。今年的评审准则与研讨会的主题相切合,注重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鼓励学生创作意识与思维的拓展。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准则,最终评选出了“陈丽华艺术奖”金奖1名、银奖4名、铜奖7名;按照“鼓励架上雕塑、注重作品艺术性、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评审准则,评出了“山西宇达集团特别奖”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2名。同时,为扩大对学生的激励范围,主办方还特别评出了3名佳作奖。
担任本次颁奖的嘉宾有,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清华美院原副院长卢新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树文,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张锠,中国艺术家联盟理事会主席赵方,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设计》杂志社社长、奥加美术馆馆长李英杰,北京世界之花文博园园长赵群先生,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山西宇达集团董事长卫恩科等人。
四、作品解析
本次展出的120多件作品,是从全国30多个艺术院校推荐的400多件优秀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既突出了艺术专业院校学生作品的独特风格,也包含综合类院校学生的新颖气息。与以往相比,本届雕塑展的作品加强了对雕塑语言的探索,尝试在对各种材料进行突破的同时,表达创作者在个人意识方面对万事万物的独特认识。作品题材宽泛、材质丰富、形式多样,在艺术性与思想性方面具有多元倾向,荡漾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活力,许多作品让人感到余韵悠长,即使相对挑剔的观众也会为之动容。
1.金奖作品:天津美术学院戴丽娜的《盼我回来》,获得了“陈丽华艺术奖·金奖”,作品用具有个人意识和想象精神的创造力,在材质使用上独具创意,打破了纸的常规存在方式,使之成为一种特别的材料去塑造物像,从视觉、触觉等方面都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触动,一种对于人文情怀的怀念与关照。
获得“宇达青铜特别奖·金奖”的《漠兮系列》,是四川美术学院高满君的作品。作为一个雕塑系研究生的作品,该作品非常注重形式感的塑造,运用比较独特的造型语言将传统人物形象予以重新解读,从表现形式与内涵上都显得相对成熟一些。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挖掘题材与内涵,借助于大唐国度的繁荣与开放、女性审美的雍容与丰腴,体现了一种内心里的自信与精神上的超脱。
2.银奖作品:几件银奖作品也不错,北京服装学院梁大秋的《未命名》是个比较另类的作品。该学生借助一件电磁装置,运用一些科技领域的抽象元素,体现他对自然、生命体,对于时间延续、转换乃至轮回过程的一种独特理解,营造出了一种引人深思的仪式感、神秘感,效果不错。可惜该作品在空间转换上没能作深一步的探究,形式感弱了一些,否则在奖项上还可以有所突破。天津美术学院郭其林的《猴子新语》,选择了艺术展览中并不讨巧的动物形象为创作主体,运用夸张、拟人的方式,借助猴子的不同动作与表情,传达作者对视觉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诠释。作品表现语言很简洁,造型朴拙,有种国画上大写意的感觉,是件比较大气的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徐长远的《修行》,与另外几件参展作品一样,注重了雕塑本体语言的塑造,这相对于央美近几年的学生毕业创作方向来说,是属于比较难得的。作者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几个人物形象,雕琢手法很扎实,显示出较强的造型能力。人生处处是修行,作者用“艺术创作也是修行”的理念来统一这几个人物形象,用意独到。 3.铜奖作品:鲁迅美术学院战丙强的《戊戌六君子》在表现手法处理上,突出并夸大塑痕所带来的斑驳印记,注重一种肌理上的探索性处理,表现了对于叙事性宏大题材的驾驭方面的一定能力。但针对一个严肃的历史事件来说,作品的人物造型处理上严谨性还不够。西安美术学院鲁阔的《火烧芥子园》把传统中国画教学摹本的《芥子园画谱》进行了颠覆,对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一种大胆的挑战。成熟代表着固定的套式,意味着僵化与衰落,是成功的捷径,还是禁锢的歧途;是浴火重生,还是湮灭成灰?答案将耐人寻味。这一作品似乎与前些年黄永砯的《〈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两分钟》有异曲同工之趣。
4.佳作奖作品:这一奖项中的作品,也不乏亮点。其中,中央美术学院侯苏倩的《万物》,是一件值得深度思考的作品。骨头是衰落、腐朽的象征,代表着死去;骨头制成的树却极具扩张感与生命感。这件极具形式感的作品,叙事性地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但手法上略微显得直接了一些。江南大学陈庆、李云芳合作的《水境江南》,采用速写式的造型方式,表现了一个诗意性的空间。观众变换不同的角度看作品,会发现有不同的视觉影像在移动,很好地切合了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观赏原理。
五、思考与展望
一年一届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从2006年举办第一届至今,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了。开办这个展览的目的,起因是要带动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助力毕业生离开院校后能保持专业创作,在雕塑领域内发展、壮大。十年来,通过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鼓励和扶持毕业生创作、发展,该展已成为展示中国当代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展示的艺术平台,成为年轻艺术家实现艺术理想而扬帆起航的艺术码头。十届“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见证了十年来中国高校雕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又反映着这一历程中每一个节点的成就与经验。这一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与支持,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文化创意领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品牌活动与焦点事件之一。
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发展,已经促发了新一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世界高等美术教育革命,国内高校艺术教育者在清醒认识新形势、新挑战,加快顺应“新常态”的同时,也要加快探索符合世界艺术发展趋势和高校艺术教学实际的新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建立人文教学、科技教学、智慧教学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肩负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深入分析与充分研究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当前的现实状况,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借鉴全球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大胆探索,持续创新,以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此基础上,《雕塑》杂志社在本届和以往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中选择了部分优秀作品,组织“丝路扬帆——2015中国艺术交流展”,借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之际,在埃及、意大利两国展出。通过展览与交流,这些作品受到国外艺术院校、画廊与收藏机构的欢迎与关注。对参展学生来说,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增强了艺术创作上的自信。这是助力全国大学生雕塑展览这个品牌更大领域内的推广,在国民争创实现“国家复兴、文化复兴”伟大梦想的今天,对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响应,有着鲜明的实际意义。
目前,《雕塑》杂志社以十年之力,竖起了“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作品交流展”这个品牌。十年风雨,伴随着一代人的心血与汗水。十年之木,已经在风中婆娑作歌。我们不妨大胆畅想——再期以十年,用更多的智慧与毅力,助力广大青年学子们在“百年树人”的艺术征途上谱写彩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