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海协会、海基会2010文化交流重点项目、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项目“朱炳仁、杨奉琛两岸两人艺术展”在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台湾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于5月2日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开幕,展期为5月2日到5月25日。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海协会副会长李炳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常委、省组织部长、市长蔡奇,市委副书记叶明,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勤华,副市长张建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旺报》社长兼总编辑黄清龙、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促进会顾问郭宗甫等两岸政治、文化、商业界近百名人参加开幕式。
此次展会共同展出的66件作品,其中两位艺术家独立创作作品每人30件,另外6件由两位艺术家共同创作而成,其中由两位大师共同创作的《本是同根生》和《共舞》备受关注。
此次两岸两人艺术展是继两岸政治,经济互动后第一次由两岸艺术家联手举办的重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以两位艺术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为背景,展示了他们艺术成长的过程,两代艺术家参与的“铜桥运台”和“水袖进京”故事的解密,揭示了民间文化交流在两岸重大事件中扮演着独特与优秀的角色;作为当代两岸艺术创新的代表,朱炳仁的“解形熔意”、杨奉琛的“五行再生”也再一次向世界昭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俯视原点”董书兵雕塑个展在京展出
本刊记者
《俯视原点——董书兵雕塑个展》于2010年5月15日至6月15日在中国雕塑学会雕塑沙龙展出。展览陈列了作者的“婴儿”系列雕塑作品。
董书兵出生于新疆,曾就读于西安美院附中、中央工艺美院和中央美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婴儿系列的创作冲动来自董书兵女儿的出生。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北人在文章中说,2003年董书兵初为人父,所谓“回眸时看小于菟”,他被女儿的哭声逗笑了。襁褓中的婴儿,清脆的啼哭,一声一声地唤醒了董书兵内心深处那块柔软的地方,从此之后他开始了以婴儿为主题的系列创作。
董书兵的“婴儿”系列作品沿用写实传统,重点突出了婴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婴儿”在西方古典艺术中,往往是“圣子”的象征,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而在西方现代现代派艺术中,“婴儿”的状态和形象却成为颠覆权威标准的利器。在董书兵的作品中,观众感受到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内在张力,艺术家将“婴儿”的主题提升,婴儿在这种聚焦中,被放大成了人类和生命的主题——婴儿是生命的奇迹,是一切人类文明的价值支点,是爱和悲悯惟一的基石。
在现场展出的作品中,“婴儿”的喜、怒、哀、乐,它与外界事物的碰触,它与看不见的“他人”的关系等,均成为艺术家关照自我和最感兴趣的创作动力。策展人所言:“‘哭闹’表达的是生命的成长主题——汹涌,勃发,噪动,扩张;而“酣睡”呈现的是生命的回归主题——家园、温暖、安全、甘美。婴儿骑在一只锃亮钢盔上啼哭,令人想到了战争、杀戮,婴儿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哇哇大哭,让人想到古代私塾或某等级森严场合下的规矩和禁忌;婴儿被安置在两米多高的栅栏中,身边放着奶瓶,他向外张望,眼神中是对外界的渴望和无可奈何,还有的婴儿变身豌豆公主,形体圆润饱满,和其他豆子一同躺在豆荚摇篮中……
董书兵通过这系列艺术作品向观众诉说了一个“我”眼中的世界和世界中的“本我”,他对世界的感知是如此敏感和生动,这个“我”,其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是直接的,令人能产生共鸣,而共鸣的出现也成为艺术家作品成功的佐证。正如艺术家曾经说过:“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不是给自己创作,很多人说要给自己创作一个什么东西,其实不然。我觉得创作就是要给别人观赏、欣赏。别人通过观看你作品的时候,获取你对一些事物的信息和感受,来改变自我认识,达到一个共识。所以说作品不能完全说是给自己做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站在自己主导地位上进行创作,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海协会副会长李炳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常委、省组织部长、市长蔡奇,市委副书记叶明,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勤华,副市长张建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旺报》社长兼总编辑黄清龙、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促进会顾问郭宗甫等两岸政治、文化、商业界近百名人参加开幕式。
此次展会共同展出的66件作品,其中两位艺术家独立创作作品每人30件,另外6件由两位艺术家共同创作而成,其中由两位大师共同创作的《本是同根生》和《共舞》备受关注。
此次两岸两人艺术展是继两岸政治,经济互动后第一次由两岸艺术家联手举办的重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以两位艺术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为背景,展示了他们艺术成长的过程,两代艺术家参与的“铜桥运台”和“水袖进京”故事的解密,揭示了民间文化交流在两岸重大事件中扮演着独特与优秀的角色;作为当代两岸艺术创新的代表,朱炳仁的“解形熔意”、杨奉琛的“五行再生”也再一次向世界昭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俯视原点”董书兵雕塑个展在京展出
本刊记者
《俯视原点——董书兵雕塑个展》于2010年5月15日至6月15日在中国雕塑学会雕塑沙龙展出。展览陈列了作者的“婴儿”系列雕塑作品。
董书兵出生于新疆,曾就读于西安美院附中、中央工艺美院和中央美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婴儿系列的创作冲动来自董书兵女儿的出生。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北人在文章中说,2003年董书兵初为人父,所谓“回眸时看小于菟”,他被女儿的哭声逗笑了。襁褓中的婴儿,清脆的啼哭,一声一声地唤醒了董书兵内心深处那块柔软的地方,从此之后他开始了以婴儿为主题的系列创作。
董书兵的“婴儿”系列作品沿用写实传统,重点突出了婴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婴儿”在西方古典艺术中,往往是“圣子”的象征,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而在西方现代现代派艺术中,“婴儿”的状态和形象却成为颠覆权威标准的利器。在董书兵的作品中,观众感受到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内在张力,艺术家将“婴儿”的主题提升,婴儿在这种聚焦中,被放大成了人类和生命的主题——婴儿是生命的奇迹,是一切人类文明的价值支点,是爱和悲悯惟一的基石。
在现场展出的作品中,“婴儿”的喜、怒、哀、乐,它与外界事物的碰触,它与看不见的“他人”的关系等,均成为艺术家关照自我和最感兴趣的创作动力。策展人所言:“‘哭闹’表达的是生命的成长主题——汹涌,勃发,噪动,扩张;而“酣睡”呈现的是生命的回归主题——家园、温暖、安全、甘美。婴儿骑在一只锃亮钢盔上啼哭,令人想到了战争、杀戮,婴儿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哇哇大哭,让人想到古代私塾或某等级森严场合下的规矩和禁忌;婴儿被安置在两米多高的栅栏中,身边放着奶瓶,他向外张望,眼神中是对外界的渴望和无可奈何,还有的婴儿变身豌豆公主,形体圆润饱满,和其他豆子一同躺在豆荚摇篮中……
董书兵通过这系列艺术作品向观众诉说了一个“我”眼中的世界和世界中的“本我”,他对世界的感知是如此敏感和生动,这个“我”,其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是直接的,令人能产生共鸣,而共鸣的出现也成为艺术家作品成功的佐证。正如艺术家曾经说过:“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不是给自己创作,很多人说要给自己创作一个什么东西,其实不然。我觉得创作就是要给别人观赏、欣赏。别人通过观看你作品的时候,获取你对一些事物的信息和感受,来改变自我认识,达到一个共识。所以说作品不能完全说是给自己做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站在自己主导地位上进行创作,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